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方面正在向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儿童青少年饮食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培养,儿童青少年饮食品供给质量与供给环境质量等方面均有提高改进必要。通过对我国儿童青少年科学饮食健康观、有害食物预防、家庭及社会饮食环境、政府及行业社会管理责任、职业化管理人员与标准化供给等现状分析,梳理了儿童青少年饮食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反映出依照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及“健康中国2030”行动要求,深入开展实施“食育”教育、建立健全儿童食品健康标识管理机制工作,已成为实现“十四五”建设“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质量健康生活目标的必要举措。四、结论与建议(一)实施“食育”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5、分发挥健康组织及科研力量优势,在健康管理师职业分类基础上,针对儿童群体的特征,编制儿童健康管理师职业技能标准。通过妇女儿童工作系统化、及市场服务社会化的培训工作,形成以儿童青少年教育工作者、社区妇女儿童工作者为基础,拓展至妇幼健康及生活服务业母婴幼服务商、以及家庭儿童母亲等成员在内的全民儿童青少年健康管理专业服务资源,为促进全民健康积累广泛的社会基础。通过开展创新综合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促使儿童青少年树立科学的饮食健康观念,学习和掌握科学的饮食健康知识,提高全社会对饮食健康产品及服务信息的甄别能力,合理利用身边的健康服务资源,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提高儿童青少年
6、健康水平。(三)建立儿童食品专属标识实现健康供给管理监督。建议在动态监测儿童青少年饮食健康水平和健康影响因素基础上,开展儿童青少年食品饮品营养健康提示信息标识监测,及时发布儿童青少年健康食品饮品生产服务水平变化趋势监测结果,为全面系统地掌握制定儿童青少年健康医疗卫生服务政策提供参考。将儿童青少年饮食健康基本知识社会普及与生产监测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力争将儿童青少年饮食健康评价指标纳入健康中国规划,作为综合反映国家健康事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促进“健康中国2030”行动目标更好发展与实现。目录HYPERLINKl_TOC_250024摘要IHYPERLINKl_TOC_2500
7、23第一部分背景1HYPERLINKl_TOC_250022第二部分调研方法与内容3HYPERLINKl_TOC_250021一、调研对象3HYPERLINKl_TOC_250020二、调研方法3HYPERLINKl_TOC_250019三、调研内容3HYPERLINKl_TOC_250018四、资料处理及分析3HYPERLINKl_TOC_250017五、质量控制5HYPERLINKl_TOC_250016第三部分研究结果情况6HYPERLINKl_TOC_250015一、儿童青少年人口学、社会学、健康学
8、特征6HYPERLINKl_TOC_250014二、儿童青少年饮食体重问题7HYPERLINKl_TOC_250013三、儿童青少年饮食骨骼及口腔问题9HYPERLINKl_TOC_250012四、儿童青少年饮食代谢综合征问题12HYPERLINKl_TOC_250011五、儿童青少年饮食社会供给问题15HYPERLINKl_TOC_250010第四部分讨论16HYPERLINKl_TOC_250009一、关于儿童青少年饮食健康问题的探讨16HYPERLINKl_TOC_250008二、关于家校联动的儿童青少年饮食健康教育
9、的探讨18HYPERLINKl_TOC_250007三、关于儿童青少年饮食健康社会供给产业的探讨21HYPERLINKl_TOC_250006四、关于社会协同应对儿童青少年饮食健康管理工作的探讨23HYPERLINKl_TOC_250005五、关于儿童青少年饮食健康问题管理路径探讨23HYPERLINKl_TOC_250004第五部分建议29HYPERLINKl_TOC_250003一、实施“食育”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养29HYPERLINKl_TOC_250002二、发展儿童健康管理职业化社会服务力量29HYPERLINKl
10、_TOC_250001三、建立儿童食品专属标识实现健康供给管理监督30HYPERLINKl_TOC_250000第六部分参考文献31第一部分背景儿童青少年饮食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饮食健康水平,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是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承诺的重大举措条件。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
11、率、孕产妇死亡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健康领域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有待增强,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解决关系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少年儿童健康工作多次做出系列指示,对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给予了深切关爱。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和健康大会上强调“要重视少年儿童健康”;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香港少年警讯活动中心暨青少年综合训练营考察时指出“没有青少年健康成长,国家就没有远大发展”;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
12、时做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重要指示;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安康市镇中心小学考察时指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在国家政策及立法方面,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等都出台了包括儿童青少年健康在内的系列政策,015年10月党的十八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年1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年10月)、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2017年7月)等出台。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师生健康与中国健康(2018年3月)、学校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管理规定(2019年
14、儿童青少年科学膳食习惯的知识普及氛围,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推动建立健全儿童青少年营养监测制度,对重点区域儿童青少年群体实施营养干预,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油脂等高热能食物摄入过多等问题,逐步解决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问题。目标到2030年,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实现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接轨。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到2030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食源性疾病报告网络实现全覆盖。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建立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强化日常监督检查,扩大产品抽检覆盖面。加强互联网
15、食品经营治理。加强进口食品准入管理,加大对境外源头食品安全体系检查力度,有序开展进口食品指定口岸建设。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在国际儿童青少年饮食健康研究方面,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都根据本国特点制定各自的健康监测指标,并进行全国范围的调查。我国儿童青少年饮食健康研究起步较晚,全国范围系统的儿童青少年饮食健康研究报道不多。主要从2008年开始,由卫生部组织,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作为技术支持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首次包括儿童青少年在内对饮食健康调查。为了解我国儿童青少年饮食健康情况,2021年3月中国儿童中心儿童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组
17、采用公开资料收集、归类总结分析的方法,对二十年来全国各地公开发布对儿童青少年饮食健康问题研究资料进行归纳梳理,形成综合认识意见体系,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饮食健康问题研究的有效认识体系。三、调研内容儿童青少年饮食健康问题研究课题组结合资料信息收集基础,主要就以下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儿童青少年饮食情况与儿童青少年体重问题;儿童青少年饮食情况与儿童青少年骨骼发育及口腔问题;(3)儿童青少年饮食情况与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发病问题;(4)儿童青少年饮食供给社会环境与品质安全问题。四、资料处理及分析(一)资料收集和整理1、收集资料的目的性、计划性。收集研究资料要紧紧围绕课题的目的进行,只收集与研究直接
22、人口的17.8%。据我国人口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2018年年末04岁、59岁、1014岁儿童人口分别占2018年年末人口总数的5.89%、5.53%和5.44%,014岁人口2.35亿。其中,2018年适龄学前教育及小学生(3-12岁)数量约为1.59亿(根据教育部网站数据整理)。儿童青少年饮食行为问题被描述为因个人意愿而制约自己的进食行为,其具有无法预测及无规律性等特点。在儿童的群体中它是临床中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可发生于各种年龄,尤其26岁。有研究报道,正常儿童中具有轻、中度饮食行为问题的占25%35%,而在发育异常、早产儿以及患有各种慢性疾病的
24、饮食模式,而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同龄人、媒体、对体型的期望、食物价格以及食物销售点的距离等。餐间及替代正餐的点心及零食经常出现在青少年的饮食中。营养学家们时常有这样的顾虑,即该饮食模式能否满足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营养素需求。而一种饮食模式的营养学价值更多的是取决于摄入了什么,而不是何时摄入或在哪里摄人。事实上,青少年的能量需求比成年人要高1000kJ/天,因此青少年有摄入一些高热量密度食物的空间。21世纪以来,人们的物质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增多,也导致了家长和长辈对于孩子的过分溺爱,青少年肥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肥胖也导致了一些慢性病发病率明显增高。研究显示肥胖儿童更容易患脂肪肝、
25、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儿童肥胖还会导致脂肪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这也是儿童糖尿病的早期表现。此外肥胖对于青少年心理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不仅如此儿童肥胖的患病危险因素也会延续至成年期。在学龄前儿童调查报告中发现,不健康饮食模式发生率为7.91%,其中食用糕点零食类食物的发生率最高(35.00%),其次为食用腌制蜜饯类食物(25.00%)。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超重占有比例为15.42%;肥胖21例,占有比例为8.30%。在不健康饮食行为中,挑食发生率最高(25.30%),其次为进餐速度快(18.97%),且男童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童,影响学龄前儿童体型的多因素回归分析可知,饮食偏咸、饮食偏油腻是
27、童食物、医疗、教育等资源相对匮乏,容易出现营养问题。以往研究证实,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存在生长迟缓、低体重等营养不足现象,但随着我国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迁,部分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出现了超重或肥胖。另一方面,城市儿童青少年的早餐、零食、外卖等饮食行为而导致超重或肥胖的比例也是常见现象。2013年全国05岁儿童和乳母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婴儿期和学龄前期的超重率、肥胖率较高,我国农村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8.4%、2.9%。农村6岁以下留守儿童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6.9%、2.3%,比较来看,中国农村6岁以下留守儿童超重率、肥胖率均低于农村儿童超重
28、率、肥胖率。研究显示,无论普通农村还是贫困农村,05、611、6071月龄组留守儿童的超重率、肥胖率均较其他月龄组高;男童、中部地区的普通农村的留守儿童超重率最高。山东省学龄前留守儿童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7.1%、9.7%;重庆市06岁留守儿童超重或肥胖率为9.95%;河北省6岁以下留守儿童超重或肥胖率为5.93%;湖南省7岁以下留守儿童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1.0%、3.7%。研究发现,祖父母监护、高水平家庭收入、母亲低水平文化程度等因素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关系密切。学龄前留守儿童监护人主要为(外)祖父母,而大多数祖辈由于过去经历过饥荒、教育程度不高、过分宠溺儿童、养育
29、观念与父母存在冲突等,往往提供的是营养素单一的食物以及高能量高脂肪(含糖饮料、冰淇淋等)零食;部分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有能力购买多种营养丰富的食物,儿童获取营养素的途径较多,容易营养过剩;低文化程度的母亲可能在食物选择、能量平衡以及儿童体重控制等方面认识不足,影响儿童正常体格发育,研究显示,贫困农村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儿童超重率、肥胖率越高,可能是部分留守儿童母亲外出,未能及时监督儿童饮食行为;父亲外出的儿童肥胖率较高,可能与家庭汇款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有关。研究证明,部分学龄前儿童会出现“生长迟缓型肥胖”,即能量摄入过多,但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摄入未能同步增加,无法满足身高增长
30、需求,出现身高增长滞后情况。安徽省农村14岁双亲外出留守儿童的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17.0%、10.4%,远高于我国6岁以下留守儿童的超重率(6.9%)、肥胖率(2.3%),而生长迟缓率高达35.8%;对这类儿童应增加更高质量膳食,使身高和体重同步增长,而不是简单减少能量摄入来减缓体重增长。我国城镇学龄前儿童的超重率、肥胖率虽然低于全国农村水平,但肥胖易感环境依然存在,如监护人缺乏科学喂养信念、态度、做法等。儿童期是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预防肥胖的关键时期,中国应当建立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监测系统,及时掌握这个人群的体格发育现况、特点与变化趋势等,分析影响因素,便于政府多部门联合开展
31、针对性综合预防和干预措施。青少年时期如果摄入过量的高热密度食物,其导致的后果就是肥胖。但通常情况下,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并非青少年时期出现肥胖的唯一原因,其也与社会、心理、生理等诸多因素有关。无论何因,肥胖对青少年的影响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饮食的调节就显得格外重要。女青少年尤其担心超重,故节食或其他控制体重的行为在该年龄段很常见。极端方式的节食,可使能量与营养素的摄入不足或不平衡,加之过量的运动,可能更多的是失去体内的水分和肌肉组织,而并非脂肪。饮食多样化,谷类为主米面是摹本食物。每日400500g谷类主食叮为青少年提供约55%60%的能量、约一半的维生素B1和烟酸。在热能供给充分的前
32、提下,注意保证蛋白质的摄人量和提高利用率,膳食中应有充足的动物性类食物,肉、禽、鱼、虾类交替选用。注意主副食搭配,每餐有荤有素或粮豆菜混食,以充分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少吃肥肉、糖果和油炸食品,不能盲目减肥。同时应加强体力活动。经常供给有色蔬菜瓜果,以保证各种维生素、无机盐及膳食纤维供给。适量选用有色瓜果蔬菜。有条件的地区,应设法选用富钙和优质蛋白质的鲜牛羊奶。烹调用油人均25g/d,植物油为主.最好选择大自然食晶,适当选用深色食品,少搭配烧、烤、煎、炸等油腻食物。三、儿童青少年饮食骨骼及口腔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我国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日益好转,因营养过剩导致的超重肥胖也逐年增多。
33、2010年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发生率为14.57%,城市男生、乡村男生、城市女生、乡村女生4类群体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3.23%,13.76%,12.72%,8.56%,表现为男生高于女生,城市高于农村。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中国7省市儿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为16.3%,高于2010年全国平均水平,提示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形势严峻,应积极采取措施,抑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增长势头。不良饮食行为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有密切关系。甜食、油炸食品深受我国儿童喜爱,进而导致超重与肥胖儿童迅速增多。Pot等的研究发现,西式快餐与
34、超重肥胖有较强关联。Danyliw等一项研究发现,611岁男生软饮料摄入高者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是一般摄入者的2.3倍。本次研究发现,与油炸食品、高能量零食、西式快餐、含糖软饮料高摄入及在外就餐有关的饮食行为模式1是超重肥胖的高危因素,与前人研究相一致。研究发现,与进食速度慢者相比,进食速度快者增大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较高,OR值为4.32。儿童肥胖除影响小儿自身生长发育以外,极易发展为成人肥胖症。据研究,学龄期儿童肥胖转变为成人肥胖的危险度是非肥胖儿的3.95.6倍,大约有42%63%的学龄肥胖儿童将转变为肥胖成人。儿童肥胖还容易诱发其成年后出现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胆结
36、不良而造成牙齿疾病。在2到5岁的儿童中,每天没有吃五种蔬菜及水果的儿童,蛀牙的机率提高3倍以上。现代社会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儿童错颌畸形发生率大大增加,错颌畸形几乎是困扰每个孩子的口腔问题。既往的理念缺乏对儿童早期口腔颌面部畸形的重视,也缺乏合适的治疗方案,往往只能告知家长等到儿童换牙结束后再进行矫治。然而错颌畸形一旦出现,如不进行及时干预任其自由发展,容易造成骨骼、肌肉和牙齿畸形的进一步发展。(1)我国虽然恒牙患龋在世界范围内情况并不严重,但人口众多。12岁年龄组龋均(平均每个人拥有未治疗的龋牙、因龋已治疗完好的牙和因龋丧失的牙的数)为1.03,龋均超过1.5的只有广东省
37、,龋患率是45.8。15岁年龄组龋均是1.42龋患率是52.4,18岁年龄组龋均是1.60。(2)12岁年龄组恒牙龋,90.3是窝沟龋,9.7是光滑面龋,也就是说10颗龋齿中9可是窝沟龋,只有1颗是光滑面龋。两种不同类型的龋齿,预防的方法是不同的,所以要区分开来。儿童与青少年的绝大部分龋齿都没有充填治疗,12岁年龄组龋齿得到充填治疗的仅占11。四颗六龄牙和下颌第二恒磨牙最易受到龋侵害,以上六颗牙患龋占12岁年龄组患龋的89,占18岁年龄组的78,能预防以上六颗牙龋的发生,就能有效控制龋的发生。以上六颗牙占因龋丢失牙的69(12岁年龄组)和78(18
38、岁年龄组仅下颌两颗六龄牙占因龋丢失牙的65(12岁年龄组)61(18岁年龄组)能预防以上六颗牙龋的发生,就能有效控制因龋丢失的牙。目前国内市面场上的儿童食品越来越多的以高糖、精细、质粘软为主,而年轻的父母们也认为这些食品有营养,然而,儿童阶段如不注意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则会导致口腔问题的发生,如频繁的进食这类食品又不及时刷牙,食物就易沉积在牙齿的小窝,裂沟及缝隙等不易清洁的地方,在致龋菌的参与下,大量的产酸,这些酸与牙面长期接触,再加上细菌代谢产物的作用,就会产生龋齿。因此,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要适当给点低糖、粗、高纤维性食物(如花生、豆类、牛肉干、水果等),这样可以锻炼儿童牙齿
39、的咀嚼功能。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进入了生长发育的飞跃阶段。而良好的营养影响着身心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青春期体格发育极为迅猛,加上学习紧张、活动量大,因此需要摄入更多的热量。中学生应吃好三顿正餐,保证主食米、面和脂肪、蛋白质摄入,多吃鱼、瘦肉、蛋、牛奶、豆制品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同时,中学生代谢旺盛,骨骼生长快,肌肉组织细胞数量直线上升,要特别注意钙、磷、镁和维生素A、D的供给。大量组织的形成需要铁,供给不足则可发生贫血,因此铁质的补充更为重要。由于部分中学生的饮食健康认识问题,盲目追求“瘦身”形象问题,而造成挑食、择食的不良健康饮食习惯。由于健康的身体需摄入各种营养物质,挑食容易引起营养不
40、平衡,引发各种疾病。四、儿童青少年饮食代谢综合征问题以汉堡、炸鸡、炸薯条和碳酸饮料为主的洋快餐具有“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质”和“低矿物质、低维生素、低膳食纤维”的特点,大量研究表明,经常摄入洋快餐,容易引发肥胖尤其是儿童肥胖。而肥胖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疾病有关,这些疾病又被称为“代谢综合征”。在儿童时期,“代谢综合征”的表现并不严重,但儿童时期的肥胖会集聚诱发“代谢综合征”的各种危险因素,为成人以后带来不良后果。洋快餐对儿童健康的危害不仅限于肥胖,洋快餐还会影响儿童的免疫能力,并诱发各种疾病。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于2002年4月24日公布的一
41、项研究结果表明:汉堡包、炸薯条、炸鸡等食物中含有大量的“丙烯酰胺”,这种物质可导致基因突变,损害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甚至诱发良性或恶性肿瘤。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于2004年公布了750种食品检验结果,再度证实了炸薯条、炸鸡中所含“丙烯酰胺”的毒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营养专家赵霖教授说,汉堡包、薯条等可引起体内激素变化,使食用者上瘾,造成难以控制进食量。研究中还发现汉堡包、炸薯条、炸薯片、薄脆饼、烤猪肉、水果甜品上的棕色脆皮、饼干、蛋糕等食品中含有大量丙烯酞胺(俗称丙毒)。丙烯酞胺可导致基因突变,会损害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诱发良性或恶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部负责人约
42、翰施轮物博士指出,凡与食品有关的癌症中,30%40%都与丙毒有关。专家认为,这一发现解释了西方国家肿瘤高发的原因。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洋快餐是典型的“三高”(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食品,中国营养学会理事李庆天肯定地指出,这样的饮食结构在营养学上是绝对不合理的。专家指出,食用洋快餐可引发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胃炎、消化性溃疡不仅如此,大量食用洋快餐以后,不仅会导致肥胖、感冒、哮喘,还可能导致血便,个体行为异常,发育异常等。为了好吃的洋快餐,要付出的代价已经不是简单的健康问题了。近年来,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肥胖,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疾病等过去常见于西方的富贵病近年来在我国有不断攀升之
43、势,并且有高达50%的死亡率,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公害。与其发展速度相对应的是,麦当劳等洋快餐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同样惊人。让人震惊并对洋快餐引起怀疑的是,2004年4月19日麦当劳前掌门人吉姆坎塔卢波因心脏病发去世。5月5日麦当劳总部宣布新任总裁查利贝尔进行了一次肠癌手术。虽然没有医生证明坎塔卢波的死、贝尔的肠癌与汉堡、薯条有必然联系,但麦当劳公司承认,他们的确大量食用了这些快餐。薯类是马铃薯、甘薯、山药等根茎类食物的统称,其中马铃薯为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水稻与玉米。2013年,中国马铃薯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25.5%,为世界第一,但人均消费量低于欧美国家。薯
45、临床症候群。(一)10岁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问题情况中心性肥胖是典型临床表现,腰围同年龄同性别儿童腰围的90百分位值(P90),为儿童青少年MetS基本和必备条件,以腰围身高比(WHtR)作为筛查指标,WHtR切点为男童0.48,女童0.46。确定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MetS)除肥胖体型外,同时具备至少下列2项:1、高血糖: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血糖5.6mmol/L;或糖耐量受损(IG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7.8mmol/L,但11.1mmol/L;或2型糖尿病。2、高血压:收缩压同年龄同性别儿童血压的P95或舒张压同年龄同性别儿童血压的P
46、95。高血压的快速识别方法:收缩压13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85mmHg。3、低高密度脂蛋自胆固醇(HDL-C1.03mmol/L)或高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3.76mmoUL)。4、高甘油三酯(TG1.47mmol/L)。(二)6年龄10(岁)儿童的青春期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6年龄10(岁)年龄段儿童的生理特征处于快速变化中,近期临床研究发现,肥胖儿童已经暴露多项代谢异常,发生成长型青春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增强,已有明确界定:肥胖:体块指数(BMI)同年龄同性别儿童BMI的P95或腰围同年龄同性别儿童腰围的P95。高血压:血压同
48、肪、高胆固醇等高能量食物摄入过多;不健康饮食行为如:进食速度快、量大、咀嚼少,不吃早餐,甜食频率过高,边看电视边进食及睡前进食等。综述体现,儿童青少年的自身饮食行为问题、及其父母饮食健康问题,是导致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五、儿童青少年饮食社会供给问题大量研究与社会实践证明,儿童青少年饮食健康直接受到父母及家庭影响。父母的食物选择、购买直接影响孩子的饮食行为,也直接影响到儿童少年对食物的选择。家庭中的食物大多由父母或其他看护人负责购买,孩子们只能从买来的食物中选择。因此,父母及其他看护人的习惯以及他们为孩子提供的食物种类,对孩子早期食物摄入模式和膳食结构的形成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甚至形
49、成一生的影响。家庭成长环境对儿童的饮食行为的培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溺爱、娇惯、喂养方式不当、家长的不良示范、对暴露问题缺乏认识等因素均会导致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同时,包括零食在内的儿童食品质量,也是直接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社会问题。中国儿童产业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80%家庭中儿童支出占家庭支出的30%-50%,家庭儿童消费平均为1.7万-2.55万元,儿童消费市场每年约为3.9万亿-5.9万亿元。其中在儿童的日常消费中,零食是一项重要的支出。2019年休闲零食市场规模高达5713亿元,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增长率维持在6.0%以上,到2021年零食市场规模应当会突
50、破6000亿元。尤其在中国,2018年0-14岁的儿童人口规模近2.5亿,未来随着二胎政策的深入,预计未来我国的儿童数量还将持续增加,预计从2019年到2023年,儿童零食市场预计将以10到15的复合年增长率稳定增长。目前我国零食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早期成熟阶段,市场容量巨大,儿童零食市场混乱。儿童酱油、儿童饼干、儿童牛奶、儿童乳饮料等冠以“儿童”两字的食品充斥着各大商店超市,受到了年轻家长们的青睐。事实上,儿童食品和普通食品配料成分并无差异,目前市面上部分儿童食品徒有“儿童”之名却无“专用”之实,只是用来细分产品的市场手段。一些商家利用家长们对儿童食品营养标签的忽视,
51、抓住其漏洞,在宣传上夸大其词,误导消费者。我国儿童零食等儿童食品市场混乱,缺乏行业规范,儿童食品标注不规范、儿童零食营养不均衡、家长对国内品牌零食信任度低、国内儿童零食标准欠缺等问题普遍存在。制定儿童食品标准是当前迫在眉睫的重要事情,这是对消费者和行业都有益的行动。第四部分讨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在“食品安全科普公益行”活动中表示,“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公开课是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知识的重要推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宁本涛在2020年初发表演讲时提出,新冠疫情的发生是天灾,更是人祸。疫情过后,我们最应该改变的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因此,多元协同学校、家庭、行业和社会的力量,共同维护
54、势,近二十年来每周至少吃一次快餐的比例超过15%。在外就餐时膳食结构不合理,膳食能量摄入高于在家就餐者。尤其吃快餐,不仅可引起肥胖,还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生埋下隐患。零食在日常饮食中占比逐渐提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儿童的膳食中由零食提供的能量占7.7%,膳食纤维占18.2%,维生素C占17.9%,钙9.9%,维生素E占9.7%。近些年我国儿童每人日零食消费总量总体上略有上升,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总量占食物总消费量的21%左右,35岁、612岁、1317岁儿童青少年每天吃零食的百分比分别为71.8%、64.7%和61.
55、2%,城市和农村儿童青少年消费占前三位的零食分别是水果、奶类、糕点和水果、糕点、谷类。可以看出,零食在我国儿童青少年日常饮食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儿童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城市儿童的零食以冷饮、油炸、膨化食品为主,让儿童少年学会选择营养相对均衡、全面的零食,使他们既能享受到吃零食的快乐,又能获得所需要的营养是健康饮食的关键。含糖饮料过度摄入引发健康问题。近二十年来,我国城市儿童少年人均每日饮用的液体饮品量超过500毫升,其中2/3是含糖饮料。含糖饮料中的“糖”暗藏着健康危机,过量饮用,就会增加糖的摄入,长期过糖量的饮食会直接导致胰岛素分泌问题,导致糖代谢失调,继而引起肥胖、2
56、型糖尿病、骨质疏松、营养不良和龋齿等一系列儿童青少年健康疾病。综合来看,我国儿童青少年整体膳食摄入状况正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总体上膳食结构仍不合理。如今儿童青少年的饮食需求已经从吃饱到吃好转向吃的健康营养,通过从食物中摄取营养素来增加机体营养。但是,肥胖(或营养不良)、营养素缺乏等疾病已经严重影响着新一代人的健康。目前儿童青少年的营养素具有外源性、微量性、调节性、特异性和广泛性。缺少维生素和矿物质会导致脚气病、贫血等,以及许多原因不明的身体症状,如乏力、情绪急躁,皮肤粗糙等。缺铁性贫血是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贫血症状,每天摄取含铁量丰富的食物也是十分必要的,像谷类、绿色蔬菜、蛋、肉及新鲜肝
59、饮食行为不仅保证了儿童生长和发育对营养素的需要,而且会持续至成年期并对成人饮食行为的建立及其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饮食行为的关键阶段,儿童期形成的饮食行为可持续一生,父母如果在这一关键时期对孩子及时进行合理的饮食行为干预,为他们营造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家庭营养教育是儿童少年饮食行为形成的第一站。尽管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由于人们的营养知识缺乏、营养意识差,导致了某些营养问题的产生或加重。尤其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居民营养知识缺乏状况尤为严重。一些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居民营养知识的知晓率只有2.7%。其中儿童家长的喂养知识缺乏十分普遍,这
60、是导致农村儿童营养不良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提高父母的健康饮食知识储备,对儿童青少年自主意愿产生积极影响。孩子通过模仿父母的饮食行为,父母购买、选择食物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儿童少年对食物的选择,父母把饭桌教育或者把食物当作奖惩孩子的一种手段,这些因素都可以增加或减少儿童对食物的喜好,应当主动控制这样的问题行为。开展营养教育是提高健康认识、培养健康饮食行为的有效手段。营养教育可以提高儿童少年的营养知识水平,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饮食行为。开展健康饮食知识进校园活动,通过幼儿园及学校教育环境实施儿童青少年饮食健康教育是我国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学校对学生健康饮食行为的培养重视不够,学校的健康教育课不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