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手抄报很是熟悉吧,手抄报的编排设计要求主题明确,版面新颖美观。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手抄报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寒节气的手抄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小寒节气的手抄报
小寒时,太阳运行到黄经285度,时值公历1月6日左右(1月5日~7日)。小寒之后,我国气候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俗话说,冷气积久而寒。此时,天气寒冷,大冷还未到达极点,所以称为小寒。
气候观测资料表明,我国大部地区从“小寒”到“大寒”节气这一时段的气温是全年最低的,“三九、四九冰上走”和“小寒、大寒冻作一团”及“街上走走,金钱丢手”等古代民间谚语,都是形容这一时节的寒冷。由于气温很低,小麦、果树、瓜菜、畜禽等易遭受冻寒。
在末代,腊八节与腊日节还是两个不同的节日,腊八节作为一个佛教节日,节期为十二月初八;腊日节则于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举行。末代以后,腊日节逐渐衰落,而腊八节的影响则不断扩大,日益世俗化。后来,因为两个节日都在腊月。人们渐渐地只过腊八节,不过腊日节了。至清代,腊八节已被明确定于十二月初八,并且腊日节的一些活动,如祭祖、击鼓驱疫等,也融入腊八节中。
腊八节成为年终的祭祀性节日。
这个祭祀节日有三层意义,一是表示不忘记自己及其家族的本源,并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二是祭百神,酬谢他们一年之中为农业所做出的种种功劳。
三是人们终岁辛劳,此时农事已息,借此游乐。祭祀活动多在宗庙、家庙中进行。也有的在郊外进行,祭祀对农业起着重要作用的神灵。直至今日,一些乡村仍在沿袭着这种习俗。
1.小寒大寒,冻成一团。
2.小寒大寒,准备过年。
3.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4.腊七腊八,出门冻煞。
5.腊七腊八,冻死旱鸭。
6.腊七腊八,冻裂脚丫。
7.三九、四九,冻破碓臼。
8.三九、四九,冰上走。
9.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10.三九、四九不下雪,五九、六九旱还接。
11.腊月三场白,来年收小麦。
12.腊月三场白,家家都有麦。
13.腊月三白,适宜麦菜。
14.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还嫌被不够。
15.九里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
16.九里的雪,硬似铁。
17.腊月三场雾,河底踏成路。
18.三九不封河,来年雹子多。
19.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
20.小寒节,十五天,七八天处三九天。
21.天寒人不寒,改变冬闲旧习惯。
22.一早一晚勤动手,管它地冻九尺九。
23.不怕家里少,就怕不去找。
24.草木灰,单积攒,上地壮棵又增产。
25.干灰喂,增一倍。
25.腊月栽桑桑不知。
26.麦苗被啃,产量受损。
27.避免畜啃青,认真订奖惩。
28.牛喂三九,马喂三伏。
29.薯菜窖,牲口棚,堵封严密来防冻。
30.数九寒天鸡下蛋,鸡舍保温是关键。
31.小寒鱼塘冰封严,大雪纷飞不稀罕,冰上积雪要扫除,保持冰面好光线。
小寒养生吃什么好
1.羊肉
“小寒”时是一年中气候最冷的时候,人们很容易被风寒侵袭,抵御严寒最快速有效的办法不是一件棉衣,而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羊肉是温热食物中性价比最高的,如果用羊肉加点当归、山药、胡萝卜一起煮,加上大葱和生姜调味,建议每周吃一次,不但不会上火,还可以暖暖地过个冬天。
以“当归生姜”为主要原料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有温中补血、祛寒强身的作用,非常适合慢性疲劳、亚健康状态较为严重的白领一族;而有严重腰膝酸软、畏寒怕冷的人群,则适合进补“羊肾红参粥”,有益气壮阳的作用。
2.鸡汤
老南京还有逢“九”吃一只鸡、每天一个鸡蛋的进补习惯,所以小寒这天市民的餐桌上也少不了鸡汤和鸡蛋。据说,鸡骨鸡肉在文火的慢慢煲煮中,营养成分大多会溶入汤中,极易于人体吸收,是冬季补气补血的进补佳品,钙质也多。
母鸡炖汤,搭配点养生材料会更好。家里有什么就放点什么,红枣、莲子、枸杞、桂圆等等的,也可搭配香菇、山药、虫草花,或者干贝、海米都行,味道都鲜美平和。小火慢慢煲煮2-3个小时,然后将上面的油脂撇去,鸡去骨拆肉,直接吃喝,做火锅汤底,或者早晨用鸡汤煮面都不错的。
3.糯米饭
广州传统,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糯米饭寓意温暖,从年头到年尾都暖乎乎。因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利于驱寒。中医理论上来说,糯米有补中益气的功效,在寒冷的季节吃糯米饭最适宜。
4.菜饭
这些在今日看似平常之物,过去则是家庭条件较富裕的人们才能享用的,经济条件不太好的人家是舍不得加肉的,会往菜饭里埋一勺猪油,那时候平时饭菜没有多少油水,因此“猪油拌饭”吃起来格外香。
5.腊八粥
小寒节气中就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腊八在小寒节气前后,在这个时候吃一餐内容如此丰富的热粥,既能刺激食欲,又可以增加机体热量,起到暖胃消寒的作用。
《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上述食品均为甘温之品,有调脾胃、补中益气、补气养血、驱寒强身、生津止渴的功效。朋友们可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以及身体状况选择腊八粥的配料,熬出的腊八粥会更适合自己的体质。
6.黄芽菜
据《津门杂记》记载,天津地区旧时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黄芽菜使天津特产,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离地二寸左右,以粪肥覆盖,勿透气,半月后取食,脆嫩无比,弥补冬日蔬菜的匮乏。
小寒养生怎样防病方法介绍
驱寒保暖用中药泡脚
中医认为,“血遇寒则凝”,所以小寒养生做好驱寒非常重要。正所谓寒从脚下起。因此脚的保暖一定不能忽视,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中药泡脚,可以用当归、红花、鸡血藤等中药材放于锅中,煮成水,每天倒入温水中泡脚使用。泡脚之后可以用5分钟揉搓足心涌泉穴,可以收到较好的驱寒效果,还可以促进睡眠。
小寒应以补养肾气为主
小寒天气寒冷,进补应该以补肾驱寒为主。比如以“当归生姜”为主要原料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有温中补血、祛寒强身的作用,非常适合慢性疲劳、亚健康状态较为严重的上班一族;而有严重腰膝酸软、畏寒怕冷、性功能减退症状的人群,则适合进补“羊肾红参粥”,有益气壮阳、填精补髓的作用,具体做法为:羊肾1只,红参数克,均切成碎末,放入大米100克,熬粥。
搓按腹部可调理脾胃
多吃梨可消痰降火
冬季因为室内温暖,而且天气含早,很容易上火,所以这些梨就成为最佳的水果,医书记载性寒,味甘,微酸,入肺胃心肝经。主治热嗽,止渴,治客热中风不语,止心烦、气喘。能够调肺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但脾胃虚弱者不宜多食。
饮食保养法则
适合于小寒食用的食疗方:
日常食物中属于热性的食物主要有鳟鱼、辣椒、肉桂、花椒等;属于温性的食物有糯米、高粱米、刀豆、韭菜、茴香、香菜、荠菜、芦笋、芥菜、南瓜、生姜、葱、大蒜、杏子、桃子、大枣、桂圆、荔枝、木瓜、樱桃、石榴、乌梅、香椽、佛手、栗子、核桃仁、杏仁、羊肉、猪肝、猪肚、火腿、狗肉、鸡肉、羊乳、鹅蛋、鳝鱼、鳙鱼、鲢鱼、虾、海参、淡菜、蚶、酒等。特别要提出的是,小寒时节正是吃麻辣火锅、红焖羊肉的好时节。
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黄酒、调料适量。将羊肉洗净,切为碎块,加入当归、生姜、黄酒及调料,炖煮1~2小时,食肉喝汤。有温中补血、祛寒强身的作用,适用于神疲乏力、面色苍白、畏寒怕冷的人群。
羊肾红参粥:鹿肾(或羊肾)1只,红参3克,大米100克,调料少许。将羊肾切开,剔去内部白筋,切为碎末,红参打为碎末,大米洗净,加入适量水及调料,煮1小时食用。有益气壮阳、填精补髓的作用,适用于虚弱无力、腰膝酸软、畏寒怕冷、耳聋耳鸣、性功能减退等肾阳不足的人群。
胡桃仁饼:胡桃仁(或核桃仁)50克,面粉250克,白糖少许,将胡桃仁打为碎末,与面粉混合在一起,加水适量,搅拌均匀,烙为薄饼食用。有补肾御寒、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肾虚腰痛腿软、畏寒怕冷、大便干结等肺肾两虚的人群。
小寒多吃山楂益处多
按照我国的民间传统,小寒一过,我国就将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四九天,不过寒冷的天气人的胃口总是不错,因为总觉得吃饱了才能抵御寒冷的天气。可胃口好了,难免会加重我们的肠胃负担,怎么办呢,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种简单易得的东西--山楂。山楂,又叫山里红、酸楂等等,那它和我们的消化问题又有什么关系呢?
据专家介绍,山楂里含氨基酸,维生素,还有微量元素,有人统计100克山楂就含有维生素C89克,相当于胡萝卜里的八九倍,另外山楂里还含有纤维素,它可以促进肠蠕动,帮助消化,山楂含有胃蛋白酶,胃蛋白酶的活性和脂肪酶的活性,所以它能促进蛋白脂肪的分解,有利于食积,帮助消化。
而且专家说山楂对预防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也有很好的作用,如果你觉得把山楂当水果吃有些单调,那么你也可以把它做成菜比如山楂肉干等。而且山楂与月季花红糖煮水,可以治疗因为受凉引起的痛经,山楂加上益母草治疗产后恶露不尽,山楂加上丹参代茶饮可以缓慢的缓解高血压,高血脂,胸闷等等这些不适的症状,山楂加上麦冬加上荷叶,经常用它来泡水含漱,漱嘴,对于头颈部肿瘤放疗引起的口干舌燥,有滋阴清热解毒的作用。
不过,专家建议最好不要空腹吃山楂,而且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吃山楂。酸楂吃多了有活血破气的不良作用,所以病后体虚还有孕妇不要多吃这个。需要注意的是山楂不能跟人参,还有维生素K,碳酸氢钠一些碱性的东西同用,动物内脏里头,特别像肝脏里头含有铁含有锌,这些化学物质在酸楂的酸性当中也容易起反应,影响吸收,所以酸楂跟动物的肝脏最好不要同煮。
小寒养生
冬日万物敛藏,养生就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五脏。冬季时节,肾的机能强健,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所以冬日养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养肾防寒”。
祖国医学认为,寒为冬季的主气,小寒又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寒主收引凝滞。所以,虽然小寒养生包括的内容很多,但基本的原则仍是《黄帝内经》中的那一句格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日万物敛藏,养生就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五脏。冬季时节,肾的机能强健,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所以冬日养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养肾防寒”。
小寒节气饮食习俗
进入小寒节气,也已进入数九寒天,饮食以冬季进补为主。冬季干冷的时候,医学专家提醒人们注意冬日养生,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养肾防寒”:要补血、补气、补阴、补阳。民谚也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之说,足见冬日养生进补的重要性。俗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是一种补,而民俗中在冬日有适当多吃点羊肉、狗肉的习惯,也是一种补。但不要千篇一律,本着缺什么补什么,顺其自然为好。因此,一定要注意,千万别贪恋油腻、辛辣的食品,应以补气润燥为主。当然,民谚也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日养生最为重要的还是加强身体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专家们提倡,要根据各自的身体情况适当进行一些体育活动,特别是在阳光出来时锻炼为佳。强身健体,增强御寒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养生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