计划的本质是执行!计划的本质是执行!计划的本质是执行!
总结我多年失败的经验教训,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执行好。任何计划,都是为了辅助我们更好地执行。有执行才有可能出结果,没有执行,计划就没有任何意义。没有执行的计划就是废话。要做到知行合一,知善立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每次制定完计划都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以为定了计划,目标就会达成了。就比如买了书就像读了一样,收藏了各种百度云盘的资源就以为学习了一样,办了健身卡就好像真的会瘦下去一样。然而,结果往往是不如意的,也许刚开始几天还好,能打开几页书读读,下载视频看看,去健身房跑个五公里,后面慢慢就没有继续了。也许,甚至都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所以,必须要强调执行力的重要性。提高执行力,不拖延,不找借口。先把事情做完,再把事情做好,不要一开始就苛求完美,结果可能会一事无成。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小结:计划的本质是执行!计划是为了更好地执行!
虽说执行更重要,但目标与计划的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如何科学地制定计划,是要讲究方法的。
制定目标,可以使用著名的SMART原则。它是目标管理的一种方法,由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于1954年首先提出。
SMART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1)Specific具体的:清晰明确且具体,不能模棱两可。
错误:我要学英语。
正确:我要考到英语四级。
(2)Measurable可衡量:可量化,可监测。
错误:我要减肥。
正确:三个月内我要减肥10斤。
(3)Achievable可实现:通过努力可以实现。
正确:今天写一个Java的HelloWorld程序。
错误:我要读10本书。
正确:我在2020年要读10本书。
更多变体如下:
我们容易记住四大名著、四大发明,却可能记不住或比较难记住唐宋八大家、十二生肖。有研究表明,当个数超过七个时,我们就很难记住了。而芭芭拉·明托发现,一个中心论点总是可以由一到七个论据支撑,然后一层层向下,组成金字塔架构。所谓金字塔原理,它是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简单易懂的思考方式、沟通方式和规范动作,被许多人用于表达与写作上。
基本结构是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这个思维方式非常适用于制定计划,比如我们可以把明年计划结构分组如下:
思维导图这个工具非常适合做这种结构化的整理,推荐大家使用。
目标与计划要分长短,从长向短开始制定。长期计划通常比较宏观,比较抽象,如我要在一年考上会计注册师。虽然满足SMART原则,但不够具体,难以落地执行。我们必须要将长期计划拆解成短期计划,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最终变成一个可执行的任务,如今天下午要花三个小时做完十道习题。
上面的方法在项目管理上称为工作分解结构(WorkBreakdownStructure,简称WBS)。
计划拆分例子:
五年计划--两年计划--年度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每天计划与事项
注意:你不必在一开始就定好一年来每天的计划,在执行中不断细化就好,项目都是渐近明细的。
婴儿做乘法,少年做加法,中年做减法,老年做除法。
毕竟,不是人人都是达芬奇。
因此,制定计划时,千万不要求全,认为写得多就是好。多而不能实现,反正分散精力,最终都完成不理想。
计划制定好后,关键就是要执行了。我们将从宏观把控与具体操作两个方面分析一下。
PDCA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的,由戴明采纳、宣传,获得普及,所以又称戴明环。它是含义是将质量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
我认为这个方法可以运用到计划执行过程中去,整个过程需要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找到更好的自己。特别是检查阶段,非常关键,要不断反省,从执行结果去看目标和计划有没有问题,是否合理;然后作出调整,进行优化。一个没有反馈的系统是非常可怕的,人也是一样,不自我反省与反思,很容易迷失了自己。
总体来说就是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循环。
甘特图(Ganttchart)又称为横道图、条状图(Barchart)。其通过条状图来显示项目进度,活动顺序及进展情况。以提出者亨利·劳伦斯·甘特(HenryLaurenceGantt)先生的名字命名。
前面讲过,精力是有限的。对此,真是越老感触越深。所以必须想办法提升自己的精力。思来想去,只想到一个好办法: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生理与心理是相互作用的,强身健体,会带来心情的愉悦与精力的增加,好处多多,不一而足。
按处理顺序划分:先是既紧急又重要的,接着是重要但不紧急的,再到紧急但不重要的,最后才是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四象限法的关键在于第二和第三类的顺序问题,必须非常小心区分。另外,也要注意划分好第一和第三类事,都是紧急的,分别就在于前者能带来价值,实现某种重要目标,而后者不能。
心得体会:
4D工作法是针对每天的事务进行管理的工作方法,主要内容如下:
(1)Do:就是干!
(2)Delete:或者是Drop/Don'tdoit。不要做!
(3)Defer:或者是Delay,推迟做,做好计划再做!
(4)Delegate:委派他人去做!
有些事情不必自己亲自去做,或者自己办不了,只能委托他人去办。这时需要一个检查事项Checklist,要做好跟踪和记录,不要让事件丢失。另外,不要以为只有领导才能委派他人去做,下属一样可以让同事或领导帮忙。
其实,4D工作法与四象限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整合一下两者的图如下:
原则:
休息铃声响起则停止手上工作,开始休息,如喝水、看会手机等;
优点:
提升注意力和专注度,减少中断;
提高工作效率。
不足:
只能针对特定某项任务使用,不能对全局的计划进行把控;
可能会打断难以进入的心流状态。
表面看起来简单易操作的番茄工作法,实际执行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最难的在于如果高度集中注意力地完成那25分钟。即使自己能专注工作,也可能免不了会被打扰。所以有以下一些建议:
(1)将番茄工作法与GTD(GetThingsDone,搞定)结合,用GTD来管理任务,番茄工作法用于执行任务。
(7)番茄工作法的目的是提高工作的专注度,这也是绝大多人缺乏的,但如果你本身就可以专注度很高地完成任务,那就没有必要使用了。
(10)借助优秀的番茄工作软件来执行,个人推荐以下三款:
貌似专业版都收费,一年100元不到,有些甚至不用100,终身可用。如果花费一百能让我一年都专注工作,我是极其乐意的。
快速进入专注,长期保持专注,是高效学习与工作两个重要的能力,我们需要不断培养。
最后,如果你不确定它是否有用,为何不先试试?又不会有多大的损失。
尝试走进图书馆、自习室或其它公共区域学习与工作,效率可能会大大提升。而不是留在家里,或者在宿舍里。在家或宿舍里,没有人看着,自己想干嘛干嘛,并且可以随时吃随时睡,很难抵抗住各种诱惑。在图书馆则不一样,把自己放到了一个有他人目光的环境中,很自然地开始扮演认真努力的角色。有这样一种理论叫社会助长,包括共同活动效应和观众效应,前者指在同他人共同活动时,我们的效率会提高;后者指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我们的效率也会提高。当我们身处于群体之中,我们有管理自己的形象的需求,我们需要在意别人怎么看我们。
另外,从社会认同的角度来看,当我们看到群体做什么,我们会在相当大的程序上,不假思索地追随。在图书馆和自习室,会引发你对社会认同的寻求,有利于进入学习的状态。
进入图书馆,会让人更有仪式感,暗示自己要开始学习和工作了。来都来了,难道不应该打开书本看一看吗?
人体大脑的生理机能有这样一个特性,在碰到选择时,大脑会下意识地选择熟悉的事件执行。所以在平时休息时,可以复盘计划,对接下来的任务做到清晰地了解,让自己对任务熟悉起来,利用人体大脑达到心想事成。人的大脑这个机能也有缺点,就是会使我们本能地选择舒适区,难以获得成长。因此,我们要大胆跳出舒适区,走进学习区,不断缩小恐慌区。
文中介绍了许多工具和概念,并不是为了装逼。有许多经验与思想,确实是值得去深入理解与使用的。善于站在巨人的肩旁上的人,容易看得更远。
此时应该响起以前背诵的一篇课文: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