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财务管理达 江(2014)考试大纲

(一)掌握信用政策决策和现金折扣决策的方法

(二)掌握最优存货量的确定方法

(三)熟悉现金目标余额的确定方法

(四)熟悉现金收支和应收账款日常管理

(五)熟悉流动负债管理

(六)了解营运资金的特点和管理原则

(七)了解营运资金管理策略

(八)了解现金持有的动机

(九)了解存货的功能、存货控制系统

[考试内容]

第一节营运资金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营运资金的特点

二、营运资金的管理原则

保证合理的资金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节约资金使用成本;保持足够的短期偿债能力。

三、营运资金管理策略

(一)流动资产的投资策略

企业必须选择与其业务需要和管理风格相符合的流动资产投资策略。可选择的流动资产投资策略包括:紧缩的流动资产投资策略、宽松的流动资产投资策略。

(二)流动资产的融资策略

如何进行永久性和波动性流动资产融资决策,决定了一个企业的营运资金融资策略。融资决策分析方法可以划分为:期限匹配融资策略、保守融资策略和激进融资策略。

第二节现金管理

现金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现金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等。狭义的现金仅指库存现金。这里所讲的现金是指广义的现金。保持合理的现金水平是企业现金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持有现金的动机

持有现金是出于三种需求: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

(一)交易性需求

交易性需求是指企业为了满足维持日常周转及正常商业活动的需要而持有一定数额的现金。

(二)预防性需求

预防性需求是指企业为了应付突发事件而持有一定数额的现金。

(三)投机性需求

投机性需求是指企业为了抓住突然出现的获利机会而持有一定数额的现金。

二、目标现金余额的确定

(一)成本模型

成本模型强调持有现金是有成本的,最优的现金持有量是使得现金持有成本最小化的持有量。通过分析现金的机会成本和短期成本,以两种成本之和最低时的现金持有量作为目标现金余额。

(二)存货模型

最佳现金持有量C*是机会成本线与交易成本线交叉点所对应的现金持有量,因此C*应当满足:

(三)随机模型

随机模型建立在企业的现金未来需求总量和收支不可预测的前提下,通过现金波动的最高限额、最低限额和现金回归线进行现金控制。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b为证券转换为现金或现金转换为证券的成本,δ为公司每日现金流量变动的标准差,i为以日为基础计算的现金机会成本,R为回归线,H为上限,L为下限。

三、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通过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筹集、合理分配、有序调度,能够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统收统支模式;(2)拨付备用金模式;(3)结算中心模式;(4)内部银行模式;(5)财务公司模式。

四、现金收支日常管理

(一)现金周转期

(二)收款管理

(三)付款管理

(1)使用现金浮游量;(2)推迟应付款的支付;(3)汇票代替支票;(4)改进员工工资支付模式;(5)透支;(6)争取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同步;(7)使用零余额账户。

第三节应收账款管理

一、应收账款的功能

企业通过提供商业信用,采取赊销、分期付款等方式可以扩大销售,增强竞争力,获得利润。赊销增加销售,减少存货。赊销一般不增加固定成本,所增加的收益可以用下列公式计算:

增加的收益=增加的销售量×单位边际贡献

二、应收账款的成本

应收账款的成本主要有: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应收账款的坏账成本。

三、应收账款的管理目标

企业发生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是扩大销售,增强竞争力,其管理目标就是增加利润。这就需要在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所增加的盈利和这种政策的成本费用之间做出权衡。

四、信用政策

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

(一)信用标准

信用标准是指信用申请者获得企业提供信用所必须达到的最低信用水平,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作为判别标准。信用标准的制定是建立在对客户信用评价的基础上的。信用评价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类。

(二)信用条件

(三)收账政策

收账政策是指信用条件被违反时,企业采取的收账策略。企业如果采取较积极的收账政策,可能会减少应收账款投资,减少坏账损失,但要增加收账成本。如果采用较消极的收账政策,则可能会增加应收账款投资,增加坏账损失,但会减少收账费用。企业需要做出适当的权衡。

五、应收账款的监控

公司监督和控制每一笔应收账款和应收账款总额对实施信用政策都是重要的。

(一)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将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平均收账期)与信用期比较是衡量应收账款管理状况的一种方法。

(二)账龄分析表

账龄分析表将应收账款划分为未到信用期的应收账款和以30天为间隔的逾期应收账款,这是衡量应收账款管理状况的另外一种方法。

(二)应收账款账户余额的模式

应收账款账户余额的模式反映一定期间(如一个月)的赊销额在发生赊销的当月月末及随后的各月仍未偿还的百分比。

(四)ABC分析法

ABC分析法是现代经济管理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抓重点、照顾一般”的管理方法,又称重点管理法。它是将企业的所有欠款客户按其金额的多少进行分类排队,然后分别采用不同的收账策略的一种方法。

六、应收账款日常管理

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和分析评价、应收账款的催收和保理工作。

应收账款保理的作用主要包括:(1)融资功能;(2)减轻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负担;(3)减少坏账损失、降低经营风险;(4)改善企业的财务结构。

第四节存货管理

一、存货的功能

存货的功能是指存货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证生产正常进行;有利于销售;便于维持均衡生产,降低产品成本;降低存货取得成本;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存货的成本

与持有存货有关的成本包括:取得成本、储存成本、缺货成本。

三、最优存货量的确定

(一)经济订货基本模型

经济订货基本模型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假设基础上的。经济订货基本模型,公式如下:

式中,D为存货年需用量,K为每次订货费用,KC为单位存货储存费。

(二)经济订货基本模型扩展

经济订货基本模型扩展包括再订货点、陆续供应和使用模型等。

再订货点的计算公式如下:

再订货点=预计交货期内的需求量+保险储备

陆续供应和使用模型如下:

式中,Q为每批订货数,P为每日送货量,d为每日耗用量。

(三)保险储备

为防止缺货造成的损失,企业应有一定的保险储备。合理的保险储备应该使得缺货

成本和保险储备储存成本之和最小。

四、存货的控制系统

(一)ABC控制系统

ABC控制法就是把企业种类繁多的存货,依据其重要程度、价值大小或者资金占用等标准,将存货进行分类,区分重点进行分类管理。

(二)适时制库存控制系统

适时制库存控制系统又称零库存管理、看板管理系统,是指当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原料或零件时,供应商将原料或零件送来;而每当产品生产出来就被客户拉走。这样,制造企业的库存持有水平就可以大大下降,大大提高了企业运营管理效率。

第五节流动负债管理

一、短期借款

短期借款的信用条件包括:(1)信贷额度;(2)周转信贷协定;(3)补偿性余额;(4)借款抵押;(5)偿还条件;(6)其他承诺。

短期借款成本主要包括利息、手续费等。短期借款成本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贷款利率的高低和利息的支付方式。利息的支付方式主要包括:(1)收款法;(2)贴现法;(3)加息法。

二、短期融资券

在我国,短期融资券是指企业依照《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的条件和程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是企业筹措短期资金的直接融资方式。

短期融资券的筹资特点包括:(1)筹资成本较低;(2)筹资数额比较大;(3)发行条件比较严格。

三、商业信用

(一)商业信用的形式

1.应付账款。

应付账款是供应商给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供应商在信用条件中规定有现金折扣时,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是很高的。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为:

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折扣百分比/(1一折扣百分比)×360/(付款期一折扣期)

2.应付票据。

应付票据是指采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而发生的。商业汇票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应付票据按是否带息分为带息应付票据和不带息应付票据。

3.预收货款。

预收货款,是指销货单位按照合同和协议规定,在发出货物之前向购货单位预先收取部分或全部货款的信用行为。

4.应计未付款。

应计未付款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利润分配过程中已经计提但尚未以货币支付的款项。主要包括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润或应付股利等。

(二)商业信用筹资的优缺点

商业信用筹资的优点包括:商业信用容易获得、企业有较大的机动权、企业一般不用提供担保。

商业信用筹资的缺点包括:商业信用筹资成本高、容易恶化企业的信用水平、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四、流动负债的利弊

(一)流动负债的经营优势

流动负债的主要经营优势包括:容易获得,具有灵活性,能够有效地满足企业季节性资金短缺的融资需要。

(二)流动负债的经营劣势

流动负债的一个经营劣势是需要持续地重新谈判或滚动安排负债,财务风险较大。

第八章成本管理

(一)掌握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二)掌握标准成本的制定及差异分析

(三)掌握责任成本

(四)熟悉量本利分析技术

(五)了解作业成本

(六)了解成本管理的作用与目标

第一节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简单来说,成本就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或达到一定目标所发生的耗费或支出。

一、成本管理的作用

通过成本管理降低成本,可以为企业扩大再生产创造条件;通过成本管理可以增加企业利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通过成本管理能帮助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抗压能力。

二、成本管理的目标

从成本管理活动所涉及的层面来看,成本管理的目标可以区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方面成本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为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服务。成本管理的具体目标是对总体目标的进一步细分,主要包括成本计算的目标和成本控制的目标。

三、成本管理的基本环节

(一)成本规划

成本规划主要是指成本管理的战略制定。它从总体上规划成本管理工作,并为具体的成本管理提供战略思路和总体要求。

(二)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基础环节,是指对生产费用发生和产品成本形成所进行的会计核算,它是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的信息基础。

(三)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核心,是指企业采取经济、技术和组织等手段降低成本或改善成本的一系列活动。

(四)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利用成本核算,结合有关计划、预算和技术资料,应用一定的方法对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比较,了解成本变动情况,系统地研究成本变动的因素和原因。

(五)成本考核

成本考核是定期对成本计划及有关指标实际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对成本控制的效果进行评估。

第二节量本利分析与应用

一、量本利分析的内容

量本利分析是在成本性态分析和变动成本计算模式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性,为企业预测、决策、规划和业绩考评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量本利分析主要包括保本分析、安全边际分析、多种产品量本利分析、目标利润分析和利润的敏感性分析等内容。

(一)量本利分析的基本假设

(1)总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组成;(2)销售收入与销量呈完全线性关系;(3)产销平衡;(4)产品产销结构稳定。

(二)量本利分析的基本原理

1.量本利分析的基本关系式。

息税前利润=销售收入-总成本

=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十固定成本)

=销售量×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2.边际贡献。

边际贡献,是指产品的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后的余额。

边际贡献总额=销售收入-变动成本=销售量×单位边际贡献=销售收入×边际贡献率

单位边际贡献=单价一单位变动成本=单价×边际贡献率

边际贡献率=1-变动成本率

二、单一产品量本利分析

(一)保本分析

保本分析,又称盈亏临界分析,是研究当企业恰好处于保本状态时量本利关系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是量本利分析的核心内容。

1.保本点。

2.保本作业率

(二)量本利分析图

(1)基本的量本利分析图;(2)边际贡献式的量本利分析图

(三)安全边际分析

1.安全边际。

安全边际量=实际或预计销售量一保本点销售量

安全边际额=实际或预计销售额一保本点销售额

=安全边际量×单价

2.保本作业率与安全边际率的关系。

保本销售量+安全边际量=正常销售量

保本作业率+安全边际率=1

三、多种产品量本利分析

(一)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是指在各种产品边际贡献的基础上,以各种产品胳预计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权数,确定企业加权平均的综合边际贡献率,进而分析多品种条件下量本利关系的一种方法。

(二)联合单位法

联合单位法是指在事先确定各种产品间产销量比例的基础上,将各种产品产销实物量的最小比例作为一个联合单位,确定每一联合单位的单价、单位变动成本,进行量本利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三)分算法

分算法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将全部固定成本按一定标准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合理分配,确定每种产品应补偿的固定成本数额,然后再对每一种产品按单一品种条件下的情况分别进行量本利分析的方法。

(四)顺序法

顺序法是指按照事先规定的品种顺序,依次用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补偿整个企业的全部固定成本,直至全部由产品的边际贡献补偿完为止,从而完成量本利分析的一种方法。

(五)主要产品法

在企业产品品种较多的情况下,如果存在一种产品是主要产品,它提供的边际贡献占企业边际贡献总额的比重较大,代表了企业产品的主导方向,则可以按该主要品种的有关资料进行量本利分析,视同于单一品种。确定主要品种应以边际贡献为标志,并只能选择一种主要产品。

四、目标利润分析

(一)目标利润分析

目标利润=(单价一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一固定成本

目标利润销售额=目标利润销售量×单价

(二)实现目标利润的措施

如果企业在经营中根据实际情况规划了目标利润,那么为了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需要对其他因素做出相应的调整。通常情况下企业要实现目标利润,在其他因素不变时,销售数量或销售价格应当提高,而固定成本或单位变动成本则应下降。

五、利润敏感性分析

利润敏感性分析,是研究量本利分析的假设前提中的诸因素发生微小变化时,对利润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六、量本利分析在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1)生产工艺设备的选择;(2)新产品投产的选择等。

第三节标准成本控制与分析

一、标准成本控制与分析的内容

标准成本是指通过调查分析、运用技术测定等方法制定的,在有效经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目标成本。企业在确定标准成本时,可以根据自身的技术条件和经营水平,在以下类型中进行选择:一是理想标准成本;二是正常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控制与分析,又称标准成本管理,是以标准成本为基础,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揭示成本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责任,进而采取措施,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管理方法。

二、标准成本的制定

标准成本包括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两部分。

产品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个项目组成。无论是确定哪一个项目的标准成本,都需要分别确定其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两者的乘积就是每一成本项目的标准成本;将各项目的标准成本汇总,即得到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

(一)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制定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单位产品材料用量标准×材料价格标准)

(二)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制定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工时用量标准×工资率标准

其中:

(三)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工时用量标准×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

三、成本差异的计算及分析

总差异=实际产量下实际成本-实际产量下标准成本

=实际用量×实际价格-实际产量下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用量差异+价格差异

其中:用量差异=标准价格×(实际用量-实际产量下标准用量)

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用量

(一)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实际产量下实际成本-实际产量下标准成本

=直接材料用量差异+直接材料价格差异

直接材料用量差异=(实际用量-实际产量下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实际用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二)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实际总成本-实际产量下标准成本

=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工资率标准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工资率标准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工资率标准)

(三)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

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实际总变动制造费用-实际产量下标准变动制造费用

=实际工时×实际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工时×(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四)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实际产量下实际固定制造费用-实际产量下标准固定制造费用

=实际工时×实际分配率一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其中:标准分配率=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总额÷预算产量下标准总工时

1.两差异分析法。

将总差异分为耗费差异和能量差异两部分。其中,耗费差异是指固定制造费用的实际金额与固定制造费用预算金额之间的差额;而能量差异则是指固定制造费用预算金额与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差额。

耗费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一预算产量下标准固定制造费用

=实际固定制造费用一标准工时×预算产量×标准分配率

=实际固定制造费用一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能量差异=预算产量下标准固定制造费用一实际产量下标准固定制造费用

=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一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一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2.三差异分析法。

将两差异分析法下的能量差异进一步分解为产量差异和效率差异,即将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为耗费差异、产量差异和效率差异三个部分。其中耗费差异的计算与两差异法下一致。

=实际固定制造费用一预算产量×工时标准×标准分配率

产量差异=(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一实际产量下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

效率差异=(实际产量下实际工时一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第四节作业成本与责任成本

一、作业成本管理

(一)作业成本计算法

作业成本计算法不仅是一种成本汁算方法,更是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的有机结合。作业成本计算法基于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配:根据作业活动耗用资源的情况,将资源耗费分配给作业;再依照成本对象消耗作业的情况,把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

1.资源。

资源是企业生产耗费的原始形态,是成本产生的源泉。企业作业活动系统所涉及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属于资源。一个企业的资源包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间接制造费用等。

2.作业。

作业,是指在一个组织内为了某一目的而进行的耗费资源动作,它是作业成本计算系统中最小的成本归集单元。作业贯穿产品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直至产品的发运销售。在这一过程中,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可以视为一项作业。

3.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亦称成本驱动因素,是指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即成本的诱因。成本动因通常以作业活动耗费的资源来进行度量,如质量检査次数、用电度数等。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动因是成本分配的依据。成本动因又可以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

4.作业中心。

(二)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比较

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直接材料成本与直接人工成本都可以直接归集到成本对象,两者的区别集中在对间接费用的分配上。

(三)作业成本计算法的计算

根据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耗用资源,产品耗用作业”的基本指导思想,产品成本计算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识别作业,根据作业消耗资源的方式,将作业执行中耗费的资源分派(追溯和间接分配)到作业,计算作业的成本。第二阶段,根据产品所消耗的成本动因,将第一阶段计算的作业成本分派(追溯和间接分配)到各有关成本对象。

(四)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管理是以提高客户价值、增加企业利润为目的,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新型集中化管理方法。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将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企业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并动态反映。此外还要进行成本链分析,包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等,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指导企业有效地执行必要的作业,消除和精简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责任成本管理

责任成本管理,是指将企业内部划分成不同的责任中心,明确责任成本,并根据各责任中心的权、责、利关系来考核其工作业绩的一种成本管理模式。其中,责任中心也叫责任单位,是指企业内部具有一定权力并承担相应工作责任的部门或管理层次。

(一)责任中心及其考核

按照企业内部责任中心的权责范围以及业务活动的不同特点,责任中心一般可以划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三类。

1.成本中心。

成本中心是指有权发生并控制成本的单位。成本中心一般不会产生收入,通常只计量考核发生的成本。

2.利润中心。

利润中心是指既能控制成本,又能控制收入和利润的责任单位。它不但有成本发生,而且还有收入发生。因此,它要同时对成本、收入以及收入成本的差额即利润负责。利润中心有两种形式:一是自然利润中心;―是人为利润中心。

3.投资中心。

投资中心是指既能控制成本、收入和利润,又能对投入的资金进行控制的责任中心,其经理所拥有的自主权不仅包括制定价格、确定产品和生产方法等短期经营决策权,而且还包括投资规模和投资类型等投资决策权。投资中心是最高层次的责任中心,它拥有最大的决策权,也承担最大的责任。

(二)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

内部转移价格是指企业内部有关责任单位之间提供产品或劳务的结算价格。内部转移价格直接关系到不同责任中心的获利水平,其制定可以有效地防止成本转移引起的责任中心之间的责任转嫁,使每个责任中心都能够作为单独的组织单位进行业绩评价,并且可以作为一种价格信号引导下级采取正确决策,保证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一致。

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可以参照以下儿种类型:(1)市场价格;(2)协商价格;(3)双重价格;(4)以成本为基础的转移定价。

第九章收入与分配管理

(一)掌握企业收入与分配管理的内容

(二)掌握股利分配政策和企业利润分配制约因素

(三)掌握股利支付形式

(四)熟悉股权激励模式

(五)熟悉销售预测方法、产品定价方法

(六)了解企业收入与分配管理的原则

(七)了解股利分配理论

第一节收入与分配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收入与分配管理

(一)收入与分配管理的作用

(二)收入与分配管理的原则

(1)依法分配原则;(2)分配与积累并重原则;(3)兼顾各方利益原则;(4)投资与收益对等原则。

二、收入与分配管理的内容

收入与分配管理包括收入管理和分配管理两个部分。

第二节收入管理

一、销售预测分析

销售预测分析是指通过市场调查,以有关的历史资料和各种信息为基础,运用科学的预测方法或管理人员的实际经验,对企业产品在计划期间的销售量或销售额做出预计或估量的过程。

(一)销售预测的定性分析法

销售预测的定性分析法包括:营销员判断法、专家判断法和产品寿命周期分析法。

(二)销售预测的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也称数量分析法,是指在预测对象有关资料完备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建立预测模型,做出预测。它一般包括趋势预测分析法和因果预测分析法两大类。

二、销售定价管理

(一)影响销售定价的因素

销售定价管理是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选用合适的产品定价方法,为销售的产品制定最为恰当的售价。其影响因素包括:(1)价值因素;(2)成本因素;(3)市场供求因素;(4)竞争因素;(5)政策法规因素。

(二)企业的定价目标

企业的定价目标主要包括:(1)实现利润最大化;(2)保持或提高市场占有率;(3)稳定价格;(4)应付和避免竞争;(5)树立企业形象及产品品牌。

(三)产品定价方法

1.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

(1)全部成本费用加成定价法:在全部成本费用的基础上,加合理利润来定价。

(2)保本点定价法:按照刚好能够保本的原理来制定产品销售价格,即能够保持既不盈利也不亏损的销售价格水平。

(3)目标利润法:是根据预期目标利润和产品销售量、产品成本、适用税率等因素来确定产品销售价格的方法。

(4)变动成本定价法:变动成本定价法是指企业在确定价格时产品成本仅以变动成本计算。此处所指的变动成本包括变动制造成本和变动期间费用。

2.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定价方法。

(1)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定价法:企业可以根据需求价格弹性关系,通过价格的升降来作用于市场需求。

(2)边际分析定价法:是指基于微分极值原理,通过分析不同价格与销售量组合下的产品边际收入、边际成本和边际利润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价决策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四)价格运用策略

(1)折让定价策略;(2)心理定价策略;(3)组合定价策略;(4)寿命周期定价策略。

第三节分配管理

一、股利政策与企业价值

股利政策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企业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的方针及对策。股利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使公司价值最大化。

(一)股利分配理论

1.股利无关论。

股利无关论认为,在一定的假设条件限制下,股利政策不会对公司的价值或股票的价格产生任何影响,投资者不关心公司股利的分配。

(二)股利政策

1.剩余股利政策。

剩余股利政策是指公司在有良好的投资机会时,根据目标资本结构,测算出投资所需的股权资本额,先从盈余中留用,然后将剩余的盈余作为股利来分配,即净利润首先满足公司的股权资金需求,如果还有剩余,就派发股利;如果没有,则不派发股利。

2.固定或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

固定或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是指公司将每年派发的股利额固定在某一特定水平或是在此基础上维持某一固定比率逐年稳定增长。公司只有在确信未来盈余不会发生逆转时才会宣布实施固定或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

3.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是指公司将每年净利润的某一固定百分比作为股利分派给股东。这一百分比通常称为股利支付率,股利支付率一经确定,一般不得随意变更。

4.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是指公司事先设定一个较低的正常股利额,每年除了按正常股利额向股东发放股利外,还在公司盈余较多、资金较为充裕的年份向股东发放额外股利。但是,额外股利并不固定化,不意味着公司永久地提高了股利支付水平。

二、利润分配制约因素

1.法律因素。

(1)资本保全约束;(2)资本积累约束:(3)超额累积利润约束;(4)偿债能力约束。

2.公司因素。

(1)现金流量;(2)资产的流动性;(3)盈余的稳定性;(4)投资机会;(5)筹资因素;(6)其他因素。

3.股东因素。

(1)控制权;(2)稳定的收入;(3)避税。

4.其他因素。

(1)债务契约;(2)通货膨胀。

三、股利支付形式与程序

股利支付形式包括:现金股利、财产股利、负债股利、股票股利。

公司股利的发放先由董事会提出分配方案,然后提交股东大会决议,股东大会决议通过分配预案后,要向股东宣布发放股利的方案,并确定股权登记日、除息日和股利发放日。

四、股票分割与股票回购

股票分割,又称拆股,即将一股股票拆分成多股股票的行为。股票分割一般只会增加发行在外的股票总数,但不会对公司的资本结构产生任何影响。

五、股权激励

1.股票期权模式。

股票期权是指股份公司赋予激励对象(如经理人员〕在未来某一特定日期内以预先确定的价格和条件购买公司一定数量股份的选择权。持有这种权利的经理人可以按照该特定价格购买公司一定数量的股票,也可以放弃购买股票的权利,但股票期权本身不可转让。

2.限制性股票模式。

限制性股票指公司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先将一定数量的股票赠与或以较低价格售予激励对象。只有当实现预定目标后,激励对象才可将限制性股票抛售并从中获利;若预定目标没有实现,公司有权将免费赠与的限制性股票收回或者将售出股票以激励对象购买时的价格回购。

3.股票增值权模式。

股票增值权模式是指公司授予经营者一种权利,如果经营者努力经营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公司股票价格上升或业绩上升,经营者就可以按一定比例获得这种由股价上扬或业绩提升所带来的收益,收益为行权价与行权日二级市场股价之间的差价或净资产的增值额。激励对象不用为行权支付现金,行权后由公司支付现金、股票或股票和现金的组合。

4.业绩股票激励模式。

业绩股票激励模式指公司在年初确定一个合理的年度业绩目标,如果激励对象经过大量努力后,在年末实现了公司预定的年度业绩目标,则公司给予激励对象一定数量的股票,或奖励其一定数量的奖金来购买本公司的股票。业绩股票在锁定一定年限以后才可以兑现。

第十章财务分析与评价

(一)掌握财务分析的因素分析法

(二)掌握基本的财务报表分析

(三)掌握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

(四)掌握杜邦分析法

(五)熟悉综合绩效评价

(六)了解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七)了解财务分析的作用和内容

(八)了解财务分析的比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

(九)了解财务分析的局限性及财务评价

(十)了解沃尔评分法

第一节财务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一、财务分析的作用和内容

财务分析是根据企业财务报表等信息资料,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过程。

(一)财务分析的作用

(1)可以判断企业的财务实力。(2)可以评价和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揭示财务活动存在的问题。(3)可以挖掘企业潜力,寻求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途径。(4)可以评价企业的发展趋势。

(二)财务分析的内容

为了满足不同需求者的需求,财务分析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发展能力分析和现金流量分析等方面。

二、财务分析的方法

(一)比较分析法

财务报表的比较分析法,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比数据进行对比,找出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中差异与问题。根据比较对象的不同,比较分析法分为趋势分析法、横向比较法和预算差异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的具体运用主要有重要财务指标的比较、会计报表的比较和会计报表项目构成的比较三种方式。

(二)比率分析法

(三)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因素分析法具体有两种:连环替代法和差额分析法。

三、财务分析的局限性

四、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的总结、考核和评价。它以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分析资料为依据,注重对企业财务分析指标的综合考核。财务综合评价的方法有很多,包括杜邦分析法、沃尔评分法等。目前我国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主要使用的是功效系数法。

运用科学的财务绩效评价手段,实施财务绩效综合评价,不仅可以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状况,判断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而且有利于适时揭示财务风险,引导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第二节基本的财务报表分析

基本的财务报表分析内容包括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发展能力分析和现金流量分析五个方面。

一、偿债能力分析

对偿债能力进行分析有利于债权人进行正确的借贷决策;有利于投资者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有利于企业经营者进行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

(一)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短期偿债能力衡量的是对流动负债的清偿能力。短期偿债能力比率也称为变现能力比率或流动性比率,主要考察的是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清偿能力。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主要有营运资金、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

(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在较长的期间偿还债务的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衡量的是对企业所有负债的清偿能力,其财务指标主要有四项: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权益乘数和利息保障倍数。

(三)影响偿债能力的其他因素

(1)可动用的银行贷款指标或授信额度;(2)资产质量;(3)或有事项和承诺事项;(4)经营租赁。

二、营运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主要指资产运用、循环的效率高低。营运能力指标是通过投入与产出(主要指收入〉之间的关系反映。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主要包括:流动资产营运能力分析、固定资产营运能力分析和总资产营运能力分析三个方面。

(一)流动资产营运能力分析

反映流动资产营运能力的指标主要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

(二)固定资产营运能力分析

固定资产周转率是指企业年销售收入与固定资产平均额的比率。

(三)总资产营运能力分析

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销售收入与企业资产平均额的比率。

三、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获取利润、实现资金增值的能力,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

(一)销售毛利率

销售毛利率是营业毛利与营业收入之比。

销售毛利率越高,表明产品的盈利能力越强。将销售毛利率与行业水平进行比较,可以反映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地位。

(二)销售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是净利润与营业收入之比。销售净利率反映每1元营业收入最终赚取了多少利润,用于反映产品最终的盈利能力。

(三)资产净利率

资产净利率指净利润与平均总资产的比率,反映每1元资产创造的净利润。

资产净利率反映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资产净利率越高,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越好。影响资产净利率的因素是营业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四)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又叫权益净利率或权益报酬率,是净利润与平均所有者权益的比值,表示每1元所有者权益资本赚取的净利润,反映所有者权益资本经营的盈利能力。

四、发展能力分析

衡量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主要有:销售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和资本积累率等。

(一)销售收入增长率

该指标反映的是相对化的销售收入增长情况,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占有能力、预测企业经营业务拓展趋势的重要指标。在实际分析时应考虑企业历年的销售水平、市场占有情况、行业未来发展及其他影响企业发展的潜在因素,或结合企业前三年的销售收入增长率进行趋势性分析判断。

(二)总资产增长率

总资产增长率,是企业本年资产增长额同年初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本期资产规模的增长情况。

(三)营业利润增长率

营业利润增长率,是企业本年营业利润增长额与上年营业利润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营业利润的增减变动情况。

(四)资本保值增值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是指扣除客观因素影响后的所有者权益的期末总额与期初总额之比。

(五)资本积累率

资本积累率,是企业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与年初所有者权益的比率,反映企业当年资本的积累能力。

五、现金流量分析

现金流量分析一般包括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流动性分析、获取现金能力分析、财务弹性分析及收益质量分析。这里主要从获取现金能力及收益质量方面介绍现金流量比率。

(一)获取现金能力的分析

获取现金的能力,可通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投入资源之比来反映。投入资源可以是销售收入、资产总额、营运资金、净资产或普通股股数等。

1.销售现金比率。

销售现金比率是指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销售收入的比值。

2.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

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是通过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普通股股数之比来反映的。

3.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

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是通过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企业平均资产总额之比来反映的,它说明了企业全部资产产生现金的能力。

(二)收益质量分析

第三节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一、上市公司特殊财务分析指标

(一)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是综合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以用来判断和评价管理层的经营业绩。每股收益有基本毎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公式为:

基本每股收益=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

企业存在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应当计算稀释每股收益。稀释性潜在普通股指假设当期转换为普通股会减少每股收益的潜在普通股。潜在普通股主要包括: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证和股份期权等。

(二)每股股利

每股股利是企业现金股利总额与企业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的比值。

(三)市盈率

市盈率是股票每股市价与每股收益的比率,反映普通股股东为获取1元净利润所愿意支付的股票价格。

市盈率是股票市场上反映股票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该比率的高低反映了市场上投资者对股票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的预期。影响企业股票市盈率的因素:第一,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成长性。第二,投资者所获取报酬率的稳定性。第三,利率水平的波动。

(四)每股净资产

每股净资产,又称每股账面价值,是指企业净资产与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之间的比率。

(五)市净率

市净率是每股市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率,是投资者用以衡量、分析个股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工具之一。

二、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主要包括两部分:报告期间经营业绩变动的解释与前瞻性信息。

第四节财务评价与考核

一、企业综合绩效分析的方法

企业综合绩效分析方法有很多,传统方法主要有杜邦分析法和沃尔评分法等。

(一)杜邦分析法

(二)沃尔评分法

企业财务综合分析的先驱者之一是亚历山大·沃尔。他选择七种财务比率,分别给定了其在总评价中所占的比重,总和为100分;然后,确定标准比率,并与实际比率相比较,评出每项指标的得分,求出总评分。

二、综合绩效评价

综合绩效评价是综合分析的一种,一般是站在企业所有者(投资人)的角度进行的。

(一)综合绩效评价的内容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由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两部分组成。

1.财务绩效定量评价。

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是指对企业一定期间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个方面进行定量对比分析和评判。

2.管理绩效定性评价。

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包括企业发展战略的确立与执行、经营决策、发展创新、风险控制、基础管理、人力资源、行业影响、社会贡献等方面。

(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由22个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和8个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组成。

1.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

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由反映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和经营增长状况共计四个方面的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构成。

2.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

企业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包括战略管理、发展创新、经营决策、风险控制、基础管理、人力资源、行业影响、社会贡献共计八个方面的指标,主要反映企业在一定经营期间所采取的各项管理措施及其管理成效。

(三)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标准

综合绩效评价标准分为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标准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标准。

(四)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程序

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工作具体包括提取评价基础数据、基础数据调整、评价计分、形成评价结果等内容。

管理绩效定性评价工作具体包括收集整理绩效评价资料、聘请咨询专家、召开专家评议会、形成定性评价结论等内容。

(五)企业综合绩效评价计分方法

1.财务绩效评价计分。

财务绩效评价计分包括:(1)基本指标计分;(2)修正指标计分。

2.管理绩效评价计分。

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的计分一般通过专家评议打分形式完成。

3.综合绩效评价计分。

在得出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分数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分数后,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重,耦合形成综合绩效评价分数。计算公式为: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分数=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分数×70%+管理绩效定性评价分数×30%

(六)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结果与评价报告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结果以评价得分、评价类型和评价级别表示。

THE END
1.财务分析试卷及参考答案(第二套试题)应用水平分析法进行分析评价时关键应注意分析资料的( ) A.全面性 B.系统性 C.可靠性 D.可比性 4.短期借款的特点是( ) A.风险较大 B.利率较低 C.弹性较差 D.满足长期资金需要 5.企业商品经营盈利状况最终取决于( ) A.主营业务利润 B.营业利润 C.利润总额 D.投资收益 6.能使经营现金流量减少的项目https://www.doc88.com/p-99190198083433.html
2.注册税务师考试每日一练(2024/11/26)考试试题假设公司2009年适用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且每个年度均无纳税调整事项。 万合公司2010年甲产品的销售净利润率比2009年增长()%。A.5.23B.7.60C.32.09D.47.24 点击查看答案 【单选题】下列各项中, 应当缴纳房产税的是() . A. 处于施工期间在基建工地为基建工地服务的临时性房屋 B. 纳税人及其全资子公司从事大型https://www.netkao.com/zcsws/Artle/20241126/24715357793.html
3.财务管理单选题 企业愿意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所要求的关于客户信用状况方面的最低标准,称为( ) 单选题 一般来说,在企业的各种资金来源中,资本成本最高的是( ) 单选题 经营杠杆产生的原因是企业存在( ) 单选题 在项目投资决策指标中,属于非贴现现金流量评价指标的是( ) 单选题 某公司根据存货模式确定最佳货币资金持有量为https://www.kaoshibao.com/online/paper/detail/?paperid=18399750
4.在几种筹资方式中,兼具筹资速度快筹资费用和资本成本低对企业在几种筹资方式中,兼具筹资速度快、筹资费用和资本成本低、对企业有较大灵活性等特点的筹资方式是() A.发行股票 B.融资租赁 C.发行债券 D.长期借款 参考答案: 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单项选择题 在股票发行的溢价发行方式https://m.ppkao.com/tiku/shiti/31fb437d7b6340dfb03f09451ee87ccc.html?ivk_sa=1024320u
5.在几种筹资形式中,兼具筹资速度快筹资费用和资本成本低对企业在以下几种筹资方式中,兼具筹资速度快、筹资费用和资本成本低、对企业有较大灵活性的筹资方式是( )。 A.融资租赁 B.发行股票 C.发行债券 D.长期借款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在几种筹资方式中,兼具筹资速度快、筹资费用和资本成本低、对企业有较大灵活性的筹资方式是()。 A.发行股票 B.融资租赁 C.发行https://www.educity.cn/souti/661DC859.html
6.资本结构优化决策分析(精雅篇)1.2财务风险是指全部资本中负债资本比率的变化带来的风险, 即由于负债筹资而引起的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可能性。当负债资本比率较高时, 投资者将负担较多的债务成本, 从而加大财务风险。当负债比率达到某一程度时, 息前税前盈余会下降, 同时企业负担破产成本的概率会增加。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ttwju7l.html
7.古髌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本次股票发行后拟在创业板市场上市,该市场具有较高的投资风险。创业板 公司具有业绩不稳定、经营风险高、退市风险大等特点,投资者面临较大的市场 风险。投资者应充分了解创业板市场的投资风险及本公司所披露的风险因素,审 慎作出投资决定。 上海古鳌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Shanghai Guao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http://wap.stockstar.com/detail/JC2016092600000164
8.财务管理论文资本成本是企业筹资决策中的重要概念,是指企业筹资和使用资金付出的代价,通常包括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一个企业要想筹资资金必须考虑资本成本。资本所付出的代价,主要指发行债券和发行股票的费用,或向除了银行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借款所取得的手续费用等。资本成本本身就是一种机会成本因为无论是发行股票筹集资金还是发行https://www.wenshubang.com/huijibiyelunwen/4557981.html
9.中国会计国际化10篇(全文)旧中国, 会计工作是十分落后的, 近代会计方法仅在政府会计机关、国营资本企业、国外在华企业以及少数规模较大的民族资本企业中推行, 古老的中式簿记仍在广为应用。没有全国基本统一的会计准则。 建国以后, 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 中国的会计又开始全盘学习苏联的会计制度。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5w57225c.html
10.财务管理超星尔雅学习通网课答案7、【单选题】财务关系是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有关 各方所发生的 ( ) 。 A、经济往来关系 B、经济协作关系 C、经济责任关系 D、经济利益关系 8、【单选题】下列项 目中,不属于财务部门基本职能的是 ( ) 。 A、筹资管理 B、投资管理 C、会计核算 http://xuzhou.ehqc.cn/html/07_7.html
11.商业计划书荐3、产品/服务的研发/提供过程:企业的研发成果和成果的先进性;是否通过有资质的机构鉴定;是否获得有关部门或机构的奖励;是否参与制定产品的行业标准,质检标准;是否采用何种方式改进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企业是否开发新产品的计划。 4、产品成本分析:产品研发费用,设备购置成本,开发人员薪资成本,每件产品的实际成本。 https://www.ruiwen.com/gongwen/jihuashu/1050687.html
12.如果企业一定期间内的固定性经营成本和固定性资本成本均如果固定性经营成本不为零,则会产生经营杠杆效应,导致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大于产销业务量的变动率;如果固定性资本成本不为零,则会产生财务杠杆效应,导致企业普通股每股收益的变动率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如果两种杠杆共同起作用,那么产销业务量稍有变动就会使普通股每股收益发生更大的变动,产生总杠杆效应。 AI解https://www.shuashuati.com/ti/6e5121997c0940b09ed87336853ecc6e.html?fm=bdbdse28630f8c82832dfbea5cfaea0016057
13.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0第22期(总期22期)在线培训课程一是针对红筹企业上市之前对赌协议中普遍采用向投资人发行带有特殊权利的优先股等对赌方式,明确如承诺申报和发行过程中不行使相关权利,可以将优先股保留至上市前转换为普通股,且对转换后的股份不按突击入股对待,为对赌协议的处理提供了更为包容的空间。 二是针对红筹企业法定股本较小、每股面值较低的情况,明确在适用科https://www.zzqyj.net/?list_89/1226.html
14.财务管理实习报告热如果说行 政管理管的是全身, 财务管理就扼住了企业的心脑血管。 它将科学的决策方法运用于理财活 动的方方面面,如合理分担企业的投、融资风险,选择最佳分配、投资方案,以最低成本为 企业筹资等。相对于会计学,财务管理更强调宏观的调控指挥,而会计学就是具体的实务操 作。 财务管理对于整个企业而言,就相当于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shixibaogao/20230301170750_6563157.html
15.个人投资理财方案范文优秀20篇现有高职教材“把企业理财和个人理财知识整合在一起,把涉及两类理财内容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资本筹集、资金成本和资金结构、投资的经济因素分析、投资收益和风险、投资风险的规避和控制、投资理财决策理论、理财策略和技巧等内容组织成综合性章节,把专门讨论企业理财或个人理财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和https://www.baihuawen.cn/fanwen/daquan/658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