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中医院发挥传统中医药特色优势,应用中医独到的防病、治病方法,助力疫情防控。图为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中医院药剂师在配制中药。陈晓东摄/光明图片
【聊健康】
近期,北京部分地区又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全国仍有一些地区新增患者。随着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模式,如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中医药仍有广阔的施展空间。
中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充分彰显了中华智慧。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中医药的出色表现,更加提升了其在时代背景下的新作为、新贡献。笔者认为,中医药界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前期抗疫成果,研究新形势下的防疫机制,主动作为,做复工复产复学的守护者;另一方面要发挥专业优势,建言献策,当好地方经济发展的智囊。
1.发挥治未病优势助力常态化防疫
中医药界要巩固前期抗疫成果,及时总结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可复制、易推广的成功经验,沉着应对国际抗疫的复杂环境,继续发挥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优势特色,研究常态化防疫下的中医药防疫模式与防疫机制,服务于复工、复产、复学、复商、复市。
同时,要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结合时令节气养生、体质调摄、日常生活方式干预、健康知识普及,公共场所中医药消毒措施,如中药抗疫香囊的使用,协助学校、企业等单位食堂配置防疫药膳、泡煮大桶防疫药茶、通过增强体质、扶正气、御邪气、防疫气,切实做好人民群众健康的守护者。
2.健康养生衍生需求有望成经济发展助推器
随着中医药在优化健康服务、普及健康生活等方面的优势特色逐渐显露,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信任度提升,对健康养生文化等衍生出来的需求,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增长点。
笔者认为,中医药可从以下几方面,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
提高地方中药材资源附加值
充分利用好各地得天独厚的中药材资源,找准路子,加快中药产业推进,将道地药材种植加工与地理标志产品创建结合,如安徽霍山石斛、四川贝母、甘肃陇西当归、宁夏枸杞、广东新会陈皮、江苏薄荷等都是经典的道地药材。还可以将中药材种植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园林景观绿化、现代高效农业结合起来,从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出发,结合本地气候、水土特点,因地制宜,既可促进经济增长,又可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整体改善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增强。另外,进一步提升中药材种植加工附加值,如石斛、红豆杉、芍药等中药材盆景制作,合欢花药枕制作,月季、玫瑰中药袋泡药茶加工等。
为餐饮旅游业注入中医药元素
与此同时,建议与区域经济体发展联动,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为例,这一区域所涉及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从文化上说,有大概念的江南文化,有吴越文化、徽州文化、海派文化。从中医学术流派讲,这一区域有上海的海派中医,江苏的龙砂医学、吴门医派、孟河医派,浙江的钱塘医派、绍派伤寒、永嘉医派,安徽的新安医学,它们有一定共性又各有特色,可以进行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旅游线路的开发,构建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旅游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借助区域优势可以打造融中医药非遗活态展示、中药植物园采药辨药、认养式栽培、中药材体验式加工炮制、智能诊室模拟诊疗,中医传统功法传授,中医趣事典故舞台剧、情景剧表演等于一体的“中医药迪士尼”。
发挥中医药康养产业经济拉动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康养产业成为一个潜力巨大而待深度开发的市场。随着生活水平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人们更要健康养老、有品质的养老。若将中医药特色服务与养老产业结合,从环境布置、养生文化氛围营造、个体化中医药保健服务等方面细节入手,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个体化服务优势,条件成熟可以引导社会资本良性参与,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中医药养老连锁机构,实现异地统筹养老、度假式养老、提供养生保健咨询、健康管理、体检疗养等特色服务,既能提升中医药行业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对中医医疗机构来说,也能体现社会公益价值,还能实现经济价值。
在中医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很多富有特色的中医学术流派,这些中医学术流派的产生,受到地方经济、文化的涵养,某种程度上是地方经济、文化兴盛的缩影,加强学术流派的研究,挖掘地方医学文化特色,有利于充分彰显地域文化基本价值与文化软实力,对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又可实现反哺。
(作者:陶国水,系江苏省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