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和养生都是问道求仙的学问——漫谈书法和养生(之一)

方立,知名学者、书法和书法理论爱好者。笔名:凡文、方碧文、龙泉山人等。1951年6月出生于浙江淳安县龙泉庄,在职研究生学历。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70年5月入党,1971年6月提干。1990年5月,调入中央政策研究室任政治组(局)筹建负责人、信息组(局)副组(局)长兼两组(局)党支部书记,研究室机关党委委员。1996年后分别任中央政策研究室信息研究局、政治研究局、国际研究局局长,2003年9月至2013年4月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2013年3月至2018年2月任十二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先后担任中国思想政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执行会长、文化委员会会长等。现任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名誉理事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国家新疆智库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科学社会主义概论》修订组牵头人和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研究》课题组牵头人和首席专家等。

从1989年8月至2013年4月,长期参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文稿起草、中央文件起草、宪法修改以及理论和政策研究、决策咨询等工作。参与负责筹备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80余次。

方立行书作品:《黄帝内经素问卷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26cm×68cm

书法和养生都是问道求仙的学问

——漫谈书法和养生(之一)

文/方立

2018年9月,我正式领了退休工资,进入老有所养的生活阶段。在这之前,我已经超龄工作,开始思考老有所养的目标、方法、途径等问题,并在工作之余为此作了认真准备。我认为,老有所养主要是养正、养生、养性、养学、养乐,本质上是形神双修、性命同健,同大多数中国文人追求的立德、立行、立言的优良传统并无实质区别。但是,无论是青年、中年或者老年,达到修身养性的目标没有千篇一律的捷径,都是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并且需要付出努力的。我18岁走上社会,从农民到军人、从军人到在中南海工作的文人、再从文人到专注书法和书法理论研究的老人,研究书法和书法理论,不仅条件具备,而且是老有所养、所学、所为、所乐最综合有效的平台。

读者的疑问给我很大启发:书法与养老的关系,特别是与养正、养生、养性、养学、养乐的关系,这不正是值得我研究的问题吗?这既是个人文化和生活方式问题,也是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问题,是跨学科的学问研究,对书法界、医疗界、社会学界的专家都是有挑战的。接受这样的挑战,不正是我这样的老人、文人的乐趣吗?于是,我静下来查阅大量资料,既学习研究专门的医学和养生之道,也研究书法之道与养生之道的相互关系,尤其研究书法对于养生的功用。

我既不是医生,也不是专业书法家,无论养生和书法研究都谈不上专业,结论可能更显初浅甚至存在许多错误之处。作为一家之言,只是为了从非专业角度提供一个讨论切入点,促进思考而已。因为我不是医生和书家,思想上没有先入为主的框框,在某些问题上可能有更大胆和真实的探索;因为我不是医生和书家,一切要从头开始学习,可能对某些经典有更新鲜的理解;因为我不是医生和书家,对非专业领域研究始终诚惶诚恐,内容表达和观点论述总体上可能更谨慎。或许,非专业人士的视觉能够引起专业人士和其他读者的某种启发。

健康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条件,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推动卫生健康工作理念、服务方式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知识,引导群众建立正确健康观,加强早期干预,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延长健康寿命,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础。《意见》要求动员各方广泛参与,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今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体国民中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建设文明中国、健康中国,提升国家文化和健康软实力,研究和挖掘书法的养生功用,是一个重要切入点。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中国形成了以孔孟和老庄为代表的儒道两大哲学思想体系;以后佛教传入中国,经过本土化,融入中国思想体系。这三大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华书法和养生之道都打上儒道释哲学的印记。在儒道释哲学引导下,中华书法与医学以及养生之道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渗透、相互启迪,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立行书作品:白居易诗《忆江南》34cm×68cm

一、三才合一,中和为道

中华民族先人从直观的观察中认为,天圆、地方,天笼罩于上,地承载于下,人处于天地之间的中间位置,与天地沟通。这种始于原始社会天地人的宇宙意识和精神意蕴,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变,就有了哲学、伦理学、美学乃至医学重要的共同范畴,这就是中和。《中庸》把中和提到本体论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也,万物育也。”“中”体现了天地本原状态,是天下的本根;“和”是中的表现,也是达到“中”的完美途径。中和是至善至美的统一,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致中和”。

中华文明关于天道地德人文三位一体的和合精神,最早在《易》得到阐发。《说卦传》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易传》融合儒道思想,以天地人为宇宙三宝,构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地阴阳刚柔动静的微妙作用,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源。宇宙大自然的阴阳刚柔动静变化,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存发展,于反复中保持统一与和谐,展现了刚健中正、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变易、简易、不易的宇宙法则及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涵盖着一切。《易经》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指日月星辰和自然天道,人文指社会人伦和生活方式。

老子集中考察了天道,得出了道法自然的一般结论。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就是说,一切自然的社会的现象,其发生和消亡都是自然不过的事情,按照事物客观规律办事是至关重要的。化成天下,就是天地生生不息的变化作用法则,是人类社会效法的行为规范,包括治国者在内的人类活动,必须观象授时,按照天道自然运行规律,根据阴阳时序循环天理,建立现实社会的人伦秩序和生活准则,使人类行为合乎天道地德。人类要效法宇宙恒久无穷而又秩序井然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智慧像天一般高明,行为像地一般谦卑,参赞天地造化功能于道德和事业之中。这样才能创造盛德大业,造福社会。另一方面,人若通过修道悟道,达到三才合一的得道境界,也可以延年益寿、尽享天年。

方立行书作品:学问风物联68cm×22cm×2

二、天人交胜,以人为本

在天地人合一的中华文化传统中,虽然是天地人交胜,但人是第一位的,主张以物养性,而不是以性养物。老子在《道德经》第25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个东西不知道叫什么东西,勉强称为道,称为大。故无所不容的道大,无所不盖的天大,无所不载的地大,万物之灵的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老子把人提到了与天地宇宙等同大的地位,所以人的养生,归根到底是道法自然。养生的法则来自于自然运行规律,天地阴阳,五行生克,有形与无形,物质与精神,生命与名货,都是养生的依据或者需要处理好的关系。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44章中又提出,同名利和财富等比较,生命和健康是最重要的:“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声名和生命哪个更亲近?财物与生命哪个更重要?获取名利与丧失生命哪个更有害?所以,懂得进取也懂得满足,就不会有挫折;懂得适时而进也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

按照天道地德人文三位一体的宇宙和合精神,宇宙自然是人的生命构成部分,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孔子说:“务民之本,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也。”又说:“天地之性人为贵。”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也。”认为人是天地的思维器官。唐代刘禹锡在古人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上,还提出了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他在《天论》中曰:“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尔。”天人分别能于自然界和社会,互不相预而又不能相互代替,从而交相胜,即相互胜过对方。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像舟与水的关系,两者适相用。天生物,人治物和用物。

老子在《道德经》这样认识宇宙的起源: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物质,在宇宙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悄然无声,恒定不变,周而复始,永不停息,是万物之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姑且称之为道吧。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早在2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先人已经发现了经络客观存在于人体,但又是无形地存在。它们起着传递和调节生命信息和能量的作用。据此,道教又认为,生命具有能够脱离肉体独立存在的“神识”,就是世俗社会所谓的灵魂。所以,道教养生术强调“性命双修,神形俱妙”的天人合一的养生境界。但是,灵魂是否真的存在,一直以来是信者谓其有,不信者谓其无。

方立篆书作品:《黄帝内经素问卷本病论篇第七十三》34cm×68cm

我国古代生命学研究人和整个人类如何效法天道地德,培养道德,尽量延长生命,利用宇宙规律,使生命得以升华,奉献人类社会。简单地说,就是如何成仙做佛为大众服务,做圣人的事情。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舍弃小我,成就人类和宇宙大我;就是把生命科学技术、宇宙自然规律、社会道德与人类共同美好的事情结合起来;就是让人类过上真正的美好生活等等。

方立作品:《黄帝内经素问卷》摘句34cm×68cm

三、和实生物:和为贵,和为健,和为寿,和为美

宇宙和合精神认为,道是万物本原、自然规律,它无形无象,自然万物却依它周而复始地运行。在老子看来,水是最接近于道的,在天地人三者之间“致中和”,就是要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而成百谷王。水像道一样,无形无色而无所不往,善于处下也;空处为静却深不可测,善于为渊也;恩泽万物却不图回报,善于为仁也;随方就圆,遇圆旋转,遇方折返,遇塞必止,遇决必流,善于守信也;洗涤污秽,平准高下,善于治物也;柔弱胜刚强,自清自净,善于用能也;川流不息,动静自如,善于待机也。所谓和生实物,也就是要达到水的境界。

春秋时期的史伯说:“和实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经常相互矛盾和斗争,和是解决矛盾的原则,和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是创新的源泉,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只有在天道地德人文三者之间“致中和”,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和生实物的境界,即所谓的得道成仙的境界。这里的“中”是道,“和”是得道的途径。从人文角度看,“致中和”就是诚意正心,达到人道或者仁道。人道就是博爱或者兼爱。人道以心为中心,孟子《民本篇》说,“尽心”就是道。用佛家的话说,尽心就是明心见性。几千年来,这些致中和、道法自然、明心见性的观念不断发展演变,影响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贯穿于书法和养生之道的各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道地德人文三位一体的宇宙和合精神,在医学和养生之道方面的集大成者就是《黄帝内经》。这部著作既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一部医学著作,也是先秦时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强调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顺自然、保正气。几千年来,《黄帝内经》一直是炎黄子孙寻求养生祛病之道的宝藏。它采用黄帝与岐伯、伯高、雷公等大臣对话的形式,阐明中华医药和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认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凭借天地灵气而生存,顺应四季更迭变化规律而成长。《黄帝内经灵柩本神》又认为,天赋予人以德,地赋予人以气,天德地气交融化合,万物化生。化生生命的叫精。阴阳两精相互化合成神,随神往来活动出现的叫魂,与精同时出入的叫魄,其中起支配作用的叫心,当心有所追忆时叫意,意的久存叫志,为实现志向而求变的叫思,用思想来估计未来变化的叫虑,因思虑而能够正确处理事物的叫智。所以,智者的养生之道是:顺应四时变化以适应寒暑,调节喜怒情绪而安然处世,促进阴阳协调而使刚柔相济。

《黄帝内经素问》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者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这些话的意思是说,天地阴阳是包括人类生命在内的万物之根,人类与万物以天地阴阳变化为根本,顺从了则生、则治,违背了则病甚至死。因此,所谓得道,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顺从自然规律。《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这样论得道:“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就是说,得道者生命的阴阳运行节律,是与宇宙天地运行变化规律一致的。要健康长寿,必须顺从阴阳变化规律,这是中医和养生的关键,也是得道的关键。

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古代医学经典著作中提出的摄生、阴阳、经脉等防病治病理论,一方面肯定人体对物质世界的依赖关系,强调吸天阳以养气,饮地阴以养血。另一方面又强调主观因素的重要作用,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因此,古代生命学首先是性命学,强调遵循自然大道,修身养性,不只是讲命学,其内涵远远超出了当代中医和西医的范畴。西医重在命学部分,性学部分基本不研究。重命而不重性,这是当代中医和西医的共同缺憾,把人的最重要一半丢掉了。中华民族先人的养生思想和方法,都是对自然规律和人体生长健康规律的总结,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方立行书作品:春华秋实68cm×68cm

按照我国古代生命学的内涵,所谓问道求仙,就是形神双修、性命双修,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吕氏春秋贵生》说,圣人深思熟虑天下大事,认为没有任何其它东西比人的生命更珍贵。耳、目、鼻、口都是为生命服务的。虽然耳朵希望听到奇声,眼睛希望看到奇美,鼻子希望闻到奇香,嘴巴希望品到奇味,但是只要这些声色香味对生命有危害,就应立即停止。耳、目、鼻、口不能为所欲为,必须有所节制,这是珍惜生命的方法。尧曾经想把天下传给子州支父,但是子州支父回绝了,说自己有严重的忧虑症,需要治病,没有闲暇顾及天下的事情。为了生命,天下可以放弃,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呢?在圣人眼中,道的精髓是用来保全身体的,道的末节和残渣才是用来治理国家和天下的。帝王的功业只不过是圣人闲暇之余的事情罢了。

到了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的观点,没有把养生放到绝对第一的位置,而是把养生和事业并列起来,并且认为两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抱朴子》这样记载:有人问,人的一生中要做的事情很多,学习长寿方法非常困难。如果不放弃其中一些事物,怎么能够取得成功呢?抱朴子回答,获取养生之道并不烦琐。如果确立了志向、坚定了信念,哪里还用担心会耽误人们的正常事务呢。养生能使身体健康长寿,治国能使国家长治久安。遵行了养生之道,在社会同样带给世间祥和与光明,两者不仅可以兼顾,而且相互促进。传说古代黄帝身负治理天下的重任,并没有妨碍他在鼎湖得道升天。彭祖做了800年大夫,也没有影响他后来前往西部流沙国成仙。老子是周朝的柱下史,宁封是黄帝的陶正,方回是尧时的庐士,吕尚是文王的太师……很多圣贤既修成了道,又匡治了世事,这是他们身有余力的缘故。养生有了健康体魄,不仅精力充沛,而且更有智慧,作为统治者可以减少决策失误,当然可以相互促进。

道家的养生主张,崇尚自然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可与天合一。《道德经》12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就是说,缤纷色彩使人眼花,纷杂声音使人耳聋;过度美味使人舌麻;纵情狩猎使人放荡;希有宝贝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之治,求安饱而不追逐声色之娱,去奢侈浮华而取身心清净。治国是这样,治理身体也是这样。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就是天人不分、主客冥合的神秘境界。《淮南子》以人的形体结构比喻天象,认为头像天,足像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360日,人也有四肢、五脏、九窍、360节骨;天有风雨寒暑,人有哀乐喜怒。人与天地相参而成天人合一。魏晋时期的玄学,把天地人万物都纳入一个有机世界,认为天人合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类必须按照四时变化规律生产生活。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生病。这有历史故事为证。

有一年,晋文公得病不治,占卜师认为是实沉、台骀作祟。但是,占卜师和史官都搞不清楚实沉、台骀是什么神仙,找不到破解方法,晋文公的病逐渐加重起来。于是,派人到秦国,把他们的御医医和请来给晋文公看病。医和到了晋以后,听取病情介绍,又调查分析晋文公的生活习惯。然后对晋文公说,你的病既不是鬼神作祟,也不是饮食不当,而是贪婪女色所致,与蛊症相同。君子有四种时节,早晨听于政事,白天到处巡视,晚上察明政令,夜里休养身体,这样元气才能得到恢复。我听说您把四个时节混为一谈,无论晨昏,身边总有4、5个宠妾相伴,不生病才怪呢。晋文公开始反感,我作为一国之王,亲近几个女人有什么奇怪的。医和便给晋文公讲道理:天有阴、阳、风、雨、晦、明六气,降到地上之后便产生五味,然后又演变为五色,进而又出现五声,如果超过这五色与五声的节度,人就会生病。阴过度就生寒病,阳过度就生热病,风过度就生痹症,雨过度就生肠胃病,晦过度就生心乱病,明过度就生疲病。女色是属阳性的东西,假如过度,体内就会发热,生一种蛊惑之症。如今国君近女色而不知节,怎么能不生病呢。您只要在女色上节制,自然是良方,不用扎针吃药。否则,就是不治之症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特别是对健康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健康生活,健康生活的前提是确立大健康观念,并且追求大健康,重视对生命实施全程、全面、全要素呵护。不仅追求身体健康,而且追求心理健康、精神健康;不仅要求治愈已病,而且要求治理未病、远离疾病;不仅从人体自身研究健康需求,而且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角度探索健康需求和途径。三才合一的宇宙和合精神反映在养生方面,把人的个体看成一个小宇宙,并且放到天地大宇宙中研究养生,本质上是一种大健康观念、大健康追求。古人认为,人体是宇宙大天地中的一个小天地,宇宙大天地决定和制约人体小天地,人体小天地反映并影响宇宙大天地。因此,养生学既强调人体小天地与宇宙大天地相互联系和统一的关系,也讲求天人和谐、效法自然、顺应自然、适应环境,养生的动静和言行要与自然的动静、阴阳、五行生克关系相适应,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今天,我们倡导大健康观念和大健康追求,归根到底就是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养生境界。

THE END
1.十大著名养生保健书籍降养生书籍排行榜养生保健类好书推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关心的话题早就从温饱进化成保健养生,健康养生书籍也层出不穷,你看过哪些养生保健类好书呢?本文为大家带来了十大著名养生保健书籍,包括:营养圣经、心转病移、遵生八笺、求医不如求己、老老恒言、回家吃饭的智慧等等,这写养生比较有名的书籍中你觉得哪本最有用呢? 十大著名养生保健书籍 https://www.maigoo.com/top/419172.html
2.养生入门必读书籍推荐,降从这些书开始这本书针对女性最大的三个问题,有很多泡脚的方子,可行性很高,多泡泡脚,至少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血液循环。?学习养生的知识还是要系统的看看相关的书籍,而不是网络上的只言片语、零碎的东西,甚至有的可能还是伪科学。希望这些书籍能帮到大家,让我们一起好好爱自己!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dtlandingsuper?nid=dt_4889279273276492445
3.www.scmc囤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羔羊2国语版最经典的三个角色 开元招商 麻7IIII2扣信任 81.68MB 85好评 99热国产在线 精品性色丰满ava网站 性史性DVD影片农村毛片 832.33MB 9276好评 夜夜爽妓女8888888视频大肥逼 毛毛黄片 小雄喝少妇淫水电子书 176.23MB 2998好评 黄金网站app观看大全 成人3D动漫三http://www.scmc-xa.com/xxxr/170114.htm
4.传承与发扬破解天书养生——《养生方》 《养生方》是一部以养生为主的方书,共32篇,前面是正文,最末是目录。本书以医方为主,其中可以辨出的至少79方,主要用于滋补强壮、增强体力。此外还有一些黑发方、健步方以及治疗偏枯、阴部肿胀等医方。书中还提供各种制药、用药方法及药名等。 http://m.hnmwd.com/col.jsp?id=107
5.讲灵枢经共三本中医师承学堂四大经典名家讲话系列中医养生中国当当晖文锦绣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任应秋讲黄帝内经素问上下册任应秋讲灵枢经共三本中医师承学堂四大经典名家讲话系列中医养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书籍任延革正版》。最新《任应秋讲黄帝内经素问上下册任应秋讲灵枢经共三本中医师承学堂四大经典名家讲话系列中医养生中http://product.dangdang.com/1707955977.html
6.经典国学养生,经典国学养生书籍推荐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经典养生书籍的背景和特点”、“推荐的经典国学养生书籍”和“结语”。我们将探讨经典养生书籍的背景和特点,介绍它们的源起和独特之处;我们将推荐几本经典国学养生书籍,包括《黄帝内经》、《素问》等;我们将总结文章,强调经典国学养生书籍的价值和意义。 http://www.nanhuazaobao.cc/gx/34045.html
7.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学专业(本科)(100801)中国医药史(三)经典医籍的整理和研究 (四)医学理论发展和临证各科的成就 (五)金元医家的创新 (六)养生 (七)中外医药交流 三、考核知识点 (一)医政建设的进步 (二)古医籍整理和方书发展的成就 (三)药物学的发展 (四)医学各科的成就 (五)学派争鸣与各家学说 https://www.shmeea.edu.cn/page/04400/20190517/12737.html
8.淮南政协仅在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的《汉书》中,就记载了署名“刘安”的15篇(部)著作。其中有《淮南内》《淮南中篇》《淮南外》三部鸿篇系列巨著。内、中、外三部,洋洋洒洒数十万言。 《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中说:“(刘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https://zx.huainan.gov.cn/hnzxcms/vue/detail.jsp?strInfoId=74ec2c6a55bd42e3b699bc31a1c7c0fc
9.chaobiaomao.com/mmmj/396203.html办公室里双飞燕最经典的三个角色 骚逼视频怎么下载 黄二次元网站在线观看 219.90MB 3284好评 沾染蕾丝边新人HD日本 爽?好大?快?深点一视频 ass日本丰韵熟妇piCs 223.93MB 399好评 bdjhdhhdhvvdkdbbdpl12356897,母婴的黄色片 岳把我的具含进 人公侵犯人妻竹内纱里奈 941.56MB 0808好评 http://chaobiaomao.com/mmmj/396203.html
10.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nixer2007《黄帝内经》是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首先它传达给我们一个信息,生命之学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大慈悲。在古代,人们是非常讲究养生之道的,而现在我们是把身体当作可以不断去消耗和损害的东西。在古代是养它,很认真、很爱惜的对待自己的身体,而现在的人对身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非常的不爱惜,真正好的理论是很http://blog.chinaunix.net/uid-20591363-id-1621176.html
11.《中医词典》r~s中医书籍中医典籍中医参考本书既有道家观点,又有儒家论述。书中据《内经》养生意旨,结合个人心得,针对春、夏、秋、冬四时的防病调摄原则与方法等分别作了简要的论述,尤偏重于老年养生。现有《丛书集成》、《学海类编选录养生类九种》、《道藏精华录百种》本等。 《摄生三要》 养生专著名。明·袁黄着。三卷。作者认为聚精、养气、存https://www.zycankao.com/shu/detail/198-2-13
12.人只看见自己想看到的,向前走才能看到意想不到的风景况此松斋下,一琴数帙书。 书不求甚解,琴聊以自娱。 (正本清源) (快乐) 顺水推舟 (事半功倍) 水到渠成 (顺势而为) 饥不择食 寒不择衣 慌不择路 贫不择妻 ()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拥有多少 而在于你如何使用你所拥有的 ( ) 先立乎其大 https://xueqiu.com/4872123513/254566682
13.《南怀瑾讲述99个人生道理》——刘清海编著我是一名老菜鸟深层解读“人情世故”,让你逃出人生的三道障碍门,懂得爱的“十字架”的真正含义,学会与人相处之道,“以直报怨”解决人生中的难题,在苦涩的生命旅途中感受顿悟的美丽,将“恕”之道终身履践,摆脱偏见,躲开人性的忌讳,避免人生常犯的错误。 1)“人情世故”的深层解读 https://www.cnblogs.com/yangyquin/p/5425317.html
14.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元年,收好了这23个典型乡村振兴案例!三、统一种植保险,降低种植风险。统一以合作社名义参加自然灾害险和目标价格险,种植户每亩出50元或200元(财政分别补贴250元和200元),最高可获得5000元、7000元的风险赔付,消除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四、及时组织收储,提升产品效益。每到采摘季节(6月下旬起的40多天),合作社每天都会联系本地加工企业,深入地头,现https://www.jiuhe169.cn/h-nd-1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