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道教养生的三重境界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而道教养生的基本思想则最早见于《道德经》与《庄子》中。道教所主张的“道”,即是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也应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教养生的根本思想。又据《庄子·养生主》可知:保养身体养生之道得养生焉。

具体来讲,道教养生的基本思想包括“清静无为”、“贵柔”、“返朴归真”、“形神兼养”。

本文根据以上道教(家)养生的主要思想来分别阐述道教养生的三重境界的养生理论与实践方法。

二.道教养生的三重境界

道教养生的理论与实践起于先秦时期,至东汉末道教正式创立教团组织后,养生便成为道教所追求的主要宗教目标之一,从而推动道教养生的理论与方法得到不断地提高和发展。由此可见,道教是世界上众多宗教中绝无仅有的贵生性宗教。纵观道教养生历史发展的脉络,根据不同的养生目标,我们可将道教养生大致分为三重境界(也可以说是三个层次):(1)以预防疾病,强体健身为目标的“防疾益身”境界;(2)以延缓衰老,增长寿命为目标的“延年益寿”境界;(3)以超离三界,得道成仙为目标的“长生久视”境界。

2.1道教养生的第一重境界—“防疾益身”

道教养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了道教的自然人文情怀。它告诉人们怎样做生理与精神健康的人,进而达到抗衰长寿的人,最终成为追求长生久视的人。道教养生首先是让人们的身心始终保持健康的状态。其主要包括“防疾”和“益身”两个方面。在诸多道教养生的典籍中均有对防疾思想的论述。这里我们以葛洪所著的《抱朴子养生论》来予以说明。

抱朴子曰:至人上士,乃施药于未病之前,不追修于既败之后。故知生难保而易散,气难消而易浊。若能审机权,可以制嗜欲,保全性命。且夫善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于百年。何者是耶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六者不除,修养之道徒设尔。盖缘未见其益,虽心希妙道,口念真经,咀嚼英华,呼吸景象,不能补其短促。诚缘舍其本而忘其末,深可诫哉。所以保和全真者,乃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夫多思则神散,多念则心劳,多笑则脏腑上翻,多言则气海虚脱,多喜则膀胱纳客风,多怒则腠理奔血,多乐则心神邪荡,多愁则头鬓憔枯,多好则志气倾溢,多恶则精爽奔腾,多事则筋脉干急,多机则智虑沉迷…。【1】

从上述可知,不论葛洪还是孙思邈都认为人们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起居、坐卧行走等;同时调节人的心理状态即尽量避免因七情六欲[2]耗散人的精、气、神所造成的气衰、血气滞於、阴阳失调等内在伤损。如除六害、行十二少、去嗜、守真静等。如此,方能使人的身心始终保持健康的状态。这正体现了形神兼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与饮食调养、谨慎起居、节欲保精的一系列养生原则。据此可得出,道教养生的最低目标就是防疾。而益身则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方法(术)来达到防疾目标的途径。它主要是指:①若人患疾,则可运用养生术使处于失衡状态的身心复归平衡与协调的状态;②若人无疾,则可运用养生术来保持身心的健康状态。也就是俗语“有疾可治疾,无疾能保养”。道教养生术种类繁多,如服食、辟谷、导引、存想、服气、桩功、房中等。其中以导引与服气述及最多,应用广泛,又简便易行,发展最为成熟。故在这里介绍给大家。

导引,是修炼者以自力引动肢体所作的俯仰屈伸运动(常和服气、按摩等相配合),以锻炼形体的一种养生术,属气功中之动功。有关何为导引,在《抱朴子别旨》中明确指出“夫导引不在于立物万象,粉绘表形著图,但无名状也。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以上对“导引”的论述告诉我们,导引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僵化的养生方法,而是根据人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调节形神的养生方法。

下面我们将通过道教文献—《太清导引养生经·慎修内法》,以导引为主的养生术—五禽戏来较深入的了解导引养生思想与具体的养生方法。

《太清导引养生经·慎修内法》云:

赤松子导引养生法

朝起布席东向为之,息极乃止。不能息极,五通止。此自当日日习之,久久知益。

常以两手叉头上,挽至地,五噏五息,止胀气。

又侧卧,左肘肘地,极,掩左手脑,复以右手肘肘地,极,掩右手脑,五息止,引筋骨。

以两手据右膝上,至腰胯,起头,五息止,引腰气。右手据腰左膝、右手极上引,复以左手据腰右膝,左手极上引,皆五息止,引心腹气…。【1】

从以上《太清导引养生经·慎修内法》的记载可见,赤松子导引养生法论及同防治各种疾病相应的导引方法,而最重要的是告诫人们修习导引术须诚心且坚持不懈,十年如一日的做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切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妄图有什么捷径。这可能是古人自身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的经验总结。葛洪的《抱朴子别旨》亦认为,导引养生术具有疗未患之患(防疾),使人体血气通畅,为祛疾的玄术。

五禽戏相传是由东汉名医华佗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创编的一套防病、治病的导引养生术。它具有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刚柔并济、内外兼练的特点。

依据《太上老君养生诀》五禽戏具体为:

虎戏:四肢距地,前三踯,却三踯,长引肤,乍前,乍却,仰天即返伏,距地行,前、却各七。

熊戏: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擗地七,右亦七,踯地,手左右托地各七。…【1】

《太上老君养生诀》中说,练习五禽戏要依各人的身体素质行之,以修习者身体发汗为限。并指出练五禽戏可达到让人身体轻松,增强体力,消除百病的功效。

服气是另一种主要的养生方法,其又称“食气”。指呼吸吐纳锻炼。以呼吸为主。语见稽康《养生论》:“呼吸吐纳,服气养身。”就是说在呼吸吐纳中吸取天地精炁,叫服气,可以此保养身体。这里我们也同样通过道教文献—《太上老君养生诀·服气诀》及以服气为主的养生术—服气六字诀来了解服气养生思想及其具体的养生方法。

《太上老君养生诀·服气诀》论述了服气法的思想渊源,服气法的原理及对人体的作用。又涉及运用服气法去五脏病(即心病、肺病、肝病、脾病、肾病)的内容。原文摘录如下:

老君曰:玄牝门,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言口鼻,天地之门,以吐纳阴阳生死之气。每旦面向东,展两手于膝上,徐徐按捺两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所谓吐故纳新,是蹙气。良久,徐徐吐之,仍以手左右上下前后拓。取气之时,意想太和元气下入毛际,流于五脏四肢,皆受其润。如山之纳云,如地之受泽。若气通,便觉腹中泪汩转动,若得十通,即觉身体润怿而色光泽,耳目聪明,令食有味,气力加倍,诸疾去矣。

又法:夜半后,日中前,气生可为之。余时,气死即不须调服。调气了之时,须床铺厚软,枕高下共身,平仰卧,舒展脚,握固,去身四五寸,两脚亦去四五寸,微微鼻引太阳气从鼻入,以意送此气通遍身体,即闭气至极,然后细细从口吐之。勿令耳闻吐气之声。若患寒热及瘴、患脚肿等疾,不问时节,即须调之。若当日不愈,明日更调,不过三两日必愈。

若患心中冷痛,呼而吐之,热即吹之。若患脚痛,即嘘而吐之。肺若痛,即咽而吐之。夜半后二十四调之,鸡鸣时十八,平旦十二,日出十二,多调弥佳。欲作此法,先导引十八势,按摩二十四。人仗导引,以去五脏病。…【1】

服气六字诀即是由此发展而来的。六字诀养生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养生方法,为服气法。它的最大特点是:强化人体内部的组织机能,通过呼吸导引,充分诱发和调动脏腑的潜在能力来抵抗疾病的侵袭,防止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早衰。

1.六字诀的发展流变

历代文献对此有不少论述,南北朝时的陶弘景发明长息法。他在《养性延命录》一书中说:“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行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嘻、呵、嘘、呬,皆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嘻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

明《正统道藏·洞神部》,引用了太上老君养生法,说得更为具体。书中说:“呬字,呬主肺,肺连五脏,受风即鼻塞,有疾作呬吐纳治之。呵字,呵主心,心连舌,心热舌干,有疾作呵吐纳治之。呼字,呼主脾,脾连唇,脾火热即唇焦,有疾作呼吐纳治之。嘘字,嘘主肝,肝连目,论云肝火盛则目赤,有疾作嘘吐纳治之。吹字,吹主肾,肾连耳。论云肾虚即耳聋,有疾作吹吐纳治之。嘻字,嘻主三焦,有疾作嘻吐纳治之。”

2.六字诀养生法具有的特点

(1)疗效显著

在临床实践中,用六字诀治愈的疑难大症无计其数,患者中有肝炎、心脏病、肾结石、青光眼及高血压、低血压、肠胃炎、气管炎等。

(2)简便易学

六字诀的发声和口型,只要按照汉语拼音发声即可。腹式呼吸要求小腹起伏。实际上,我们正常人在安静时或睡眠时的呼吸都是腹式呼吸。导引的动作也较简单。一般10小时左右就可掌握六字诀的练习要领。1~3个月左右,就可见到明显治疗效果。

(3)运用灵活

六字诀运用灵活。可按顺序练习,也可以有针对性地练1个或2个字;既可以长期坚持连续练习六字诀,又可以按季节单独练某1个字;还可根据个人身体条件和病情疾患的虚实需要进行补泻。例如,大连内燃机车研究所谷源盛同志,身患严重冠心病动脉硬化,每天着重练“呵”字100次以上,3个月后检查恢复正常。

(4)不易出偏差

练功的人只要按照要求去做,纯任自然,毫不用力,由简到繁,对读字、口型、呼吸、动作、意念,一步一步地进行操练,循序渐进,就不会出偏差。

以上我们是从“防疾益身”的层面来述说道教养生,接下来我们将从较高的“延年益寿”层面来谈道教养生。

2.2道教养生的第二重境界—“延年益寿”

我认为,人具有三性:自然性(生物性)、意识性、社会性。人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标,其实就是如何实现人的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尽可能保持长期相互协调与平衡的状态,且使其整合成为一种有序的系统的问题。道教养生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延年益寿”的经验。

《老子河上公章句》说:“修道于身,爱气养神,益寿延年,其法如是,乃为真人。”《老子想尔注》也说:“不知长生之道,身皆尸行耳。”“归志于道,唯愿长生。”由以上这些论述可知,道教一直都以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为其旨归的。

综上述可看出,延年益寿之道就蕴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知道影响寿命的各种因素注意保养,并掌握正确益寿的养生方法,始终如一的践行就可达到延年益寿的目标。这正是“我命在我不在天”养生思想的直接体现。

此外,道教养生还非常注重道德因素对养生的重要作用。提出“养生必先养德”的观点。《太平经》曰:“努力为善,可得生活竟年之寿”,指出努力践行善事,是延年益寿,避免冤死的重要法门。《老子想尔注》则说“人行道,不违诫,渊深似道”,“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

2.3道教养生的第三重境界—“长生久视”

如果“防疾益身”、“延年益寿”是道教养生中的现实目标,那“长生久视”则是它的理想或终极目标了。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例子。这种不死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

但怎样才能实现呢?道教认为主要通过丹道之路。

这里我们就通过伍柳派的内丹理论来了解一下内丹的修炼。

从《天仙正理直论》可知,其修炼理论源于《道德经》中所说“道生万物”的思想。不同之处在于,伍冲虚认为道生万物是顺行,而修炼之人应逆行返道。即万物返道的过程。用现代的话讲,内丹修炼过程是道生万物的镜像逆演。伍冲虚以冲和入虚静之法,合精、炁、神三药,逆修返还,使之逐步升华转化。初关化阴精为元精,化元精为元炁,团聚元炁为大药金丹,筑成胎神之基,这便是伍冲虚认为的内丹修炼的筑基,炼精化炁的阶段(化三为二),其中炼精化炁的具体过程为采药、封固、运火、行小周天。中关再炼炁化神(化二为一),其具体方法是行火候炼神,谓之添汞。此火候,就是行大周天。终关为炼神还虚(化一为虚,合道),其具体方法为三年乳哺,九年还虚。这三个阶段构成了系统的修炼过程。概言之,人的修炼是从身中的精、炁、神(三)→炁、神(二)→神(一)→虚(道)。可以说,内丹道发展到伍冲虚,其理论与修炼体系才算完整建立。而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也说:“中国内丹术只有到了伍冲虚、柳华阳,才算真正的成熟与完善。”

三、结语

这里,我将谈一谈对道教养生理论的完善与发展的思索。

传统的道教养生理论的思想与方法是建构在中华古典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基础之上的。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注重经验资料的积累而缺乏对这些经验资料做理论化、系统化、逻辑化的提炼。因而,道教养生理论的思想与方法亦不例外。建构现代道教养生理论。首先要从历代道教典籍中收集、整理古人养生理论的思想与方法;其次,对这些养生理论的思想与方法进行检验、鉴别。然后使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构建更完备的理论思想体系;再次,现代道教养生理论应于当代生命科学相结合。这是因为养生重在养但其根基是知生。重养的前提是知生。古代的任何养生理论都是要知生的(当时的知生主要指中医理论)。由此可见,知生的重要性。最后,开发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体质,不同性别的简便易行的养生理念与方法用以达到人们祛病、防病、延年益寿的养生目标。这是摆在道教界与社会研究传统养生理论界面前的重大课题。值得我们去思考、探究。

参考文献

【1】张继禹主编,本册主编高文铸、蒋力生,《中华道藏》第二三册甲、乙卷,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2】(明)伍冲虚,(清)柳华阳撰,静虚子恭参校订,《伍柳天仙法脉》,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8页。

【3】周作奎,李光富浅议道教养生及对当代社会的积极意义中国道教,2005.(4):45~47。

【4】黄力生论道教养生思想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与方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2):165~168。

【5】蒋力生论道教养生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6):1~3。

THE END
1.长寿秘诀简单易学的养生方法长寿秘诀简单易学的养生方法Damon24 山东 1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反华堡垒,却选出了亲华总统!阿雷瓦洛,到底是什么来头 洞鉴历史 364跟贴 打开APP 散文欣赏《人类的好日子已经不多了》作者 莫言 澄湖有声 531跟贴 打开APP 婆婆赶走出院养病的儿媳,自己却被气的见了上帝 千寻情感动画 6跟贴 打开APP 苏联https://m.163.com/v/video/VHHSPM958.html
2.简单易学的八种道家养生术老子以气养生之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思想光芒可与日月同辉!根据老子以气养生的理论,后来的道家逐步创立了呼吸修练养生法。道家气功的主要练气之法即是呼吸修练,即通过对自然之气的呼吸吐纳,达到调和周身之气,并使之却病延年的一种功法。 4、庄子吐纳法的最高境界为胎息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229/16/9428320_523971304.shtml
3.不一样的自然养生法—吴永志.pdf(26) 第27节:不一样的自然养生法(27) 第28节:不一样的自然养生法(28) 第29节:不一样的自然养生法(29) 第30节:不一样的自然养生法(30) 第31节:不一样的自然养生法(31) 第32节:不一样的自然养生法(32) 第33节:不一样的自然养生法(33) 第1节:不一样的自然养生法(1) 健康、爱与智慧的生活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927/135095674.shtm
4.多位名医总结:2021年最简单的养生法,竟是从1数到10!人参元素饮很简单的养生法,贵在坚持!发给朋友们看看,从今天起,为了更健康的身体开始坚持做下去吧! 皇室仙草人参元素饮,秉承“让健康更纯粹”的品牌理念,深耕大健康领域多年,一直以“为提高国民免疫力而奋斗”为目标,皇室仙草在这里衷心祝愿大家身体健康、远离猝死!https://www.jianshu.com/p/3e3f16c55433
5.民族传统体育养生8篇(全文)2.2.1. 1“道法自然”的养生原则 《道德经》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道是“天”“自然”“无为”“不争”“守弱”。人的根本法则其实就是“自然”,此处的“自然”并非现代人所说的物质意义上的“自然”,而是本来如此https://www.99xueshu.com/w/ikey08gmvf49.html
6.世界9大自残式养生法许多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室内时,首先把冻僵的手脚放到取暖器边烤或用热水泡,其实这一冷一热的骤然交替对手脚极为不利,很容易使手脚生冻疮。正确的方法是,手脚相互摩擦,使表皮温度自然回升,然后再用热水泡,放到取暖器边烤。 5大超有效的另类养生法 1、喝咖啡能够扭转记忆丧失 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1248326.html
7.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學與練的基本方法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以下简称十二法)推广以来,受到国内外广大健身气功爱好者的青睐。从晨练的健身站点,到专业的健身房,从大专院校到企事业单位,从二十上下的青年到七、八十岁的老者,从日本到德国,从新加坡到俄罗斯……我们看到很多人都在练十二法。大家在学习、训练、比赛、观摩、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https://www.meipian.cn/1vnj15bw
8.?天然的补肾壮阳法秘术一、按摩壮阳法 按摩疗法是中医的一大特色,通过对特定部位的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补肾助阳,可达到治疗阳痿的目的。养成用手直接按摩阴囊的习惯是其方法之一,时常按摩,睾丸便会改善循环。由于可经常不断地供给睾丸以新鲜血液,自然会增强睾丸能力,提高性功能。但这种方法必须长期坚持,否则很不容易起到效果。 https://www.cnys.com/yscs/jinji/47338_3.html
9.四时睡眠有讲究首先,来说一下什么是睡眠养生法——就是利用睡眠时段调养身体,来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因为睡眠时,很多活动都停下来了,身体会抓紧时间来生长、修复。每个人都离不开睡眠,但有些人却机械地执行每天8小时睡眠的标准。其实,睡眠时长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因季节而异。 https://www.jd.com/pccontent/1563024
10.十二时辰养生法(精选六篇)十二时辰养生法 篇1 品格是一个民族的生存根基,是个人的立身之本。中华品格源远流长,它以各种深刻、鲜活、动人、有趣的形式流传至今,造福祖祖辈辈。健身气功作为其中重要的文化形式,以“天人合一”的养生理念指导着大众的身修、心修和灵修,促进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运作。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heo0j2r.html
11.《保福法》续一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王志红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无需更多解释,如依据《黄帝内经》提出“十二时辰养生法”;不妄作劳意思是不要过劳,包括劳体、劳心、劳神、劳肾。《黄帝内经》: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法于阴阳,就是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四季的变化而适当增减衣被等http://z.xywy.com/doc/wangzhihong2080/wenzhang/1425-54376.htm
12.道家养生的100条不传之法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 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7121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