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家“深夜食堂”撩拨舌尖烧烤、米粉炒面肠粉是标配
晚上8时至深夜零时是广州餐饮消费高峰时段,夜宵烟火气浓烈却缺美食IP
3万家!这是晚上11时后仍在营业的广州“深夜食堂”数量。在广州,有种生活叫“越夜越有机”,又有种生活叫“食在夜广州”。18时,华灯初上,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在餐厅内大快朵颐;22时,夜市正旺,商家们为食客带来天南海北的特色夜宵;次日0时,灯火通明,骑手拎着一份份夜宵外卖穿梭于大街小巷……
专家认为,广州完全有潜力实现品牌化,同时也要致力于将夜食与其他业态相结合,实现融合创新。
样本概述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于8月31日至9月5日发起本次网络问卷调查,受访者均来自广东省。从年龄段来看,90后占28.32%,95后占42.70%,00后占28.98%。
从身份来看,在职人士占51.85%,自由职业者占33.77%,在校学生占11.33%。
从月收入来看,5000元或以下占23.09%,5001-8000元占28.10%,8001-10000元占22%,10001元及以上的占24.84%。
烟火更旺广州夜间餐饮消费占全天近半
数据显示,广州夜经济活力一直名列国内城市前茅,并持续攀升。基于抖音打卡和生活服务消费数据的《2023年中国城市夜间经济发展报告》显示,在2023年中国夜经济繁荣度TOP100城市中,广州位居第一梯队,排名靠前。据广州市商务局调查,广州服务业产值有55%来自夜间经济。
一些交通数据也可印证公众夜间需求增长。根据滴滴数据,今年暑期广州打车需求旺盛,夜间打车需求涨幅显著,7月夜间打车呼叫量同比上涨40%。美团小黄车数据显示,今年暑期,广州夜间骑行量较暑期前提升20%,从19时一直持续到次日2时,热度不减。
众多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一直是广州夜生活的典型代表,广州正大踏步走在“以食兴夜”的路上。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于8月31日至9月5日发起的网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众多夜间消费业态中,夜间餐饮的选择比例最高,占73.20%,八成受访广州年轻人夜间会外出觅食,排在其后的是深圳,比例均高于其他地市。
打烊更晚,有餐饮店营业至凌晨3时
在自由职业者张先生看来,深夜前是吃夜宵最好时段,“过了晚饭时段,又刚好加完班,可以出去吃一顿,吃完就可以回去洗澡睡觉了。”在“夜经济”图景中,晚8时到深夜0时成为夜晚餐饮消费的高峰期。
根据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调查,广州受访年轻人喜欢在20:00-22:00、22:00-24:00等时段外出就餐,比例分别为55.95%、48.21%。就不同职业群体来看,自由职业者是越吃越晚,超三成通常选择在凌晨00:00至2:00就餐;而上班族更倾向于20:00-22:00等时段,占比过半。
美团餐饮数据也显示,夜宵高峰时段为21时-22时,广州在该时段的外卖订单量占晚上9时至凌晨4时宵夜时段订单总量约60%,此外,广州上半年的夜间外卖订单量增速同比上升超60%。
镬气更足,烧烤粉面是广式夜宵标配
三五知己聚在一起,来一串火辣的烧烤,喝一口绵长的砂锅粥,吃一碟地道的炒牛河,再拉开一瓶冰镇的啤酒开怀畅饮。这就是广州的夜宵,氛围要镬气十足。
在随机采访的10位年轻受访者中,有8位认为烧烤是最具烟火气的饮食,“夜宵主要吃烧烤,因为晚上吃这些更有氛围感,也更适合社交聚会。”美团数据显示,7月以来,广州地区烧烤店夜间堂食消费占比77%以上,订单量同比增长超40%。
根据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调查,烧烤、米粉炒面肠粉位居受访广州年轻人夜生活的第一、二位,比例分别为59.52%、55.36%。相比之下,深圳受访年轻人更喜欢在晚上吃一顿火锅,潮汕地区则倾向于喝夜粥。
著名烧烤品牌木屋烧烤在广州开了20余家分店,开在北京路商圈的一家分店店长表示,今年以来夜间客流量不断增长,从18时开始客人就陆续进店就餐,一般在22时至0时这个时段达到消费高峰,店内最多可同时接待86人。在周五、周六或节假日,店内日接待顾客量最高可达1000人次,每天都要通过外摆容纳更多的客流量,食客主要是年轻人。
“夜猫子们”追求“闻得到”的镬气味,对“看得见”的烟火气风格又是否感兴趣?譬如蛙来哒今年焕新6.0超级夜市风,以“商场+夜市”的全新组合模式,以充满烟火气的夜市风格入驻商场。
但在部分食客看来,如果想要体验夜市风,街边摊贩更合适,餐品升级、口味更新才是王道。
离家更近,夜食半径最大5公里
出于安全问题、公共交通等各种考虑,消费者不全然愿意为夜间美食“奔赴”。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调查发现,以居住地为起点,近八成年轻受访者只愿意为夜间美食奔波5公里内,其中平均出行距离在2公里至5公里的最多,占47.02%。从不同年龄段来看,00后“吃货”愿意为美食奔赴的距离更远,53.26%表示在2公里至5公里之间,而90后更倾向于就近“觅食”,42.27%表示在2公里以内。
针对夜间消费距离限制,广州正在想办法如何利用“小社区”撬动夜经济的大动能。《若干措施》提出打造社区微夜市示范点,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单位,活化利用停车场、园区空地等公共空间,在不影响居民夜间休息和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前提下,限时限地举办“小而精”的微夜市活动,打造一批社区夜市示范点。
从目前来看,广州两个典型的社区商业——基盛万科里社区、广粤天地保持着积极优势。基盛万科里社区今年1-7月客流同比增长超50%,销售同比上涨超40%,尤其自3月开始,销售客流逐月稳步提升,其中7月客流及销售环比提升超过25%;以餐饮为主的广粤天地近年来更一直保持100%满租状态。
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社区夜经济的业态融合,对于生活在广州的人来说,这是“家门口的夜间经济体验中心”,面向当地居民,结合15分钟生活圈布局,应与大型景区、龙头商圈形成差异化竞争。暨南大学现代流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陈海权认为:“政府要做的是创造适当的成长环境,例如划定固定可控的经营区域,让小商小贩与周边社区有更好的磨合,又例如多为商户设置可移动的、灵活的经营场所,配合清晰指引和规范。”
品牌打造:建议广州夜宵打造IP多业态融合
“广州夜间经济发展得挺好的,但是没有特殊之处。”不少受访者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在商业应酬颇多的梁女士看来,广州的夜间十分繁华,提供的服务也十分多样化,但是似乎没有很突出的特色,导致有时候自己的客户过来广州,她都不知道带别人去哪里逛比较好。
在广州上大学、工作的何女士认为,广州商圈固然繁华,但是其同质化较为严重,所推出的产品、美食、服务等都大同小异,很难让人留下记忆点。
阿珉为了在广州开一间日咖夜酒的门店,曾去过上海、四川等地考察,走一圈下来,他发现广州夜宵的品牌化发展进程不如上述城市,新事物出现得也比其他夜经济发达的城市要慢。
缺乏特色、缺乏品牌化,不只阿珉等人有如此感受,问卷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调查结果显示,在夜间餐饮口味、用餐环境、就餐服务、便利度、品牌化等6个方面中,广州夜间餐饮口味满意度最高,但品牌化满意度最低。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会展与经济管理系主任李军认为,近年来广州打造品牌化、国际化、特色化鲜明的全域夜间经济产业链面临挑战,简单将夜生活与酒吧、夜宵等挂钩的单一业态并不足以支撑整个广州夜间经济的长久发展。“例如广州夜宵,其实完全有潜力升级成一个有效的文旅IP”,长沙、淄博等城市的新IP、新形象、新名片不断出圈,也可以成为广州的借鉴对象。
“纯粹地吃夜宵、喝酒已经很难拉动消费者外出消费,关键还是内容创新。”天河商业价值创新院执行院长钟朝晖指出,“要结合广州自身的特点,广州拥有夜粥、天光墟,也是中国流行音乐发源地,能不能让这些元素成为夜间消费内容,是值得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