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祛湿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9.08浙江

“脾虚会出现便溏以及消化不良的症状,长期会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的营养摄入,出现营养不良以及免疫力的低下,进而会引起其他的疾病。同时长期脾虚会出现慢性得出血症状,如尿血、便血、吐血以及皮下出血、紫斑,会进一步的加重人体的气血亏虚。

同时脾虚会出现中气下陷的症状,如脱肛、子宫脱垂。脾虚日久还会影响到其他的脏腑功能,如出现心气心血的亏虚,表现为心慌、心悸、头晕、失眠、健忘等等。

同时脾虚会出现水谷精微运化不足,而导致三高症状,如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

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即四指宽度,胫骨外一横指处。

摸足三里发现凹陷时,通常提示有脾气虚问题,常伴有腹胀腹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腹泻便秘等症状。

用艾灸足三里来调理脾虚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健脾和胃,补益气血。

灸法:可艾条温和灸两侧足三里,每穴各灸15分钟,隔日一次或每日一次,具体灸量看体质。会麦粒灸的灸友,可以选择适合补虚的麦粒灸来调养身体。

升降功能失调

运化水湿失调

统血功能失调

中医认为,凡有内湿的人,若再长期处于多雨潮湿的外部环境中,湿气“里应外合”,则极易引发身体不适。所以,在潮湿多雨的季节里,我们既要懂得避外湿,也要学会祛内湿。

那么,我们该如何祛内湿呢?答案就是:强健脾胃。

四神汤是中医著名的健脾祛湿食方,其中“四神”是指:薏仁、莲子、山药、茯苓。这四种食材的比例是1:1:1:1,具体到用量,可以每味约20克左右。

四神汤以甘平为主,甘能治水,故能健脾和胃。

而且,四神汤中茯苓化湿、薏苡仁清热、山药莲子补虚镇水,四药合用可达到安神之功,使湿气不再为害。

四神汤药材含有大量淀粉,单独炖煮的话口感较涩,适合添加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材以增加润滑感。

荤食者可在其中加入排骨、猪肚、猪小肠等食材炖汤。

素食者可在其中加入适量豆类制品一起煮粥。

此外,大家还可根据自身需求,酌情调整食材配比,如:学业过重导致食欲不佳者,可增加山药的用量至40克;睡眠不佳者,可增加茯苓的用量至40克;小便量少或小腿容易水肿者,可增加薏仁用量至80克;易心悸不安、忧烦或心浮气躁者,可加重莲子的用量到40克。

茯苓、山药等食材以干品为佳,可以在药店购买。

此汤宜温服,晨起空腹喝一碗温热的汤,可滋润肠胃,更易吸收。

此汤不宜与其它药物同时服用,饮汤期间忌烟酒辛辣。

01四神乌鸡汤

材料:乌鸡一只(500克左右)、淮山药、芡实、莲子、茯苓各15克。

调料:盐、料酒、姜适量。

做法:

1.乌鸡宰杀去毛,剖肚去内脏洗净,放入沸水锅里,加姜片、料酒煮15分钟捞出,切成块备用。

2.淮山、芡实、莲子、茯苓洗净浸泡半小时备用。

3.炖盅里放入清洗后的淮山药、芡实、莲子、茯苓以及乌鸡块,加水、料酒、姜片适量,隔水蒸炖1.5~2小时,加食盐适量调味即可食用。

适宜人群:神疲体倦、心烦、脾虚湿困等亚健康人群以及健康人群。

02四神排骨汤

材料:薏仁15克、莲子15克、芡实10克、白茯苓10克、山药15克、排骨500克。

1.将莲子心去掉,与其他几味食材加水浸泡30分钟。

2.排骨切块,放入开水中焯一下,除去多余油脂和血沫,捞出备用。

3.锅中倒入适量清水(约1000毫升),将所有食材放入加水的锅中,大火煮开后转小火再煲汤两个小时即可。

4.汤煲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适当调入盐。

5.食用时可根据个人体质,放入适量的米酒或黄酒。

适用人群:

①体形偏瘦,消化吸收欠佳、容易腹泻的人。

②女性怀孕早期、产后调理及术后恢复期的患者。

③生活中压力大,容易疲惫,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上班族。

④肤色暗淡、失眠长斑的中青年女性。■

审核:卢药师

编辑:三七小妹

生活中我们要是听说某某人得了糖尿病,肯定都是瞪大了眼睛,满脸的吃惊与同情,好像得了癌症似的。其实,根本没有这么夸张。糖尿病本身是血糖高,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只是它的并发症而已。但我们若是及时控制住了糖尿病,不给并发症发作的机会,那什么问题都没有了。

有这样一则信息:就是说有个人被诊为糖尿病,他因此非常害怕,整天茶不思饭不想,就想自己死了怎么办;后来这个人真的死了,怎么死的?因为耽误了治疗,再加上情绪极度抑郁,后来真的发生了并发症,人就这样完了。在我看来,这个人是被自己吓死的。如果他能正视这个病情,摆正心态,也不会有这个结果了。

糖尿病在中医里属于“消渴”范畴,我们古人对此病早有论述,《素问奇病论》载:“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在这里,“脾瘅”类似于我们现代医学所说的糖尿病前期,即胰岛素抵抗引起的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如果防治不及时,就会发展成消渴,即临床期糖尿病。

中医认为,消渴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上消属肺,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中消属胃,表现为多食善饥;下消属肾,以多尿为主。因此,糖尿病便具有了“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

早期的上消,主要表现为口渴,平时多喝水才会感觉舒服一点,这是肺热津伤所致。对于这种情况,可以按摩肺俞、合谷、鱼际、三阴交等穴来进行调节。

肺俞穴虽属于膀胱经,但它是肺的背俞穴,是肺气聚集的地方,对于调节肺脏有很好的功效。找肺俞穴时,先低头,脖子后面正中有一个骨性的突起,此处是第7颈椎的棘突,往下数3个这样的突起是第3胸椎棘突,再往两边1.5寸处就是此穴。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原穴,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

鱼际穴是肺经要穴,它在手大拇指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大约相当于第1掌骨中点桡骨的赤白肉际处。

平时多对这几个穴位进行按摩,对血糖有很好的调节效果。

一旦肺燥热,它的输布津液的功能受损,便会引起胃燥津伤,脾阴虚耗,中焦脾胃运化就会受到抑制,就会产生中消症状。消谷善饥是中消典型的症状。什么是消谷善饥呢?它是由中焦热盛所致的胃内食物消化快的症状,也就是说你不停地吃,但老觉着饿。为什么这样呢?就是因为燥热伤胃、胃火炽盛所致。

《灵枢大惑论》载:“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此时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身体减负,调理身体,修复疲惫不堪的脾胃。这时你的主食不能吃得过少(主食应当根据个人的工作性质、劳动强度和体重等具体情况而定);平时要少食多餐,可将每天饮食总量分配到4-5餐中;也不要因为怕油腻而单纯吃素,要做到荤素搭配。

平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按摩穴位的方法进行辅助治疗。其中,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都能很好地调节脾胃功能。

脾俞穴是脾的背俞穴,胃俞穴是胃的背俞穴,它们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各自对应的脾和胃的功能。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穴在背下部,于第12胸椎棘突下,自正中线向左右两侧用食指、中指并拢量取2横指处即是此穴。

肾功能不好导致的糖尿病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多尿,我们可以通过多按摩肾俞穴、太溪穴、三阴交穴来调节肾的功能。

4体重减少由于胃的无序工作,盲目地快速消化食物,必然增加脾化血的工作量,导致脾热。胃热、脾热使人体代谢加快,导致人体消瘦、乏力。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关键,如果一个人的脾胃不好,那么,身体的气血就会出现生成不足,身体各个部分得不到滋养,自然就会出现“枯萎",就会百病丛生。

那么脾胃生病有哪些病因呢?

脾胃生病的起因

1、思虑过重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人体的一切思维活动均需要由心来掌控。

在五行中,火生土,火对应的是心,土对应的是脾。

思虑过重的人,心被消耗太过,自然无力生土,脾气随之虚弱。

这也是为什么过去的文人、现在的很多知识分子都给人“手无缚鸡之力”的脾虚印象,他们的脾虚就是因为用脑过度、心思太重导致的。

而国人一向擅长用脑子,甚至用心术,这就增加了“脾气”受损的几率。

2、太过安逸

中国人肌肉力量较弱是与生俱来的,而脾主四肢和肌肉,因此,如果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每日活动,肌肉过劳和过逸都会影响脾。

过去中国人靠劳作为生,过劳是常事,自然消耗脾气;现代人则普遍缺少运动,又从过劳变成过逸,用进废退也会削弱脾气,造成脾虚。

3、放肆饮食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耕社会中人们“靠天吃饭”,饥饱失常的情况十分普遍。

现代人则经历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足”的巨变,饮食过饱或经常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都会伤及脾胃。

补脾,得辨证!

如果想要“补脾”,就搞清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1、脾气虚

病因:饮食不节,忧思劳累,久病重病,素体脾虚(天生体质脾虚)都可能导致脾气虚。

表现:食后腹胀,食欲减退,大便溏稀,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萎黄,排便无力。

舌脉:舌淡或伴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

脾气虚的危害:

脾气虚时,吃进去的食物就不能被充分的转化和吸收,易生湿邪。

脾气虚严重会出现中气下陷,有头晕,内脏下垂等表现;

脾气虚会影响其统血功能,使人容易出现皮下瘀斑、出血、便血、月经过多、崩漏、牙龈出血等。

▉推荐饮食:

01.黄芪薏米粥

材料:取大米100克、黄芪30克、薏米30克;

做法:黄芪洗净切片,大米、薏米淘洗干净,一起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40分钟即成。

作用:补元气、止泄泻,脾虚慢性肠炎患者食用尤佳。

02.黄芪党参粥

材料:黄芪20克,党参20克,茯苓20克,生姜3片,大米50克。(2人份)

做法:将生姜切为薄片,与党参、黄芪、茯苓一起浸泡半小时,煎煮30分钟后取汁,大米淘洗干净,与药同煮成粥。

作用:健脾补气消脸黄。适用于脾胃气虚者,见脸色萎黄、精神疲倦,大便稀薄等。

2、脾阳虚

脾气虚进一步发展,会导致脾胃虚寒。在中医里,“阳”代表温暖,阳虚了,人就会感到寒冷。

病因:过于贪凉,平时吃太多生冷或居所温度过低都会损伤脾脏阳气。

表现:大便清稀甚至每日多次腹泻,腹痛腹胀、喜欢温暖、喜欢捂着肚子,遇寒腹痛加剧。平时畏寒肢冷,口淡乏味,面色虚浮而苍白,女性白带清稀量多。

舌脉:舌淡胖伴齿痕,舌头伸出时还会有水滴出来的感觉,苔白滑,脉沉缓。

▉推荐饮食

01.温阳化湿汤

材料:砂仁20克、莲子肉20克、白扁豆20克、薏苡仁20克、瘦肉50克

做法:四味药材加水煮大概半小时,然后加入猪肉一起再煮半个小时即可。

用法:作为正常饮食,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一周吃一次或多次都可以。

注意:上火、口舌生疮的人不能食用。怕冷的人可以用炒薏仁,怕热的人可以用生薏仁。此外,猪肉偏凉,怕冷的人可以鸡肉代替。

3、脾阴虚

在中医里,“阴”是和“阳”相对的,“阳虚”通则寒,“阴虚”则热。

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曾经总结道:“脾阴虚,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

病因:饮食偏颇,嗜食辛辣厚味;慢性消耗,特别是长期的脾胃病等,都可损耗脾阴,造成脾阴不足病证。

表现:饥不欲食,低热,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唇干不欲饮,手足烦热,面色白但两颧潮红,大便偏干、排出无力,腹胀夜间加剧。

舌脉:舌质嫩偏润、苔少,脉细弱偏数。

01.沙参麦冬扁豆山药粥

材料:沙参10克,麦冬10克,炒扁豆15克,干山药20克,粳米50克。

做法:先将沙参、麦冬加水煮20分钟取汁,再将汁加粳米、扁豆、山药煮成粥食用。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

也就是说,只有脾胃健壮,我们吃进去的食物才能被胃消化、被脾吸收,从而转化成全身的营养气血。所以,脾胃好才能气血足,气血足才能身体健康,容光焕发。

脾胃虽然重要,但也特别容易受到伤害。我们今天就来说一下脾胃最容易得的那些病。

会出现腹胀、腹痛、腹泻、大便稀溏等表现,很多人还同时会有疲倦乏力、无精打采、老是睡不醒等症状。

主要表现为不想吃东西,或者想吃但多吃一点就胃胀胃不舒服,爱打嗝,经常腹胀,并有大便不成形。

严重的人还会出现抵抗力下降,内脏下垂,包括子宫脱垂、脱肛,衰老明显等中气不足的现象。

脾虚不能运化水谷,便会造成水湿在体内淤积停滞,形成痰湿。

痰湿容易影响到我们的头部,造成眩晕;

痰湿停留在身体的中部,则主要影响我们的消化器官,容易出现上腹胀痛、反胃、反酸等表现。

阳虚的人最明显的症状就是怕冷。

所以,脾胃阳虚的人表现为胃冷痛,时常感觉吃进去的东西不消化,不敢吃凉的,小肚子发凉,四肢凉。

明末医家孙文胤有一句话:“脾胃一伤,则五脏皆无生气”,就是说脾胃对五脏有很大的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营养五脏;脾胃受损,则气血生化之源亏乏,影响五脏。

脾负责统筹人的气血,供养心脏。

一旦脾出了问题,不能益气生血,就会导致人的心血失调,引发心脏疾病。

脾胃会影响肝脏,比如脂肪肝出现的根源就在于脾胃无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垃圾处理困难,堆积在肝脏里,从而影响肝的供血和其它功能。

肺气的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脾胃虚的人往往会导致肺气虚,容易患感冒和其它呼吸系统疾病。

人的精力充沛肾气就充足。肾的精气强弱,还和人的脾胃是否健康、能否提供充足的营养滋养肾脏有关。

长期脾虚会导致肾虚,表现为心里烦热、容易盗汗,或者畏寒怕冷、手足冰凉。

气是人的动力,气足就可以把体内的脂肪垃圾给排泄掉。如果气不足、排泄不畅,脂肪就会在肚子上堆积;堆积在血管里,就会引起动脉硬化;堆积在肝脏中,就会引起脂肪肝。

脂肪就是没有被气消化掉的垃圾!很多人到了中年为什么会肥胖?就是因为“气”比年轻时少了,没有办法把脂肪给代谢走,而气不足的主要原因,就是中气不足,也就是脾胃功能不好,运化出了问题。

血不足就阴虚,阴虚就火旺,火旺就会加快体内脂肪垃圾的代谢,同时也会把一些正常的营养成分给消耗掉。

因此,无论胖还是瘦,补气还是补血,最根本的其实是补脾!

脾胃病常见,但复杂的“辨证分型”自我判断起来,真心不简单,怎么办?

今天为大家推荐一味治脾胃不适的中药,白术。

白术味苦、甘,历代医学典籍和临床经验都证明,白术在健脾养胃、燥湿利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效作用,可谓是“无白术、不脾胃”;

绝大多数治脾胃病的医方,如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归脾汤等,几乎都离不开白术;

调理脾胃的中成药,比如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散、半夏白术天麻汤、附子理中丸等,里面都有白术,而且分量很重。

给大家介绍以下用法:(服用须咨询当地中医师,辩证服用)

1、单纯脾虚:白术30克,泡水即可。

2、脾胃虚弱:白术30克,黄芪10克,泡水,代茶饮。

3、脾虚湿盛,导致头晕:白术30克,天麻10克,加水熬半小时,代茶饮。

4、脾虚湿盛,导致腹胀、反胃、反酸:白术30克,陈皮10克,砂仁3克,泡水,代茶饮。

5、脾虚湿盛,导致腹泻或大便不成形:白术30克,茯苓15克,加水熬半小时,代茶饮。

6、脾胃阳虚:炒白术30克,干姜10克,泡水,代茶饮。

脾胃有“四怕”,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撑,四怕生气,而且脾胃疾病“三分治,七分养”,所以,脾胃调养重在顺应自然变化、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心态平和。

腹部是六腑的所在部位,其共同生理功能是饮食的受纳、消化、吸收与排泄,做好腹部保健,可以加强消化系统功能,防治肥胖、高血压等。

做法:先搓热双手,然后双手重叠,置于腹部,用掌心绕脐按顺时针方向,由小到大转摩36周,再逆时针方向由大到小绕脐摩36周,有增加胃肠蠕动、理气消滞、增强消化功能和防治胃肠疾病等作用。

山药可是个好东西,既保养健康又有美容作用。但山药最好心买铁棍山药,刺儿比较多比较硬的,蒸着吃炒着吃,或者熬粥喝都可以,平补脾胃的效果最好。

山药与其他滋补食物所不同之处在于,它滋而不腻,其他食物滋阴多了就湿,湿多了就能化成热。但山药不会,它不热不燥,为平补脾胃的良药,尤其是对五脏气血的虚损补益效果绝佳。山药常被用来治疗脾胃虚弱、倦怠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每次揉鼻头20分钟左右,能改善胃胀气等症状。

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最好厨房里常备陈皮。俗话说“一两陈皮一两金”,陈皮是一味常用中药,具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等病症。

在烹调荤腥膳食时适量加入陈皮,既可以借助陈皮的芳香之气除去肉食的腥膻气味,增加菜肴的香味以增进食欲,又可充分发挥陈皮理气和胃、芳香醒脾、祛湿化痰的药效,减少痰湿和肥甘厚腻对脾胃的伤害。

医学很早就认识到“情志伤胃”,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体会:心情抑郁、情绪低落时,会茶饭不思,而放松的环境和愉快的心情则会使你胃口大开。

胃功能失调者,患抑郁症等各类情绪病的机会比一般人高3.1倍至4.4倍。由于“情绪”变化常可引发胃肠功能的改变,所以胃被称为人体情绪变化的“晴雨表”。

因此,“调节情绪”、“情志养生”也是养脾胃。

很多人会有疑问,体内水湿多,是因为喝水太多了吗?其实并不是,体内水湿多,是因为身体运化水液的系统出了问题。

正常情况下,我们喝进体内的水,首先要通过脾的运化,把需要的水液运输到身体各部分,被机体利用,之后再把废弃的水液通过膀胱、汗液等排出体外。

如果身体的水液运化系统出现问题,水液不能正常被利用,排泄系统也出了问题,此时就算不喝水,也会出现水湿在体内聚集。

湿邪有一个非常可怕的特点:缠人。俗话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湿气在人体内,如油入面。你想啊,油和进了面里,再想把油从面里弄出来,那种难度。

另外,湿邪从不单独作战,它很容易与风、寒、痰、热等结合在一起,形成风湿、寒湿、湿热、痰湿等,导致人体出现各种病症。

所以祛湿的根本,在于早发现。发现得早,健脾调理就可以;发现得晚,就需要先消去体内的“邪”气,然后再健脾。

医圣张仲景对湿气研究很透彻,有一个祛湿名方:苓桂术甘汤,成为后世祛湿的鼻祖方。

苓桂术甘汤的组方就四味药,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日常用量:茯苓12g、桂枝9g、白术、甘草各6g。

张仲景认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所以这个方子的治疗思路,重在温阳健脾化饮。

因为脾主中州,职司气化,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而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胀满;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

这个方子中,君药是茯苓,既能健运脾胃,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脾胃功能强大,就可以将体内痰饮化成水液,茯苓往下走的,能够把中焦脾胃的水湿,通过小便的方式排出去。脾胃强大,痰饮随气而降,胸胁胀满、头晕目眩症状就会消失。

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个温药指的便是方中的桂枝,桂枝在该方中为臣药。桂枝就是桂树的枝丫,生发之力非常强大。桂枝在人体内好像太阳,能够气化中焦脾胃的水湿,让水湿变成人体可以利用的“水蒸气”和汗液,“水蒸气”滋润身体各个器官被利用,汗液随毛孔排出体外。

方中白术甘温补虚,苦温燥湿,在该方中为佐药,可广泛用于治疗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生之症。白术味香,它既能辅助茯苓补气健脾,也能辅助桂枝燥湿利尿。

炙甘草作为使药,主要功效是补中益气,调和诸药。另外炙甘草在这个方子中还有一个作用——收敛津液,因为方中桂枝、白术药性比较温燥,且茯苓利水,为防止体内大量津液流失,所以加入炙甘草反佐一下。

这个方子紧紧扣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个思想:桂枝从脾胃走到肌肉皮肤;白术从脾胃往上走,升发清阳;茯苓从脾胃往下走,降掉湿浊;炙甘草稳固脾胃大本营。全方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有阴有阳,有升有降,有浮有沉,有补有泻,标本兼顾,配伍严谨,药仅四味,却有千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祛湿疗效惊人!

张仲景这个方子能治疗哪些疾病呢?

第一个治疗“心下逆满”。心下就是脾胃这个部位,逆满就是脾胃水湿太多了,有一种上逆的感觉,比如喝点水就想打嗝或者呕吐。

第二个治疗“气上冲胸”。意思就是说湿气太多了,不能气化成津液,到胸部这个位置受到了阻挡,于是就有一种气冲到胸部,很膈应的感觉。

第三个治疗“起则头眩”。意思是说,蹲下去马上站起来头晕。蹲久了站起来头晕正常,很多人都有,但是如果刚蹲下就站起还头晕的话就是湿气太重的原因。当然也有单纯血虚的原因。但如果一个人湿气太重的话,他的脑部气血就相对不足,因为有一部分被湿气占据了,所以起身的时候会导致脑缺血从而头晕。

第四个治疗“身为振振摇”。走路的时候身体摇晃,需要扶着墙走。为什么会摇晃呢?可以想象一下,只有小舟在江河里才会摇晃,身体里面的水湿多了,身体就好比小舟,摇摇晃晃的。

以上四个症状是苓桂术甘汤的主攻方向,当然,远远不止这些。放到今天来说,只要你有湿气,尤其是中焦脾胃有湿气都可以用这个方子。

THE END
1.养生食疗祛湿食谱大全【养生食疗】祛湿食谱大全 - 心食谱网 祛湿食谱大全 转自:心食谱网 春季祛湿排毒两不误 夏季三豆汤祛湿解毒 吃辣椒去湿没道理 夏季养生去湿汤 芹菜消暑又祛湿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515/17/13807504_377887916.shtml
2.春季中医养生中药配方膳食养生:春季养肝健脾的三大中医食疗方 如今正值春季,此时也是进入到养生保健的最佳时期,春季天气干燥,肝气过盛,容易损伤肝脏脾胃,因此春季养生应以养肝健脾胃重,可以在饮食上喝粥或汤,以达到养肝健脾,防病保健康的目的,那么春季养肝健脾可以吃些什么呢?下面为您推荐适合春季吃的三大养生食谱。 https://m.51dongshi.com/eedfrdhhahrer.html
3.食疗补血补气食谱大全和生血补血最快的食品业界新闻食疗养生食谱有哪些? 4、 女人补血补气(qi)食疗 五红汤是(shi)由红糖(tang)、红豆、红花、红枣、枸杞五种红色食材组成(cheng),具有养血、补血、益气(qi)的效果,尤其对于孕期气(qi)血虚的孕妇或哺乳期有气(qi)血不(bu)足的宝妈,有容(rong)易畏寒肢冷、头晕耳(er)鸣、疲(pi)倦(juan)无(wu)力、心(xinhttp://www.cyts.ha.cn/youxibaike/lakala/1719612721.html?news
4.健脾祛湿食疗的食谱权威文章健脾祛湿食疗的食谱 健脾祛湿食疗主要包括了红豆薏米粥、冬瓜汤或者是绿豆百合薏米粥,在使用之后可以达到保护脾胃以及去除湿气的效果。 1、红豆薏米粥:红豆薏米粥使用的原材料主要包括了红豆薏米,在熬成粥喝了之后,营养价值是比较丰富的,而且红豆还具有利水除湿以及健脾祛湿的效果,能够帮助体内的寒气排出体外,对于胃寒所https://www.cndzys.com/ylcore/art_detail/1_1036988.html
5.食疗保健方法日常养生食谱四款日常养生食谱功效:芡实有补脾、祛湿的功效,温氏乌骨鸡含有黑色素、B族维生素、18种氨基酸和18种微量元素,而且脂肪含量很低,这道汤能健脾祛湿、利水肿、补气养生。 二、白芷当归鲤鱼汤 原料:白芷15克,北芪12克,当归、杞子各8克,红枣4个,鲤鱼1条,生姜3片。 做法: https://yangsheng.120ask.com/article/161029.html
6.秋季养生祛湿健脾胃3款食疗秋季养生祛湿健脾胃3款食疗 秋季养生很多人都把重点放到贴“秋膘”上,但是怎么贴秋膘才科学呢?秋季祛湿健脾胃吃什么好? 夏去秋来,脾胃的休息季节 一般说来农历七月初就立秋了,立秋之后便属秋季。但七月的天地变化有其独特性,继大暑之后,虽然立秋而暑气余威仍烈。正如杜甫《新秋》诗云:“火云犹未教奇峰。” https://www.unjs.com/w/125624.html
7.食疗食补养生配方有哪些,食疗食补知识大全【糖尿病食谱】糖尿病食疗与养生>> 失眠食疗 1、莲芯糯米散 莲子芯、糯米。共为细末,酒调服。可治劳心吐血证。每次6~9克,日服3次。 2、莲芯茶 莲子芯5克,开水冲泡饮用。 3、龙芍莲芯饮 莲子芯6克,白芍9克,龙骨15克,3味共入砂锅,加水煎服,每日煎液分早晚2次服食之,7 ~10天为1疗程。 http://b.55xw.net/show-387697.html
8.养生食谱降饮食健脾祛湿汤 健脾祛湿汤配方 夏天到了,天气炎热潮湿,湿气开始严重。湿热人感觉全身不适、头晕头痛、倦怠嗜卧、心烦多汗、不思饮食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夏痿”的表现。提起最受大众欢迎、最常见的健脾祛湿方法,首选食疗。那么常见的健脾祛湿的汤都有哪些呢?一起看看吧! https://www.cnys.com/shipu/
9.养生食谱它有补肾益精.. 关键词: 流时0 20 2022.04 中老年养生保健食疗食谱,低脂低糖补脑减肥,强身健体不显老 益智补脑、糖尿病、冠心病、营养不良食谱--毛豆炒干丝准备食材:豆腐干250克,毛豆100克,猪肉(瘦)50克,盐4克,酱油5克,料酒10克,味精2克,猪油(炼制)30克。做法步骤:1、豆腐干洗净,批成薄片,切成https://www.xiongmaoye.com/cms/list-41.html
10.春雨绵绵湿气加重健脾祛湿首选5食谱养生之道降资讯春雨绵绵湿气加重 健脾祛湿首选5食谱 下雨的日子一长,除了室内的地面、墙壁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外,许多人还感到浑身不得劲,更有些人会出现脘腹胀闷、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腹痛溏泄、头重如裹、身重或肿等症状。对于这些症状,患者可以采用下列比较简单的食疗方,一般可收到较好的效果。https://www.myzx.cn/jiankang/show/62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