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一直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主线,但是央企的估值提升应该算是一条还有些持续性的主线。
1、提高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效率
首先是对所有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扫尾,比如“三供一业”的全面转移,将国企家属区水、电、暖和物业管理职能从国企剥离,转由社会专业单位实施管理。
经理层实现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央企和国企的末位淘汰和不胜任退出的比例从2.5%、1.9%提升至5.7%、4.5%,解决经理层僵化,企业效率低的问题。
同时,通过中长期激励,实现国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截至收官年94%具备条件的中央企业和88.8%具备条件的地方国有企业子企业开展中长期激励。
2、结构优化调整,配置效率提升
通过重组和整合实现国企的结构优化,解决同业竞争,同时清退了大量僵尸企业。根据三年改革总结中表述:以市场化方式推进4组7家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新组建、接收8家中央企业,协调推动30余个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重点项目,全国省属国有企业实施116组347家重组,开展专业化整合2150次。
总结下来,虽然这三年伴随着疫情的扰动,但是让更多的国企央企实现了并购重组,效率的提升,供给侧又一次出清。从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来看,整体央企国企在这三年中明显表现要好于私企,资产负债表逐步改善,经营效率同比提升。
二、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
在这份方案中,也首次提出了央企“价值实现与价值创造不匹配”的问题。
1、建立“一利五率”的业绩考核体系
之前对于央企的考核体系是“二利四率”,现在改为“一利五率”,分别是利润总额、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研发费投入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营业现金比率。
变化是,以前的净利润换成了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利润率换成营业现金比率。可以看出考核更加注重效率和现金流。
经营效率高、现金流充足的企业会被市场逐渐重视起来。
2、强化股权激励方案
大部分人对于央企的固有思维就是“铁饭碗”,福利待遇好,退休金高,但是工资比较稳定。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央企经过多轮的改革,经营效益越来越好。但是受困于降本增效的影响,核心员工的薪酬并没有增加,甚至是每年按比例降低的。这很容易造成核心员工流失,工作积极性下降。
在方案中,鼓励央企通过股权激励,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换句话说,现在央企的核心员工也可以和公司股价挂钩了,不再是股价涨跌与我无关的态度了。通过股权激励实现和公司的双向奔赴。
也有很多人会说,股权激励就是割散户韭菜,上市之后全抛了。我觉得这个也要辩证的来看,员工能享受到公司股价上涨的收益,同时也能更积极的完成公司业绩指标,公司业绩更好反过来刺激股价。
如果一家垃圾公司,员工懒散,养一堆闲人,就算他不进行股权激励,没有抛压,你买了就能赚钱吗?
投资的核心还是赚取公司发展的内生价值,短期股价受到资金影响,但是长期还是受基本面影响。只要股权激励方案合理,授予和行权标准合适,那么就是三赢的局面。
3、合理运用股份回购等方式,引导价值回归
方案里明确写了:适时运用上市公司回购、控股股东及董监高增减持手段,引导上市公司价值合理回归。央企国企以前对于股价维护的手段使用很少,毕竟股价并不在考核范围内,和私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私企的董监高都持有大量的股票,可以说身价=股价,那么回购增持等市值管理手段经常使用。央企实际控制人都是国资委、财政部这些,高管都是相当于职业经理人,通过股东的委托负责管理公司,所以性质上就有很大差别。
这次方案的提出,把引导价值回归的方式都明确出来,更利于后续央企进行市值维护。
4、合理进行利润分配,加强股东回报
方案支持上市公司制定合理持续的利润分配政策,鼓励上市公司通过现金分红等方式优化股东回报。这条很明显,像这次的龙头三大运营商都是不同程度上大幅提高了分红比例,加上原来煤炭几家,都是成为市场表率。
提高分红是和持续经营能力提升密不可分的,当央企经营能力持续改善,资产负债表改善后,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提高分红能力是完全可行的。
从央企实际控制人的角度出发,提升分红能力,也有助于整体统筹。
分红、控股股东增持、回购这三项将成为未来央企引导价值回归的有力武器。
5、ESG成为另一考核目标
ESG是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的简称,这一要求在国外是很受重视的,经常把ESG评分作为买入重要逻辑之一。央企作为中国上市公司中流砥柱,需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包括了保供稳价、基础设施建设、中小企业纾困等,还有对环境社会的贡献。
目前大部分央企都在公布ESG报告,通过ESG这一非财务指标实现行业、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三、估值持续下滑,市场自发修复动力充足
板块高潮过后带来的弊端也非常明显,就是从2015年一直到去年,整个板块毫无行情,一路下跌,只要有反弹就是跑路的机会,这就导致了一方面央企的整体质量在提升,另外一方面股价在下移,形成了较大的估值优势。
破净的央企比比皆是,市场自发的估值修复动力也比较强,叠加政策东风,才有了这一波上涨。
四、成立新基金助力板块增长
加上之前发行的两只央企基金,一共凑齐了5只专门投资央企上市公司的基金。
这些央企的指数基金就能覆盖到最大部分的央企上市公司,目前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也只有400多家,虽然市值相比比较大,但是流通市值反而不是很大,这些基金很好的成为了增量资金。
投资央企最好的一点是被减持风险小,绝大部分都不会被国资委减持,这点和科创板、北交所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多私企的上市公司只要一解禁就开始清仓式减持,大非小非一起减,10%以上的减持都比比皆是,这就导致了即使估值合理,股价也很难涨,来一批埋一批。央企基本就不用担心这些,拥有企业控制权比减持更加重要,特别是一些涉及国家安全的企业。
其实1PB以下,资产负债改善明显,且未来周期向上的企业都可以看,市场从来不缺机会,缺的是发现机会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