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学说,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们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观察人体生理、病理现象,逐步总结和归纳出来的。它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奇恒之腑、经络等全身组织器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体生理、病理理论体系。脏腑学说不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具有整体观念,强调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自然环境统一性。
本期堂主就来为大家介绍
脏腑学说的详细内容~
脏腑不止五脏六腑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六腑相配合,加上奇恒之腑;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五脏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各自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心
心主神,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为阳脏而主阳气,与小肠相表里。在五行属火,与夏气相通应。
肺
肺为娇脏,以降为顺,司呼吸,喜润恶燥,与大肠相表里。在五行属金,与秋气相通应。
脾
脾宜升则健,负责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传输,喜燥恶湿,与胃相表里。在五行属土,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
肝为刚脏,主生发,调节情志,协助身体的毒素和废物排出,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与胆相表里。在五行属木,与春气相通应。
肾
肾为封藏之本,水火之宅,维护骨骼和生长发育,恶燥,与膀胱相表里。在五行属水,与冬气相通应。
六腑
六腑,包括小肠、胆、胃、大肠、膀胱和三焦,主要承担消化、吸收、排泄和分泌等功能。
小肠
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还吸收了大量的水液,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所以有“小肠主液”的说法。
胆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志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做出决定的作用。
胃
胃主通降的功能,是指胃有通利下降的生理功能及特性。胃的通降作用主要体现于饮食的消化和糟粕的排泄过程中。
大肠
大肠在传导糟粕的同时,还能吸收其部分水分,因此称为“大肠主津”。
膀胱
尿液的按时排泄,主要由肾气与膀胱之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来调节。两者相互协调,则膀胱开合有度,尿液可及时排除。
三焦
元气通过三焦的通道以布散全身,故《难经·六十六难》载:“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其功能相对特殊。
脑
脑系生命活动的中枢,统帅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诸如心搏、呼吸、吞咽、排泄二便等生理活动。
髓
髓为肾所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并由后天之精不断地充养,主要功能为:充养脑髓、滋养骨骼、化生血液。
骨
骨中有腔隙,内藏骨髓,具有贮藏骨髓、支撑形体和主司运动的功能。
脉
血脉由心所主分布于周身,直接连通心肺,形成一个密闭的循环系统。其主要功能是运行气血和传递信息。
女子胞
主要与生殖有关,具有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
脏腑学说的运用
壹
辨识人体的生理功能
脏腑学说阐述了人体脏腑功能和组织器官间的相互关系,是治未病理念的基础。通过该学说,我们能辨识生理功能及脏腑状况。心主血脉,血脉畅通、气血充足时,人面色红润;反之,则舌尖有瘀斑、血瘀症状。心藏神、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则情绪稳定;异常则表现为抑郁、易怒或胁肋疼痛。胃受纳腐熟水谷,功能正常则胃口好,异常则食少、腹胀。五脏系统是藏象学说核心,其精气充足和功能健全对维持生理功能至关重要。《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指出,五脏伤则阴虚、无气,终致死亡。因此,治未病需辨识五脏生理功能是否协调,早发现、早干预生理功能失调。
贰
预测疾病的发生发展
中医通过观察外在征象推测内在脏腑变化,如面部颜色变化和舌象,用于治未病。五脏疾病前期有特定外候,通过这些征象可预测疾病发生和发展,实现早期干预。如《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叁
指导未病的调摄
脏腑病变本质上是阴阳失衡,治疗需调整脏腑阴阳,补不足、损有余。依据五行属性,顺应脏腑特点促进功能恢复,如肝喜条达,治疗时应疏肝。脏腑相互影响,防治时要考虑整体,防止疾病传变。病后调养也要注意脏腑联系,如肺病后需调理脾胃,促进整体恢复。
此外,脏腑学说与经络学说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脏腑通过经络与体表相互联系,使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反映到体表,从而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而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与体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堂主将在下期继续更新
原标题:《【零基础学中医】了解脏腑学说,开启中医养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