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讯(记者周琳)今年4月份,我国发布了第五版膳食指南,再次对国人膳食结构进行修改指导。“国家膳食指南是根据科学原则和百姓健康需要,以及食物生产情况和人民生活实践,提出的食物选择和身体活动的指导性意见。从1989年至今,中国膳食指南每一次的修改及变化都是对国人生活、健康水平的见证及引导。”黑龙江省营养师协会会长殳荣表示。
从少吃荤油到少油
“最新推出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其实已是第五个版本。我国于1989年首次发布居民膳食指南,并于1997年、2007年、2016年、2022年进行了四次修订。”殳荣说。
“30年前,家家都好几口人,有的一家三代甚至达到十口人,餐桌上的菜很少,那时候的人喜欢用荤油炒菜,即有肉的味道,又能节省肉的使用。”但由于荤油的脂肪含量很高,长期食用并不健康,所以在1997年,中国膳食指南提出“少吃肥肉和荤油”。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上世纪90年代后,已经很少有家庭使用荤油炒菜,所以到了2007年,膳食指南则将“少吃荤油”修改为“减少烹调油用量。”
不仅是油类变化,谷类的使用也发生了改变。上世纪90年代,米饭仍然是很多家庭的“c”位。30余年来,谷类消费量持续下降,畜禽鱼蛋类消费量呈直线上升趋势。
要从“吃的好”转变为“吃的健康”
“新修改的指南首次由推荐建议改为准则的称呼,这说明当前健康形势不容小觑。”殳荣介绍,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新修订的第五版膳食指南增加了老年人膳食指南,并提出适合东方人的健康饮食。
殳荣介绍,一顿饭主食吃的多、蔬菜吃的少,或者一顿饭全是大鱼大肉、青菜却少见,这是很多人的日常。吃得好了,饮食结构却不平衡。“新的指南从谷类为主到谷类的每日摄入量减少,同时提出合理搭配的准则。这是建议市民做好一日三餐,达到平衡膳食、享受美味的目的。”
从6克减为5克限盐目标持续降低
“进餐不规律的行为可能增加超重肥胖、糖尿病的发生风险。目前,糖尿病等疾病患病率愈发呈现年轻化。”据黑龙江省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李雨泽表示,“其中的高油、高糖、高盐的饮食一直是国人特别是咱们东北人的饮食习惯,尤其高糖油混合食物对身体健康是不利的,而这也成为很多疾病的源头之一。”
成年人每日应喝足“3瓶水”
水是万物之源,除食物外,水也是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饮水过少会降低认知能力和体能、增加泌尿系统疾病患病风险。“由于大家饮水量不足的现象较普遍,新版指南增加了‘规律进餐、足量饮水’的准则。”殳荣提醒市民,成年女子每日的饮水量为1500ml、成年男子的每日饮水量为1700ml。而所谓的3瓶矿泉水是个形象化的概念,为了让大家有个更直观的认识,这里的饮水量不单单指饮用水,比如水果中也会有水的含量。但是,专家提醒市民特别是年轻人切勿用饮料代替水。
新增“看标签”“用公筷”引导新食尚
“现在超市很多牛奶一盒为200ml,其实每天摄入300ml奶及奶制品并不难。不喜欢喝奶的,可通过其他方式补充。如用豆腐、豆腐干、豆腐丝等做菜,既换了口味,又能满足营养需求。”殳荣说。
此外,准则第七、八条新增加了“会烹会选,会看标签”、“公筷分餐”的准则。这是提醒居民应该学会看配料表,食品营养标签的各项内容,了解各类食物的营养特点,选购较健康的包装食品。对于强调“公筷分餐”,是为了提示大家要重视公共和个人卫生,推广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