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率不断攀升。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数据显示,6岁以下和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0.4%和19.0%,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
学龄前儿童十分之一超重肥胖,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五分之一,成人一半超重肥胖。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祖辈家长,之前挨饿吃苦,生怕第三代吃不饱,就拼命喂孩子各种食物,尤其是认为多吃肉长身体,大白米饭配红烧肉恨不得顿顿吃。
超重肥胖不仅自身是一种疾病,而且还是其他疾病的导火索,会引发诸如哮喘、睡眠障碍、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脑血管等疾病。
很多父母祖辈在儿童饮食上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青少年阶段多吃点没关系,长大自然多运动就会瘦下来恢复正常体型,但事实上,多数胖孩子在成年后会继续肥胖。
据发表在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对565名丹麦男性进行研究,发现体重超重的男孩如果在13岁就能减肥成功,那么30-60岁的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以及心血管疾病与正常人无异;如果拖到17岁才瘦下来,发病风险就会上升47%,但也远远低于一直胖下去,因此及早干预孩子的肥胖问题,尤为重要。
这是儿童肥胖认识的误区:孩子胖一点没关系,是体格健壮,说明健康。小的时候胖一点,长大了能瘦下来。孩子胖,减肥就可以了,不需要做检查。减肥,不吃碳水类主食或晚餐。
儿童肥胖的并发症及危害,各种代谢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儿童肥胖患者可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早现、雄激素合成增加,伴发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PCOS患者可表现为月经不调、多毛和黑棘皮病。肌肉,骨骼,神经,血管疾病。肥胖儿童存在深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的危险性。
我国新版202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里面的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适合于满两周岁到六周岁前,也就是2到5岁的学龄前儿童,根据他们的生理特点,营养需要以及饮食习惯培养规律,养成每天适量运动的好习惯,在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基础上增加了五条核心的推荐:
一,食物多样,规律就餐,自主进食,培养健康饮食行为,虽然食物多样,但总的热量不要超标,食物多样而不过量,是最佳的状态。二,每天喝奶,足量饮水,合理选择健康零食。三,合理烹调少调料,少油炸滴油,少盐。培养清淡口味,避免重口味。四,参予食物选择与制作。增加对食物的认知和喜爱。了解各种类食物的不同营养成分,学会主动均衡搭配饮食。幼儿园学校开展的食育教育,劳动课,都是很好的实践机会。五,经常户外活动活动,定期体格测量,保障健康成长。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不仅能够保持健康体重,还可以预防成年的各种慢性疾病。
这是某幼儿园的三餐两点,一共三天配餐,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幼儿园的配餐,大部分比小学中学更好。
孩子们早餐,中餐,晚餐和上午加餐,下午加餐在幼儿园吃,早晚和回家后,还可以喝两盒奶,吃适量豆腐干豆制品,坚果,水果,这些幼儿园有的不太够。周末两天多吃点蘑菇,海带紫菜,豆腐,豆制品,鱼类,虾,贝类,薯类,玉米,燕麦,红豆等全谷物补足幼儿园的不足。
普通的幼儿园用的猪肉比较多,几乎每天两顿猪肉,这个幼儿园,会有虾,鱼,鸡肉,牛肉等,猪肉出现的频次比较少,更贴近我国的新版膳食指南,值得学习。
这是学龄前儿童膳食宝塔
早餐:发面果酱包主食,发面更容易吸收各种矿物质维生素,更好吸收。核桃粥,坚果核桃补脑。优质蛋白质,鸡蛋。还有绿叶蔬菜。保证充足碳水化合物,提供生长发育的能量。
上午加餐水果,每天100到250克水果。做加餐最合适。
午餐:主食:红豆米饭,有杂豆。优质蛋白质:猪肉丸子蔬菜,豆芽,茄子,蔬菜占一半。
下午加餐:酸奶,蛋糕。
晚餐:小米玉米茬粥牛肉胡萝卜水饺。馅料可以把孩子们平时不爱吃的搁进去,还能增加胡萝卜黑木耳紫菜虾皮等不常吃的食物。也容易控制总量不会吃多。因为接回家家长还会给吃的,所以这个量合适。在幼儿园没吃到足够的奶,豆制品,鸡蛋,海产品,回家可以补足。
2~5岁儿童新陈代谢旺盛、活动量大、出汗多,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建议每天水的总摄入量为(含饮水和汤、奶等)1300~1600ml,其中饮水量为600~800ml,并以饮白水为佳,少量多次饮用。
零食作为学龄前儿童全天营养的补充,应与加餐相结合,以不影响正餐为前提。多选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如奶类、水果、蛋类和坚果等作零食,不宜选高盐、高脂、高糖食品及含糖饮料。从小养成吃水果加餐的好习惯,可以获得更多维生素C等抗氧化成分,和膳食纤维,是非常好的习惯。还可以吃海苔坚果脆,补充碘等营养素。
从小培养儿童淡口味有助于形成终身的健康饮食行为,烹制儿童膳食时应控制盐和糖的用量,不加味精、鸡精及辛辣料等调味品,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让儿童首先品尝和接纳食物的自然味道。建议多采用蒸、煮、炖,少用煎、炒的方式加工烹调食物,有利于儿童食物消化吸收、控制能量摄入过多以及淡口味的培养。
【实践应用】
1.学龄前儿童的合理膳食及餐次安排膳食安排:学龄前儿童的膳食应由多样化食物构成,建议平均每天食物种类数达到12种类以上,每周达到25种类以上,烹调油和调味品不计算在内。按照食物大类建议:
(1)谷类、薯类及杂豆类食物:平均每天3种以上,每周5种以上
(2)蔬菜、菌藻及水果类食物:平均每天4种以上,每周10种以上
(3)鱼、蛋、畜肉及禽肉类食物:平均每天3种以上,每周5种以上
(4)奶、大豆及坚果类食物:平均每天有2种,每周5种以上。
按照餐次建议:早餐4~5种;午餐5~6种;晚餐4~5种;加餐1~2种。
为了让儿童膳食更加丰富,推荐以下几种方法:
①小份量选择;
②与家人共餐;
③同类食物互换;
④荤素搭配;
⑤根据季节更换和搭配食物;
⑥变换烹调方式。
餐次安排:学龄前儿童应每天安排早、中、晚三次正餐和两次加餐,即三餐两点。两正餐之间间隔4~5小时,加餐与正餐之间间隔1.5~2小时,加餐分别安排在上、下午各一次,若晚餐较早时,可在睡前2小时安排一次加餐。加餐以奶类、水果为主,配以少量松软面点,尽量不选择油炸食品、膨化食品、甜点及含糖饮料。
早餐:奶和面发酵的奶香馒头,枸杞玉米粥,粗细搭配。馒头等发酵食物更好吸收。香葱炒鸡蛋。优质蛋白质。
上午加餐,冰糖雪梨,水果,草莓香蕉。
孩子们吃水果很开心。
午餐米饭,板栗鸡块,禽肉脂肪比猪肉更低,栗子也可以补充主食的碳水化合物,而且膳食纤维含量高山药排骨汤,山药属于薯类。少量排骨。蔬菜地三鲜。
下午加餐,蛋挞和酸奶。
晚餐:猪肉青椒水饺。青椒维生素C是蔬菜最高的。薏米粥,属于全谷物。因为接回家家长还会给吃的,所以这个量合适。在幼儿园没吃到足够的奶,豆制品,鸡蛋,海产品,水果,回家可以补足。
食谱举例:学龄前儿童每日各类食物建议摄入量是按照2~3岁和4~5岁儿童的营养需要和膳食特点分别提出。
这个年龄段轻体力活动水平每天是1000到1400千卡热量,上面的配餐都是。活动量大还可以多吃一些。
2.培养专注进食和自主进食
早餐:五彩馄饨,有菜有肉鸡蛋
上午加餐绿豆汤水果
午餐:大米小米二米饭主食优质蛋白质:酱鸡翅中,禽肉脂肪比较低。有豆制品蒜苔炒豆腐干,骨汤小白菜,绿叶蔬菜。蔬菜要占一半比例。
下午加餐:自制桃酥,酸奶。
晚餐:黑米红豆米饭,粗细搭配优质蛋白质:猪肉丸子番茄蔬菜鸡蛋汤。烧茄子。
应鼓励学龄前儿童自主进食和训练用筷技能,这有利于增加儿童进食兴趣和培养自信心及独立能力,促进儿童手部精细动作及运动协调功能发育。学龄前儿童应学会匙、筷子、杯、碗等餐具的使用,3~4岁时应能熟练地用勺子吃饭,4~5岁时应能熟练地用筷子吃饭。
进餐时应注意:
①尽量定时定位就餐;
②避免进餐同时有其他活动;
③吃饭细嚼慢咽,但不拖延,在30分钟内完成;
④让儿童自己使用筷子、匙进食。
为儿童示范和辅导正确使用筷子,提供适宜的儿童专用餐具,积极引导儿童自己进食,并注意儿童饮食行为和就餐礼仪的培养。
3.避免挑食、偏食及过量进食由于学龄前期儿童自主性的萌发,会对食物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和喜好,出现一时性偏食和挑食,此时需要及时、适时地加以纠正。
①容许儿童自主选择食物。通过经常变换食物,通过味觉等感官刺激使儿童熟悉、接受、习惯某些特殊的食物味道,减少儿童对某些熟悉食物产生偏爱,以免形成挑食、偏食。
②家长以身作则。家里成年人的饮食行为对儿童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应与孩子一起进餐,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养儿童健康的饮食行为。
③鼓励儿童选择多种多样的食物,及时纠正儿童挑食、偏食或过量进食的不健康饮食行为。对于儿童不喜欢吃的食物,可通过鼓励儿童反复尝试并及时表扬、变换烹调方式、改变食物形式或质地、食物份量以及更新盛放食物容器等方法加以改善。不应以食物作为奖励或惩罚措施,不强迫或诱导儿童进食。
④家长和幼儿教师为儿童提供定时定位的进餐制度和整洁温馨的进餐环境。了解儿童每日各类食物的需要量,通过增加儿童身体活动量来增进食欲,同时避免儿童过度进食,让儿童养成专注进餐、自主进食和适量进食的健康饮食行为。
家长应以身作则常饮奶,鼓励和督促儿童每日饮奶,从小养成天天饮奶的好习惯。乳糖不耐受或继发乳糖不耐受的儿童空腹饮奶后会出现胃肠不适,如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
可采取以下方法加以解决:
①饮奶前或同时进食固体食物如主食;
②少量多次饮奶;
③选择酸奶;
④选用无乳糖奶或饮奶时加用乳糖酶。
玉米面等粗粮四合面发糕黑米粥,蓝莓山药,粗细搭配,还有全谷物和薯类。
上午加餐,水果
午餐,米饭,炖南瓜。溜鱼段龙利鱼,鱼肉高蛋白低脂肪,一周要吃两三次。木耳白菜,木耳蘑菇要经常吃,菌藻类食品矿物质丰富。
下午加餐,蛋糕,酸奶。
晚餐肉角瓜包子玉米面小米枸杞粥。
添加糖是指人工加入食品中的糖类包括单糖和双糖,过量摄入添加糖会对学龄前儿童的健康造成危害,增加患肥胖、龋齿等疾病的风险,推荐2~3岁儿童不摄入添加糖,4~5岁儿童添加糖摄入量应控制在<50g/d.最好小于25克。
家长应以身作则,自己不喝含糖饮料。家庭或托幼机构不提供含糖饮料(如可乐、果汁饮料等)和高糖食品(如糖果、巧克力、蜜饯等),并注意烹调食物时尽量少添加糖。
零食作为学龄前儿童正餐之外的营养补充,可以合理选用。建议零食尽可能与加餐结合,安排在两次正餐之间,零食量不宜多,以不影响正餐食欲为宜,进食零食前洗手,吃完漱口,睡前30分钟内不吃零食。选择零食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优选奶制品、水果、蔬菜和坚果;
②少吃高盐、高糖、高脂及可能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如膨化食品、油炸食品、糖果甜点、冰激凌等;
③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④零食应新鲜卫生、易消化;
⑤要特别注意儿童的进食安全,避免食用整粒豆类、坚果,防止食物呛入气管发生意外,建议坚果和豆类食物磨成粉或打成糊食用,见表2-10.
6.从小培养淡口味培养学龄前儿童淡口味,减少对高盐、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有助于形成一生健康的饮食行为。
WHO建议,儿童应减少钠摄入量,以预防和控制血压。从小引导儿童避免吃得过咸,对其淡口味的培养至关重要。
建议学龄前儿童每日食盐摄入量:2~3岁儿童<2g,4~5岁儿童<3g.为学龄前儿童制备膳食时,不仅要注意尽量少放食盐,而且也要少用含盐量较高的酱油、豆豉、蚝油、咸味汤汁及酱料等。由于许多加工食品或零食如盐腌食品、膨化食品、加工肉制品、饼干等中含盐量较多,不建议儿童经常食用。此外,如果儿童膳食中使用味精或鸡精,不仅增加钠的摄入量,还会影响儿童对天然食物本味的体验和喜爱,应尽量避免。
在学龄前儿童膳食烹调方面,宜采用蒸、煮、炖、煨等烹调方式,尽量少用油炸、烧烤、煎等方式。应将食物切小块煮软,易于儿童咀嚼、吞咽和消化,特别注意要完全去除皮、骨、刺、核等;大豆、花生等坚果类食物,应先磨碎,制成泥糊浆等状态进食。
燕麦米饭粗细搭配。
溜虾段,虾含铁锌钙硒都特别丰富,一周至少吃两次,补硒。
蚝油西兰花,蚝油一点点。
蘑菇豆芽番茄三鲜汤。蔬菜要占一半。
以淡口味为宜,不应过咸、油腻和辛辣,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味精、鸡精、色素、糖精等调味品。过量食用钠盐会增加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风险。为儿童烹调食物时,应控制食盐用量,少选含盐高的腌制食品或调味品。
可选择天然、新鲜香料(如葱、蒜、洋葱、香草等)和新鲜蔬果汁(如番茄汁、柠檬、南瓜汁、菠菜汁等)进行调味
7.培养认知食物与喜爱食物学龄前儿童已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其自主性、好奇心快速发展,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明显增强,这一时期是培养健康饮食行为和建立基本营养健康意识的重要阶段。
①应尽可能为儿童创造更多认识和感受食物的机会,使幼儿能接触到食物,了解食物的形状、质地、颜色、气味和味道等,帮助其接受新食物。也可组织儿童参与各种参观体验活动,如去农田认识农作物,观察家里和幼儿园内种植的蔬菜、水果的生长过程,聆听关于蔬菜和水果的营养故事,从而激发儿童对蔬菜水果的兴趣。
②儿童多参与食物的选择和制作,可增加其对食物的接受度,提高儿童就餐的积极性,促进食欲。
③建议家长和儿童一起选购食物,帮助儿童辨识蔬果,尝试让儿童自主挑选蔬菜和水果,让儿童参与家庭食物的制作,参与力所能及的食物加工活动,如择菜等,让儿童体会其中乐趣,获得自信和成就感,增进亲子关系。
这个强度心率比较快,有些气喘吁吁,锻炼心脏。相当于一小时跑七公里及以上的强度。
学龄前儿童的运动主要包括日常活动、游戏及体育运动。应鼓励儿童积极玩游戏,全天处于活跃状态,建议每天结合日常生活多做运动如公园玩耍、散步、爬楼梯、收拾玩具等;适量做较高强度的运动和户外活动,包括:有氧运动(骑小自行车、轮滑、跳绳、快跑、游泳)、伸展运动、肌肉强化运动(攀架、健身球)、团体运动(跳舞、小型球类游戏)。家庭和托幼机构应定期组织运动会或亲子游戏,鼓励儿童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增加儿童对运动的兴趣和喜爱,养成运动习惯。
10.定期体格测量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速率较快,定期测量身高、体重等体格指标能够及时了解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水平的动态变化,判断其营养状况,并根据儿童体格指标变化及时进行膳食和运动指导。建议学龄前儿童每半年测量一次身高和体重。根据我国卫生行业标准《5岁以下儿童生长状况判断》(WS/T423-2013)来判断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具体方法:根据性别对照相应的儿童身高别体重曲线图,找出与儿童身高相对应的体重数值所在的Z评分曲线的位置,判断其生长发育状况(正常、消瘦、超重、肥胖)。见附录四。
主食:黑米红豆米饭粗细搭配优质蛋白质:烧带鱼。鱼每周吃两三次。菠菜丸子,胡萝卜烧扁豆,蔬菜占一半。
米饭,优质蛋白质酱牛肉。小白菜汤,绿叶蔬菜要多一些。肉末鲜蘑。蘑菇木耳紫菜海带经常吃,每天都吃一些营养更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