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4.07.01
而现在的社会环境,压力很大,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的为了名利生活。无暇顾及自己的情志与健康。往往当一个人功成名就之时,他的神智也耗散了,健康也就失去了。那么,如何滋养自己的神智呢?如何让自己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呢?这就需要让人们认识一下我们最古老的传统文化——道。
道。是宇宙的根本。而道家养生,最关键的就是——天人合一。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道既规律,规律又有大小之分。一定时空下的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例如冬天,北方零下十几度,而南方还是温暖如春。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指宇宙中的这个大规律,这种大规律是无始无终,小至精微,大到无穷。你看不见她,但是你又无时无刻的在体验着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寒来暑往……
养生能懂得顺其自然,也就是真正开始接近了天地万物。才能够,天人合一。
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各有自身的独到之处。而每个人又都或多或少的接受的来自自然和大宇宙的信息和灵感。当人体的小宇宙,与自然的大宇宙十分的吻合,毫无偏差的时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时,养生的意义就不单单是健康的生活,而是以超越一帮常人的寿命,健康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现在的大众养生,还只是停留在健康的基础上。认为吃的健康一点,运动合理一点,就能够健康一点。生活质量也就随之提高一点。但还没有人提出活的长久一点。活的自在一点的观念。而道家的很多东西,都揭示了长寿的秘密。
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谓限度,是指自然寿命可以活到的年龄,中医学称之为“天年”。那么,究竟人应该活到多少岁数呢?
《黄帝内经》认为是一百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礼记》称百岁为“期颐”。《尚书》又提出“一曰寿,百二十岁也”,即活到120岁,才能叫做活到了应该活到的岁数。大哲学家王充提出:“百岁之寿,盖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晋代著名养生家嵇康认为,“上寿”可达百二十,“古今所同”。
据上所述,人的寿命应该是100-120岁左右。但社会的现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的人达不到自然寿命的。
为什么不能享尽“天年”?根本原因是做不到天人合一。做不到顺应自然。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生命生命最珍贵的是什么?——健康健康最可贵的是什么?——养生!养生最关键的是什么?——自然!
要想顺应自然,我们首先要认识自然。其实自然就再我们的周围。方方面面。我们看动物世界,冬天了,有的动物会冬眠,有的会换上厚厚的皮毛过冬。春天地时候,大地回暖,动物开始觅食。夏季是所有生灵最活跃的季节。秋季是忙碌储存食物的时候。动物比人更懂得顺应自然的生活。它们是天生的养生家。所以科学研究表明,它们的实际寿命往往比它们的“天年”要长久。所以,我们应该像动物学习。古人其实也是一直在和动物学习养生的。比如《五禽戏》《八缎锦》以及一些武术,都是模仿动物的基础上创立的。
而现在的人们,整日想的是名利,整日做的是竞争,家庭、社会、等等诸多的繁杂琐事,影响着人们的心神。神不能聚,健康也就付诸东流了。其实顺应自然的养生很简单。你每日看到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就起床。你每天看到太阳落下去的时候,就休息。不要在出去工作、喝酒。应酬少一点儿,健康也就多一点儿,生命也会长久一点儿。
这其实做起来并不难。请晚上少一点儿应酬,多一点儿休息。少一点兴奋,多一点安静。这样,慢慢的,心神就会安宁,身体自然与天地同步。真正的养生也就开始了。
药王孙思邈曾说“人过四十讲养生”。40岁,是人体走下坡路的时候了。就好象一部汽车跑了40万公里了,就要大修,否则再跑下去就难以正常。是不是人只有到了40才要养生呢?不是的。我们知道,人性都是有弱点的。最致命的一条就是“当时去了之后才会觉得宝贵”。40岁,恰恰是健康已经失去了的时候,所以这时的人们才开始着急,才开始养生,才开始惜命。其实“物壮则老”,“物极必反”。人在最年轻,精力最旺盛的时候,也就是走向衰老的时候,这时就应该养生了。就应该认识到天人合一的观点,并积极的配合实施了。只是现在的年轻人,整日吃喝玩乐,根本无法意识到自己已经在衰老而已。
我们应该让人们了解自己的身体,了解道家养生的观念。做到防微杜渐。做到“壮则知养,老则久长。”
顺应自然是天人合一的第一步。四季养生,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早有记载。
“春者,天气以生,地道初萌。当夜卧早起,踏青徐步,松形深纳,缓气徐行,养乎阳道,以资志意也。”
就是说,春天多风,专龚头项。懒惰,不运动则会阴郁,阳不能生发。所以人应该早起,散布,深吸浅呼。松散衣发,漫步以养阳气。
“夏者,天地交化,品物华实。早卧早起,迎日缓行,清心养神,使华毓秀,浊滞清宣,通乎腠理也。”
夏天所湿,多病胸肋,湿热生痰。积郁胸肋。为什么呢?因为夏天是天地交化,阴阳各半的时候。万物茂盛。本应早睡早起,迎着朝阳散布,清心养神,让刚刚挂上的果实更加漂亮俊美。这时正是浊音下降,清阳上升的时候。你若违背,自身的小宇宙就会阴阳失调。阴不能降,阳不能升。所以就会郁积中焦。最好的办法就是运动,出汗,让毛孔皮肤通透。不要整日呆在空调房里。
“秋者,风气大动。地气显明。早卧早起,与鸡同兴。平心静气,内守神思,静立庭外,以缓秋刑。”
我们都知道,古时处决死囚,都是在秋后。因为古人比较讲究顺应自然。秋天,尤其是秋后,正是肃杀之气正重的时候。这时候杀人也算是顺应天意嘛。秋风凛冽,阳气难收而阴气显盛。这时夏季的暑湿未散,又有燥风来袭。风客邪于肺,肩背就容易受病。要想避免,就要和鸡一样的作息。心平气和,不能乱发脾气。这样才能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
“冬者,万物闭藏,水冰地坼。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伏匿,内守勿离,去寒就温,缓步于庭,动无劳骨,勿泄乎阳。”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都要冬眠。因为冬天是万物休养生息的季节。我们这时候尤其要注意。身体和心神都不要太过劳累。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太阳出来后再散布运动。运动也不能过量,以身上微热不出汗为宜。应为冬季大汗,无异于泄了阳气。
以上是四季养生的要领。结合中医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更能让人活得健康。
有句话说:春天的艾灸,夏天的针,秋天的拔罐儿,冬天的排打。四季合乎疾病安来?这也符合了四季的规律。春天初暖。需要传统的艾灸来驱除一冬的寒邪。同时温煦阳气。夏天阳气在表,用针刺来疏泄腠理皮毛。秋天风大,易感风邪。拔罐儿就是最好的应对方法。冬天易滞。排打到全身发热。是最好的保健。
生活的智慧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最后要注意两个问题。《内经》里说的四季养生里有一静一动。静,是指心神要保持平静。不管是什么季节。心神都要静。神不能乱,志不能移。暴怒,过喜过悠都是不对的。动,绝不是现在的快跑,而都是缓步、慢行。也就是散布似的。绝不是强体力的运动。很多人想减肥,每天拼命的跑步健身。但效果并不好。过量的强度运动等于消耗自身的阳气。只有舒缓的运动才是养生保健所需要的。
记住这一静一动。四季养生的要领就在其中了。
四季在细化分,就是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了。
我们都知道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分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具体的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每个气,都要如何去做呢?恐怕现在还没有人提出过。
这里我总结了二十四节气养生歌诀。内容如下:
大寒立春,万物不容,惟木独显。天气冷滞,不得化张。雨水惊蛰,根基不固,水运难行。厥阴无情,营血不布。春分清明,月高风清,一阳升腾。形实郁气,风郁内生。谷雨立夏,嫩阳娇弱,阴盛阳虚。形渐萧萧,气遂腾腾。小满芒种,郁从心生。丹田积病。勿劳心神,津布气行。夏至小暑,土实形满。热从中生。少食勿积,病患不生。大暑立秋,阳极气盛。形虚动风。血燥发热,遇湿则淫。处暑白露,金水相承,心火囚中。脾土难运,阴阳难平。秋分寒露,阴阳相应,贵在平衡。耗损多燥,劳劳不葆。霜降立冬,令在三焦,节食少欲,疏导通路,滞气自消。小雪大雪,寒水伤木,冻土封山,饱和心火,心平气和。冬至小寒,阴盛阳微,莫饮贪杯,静之以待,内敛生机。
解释起来就是:
大寒立春:天气由最冷转暖。胆气太过反间肺气。肺气虚遇寒宜感、冒发烧。上焦伤寒当发表辛散。知道这些就能健康长寿。
谷雨惊蛰:这时候的自然就好像刚刚睡醒一样倦懒。而我们的心肺容易淤结,应当化痰行血活血为宜。这个时候,脾土虚而肝气容易郁结,所以要多运动,好疏散郁结之气。适当初些补益的食物药物宜健脾养胃。
春分清明:这个时候万物复苏,土地松软,草木开始生长,但尚幼嫩。人体也是一样,肝木和脾土正虚,所以服药或食物应以辛散味重为宜(如香菜、茴香、薄荷、…)如果长吃零食或饮冷水,加重脾胃的负担,遇到风寒就会容易感冒。小孩子发热要用清肠消积的药物。
谷雨立夏:雨水开始增多,谷物开始生长。主消化的小肠在这个时候也开始活跃起来了。所以我们可以用艾灸的方法来灸小肠的部位(肚脐下腹)。同时多吃五谷杂粮养护肠道脾胃。治疗上热症清利下焦,而寒症以温补为宜。注意血寒和肾寒的病人不要灸小肠。
小满芒种:谷物开始渐渐饱满。我们要注意肾和大肠,服用养阴益气的药物。配合按摩肚脐以下的部位。这样才能使心脏健康。对于出虚汗的人可以顿骨头汤喝(骨汤炖两小时以内为宜)
夏至小暑:天气渐渐变得炎热。脾土多实。脾主四肢,六虚原膜的病多起来,且多是实热癫狂之证。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莫贪腥腻。否则脾反克肝导致肝壅血粘。
处暑白露:暑天结束,天气转凉,万物收引。脾土肝木也随之衰弱,小肠和膀胱活跃力减缓。多吃蔬菜,饮食清淡,不要太过口重。肠淫的人多喝骨头汤,可以喝点儿小酒温肾。
秋分寒露:天气渐有寒意。人体肺火盛,用药要清肺、养肝、护大小肠。同时可以适当扶阳气,但切忌太过。心胆虚的吃些酸淡的食物。
霜降立冬:空气结霜,冬天来了。可以用艾灸灸小肠、六虚。用药注意不用太过苦泻敛下发散之药。以免损伤阳气。若要清利下焦,可以服用水果煮的粥。饮食要适时适量。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了,树木枯萎。这时人体的肝胆也是最虚弱的,而肾水最旺。饮食上清淡利口最好,味重的食物还是不要吃了,以免扰动肾阳。心情要安静自然,气息也要收敛顺畅才好。
冬至小寒:天冷结寒。这时人的肝和小肠是很敏感的。若吸入不时之气就会伤人胸膈,造成咳喘之症。多吃些甜、腥的食物,就温避寒,这样那些血症、瘰疬(淋巴结核类)等病都能自愈。
以上就是我们的一年二十四节气应该如何养生的方法。顺应天时,顺应自然。你就能永葆健康!
我们说了道家养生的总纲领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还讲了四季养生和二十四节气养生的方法。但这些还只是天时。还缺少“地利”和“人合”。
还有北方有句老话“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大夫开药方”。为什么冬天要吃萝卜?是因为北方以面食为主,而面属热,需要萝卜来解其热毒。还能顺气开胃。可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是冬天只吃萝卜白菜加土豆了。我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然而。我们现在人的身体素质,和以前那些只吃萝卜白菜的人相比,有过之吗?没有。反而是越来越差。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其实就是应为没有顺应人的地利去生活。你是北方人,就有了北方人特有的体制,就要顺应北方人的生活方式。如果偏偏学南方人整天吃海鲜。那么疾病就离你不远了。所谓“地利”就是顺应地理。南方人不要学北方的生活习惯,北方人也不要学南方。各守其本。保持自己本土的生活习惯,是最好的养生。
天时地利,还需人合。如何人合?在于心。你会保养,懂养生,但整日和人勾心斗角,明争暗斗,那前面说的再好,做得再好也是白搭。
心要静。气才能匀。气匀神才能聚,神聚精才能充盈。精充人就能长寿。
都说学习要用心。用心,用心,不是说让心动,而是说让心静。只有静中求动,方能达到心神饱和。真正的拳师是在用心打拳。真正的书法家是在用心写字。不用心,做出来的事都是没有生机的。用了心,在难的事都容易完成。
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很可贵。用心的创造自己积极快乐的人生。
这里的用心不是动心眼,耍心计。而是指发自内心的真真切切的东西。你真心对人,人必然也会真心对你。你把以上说的养生方法认真用心的去做。坚持,循序渐进。收获自然就会随之而来。不仅是健康,还有人类的终极目标——长寿。
上晓天,下晓地,中通人事。天时、地利、人和。可得长生久视。
道家说“我命在我不由天”。相信人的生死命运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强调了个人主动不懈地修养以臻长寿,而否定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这种生死观看似“反乎自然”,实质上是最高层次的“顺应自然”.这也是道家养生的重要思想基础。
最近一条短信很有意思,说:人生啊,0岁出场,10岁快乐成长,20岁为情彷徨,30岁基本定向,40岁拼命打闯,50岁回头望望,60岁告老怀乡,70岁搓搓麻将,80岁晒晒太阳,90岁躺在床上,100岁挂在墙上….生的伟大,死得凄凉,所以阿该吃吃该喝喝,遇事别往心里搁,洗着澡看着表,舒服一秒是一秒。
人生大体如此啊~~你满足吗?
如果不想这样庸庸碌碌的了此一生,那么从现在起,了解道家文化,学习道家养生观。添油续命,尽享天年。让人们都能健康长寿快乐的生活!
记住,健康长寿的主动权,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中国道家的历代养生大家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养生法则,建立了养生饮食的经典学说。太上老君在道德经二十五章至关重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为道家养生,点亮了明灯。
我中华之文化,领先世界之文化,唯我养生之文化,领先之世界之文化——孙中山
从古到今,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修道之人,在修身养性方面,探索出了很多对后人有益的宝贵财富,但时至今日,都不是十分完整、和完善的保留下来,甚至有些支离破碎,和有些拼凑的体系,给后来修者、养者、调者,产生了一些误导和误区。
人们常说,天地有道,人有道。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道。实际上我们道家先人很明白修身养性,对长寿和健康的秘密,甚至已经提出了不食人间烟火,便是神仙的定义。在修身养性中凝练了重要几点:
三、养,养就是回归自然的饮食习惯、睡眠习惯、生理习惯、心理习惯和崇尚归真。
四、生,生就是让生命在自然回归中,不断在延伸过程中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五、活,活就是在生命的延续中,让人活出品位、活出格局、活出境界、活出道道来。
我们弘扬归真养身,实在上是为了解除人生痛疾扶邪扶正,已致中和,倡导归真养身:净心、守神、养元、保精、守气、方合自然之道,修者方可健康、快乐、长寿。
养身之道即是养心之道,妄想越少,心保持清静,保持慈悲的状态,保持节检的品德,遵循不敢为天下先的原则,你的身心就会健康。
养生就是调养,润泽我们的生命,使生命的机能保持在一种,协调、安定、健康的状态。
放下是健康长寿的根本,人的命运是各不相同,对幸福的认知也各不相同,但对身心健康的追求,已及认知都是相同的。
古代人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人体都趋向于碱性体质,所以古代人比现代人健康,体力、精力都非常充沛,而且不容易生病。可是当体质呈现强碱时,由于阴阳严重失调时,人体会有不舒服之感,所以古代人平时须喝喝茶或饮用些醋,因为茶属弱碱性,醋属酸性,以用来平衡人体酸碱,使人体调和才能无病。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清静无为的自然之道,永远不劳心力,顺应自然。没有任何私意造作和妄为,但天下事物,各有条有理,皆是道之所成。
整个大宇宙和人体这个小宇宙,都由“阴”和“阳”所构成,且于“阴阳消长”永无止镜的不平衡状态下,而使宇宙万物得以维持生命。阴阳消长之中,若阴长阳消时,往往无任何明显的征兆,细菌侵入人体或白昼转变成黑夜,都属于阴长阳消,则无任何讯息。每当黎明即将来临之前,大地气温必将急速下降,因为于阳长阴消之际,阴阳必将有一番挣扎。我们人体于阴阳消长之中也是如此,亘古不变的自然现象。
如今社会,人类如此之聪明,科学、医学如此发达与进步,一系列营养学、养生学等等、许多人都懂的不少,而疾病却愈来愈多,为什么?为揭示人类生命之奥谜,一切本源皆应要顺从宇宙的大道自然规律,维持阴阳平衡,归真到人的自身调节,平衡修复功能方和道。
也许很多人会问,人究竟能活多长?根据河图的演推,古人的原始寿命为1480岁,根据圣经的记载:造方舟的诺亚活了950岁,中国古代的彭祖也活到了820岁,根据考证,确有彭祖其人,而且孔子对他十分尊敬。以现代人难活到上百岁的情形下,或许将认为这些记载只是天方夜谭而已,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报告,认为人类的寿命可达140岁,有的科学家认为应该达到250岁以上,假如人类可活到250岁以上的话,那么孔子说的:“人生70才开始”。这句话应该有其道理吧!
至今,现代人在必须饱受病魔的摧残下,勉强的活到70岁已感到心满意足了。人生70才是一生中最辉煌的开始,不论学问、智慧、经验和财力都较充实,正是为国家民族贡献的大好年华,可是现在刚达到这种成熟的年龄时,却必须回到另一个世界去了,这怎不叫人深感遗憾呢?
养生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千百年来由于人们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养生法,其中有得道者、有违道者、有缺方者、有失法者、更有无则者,养生最终的目的是养好身体、养好心理,调整阴阳寻求身心的中和,以达到健康和延长生命提高活着的质量,可是不少修者、练者、养者、反而把事情看得太复杂,不但没有练好身体,而且还英年早逝,实际来说过程是为结果服务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健康长寿。在现实生活中,按常规越易取得的物质,则有益人体,也就越易健康,所以现在好多人,都舍近求远,不断尝尽天下美食或奇珍异物,结果把身体越吃越糟糕。应该说是酸性中毒生病了。
在这里我要提到“风水”二字,一提到“风水”,也许有很多人就认为这是迷信。那么先谈谈何谓迷信,迷信即指一个人缺乏理智,遇事不加以深讨,已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一味的盲目与相信。何谓风水?顾名思义,就是有风也有水,古时所指的风就是空气,水就是水质。空气和水是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造物者的精心杰作,用以照顾天下苍生的重要物质,因此愈新鲜的空气和愈良好的水质则愈有益人体健康。古代先圣贤们早已彻悟了这种真理,所以十分重视风与水,为求取的最佳的风与水,必须考虑风向与住宅的方位,水源的品质或取水的方便,以及风与水的流向所产生的磁场问题等等,这些都与人体健康有极密切的关系,终于演变成今天的堪舆学。(注:堪舆:(1)天地之总称(2)相地看风水的学问。)
说到这里我们有理由认定风水在人生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接着我还想把养生的饮食方面做些感想和浅谈,常言道:粗茶淡饭可养生。
先谈:“粕”字是由“米”、“白”为粕,粕即糟粕,系指废弃之物、垃圾之意。古代圣贤早已预料后人必将食用白米,而导致不健康。
再谈:“糠”:欲求健康则必须食用米糠,因米糠中含有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人体乃因所需的营养素不足,使细胞无法再生存,才会致病。
续谈:“糙”、粕、糠;食用糙米人体才能生肌造血,故“糙”乃“米”旁有个“造”字。
由于糙米已去掉外壳而流失20℅的营养,久食人体亦将因缺乏这20℅的营养而生病,当生病时人体必将不快乐,这时必须吃草来补充人体所缺乏的营养,人体就会快乐;所以繁体字的“药”乃“草”字头的底下一个“乐”字,草系指青草、青菜、果类,因此如:狗、猫等动物,甚至青蛙等小的动物,有病时或受伤时都去吃草,其实这不需要他们的父母去教,这就是天下万物与生俱来的求生本能。
后谈:“饭”:生米谓之“米”煮熟的米谓之“饭”,饭即食反之意,也就是说:“您吃错了”。因煮熟的食物,其营养已大量流失,故古时道家主张“不食人间火”:即不吃熟食,惟有生食才能摄取到完整的营养。
古人说:“一个好的食品,就是一个最好的药品”。通过这句朴实的语言给人予莫大的启迪和无比的灵感,通过自身对几百位养生案例实践证明,但凡在修心、养生、调理、凡事莫复杂,复杂麻烦大,理当求简化,知难则行易,养生皆如此,方能得长寿,所以任何事情都应该讲究结果。在修身养性这方面是大家期望能健康长寿,纵然有了成篇的大道理,有了种种的依据,这些均属枉然,俗话说:“江湖一点诀,点破了不值三文钱”,这句话更说明了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不复杂,而只是一点小诀窍而已。同时对饮食也需要有科学的界定,对不同属性,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病因,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有不同的调养方法,养生也需要与万病归元的方法,去调、去养、去练,对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调养方法,这样才能达到养生的真正目的。同时养生还需要忌口,俗话说的好,养生不忌口,跟着医生走,凡是病人或调养之人,必须注重饮食,注意忌口,对治疗恢复和健康十分重要。
为什么现代人热衷于养生,有一组数据,也许可以回答,人群中健康者5%,20%看医生,75%亚健康,其实亚健康就是不健康。可是许多人根本不明白何为养生、何为健康,甚至有些误区,有人说:“能吃能做事就是健康,也有人说我刚到医院做了全身检查后一切正常,这就是健康”。更有人说健康不难,平时有了病痛只要打一针和吃包药就没问题了,其实大家都心中有数,只是不见棺材不掉泪,或是寻求不到有效的健康方法而自我安慰罢了,那么怎样才算健康呢?
老君日:知和日常,知常日明,益生日祥,心使气日强。
知道了阳阴平衡,元气淳和,就叫做“常”。知道了“常”就叫做“明”。
为了长命而厚其生,欲人为地追求长生、愈达不到目的。只有自然无为,不贪生,不厚生,无意于长生,才能自自然然延长寿命。静极生动,只有心静下来,去除杂念,不思不想,元气才能自行畅通,流经百脉。如果用意志支配精气,必然破坏气流的正常秩序,扰乱它的正常运行。这是“有为”,是人为的逞强,此乃修炼之大忌。这就说明一个问题:炼者必须合道者。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气强硬,使肌肤强壮,然而物强壮了就要衰老,走向反面。这就是失了冲和之性——“常”,也就是背离了“道”。背离了“道”,不仅不能长生,反而会过早夭亡。
养生之道和处世之道,最宜谦下柔和,这就是大道。
养生之道就要效法自然,顺应自然,拜自然为师,从自然的规律中寻求至真、至善、至美的道法,这个课题不是哪一个团体哪一个人甚至一代人能完全破译和解决的问题。现代人之所以各种各样的奇形八状,层出不尽的各种病种出现与人的基因环境生活、生活饮食环境、社会环境、居住环境、心理环境是密不可分,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此修身养性者必须遵循一个字“道”,它是亘古不变的大法。道家饮食养生可平衡阴阳、调理五行,改变性格、改变心态、改变命运、改变全人类。
也作为我今天粗浅谈道的结束语,望各位在座的高道、大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江西省道教协会
张振强
拍打头颈法
练习方法:坐于椅子上或站立,双眼平视前方,全身放松。然后举起双臂,用双掌同时拍打颈部,左手拍打左侧颈部,右手拍打右侧颈部。先从后颈开始,逐渐向上拍打,一直拍打到前额部,再从前额部往后拍打,直到后颈部,这样反复拍打5~8遍为一次。每日晨起与临睡前可各做一次。
功效:这种方法适合在办公室久坐的人,可以缓解久坐或久站后的下肢酸胀、乏力,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预防下肢静脉曲张。
练习方法:将脚跟抬起,脚后跟离地面约1厘米,然后用力着地,这样为1次,1秒钟内不得多于1次,30次为1组,休息5~10秒钟。每次锻炼1~2分钟,每天锻炼3~5次。要注意锻炼时抬高脚后跟不能超过1厘米,否则不仅不会有效,反而还会引起脚掌的疲劳。
功效:这是一种以扩大肺活量为主的呼吸法,类似深呼吸,能调动机体的内气,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同时对某些慢性病、疑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
练习方法:舌头抵上颚,提肛,双手抱圆放在胸前,双腿弯屈,调整呼吸,吸气时默念“静”,呼气时默念“松”,坚持半小时。
功效:经常这样做,可以让皮肤变得光滑、滋润,对改善皮肤问题很有帮助。
练习方法:双手对搓,由慢到快,由轻到重,手搓热后捂在脸上,保持1分钟,想象皮肤变得光滑了,再自内而外划圆,感觉要好像抚摸在丝绸上一样。同时以意念配合。
深吸一口气后,闭口,用双手掌缘夹住鼻部,向外出气,待气灌到内耳膜充满后,将双手突然放开,同时鼻喷气,使气到两眼、两耳、口腔、两鼻孔,做9次。
十指如耙,如梳头状从前发际梳到后发根,路线:从前额的“上星穴”到头顶的“百会穴”,从后脑“风府穴”到“大椎穴”。然后左右梳顶,前后左右各9次。
功效:可以使百脉调和,改善头部末梢血液循环和大脑供血,活跃大脑生理功能,消除疲劳,提高大脑工作效率,增强记忆力,同时可以乌发、黑发,防止发根脱落。
将双掌根用力挤压耳部,不留一丝缝隙。然后猛然拉开,能有开啤酒瓶一样的“砰”声,反复9次。
功效:可以增强听力,治疗耳鸣和中耳炎,同时对激发、开发小脑,使骨髓充足,产生很好的功效。如果拉耳时耳部里面有隐痛,说明耳有潜在的病因,要坚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