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下雪、南方局地暴雨的情况下,空气湿度大,加之假期时过食油腻甘甜,此时易出现身体困重,乏力倦怠,饮食减少,腹胀便溏等症状。
今天就来说说“湿邪”是怎么产生的,又该如何正确祛湿?
湿邪产生的原因
湿气是长夏主气,若湿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湿邪,属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湿有内湿、外湿之别,其产生原因不同。
内湿
若饮食不加节制,长期进食高热量油腻食品,或嗜食甘甜,或过量饮酒,或饥饱无常,或贪凉饮冷,均会损伤脾胃,造成水液运化、代谢和输布功能失常,导致湿从内生,聚为湿邪。《黄帝内经》里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
外湿
长期阴雨天气,或久居潮湿之地,或常冒雨涉水、水中作业、汗后湿衣未及时更换等,都可以使外在的湿气侵袭人体产生湿邪,此为外湿。
生活中,内湿与外湿在生成的过程中还常相互影响,比如外湿困脾,也会导致内湿;而脾失健运,水湿不化,产生内湿后,也容易与外湿邪气相互交织而加重症状。
湿邪的性质和表现
中医认为,湿性具有重浊、黏滞、易伤阳气等特点。湿性重浊在临床症状上可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湿性黏滞是说湿邪容易黏腻留滞,不易祛除。因此,湿邪致病往往病程较长,缠绵胶结,较难痊愈,所以民间也有“千寒易除,一湿难祛”的说法。
因为湿气属阴邪,容易阻遏人体的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而且湿气留滞常先困脾,使脾阳不振,不化水湿,从而产生或加重上述症状。
日常防护祛湿邪
饮食清淡
遵循健脾益气、梳理气机和温阳化气三个原则,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吃饭不要过饱,少吃肥腻油炸食品和甜食,少饮酒或不饮酒,从而减轻脾胃负担,增强脾胃运化能力,避免或减少湿邪的产生。
坚持运动
现代人们因脑力劳动居多,体能消耗减少,加上夏季多待在密闭空调房间,因此出汗较少,水液代谢的效率降低。体力劳动的减少也会导致阳气不振、气机不通,不利于祛湿。因此,可以适当进行跑步、快走、打羽毛球、打乒乓球等活动,促使排汗,加快代谢,振奋阳气,从而减少体内的湿气。
起居防潮
保持居处环境的干燥和室内空气的流通,被子、褥子、衣服应经常晾晒,防止湿气的侵袭。很多年轻人为了美观而穿衣单薄,长此以往容易伤及阳气,从而影响水液运化而产生湿气。因此,日常要注意保暖,还可每天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每次15~30分钟即可,以助长体内阳气,亦有助于减少湿气。
推荐食疗方
淮山芡实薏米汤
材料:淮山20克、芡实15克、炒薏米30克、北芪15克、猪排骨150克。
制法:先用水浸泡淮山。薏米用锅炒至微黄,排骨洗净斩件,芡实、北芪用清水洗净。将全部材料放进汤煲内,煲一个半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益气、祛湿抗疲劳,适合脾虚湿重、精神不振、大便烂溏者。
?薏米赤小豆粥
材料制法:茯苓、山药、莲子、薏苡仁(小火炒至微黄色则性质转温)、赤小豆、陈皮、生姜各适量,加水浸泡两小时,用豆浆机或破壁机等打成糊状饮用,有健脾理气温阳的作用。
绵茵陈木棉花煲鲫鱼
材料:绵茵陈30克、木棉花20克、鲫鱼一条、生姜2~3片。
做法:绵茵陈、木棉花清净去沙;鲫鱼刮鳞、去腮、去内脏后洗净,放至锅里加少量油略煎至两面鱼身金黄色;将全部材料放入汤煲内加水,武火煲开后改文火煲约1小时,调入适量食盐调味便可。
功效:清热祛湿,养肝健脾。
适合人群:湿热重,易生气,肝火旺盛的人群。
陈皮生姜砂仁茶
材料:砂仁3克,陈皮3克,生姜5克。
做法:生姜、陈皮温水煮开后加入砂仁煮2~3分钟,水煎代茶饮,注意砂仁不宜久煮。
功效:温化寒湿。
适合人群:寒湿人群。
注意事项:便秘人群、口臭、阴虚体质、内热较重等人群不宜服用。
转自《广东卫生信息》
主办:上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上饶市数据局????政府网站标识码:3611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