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到来,意味着“数九寒天”开启,将进入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段。
但很多人都还不知道,在中医中流行这一句话叫:“数九寒天好养生”。
冬至还是“冬令养生”的最佳时节。
冬至养生要会“藏”
《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就是说随着冬季的到来,气候寒冷,草木凋零,蛰虫伏藏,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
此季节也正是人体养藏的最好时刻。人们应当注意保护阳气,养精蓄锐,做到早睡晚起,以待日光。
同时,要注意避寒就温,锻炼身体要动静结合,能够微微出汗正好,如果出汗太多会造成汗多泄气,导致闭藏的阳气频频耗伤,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
如果此时以辛温散寒、活血通经、提振阳气的方法进行调理,“护好阳气,藏好肾精”,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冬季好发病的发生,也将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还要把这3个部位“藏好”,避免受凉——
冬至养生要会吃
“冬至补对一天,身体健康一年”,冬至前后,人体阳气生发,脾胃运化转旺,容易吸收营养。
此时进补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达到调养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
动图来自SOOGIF
在北方,饺子是冬至的“标配”。俗话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医圣张仲景为治疗百姓冻伤,发明了饺子。最初,饺子馅就是由羊肉和中草药组成的。
羊肉性温,具有温中健脾,补肾壮阳的功效。能帮助人抵御严寒,让人身体暖和起来。
冬至,为家人包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饺子,感受一种冬日里别样的温暖。
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冬至吃面最好吃汤面,热气腾腾一碗下肚,整个人都暖和起来。
牛肉营养价值很高,具有补中益气、强健筋骨的作用。民间有“牛肉补气,功同黄芪”的说法。
搭配时鲜蔬菜,白菜、萝卜皆可,就是一碗完美的汤面。
吃汤圆是我国南方冬至习俗,江南尤为盛行。
南方气候湿热,糯米热量丰富却容易腻,不太适合炎热的天气食用。
糯米具有补中益气、暖胃的效用,在寒冷的冬天特别受人欢迎。花生、芝麻、鲜肉等,都是糯米汤圆常见的馅料。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寓意着“团圆”“圆满”。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以互赠亲朋。
在我国部分地区素来有“一九一只鸡”的说法,也有“进九吃鸡”的说法。鸡肉性微温,偏向于性平,身体比较健康,既不体虚又没有燥火的人,冬季可以多吃鸡肉。
鸡汤的营养非常丰富,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物质,可以提高生理机能、延缓衰老、强筋健骨,预防寒凉。
冬至进补3大忌
冬至进补固然对身体有好处,但是也不能盲目跟潮流,一定要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滋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会伤害身体。
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具有补益功效的食物和药物一般都是性温滋腻的,长期过量服用会引起上火或者影响消化吸收的功能。
凡是药物都有一定的偏性,补药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
很多人不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而慕名进补,就拿生活中常见的鸡汤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喝的。
鸡汤营养丰富,鸡汤所含的营养物质是从鸡油、鸡皮、鸡肉和鸡骨溶解出的少量水溶性小分子,其蛋白质仅为鸡肉的7%左右,而汤里的鸡油大都属于饱和脂肪酸。
所以胆囊炎患者、慢性肾脏病患者、肝功能不全的患者都不宜喝大量的鸡汤。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
虚则补,不虚则正常饮食就可以了,同时应当分清补品的性能和适用范围,是否适合自己的体质。
进补主要作用是“补虚益损”,而虚又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不同的体质,各有各不同的补法,搞错了就会适得其反。
在古人看来,冬至,才是一年真正开始。
从今天开始,阳气慢慢生长、壮大,恰如生命的轮回。
而我们,也要小心守着身体中即将萌动的阳气,健康迎接新一年。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