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这也难怪鹅厂进行食堂改革的时候,大家苦不堪言,这是“天塌了”。
为什么公司会想到将保障员工吃饱肚子这件事当成福利呢?为什么提到增设福利制度的时候,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那些跟吃饭有关的举措,诸如食堂、饭补、下午茶、夜宵等等?通常这项福利形式,会有什么目的?
最后,还存在哪些致力于养肥员工的公司们?
在本次的推送中,大直就来跟大家讨论有关“吃饭”的这项福利。
看到短视频节目里,UP主宣布「用1元钱在上海买100件东西大挑战」失败的时候,本直还是一个快乐的吃瓜群众,万万没想到,在马上到来的五分钟里,事情就迎来了转变。
当我打开外卖软件,就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别说1元钱,20元以下也很难吃到一顿像样的午餐了。”
如果不考虑自己带饭的话,每个月需要花费上千元的伙食费,对于大部分需要承担房租的打工人来说可不友好。这时候,一份有食堂、能管三餐的工作,就开始呈现它的吸引力。
本直有位朋友,每次衡量薪资标准的时候,都会认真的把公司提供的三餐情况折算成1000-2000元不等,加到自己的薪资期望中。用她的话来说:“在刚毕业时,我甚至会觉得有食堂包三餐的公司,比多给我1000块工资更有吸引力。免费的食堂能省下的比这要多太多了。”
虽然最终吸引人进入公司的决定性因素,肯定不是饭补、食堂,或是每天发的几袋零食。但这项福利企业不仅是吸引人才的筹码,也能从侧面展现企业的价值观。
通常来说,公司做大了、企业效益好的时候,往往不会吝啬于提供更多更好的福利。还有些企业,即使没有太大的规模,在有限的条件上还能在员工的饮食非常用心,其实也展现了一种态度。
有部分企业,是真的将员工吃好饭当成一项业务在做的。
比如「完美世界」就有2个食堂区,由不同的供应商提供膳食,除了丰富的菜品以外,还经常美食大比拼,以此来激励食堂的供应商们为员工提供更好的餐食服务。
同为游戏公司的「吉比特」在经营员工食堂上也是拿出了做游戏时的钻研精神。不仅设置专门的餐厅反馈群,征集各类意见和建议。餐厅门口还有一块大黑板,作为专门的“餐厅反馈墙”,
上面写满了员工们想在食堂吃到的菜品,那些受欢迎的高票食物,通常就会出现在下一次的食堂供应菜单上了。
除了在员工选择去哪一家公司就职时,增加吸引力以外,食堂还能承担一些附加价值。
「食堂,是公司进行产品测试的最佳场所。」这个说法来自本直的一位产品朋友。
如果你抽丝剥茧,充分发挥探索精神,你会发现它有一定的道理。
举一个例子,这位朋友之前的企业是外卖大赛道曾经的竞争者之一,公司必然少不了跟吃饭有关的福利。但当时,员工的饭补不是打到工资卡上,而是充到平台余额中使用,大家可以也只能用这个钱在平台上点外卖。
这样做的好处非常明显,员工有饭吃,公司每个月会有固定几百个高频用户,每天还能增加不少用户浏览行为和点击量。平台上的商家也很开心,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平时太贵没人吃的菜突然就有人点了,可以说是三赢。
其次,这可以增加员工们对自家产品的熟悉程度、发现更真实的用户需求。
据说,当时的程序员小哥最常发现BUG的场景,就是在他们使用饭补点餐的时候。而每次版本更新,改的基本都是员工反馈群里被吐槽最多的问题。
如果你觉得这个例子比较小众的话。我们可以把目光投入到企业规模更大,员工更多的「阿里巴巴」上。众所周知,阿里的食堂价格实惠,品类丰富,在整个园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理所当然的,阿里的食堂里使用的都是自家的支付宝等产品,饭补也是充值到员工的支付宝账户之中。据小道消息称,阿里的程序员们在测试新功能,甚至是对机器人进行培训时,都会优先考虑在食堂里进行。
这个思路清奇的想法来自曾经年轻的HR小贺。而本直秉承着钻研精神,进行了仔细研究。首先,工作期间在公司食堂里吃饭导致的损害,大概率会被认定为工伤。那工作期间,因为公司不提供伙食,不得不外出吃饭导致的损害算不算工伤呢?
翻阅司法案例可以发现,午休等期间外出吃饭虽然不在公司范围内,但因为这并非私自外出,而是属于为解决正常生理所需的事项,且吃饭是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所以认定工伤时一般会给予支持。
因此可以归纳得出:
不管是吃食堂,还是外出吃饭都可能被认定为工伤。
但在公司内解决吃饭问题,更容易保障员工的安全健康,更易于将食品安全卫生等问题把握在自己手中。这么推算的话,小贺关于“设立食堂更容易减少因外出吃饭导致的工伤风险”竟然还有那么一丝道理。
同样,这样的福利一般也容易成为公司的品牌宣传阵地。
在知乎、小红书等各个渠道都能看到晒自家公司食堂的“炫耀帖”。从员工层面做出的公司口碑更利于传播也更有说服力。比如以下这两位企业:
「网易杭州」
「谁都知道网易的食堂非常有名,被戏称为“猪厂”。不仅菜品丰富,而且杭州网易的食堂还允许“点餐-送外卖”到工位上,非常方便。」
当然,有时候企业自建食堂也是受客观因素影响。
但通常,这样的企业,可能也会提供班车、租房补贴或是宿舍等配套福利。如果群众呼声高的话,本直考虑再给大家出个专辑。(开始给自己挖坑~)
食欲往往与情绪挂钩。
对于小而美的公司而言,可能无法拥有一个专门的食堂来供应餐食,但他们有自己的办法。存在于公司内部的mini小食堂往往只有一间独立的小厨房,或是租设在公司附近居民楼里,但他们依然承担着增加吸引力、提升工作氛围感等重要任务。
食堂阿姨则是组成这个小厨房的灵魂。“有阿姨在,公司就多了很多人情味。每天中午大家自觉排成一队打饭,阿姨就端着勺子在旁边乐呵地看着,就等着听反馈呢。“
对于一些企业来说,食堂阿姨也是一个公司的正式员工,很多阿姨在一个企业里服务好多年,见证着公司的成长。她的存在对于其他员工,甚至对于一些辛苦创业的老板来说,有时也是一个情感寄托。我们常说的让人不舍的“公司氛围感”,不就是由这样的小细节组成的吗?
在薪资水平无法做到独孤求败的情况下,这或许也是许多公司用相对小成本的福利去弥补薪资层面不足的方式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