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湿祛湿的食物有哪些祛湿食疗食谱做法及注意事项→MAIGOO知识

湿气重的人一般容易头重脚轻、嗜睡疲劳且食欲不振等。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祛湿的好方法,其中食疗是最为便捷和健康的。只要日常食谱中加入祛湿的食材,在潜移默化中身体的湿气就能被去除。那么排湿祛湿的食物有哪些?下面为大家列举祛湿食疗食谱做法及注意事项。

玉米:具有调中开胃、降浊利尿等功效,适用于尿路结石或慢性肾炎水肿、高血压、食欲不振等症。

冬瓜: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生津除烦等功效,适用于暑热烦渴、水肿、小便不利、消渴引饮。

马齿苋:马齿苋具有清热祛湿、散血消肿等功效,适用于急性肠炎、痢疾、尿血、小便热淋、黄疸、牙龈炎等病症。

水芹:有清热利水的功效,可通过利水作用,祛除湿气,适用于小便淋痛、小便出血、带下等病证。

苦麦菜:苦麦菜性寒,有清热燥湿,化淤解毒,凉血止血等功效。可以祛除湿热,缓解胃热,适合湿热者,胃热,有上火症状者食用。

山药:具有有健脾祛湿,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益精等功效,主治脾虚,肺虚,肾虚等症状。

洋葱:具有和胃下气、化湿祛痰、解毒杀虫等功效,适用于胸闷脘痞、咳嗽痰多、小便不利等病症。

黄瓜:具有除热,利水利尿,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烦渴,咽喉肿痛,火眼,火烫伤。

西瓜:解暑除烦,生津止渴,利尿降压。可用于夏天热盛,汗出伤津,心烦口渴,小便短少。

枇杷:有润肺、止咳、止渴的效果。可用于咳嗽痰黏,不易咯出,以及胃热口渴、呕秽等。

甘蔗:功效清热生津,下气,润燥。可用于热病伤津、口渴、小便短赤、便秘及肺燥咳嗽等。

橙子:具有宽肠、理气、化痰、消食、开胃、止呕、止痛、止咳等功效。

无花果:有健脾、开胃、清热、润肠之功,可用于食欲不振、便秘及泻痢等症的食疗。

苹果:有健脾、补气、益胃、生津和润燥等功效,适合脾虚、食量减少、胃阴亏虚及阴虚胃痛等症。

甜瓜:有清暑热、解烦渴、利小便和通大便等功效,食用后可缓解暑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及大便秘结等症状。

荷包豆:有祛湿健脾的作用,同时因为它含铁质丰富,所以补血特别好。

眉豆:B族维生素含量特别丰富,脾胃不和的时候食用,能健脾养胃。

白扁豆:能补脾胃,化湿健脾,夏天的时候多食用它还有消暑解毒的作用。

赤小豆:消肿利尿,也有皮肤水肿的人经常用它熬粥煮饭食用,利水祛湿效果好。

薏米: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以利水消肿、健脾止泻、美白肌肤。

牛蒡:可促进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并有调整肠道功能的效果,消除便秘、祛除湿气。

茯苓:性质平和,是祛除燥湿的一剂良药,并且发挥良好的健脾功效。

芡实:可以除湿气,有效减轻由湿热带来的食欲不振,同时它还可以健脾止泻。

苍术:味辛苦,性温。有燥湿健脾、袪风散寒的功能,对湿肿也有一定的疗效。

厚朴:对湿困脾胃所导致的腹胀、食欲不振具有很好的缓解功效。

佩兰:可以解暑化湿,也是一剂祛湿的良药。它不但能够治疗暑湿、寒热头痛,还能够起到不错的消渴功效。

藿香:本身的功能就是祛除湿气,振奋脾胃之气,使体内的湿浊之气及时排出,进而有效祛湿。

1、勤运动

春天运动锻炼要注意预防着凉,及时擦干汗水,换掉湿透的衣物。

运动不仅可以缓解压力,还可加速湿气排出体外。可进行的活动有跑步、健走、游泳等。

2、避开环境中的湿气

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

潮湿的下雨天尽量减少外出,别穿潮湿未干的衣服,别盖潮湿被子。

不要经常呆在比较潮湿的地方,减少环境对于人体的影响,可以多晒太阳。

1、生冷的食物

生冷的食物一般指的是生的食物,没有经过烹饪加工,例如生菜沙拉,冷饮,生鱼片等等,食用生冷食物会加重人体内的湿气。

2、油腻的食物

油腻吃多了会伤脾胃,体内的湿气就不易被排出体外,就会导致体内的湿气加重,所以湿气重的人就要少吃油腻的食物。

3、甜食

少吃甜食有助于脾胃,多吃甜食则会加重体内的湿气,所以对于湿气过重的人来说,要少吃甜食。

4、酒类

这是加重“湿毒”的关键因素,从中医上来讲,酒助湿邪,因此酒精尽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浇愁。

1、体湿不能吃性寒食物

偏寒的食材自会有偏热的来佐它,比如煮海鲜加一些姜葱,这样子达到了调和,湿气重的人照样可以放心食用。

2、体湿就少喝水

湿气重饮水只要按平时量正常即可。湿气重是脾胃失和引起,确实不宜过多饮水,但也不必刻意少喝饮水只要按平时量正常即可。

3、一直吃同一种祛湿食物

祛湿的同时,我们的膳食也要做到营养均衡。不能为了祛湿就每顿吃一种食物,这样长期以往会打破我们的营养天平,损害身体。

4、除湿就得多吃辣

湿气大多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与吃辣出汗关系不大,所以中医更多的是强调健脾利湿。对于南方地区的朋友,吃苦祛湿比吃辣效果更好。

5、祛湿喝红豆薏仁水最有效

红豆薏米水只适合症状不严重的湿热体质。薏米炒制后健脾祛湿功效会更明显,要分清楚红豆和赤小豆,祛湿健脾,用赤小豆,红豆一般只供食用。

THE END
1.养生食疗祛湿食谱大全【养生食疗】祛湿食谱大全 - 心食谱网 祛湿食谱大全 转自:心食谱网 春季祛湿排毒两不误 夏季三豆汤祛湿解毒 吃辣椒去湿没道理 夏季养生去湿汤 芹菜消暑又祛湿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515/17/13807504_377887916.shtml
2.春季中医养生中药配方膳食养生:春季养肝健脾的三大中医食疗方 如今正值春季,此时也是进入到养生保健的最佳时期,春季天气干燥,肝气过盛,容易损伤肝脏脾胃,因此春季养生应以养肝健脾胃重,可以在饮食上喝粥或汤,以达到养肝健脾,防病保健康的目的,那么春季养肝健脾可以吃些什么呢?下面为您推荐适合春季吃的三大养生食谱。 https://m.51dongshi.com/eedfrdhhahrer.html
3.食疗补血补气食谱大全和生血补血最快的食品业界新闻食疗养生食谱有哪些? 4、 女人补血补气(qi)食疗 五红汤是(shi)由红糖(tang)、红豆、红花、红枣、枸杞五种红色食材组成(cheng),具有养血、补血、益气(qi)的效果,尤其对于孕期气(qi)血虚的孕妇或哺乳期有气(qi)血不(bu)足的宝妈,有容(rong)易畏寒肢冷、头晕耳(er)鸣、疲(pi)倦(juan)无(wu)力、心(xinhttp://www.cyts.ha.cn/youxibaike/lakala/1719612721.html?news
4.健脾祛湿食疗的食谱权威文章健脾祛湿食疗的食谱 健脾祛湿食疗主要包括了红豆薏米粥、冬瓜汤或者是绿豆百合薏米粥,在使用之后可以达到保护脾胃以及去除湿气的效果。 1、红豆薏米粥:红豆薏米粥使用的原材料主要包括了红豆薏米,在熬成粥喝了之后,营养价值是比较丰富的,而且红豆还具有利水除湿以及健脾祛湿的效果,能够帮助体内的寒气排出体外,对于胃寒所https://www.cndzys.com/ylcore/art_detail/1_1036988.html
5.食疗保健方法日常养生食谱四款日常养生食谱功效:芡实有补脾、祛湿的功效,温氏乌骨鸡含有黑色素、B族维生素、18种氨基酸和18种微量元素,而且脂肪含量很低,这道汤能健脾祛湿、利水肿、补气养生。 二、白芷当归鲤鱼汤 原料:白芷15克,北芪12克,当归、杞子各8克,红枣4个,鲤鱼1条,生姜3片。 做法: https://yangsheng.120ask.com/article/161029.html
6.秋季养生祛湿健脾胃3款食疗秋季养生祛湿健脾胃3款食疗 秋季养生很多人都把重点放到贴“秋膘”上,但是怎么贴秋膘才科学呢?秋季祛湿健脾胃吃什么好? 夏去秋来,脾胃的休息季节 一般说来农历七月初就立秋了,立秋之后便属秋季。但七月的天地变化有其独特性,继大暑之后,虽然立秋而暑气余威仍烈。正如杜甫《新秋》诗云:“火云犹未教奇峰。” https://www.unjs.com/w/125624.html
7.食疗食补养生配方有哪些,食疗食补知识大全【糖尿病食谱】糖尿病食疗与养生>> 失眠食疗 1、莲芯糯米散 莲子芯、糯米。共为细末,酒调服。可治劳心吐血证。每次6~9克,日服3次。 2、莲芯茶 莲子芯5克,开水冲泡饮用。 3、龙芍莲芯饮 莲子芯6克,白芍9克,龙骨15克,3味共入砂锅,加水煎服,每日煎液分早晚2次服食之,7 ~10天为1疗程。 http://b.55xw.net/show-387697.html
8.养生食谱降饮食健脾祛湿汤 健脾祛湿汤配方 夏天到了,天气炎热潮湿,湿气开始严重。湿热人感觉全身不适、头晕头痛、倦怠嗜卧、心烦多汗、不思饮食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夏痿”的表现。提起最受大众欢迎、最常见的健脾祛湿方法,首选食疗。那么常见的健脾祛湿的汤都有哪些呢?一起看看吧! https://www.cnys.com/shipu/
9.养生食谱它有补肾益精.. 关键词: 流时0 20 2022.04 中老年养生保健食疗食谱,低脂低糖补脑减肥,强身健体不显老 益智补脑、糖尿病、冠心病、营养不良食谱--毛豆炒干丝准备食材:豆腐干250克,毛豆100克,猪肉(瘦)50克,盐4克,酱油5克,料酒10克,味精2克,猪油(炼制)30克。做法步骤:1、豆腐干洗净,批成薄片,切成https://www.xiongmaoye.com/cms/list-41.html
10.春雨绵绵湿气加重健脾祛湿首选5食谱养生之道降资讯春雨绵绵湿气加重 健脾祛湿首选5食谱 下雨的日子一长,除了室内的地面、墙壁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外,许多人还感到浑身不得劲,更有些人会出现脘腹胀闷、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腹痛溏泄、头重如裹、身重或肿等症状。对于这些症状,患者可以采用下列比较简单的食疗方,一般可收到较好的效果。https://www.myzx.cn/jiankang/show/62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