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视频内容很简单,手把手教你坐高铁、到医院挂号看病、坐地铁并且换乘不同线路......
看似司空见惯的常识,其实是很多人「今生的第一次」。如果在手足无措的时候,有人愿意不厌其烦地教你,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曾被批判「消费主义」的小红书,也给了我类似的体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它已经是我的「生活搜索入口」了。
日常生活的「搜索引擎」
小红书的「收藏」一栏,记录了我过往的使用痕迹。除了在首页刷到的狗狗猫猫,用得最多的还真就是「搜索」功能。
收藏的内容多种多样,但小红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万变不离其宗:
2019年之后频繁使用小红书搜索的几木,有着类似的感受。
生活中遇到好奇的或者拿不准的事情,她都会在上面搜索试试,不过最主要的搜索内容还是探店指南或者旅游攻略。
一连串问题之后,「2亿人的生活经验都在小红书」打在了屏幕上。
现在,小红书的触角延伸到了生活各个领域,包括美妆、家居、母婴、食品、时尚、家电数码等,加厚成了一本更加全面的生活指南。
最近的小红书WILL商业大会透露,小红书月活创作者2000万+,日均发布笔记量300万+,日均搜索查询量近3亿次,搜索已经成为小红书用户最高频的使用场景。
当越来越多的人在小红书搜索,说明很多有用的攻略已经被创作出来,群体行为积累成了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再反过来助推群体行为,不经意间便形成了牢固的护城河,让「攻略」的特色再被突出。
扭曲真实的「哈哈镜」
不可否认,小红书的搜索内容也有很多问题,这是一个平台生态越发复杂的必然结果。
几木曾经有过被坑的经历,她为此总结了经验:
小红书的软广多,美妆、美食探店、旅游攻略等还是要自己多判断。
小冲则是选择性地使用、批判式地采纳,像文化活动、旅游景点类的内容,小红书能一定程度代替大众点评,但对于餐厅推荐,她不怎么信任小红书。
还是大众点评差评区更能扒下网红打卡滤镜的底裤。
如果多多留意,其实小红书这方面的负面新闻不少,可以分为几个派别。
有时是难以辨别的软文。《新周刊》曾经报道过,「月薪30k的老板」「10年技术总监告诉你行业内幕」「实习生幸运进入神仙公司」的帖子背后,很可能是同一个初级运营。
有时是偏颇片面的建议。去掉酱汁和芝士的汉堡、不另外加糖的奶茶,成了好吃又不胖的「减脂餐」,先不论食谱本身是否减脂,可持续性的减重,应该做到饮食营养均衡,再配合适量运动。
片面不仅仅意味着效果不符合预期,甚至可能直接导致危险。
2022年8月,四川彭州龙槽沟突发山洪灾害,有多人不幸遇害,部分原因在于,在小红书、抖音等种草笔记里,龙槽沟被包装成「成都周边的宝藏耍水地」,它属于地质灾害点位的事实被忽略了。
小红书最被批判的「消费主义」,也常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最近几年复古即潮流,不少过时电子产品重新「得宠」,其中CCD卡片机有像素低、对焦慢、输出速度慢等短板,却被小红书博主捧为「氛围感利器」「不用洗的胶片」,价格也水涨船高。
除了以上这些,依赖小红书搜索,还可能产生一个容易忽略的问题——信息的同质化。
比如很多攻略的角度较为局限,不管是餐厅或者景点,「容易出片」总是一个考量重点,甚至有网友直言:
会在小红书找旅游攻略,因为有自信能拍出它这样的照片。
我们可能被好看的照片吸引,然后要么被狠狠「照骗」,要么又晒出类似的照片。社交平台为人创造、为人服务,也「反向驯化」着人的生活方式,反而让打卡真的变成了例行公事。
当重复信息多起来,也就成了无效信息。正如善于挖掘小红书用处、又能保持头脑冷静的小冲所说:
但是如果放弃一切便利的科技手段,完全靠主观能动性探索未知,不免因噎废食。工具就是工具,而人需要自觉。
互联网应该解答更多「如何如何」
纵然问题不少,为何是小红书,而不是知乎、B站等,被拿来与搜索引擎比较?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小红书的内容是更轻量化的,或者说更「新手友好」的。
笔记式的短图文或短视频,对于读者来说,格式一目了然,对于创作者来说,创作门槛更低。
毕竟,这是一个更视觉化的时代,大家并不那么喜欢看长内容。
当然在这方面,凭借短视频夺取注意力的抖音和TikTok也不遑多让。
TheVerge记者DavidPierce,曾经尝试使用TikTok代替Google,效果比他想象得要好,比如美食搜索是TikTok的长处,可以帮他找到家附近的餐馆,或者有用的食谱。
我在刷微博时,也会在主页经常看到几千上万转发的教程,虽然知道它们最终还是要「吃灰」,但看到它们图文分明、步骤清晰,也忍不住动动手指收藏起来。
「新手友好」的形式,承载着「新手友好」的内容。
类似的是,小红书有不少的海外用户,他们在上面交流实习经验、留意最新的展览资讯、研究附近的中餐馆......
不管是某个国家还是某个城市,初到一个地方时,我们其实都需要学习当地的「常识」,才能更好地「入乡随俗」。抖音的视频和小红书的帖子,就像是一道道过河的桥。
在小冲看来,这是一种「代偿满足」的感觉。
博闻多识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或许也能解决你的疑惑,但它的很多回答较为宽泛,无法当做指南立即执行。然而,细节如同车轮下的小石子,往往是阻碍事情做成的关键。只有真的先尝试过的人,才能提醒后来者小心哪些看不见的坑。
换句话说,它们往往不是官方出品,也不一定准确,但离生活很近,让普通人之间完成低成本、不费力的信息交换。
所谓「为有源头活水来」,内容跟着用户跑,平台也因为用户而繁荣。平台能够做的,是尽可能维护和鼓励内容的有用性。
但很多时候我们也并不孤独,在一座座后缀为app的岛屿,靠着无数个素未谋面的「小张」,在互联网汪洋打捞着有用的电子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