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也称抽动障碍(Ticdisorders)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以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的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包括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
症状
表现为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开始为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拧脖子等。随着病情进展,抽动逐渐多样化,轮替出现如耸肩、扭颈、摇头、踢腿、甩手或四肢抽动等,常在情绪紧张或焦虑时症状更明显,入睡后症状消失。发生抽动常有多种,具有爆发性反复发声,清嗓子和呼噜声,个别音节,字句不清,重音不当或不断口出秽语,性格多急躁、任性和易怒。常伴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成绩下降。严重时动作和发音影响学习和课堂秩序,抽动症症状呈波动性、进行性、慢性等过程。根据表现抽动症通常被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
运动性抽动:指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表现出来就是眨眼、蹙额、厥嘴、缩鼻、伸舌、张口、摇头、点头、伸脖、耸肩、挺胸等动作。[1]
临床分类
多发性抽动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以上分型并不完全,特别是第3型和第4型之间有些混乱。因此此处仍将“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单独予以讨论。
危害
抽动症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抽动症症状的表现常常被同学嘲笑.奚落.使患儿产生自卑,性格孤辟.久而久之孩子变的孤独.不愿与人接触,甚至对嘲笑者产生报复、敌视心理,这样很容易使孩子走上犯罪道路。
专家介绍,抽动症对儿童的伤害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归结四点:
一、引发学习困难。经常不自主地抽动和发声,容易使孩子注意力分散,眼睛很难盯在书本上,日久则影响记忆力,造成学习落后,成绩下降。
病因
1、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患病史的,会使孩子发病的几率明显增高,而且抽动症的遗传方式是倾向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以男孩比女孩的患病率高些。[3]
2、围产期损伤:
母亲在孕期间抽烟或有高热现象,或生产困难、产时窒息,剖腹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病史的儿童发病率更高。
3、感染因素:
腮腺炎、鼻炎、各型脑炎、肝炎、咽炎、扁桃体炎、呼吸道感染、水痘等各种感染后,尤其链球菌感染可能导致突发严重抽动。
4、精神因素:
忧伤、惊吓。情感激动。长期焦虑不安。学习负担过重,受惊吓、看惊险小说、电视及刺激的连环画等。
5、家庭因素:
家长的关系紧张或者离异、经常训斥或者打骂孩子,对小孩管教过严,家庭环境不良等。
6、药源性因素:
儿童长期服用中枢兴奋剂或者抗精神病药等。这也是抽动症有哪些易患因素中比较严重的一种
诊断
易发部位
抽动症是多组肌群同时或相继抽动,但其易发部位不尽相同。国外有人总结六百多例抽动患者抽动症状终生分布的百分比如下:
单纯抽动:单纯面部抽动占93.1%
头颈部抽动91%
上肢抽动者68.6%
下肢抽动者40.7%
躯干部抽动者46.5%
单纯发音抽动者98.5%
复杂运动抽动者68.5%。
受累最多的易发部位是头颈区。
鉴别
抽动-秽语综合征与儿童多动症的区别:
儿童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其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和性情方面有缺陷。多数患儿从婴幼儿期即表现为易兴奋、睡眠差、喂养困难等,年龄渐大,活动明显增加,且动作不协调,精细动作如穿针、扣钮扣等有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冲动,缺乏控制能力;平时好与人争吵,容易激动;不听话,不讲道理,无礼貌,不避危险等;对指试验阳性。
抽动-秽语综合症主要是由于脑轻微功能障碍引起的肌群抽动为主要表现,部分患儿合并有多动症状。但儿童多动症绝无抽动的表现,这是两者鉴别的关键。
临床诊断
⑴症状开始于2~15岁之间
⑵反复出现眼肌、面肌、四肢、躯干部肌肉多发性不自主抽动
⑶喉部异常发音及模仿语言,模仿动作
⑹除外风湿性舞蹈病(应检查血沉、抗链“O”、C反应蛋白)、手足徐动症、肝豆状核变性(应检查肝功、血浆铜蓝蛋白)等类似疾病。
抽动症容易被误诊:
⒊病人对症状有一定的抑制能力,当轻患者有意掩盖其抽动症状时,使家长及医生不易察觉。
⒋某些医生认为抽动-秽语综合症必须具备秽语,但实际上只有1/3患者在发病几年后才出现秽语现象。
伴发疾病
A抽动症伴拨毛癖
拨毛癖(trichotillomania)被归为冲动障碍之列是指不能克制地拨除自己毛发行为,导致毛发明显脱失,抽动症病人偶有拨毛癖,有专家认为,拨毛癖与抽动症可能是一种疾病,拨毛是抽动症的一个特殊表现。
B抽动症伴癫痫
C抽动症伴精神分裂症
D抽动症伴偏头痛
E抽动症伴有腹痛
抽动症的特点是多组肌群不自主抽动,躯干部肌肉包括胸部及腹部肌肉等,由于肌群的不停收缩、放松频繁运动,用意识难以控制,时肌群已疲劳也不停止抽动,产生大量乳酸,不能及时消散、分解,刺激肌内神经而感到酸痛。
同样原理,肌群抽动也可引起相应的肌群酸痛,如胸痛、颈痛、上下肢痛等。轻症不用特殊处理,重者可让患儿平卧,深吸气放松,家长或医生轻轻按摩痛处即可。
F抽动症合并多动症
G抽动症伴有睡眠障碍
儿童抽动症患者不及时治疗,可能一直影响到他的成人时期。
治疗
中西医治疗
抽动症多发生在脾虚或脾肾两虚型孩子身上。脾虚,表现为消化吸收不良甚至面黄肌瘦,或虚胖甚至腹部隆起;肾虚,表现为尿频、遗尿、便秘或便稀、牙齿发育不好等。
冷饮冷食可能会诱发或加剧抽动症,这一点值得家长重视。
有的抽动症儿童伴发拔毛癖、癫痫、精神分裂、偏头痛、腹痛、多动症、睡眠障碍等。有的抽动症儿童同时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尤其是阿斯伯格综合症,主要表现为比同年龄儿童幼稚,话多,任性,喜欢反复提问、明知故问或自问自答,抢夺,不会协商等,但是往往在学习上表现得很聪明,这一点很容易迷惑家长对于他们的认知。此类病号治疗的重点是阿斯伯格综合症,抽动症反而成了次重点。
中医治疗要充分发挥整体优势,通过调整阴阳,增强体质,标本兼治。治疗措施主要有按摩、针灸、拔罐、经络导平、中药等。按摩是指内科按摩;针灸与按摩作用基本相同,但是有痛苦,对儿童使用比较困难;拔罐、经络导平也是针对穴位起作用;中药则是以补肾固本、平肝熄风为主,并辅以镇静安神。
五步四维疗法
五步四维疗法是一套集测、诊、医、调、辅五步,中医、生物、物理、心理四维的系统化、个性化诊疗方案
由于儿童多动症、抽动症发病原因尚未明确,且临床分型较多,查准病因并开展全面治疗,成为攻克疾病的关键。
中国儿童医学研究中心青岛临床基地(青岛第九人民医院儿科中心)研发的“五步四维疗法”是对多动、抽动症研究和临床治疗的最新成果,该疗法将现有临床医疗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套个性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康复模式,实现了多动、抽动症系统化全面治疗。
“五步四维疗法”彻底扭转了多动、抽动症治疗技术零散、疗程不规范的弊端,解决了多动、抽动症治疗难题,改写了抽动症易复发的历史,成为迄今为止多动、抽动诊疗最全面、规范的康复体系。
生物医学治疗
行为疗法治疗抽动症
按摩法治疗抽动症
食物疗法
⑴动物脑子及骨髓:蒸煮均可,常食可益肾填髓,提高注意力及记忆力。
⑵鲜鱼清蒸:鱼类含有许多有益于智力开发的物质,清蒸食用,成分破坏少,有益智作用。
⑶莲子百合粥:上两药加粳米共煮成粥,每晨1次,有补脾肾、安心神之功。
⑷茯苓山药粥:茯苓粉与鲜山药共煮加玉米面适量熬成粥,可健脾助运,以消痰湿。
鲜鱼清蒸(尤其是海鱼):鱼类含有许多有益于智力开发的物质,清蒸食用,成分破坏少,有益智作用。莲子百合粥:莲子百合两药加粳米共煮成粥,每天早晨吃一次,有补肾脾、按心神之功。茯苓山药粥:茯苓粉与鲜山药共煮加玉米面适量熬成粥,可健脾助运,以消痰湿。
食疗食谱
1、蜜炖木瓜汤
原料:木瓜100克,蜂蜜30克。
做法:木瓜洗净,加蜂蜜30克,水适量,蒸30分钟,去木瓜,分次饮汤,7天一个疗程。
说明:具有缓解肌肉抽动,适用于肌肉抽动尤以腹肌抽动,喉间异声的抽动症患儿。
2、百合鸡子汤
原料:鸡蛋两个,百合60克
做法:百合60克,用水浸泡一夜,取之加水3碗,煎煮2碗,然后取鸡蛋2个,去蛋白,蛋黄捣烂,倒入百合汤中拌匀(慢火煮),再加白糖或冰糖适量。分2次,1天内服完。
3、百合银耳羹
原料:百合50克,去心莲肉50克,银耳25克,冰糖50克
做法:百合,莲肉加水适量,煮沸,再加银耳,文火煨至汤汁稍黏,加冰糖,冷后即可服用。
4、百合芦笋汤
原料:百合50克,罐装芦笋250克,鸡汤500毫升,盐、味精适量。
做法:先将百合放入温水浸泡,发好洗净,加鸡汤500毫升,加热烧12分钟,再加入芦笋,煮开后加盐、味精,即成。
说明:具有清心安神的功效。适用于多发性抽动症,症见心烦少眠,好动难静,记忆力减退的患儿。经常服用,有改善睡眠的作用。
5、莲子猪心汤
原料:莲子肉30克,猪心一副。食盐、酱油、味精各适量。
做法:将猪心洗净切片装入光波饭煲中,加入莲子肉,放入光波炉中,用中火炖0分钟,加入食盐、味精、酱油等调味即成。佐菜佐餐服食,每日晚1次。
说明:益智安神,补血养心,适用于心神不宁,惊悸怔仲,健忘、记忆力减退等症。
TPG因子平衡疗法
1、国际上公认最权威、检测准确率最高的儿童综合素质检测工作站全套设备:针对儿童智商、运动能力测验、缺陷多动障碍、综合感觉、体格发育监测、学前智能、生活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为找出多动症、抽动症的患病原因提供准确的依据,其结果准确是目前国内外各大医院评判小儿抽动症、脑发育不全、小儿多动症的重要检测系统。
2、EFG脑神经递质检测仪,采集脑神经递质信号,定量检测中枢神经递质的功能,准确扫描定位大脑中受损的脑细胞,能同步检测中枢神经递质18种神经递质:GABA(γ-氨基丁腺素)、GLu(谷氨酸)、5-HT(5-羟色胺)、Ach(乙酰胆碱)、NE(去甲肾上腺素)、DA(多巴胺)等,有神经递质功率、递质相对功率、运动指数、兴奋抑制指数、血管舒缩指数、总功率分布、α单频竞
影响病情的因素
⒈精神因素
某些精神刺激可诱发本病,例如对学习要求过度、责备过多、家庭不和、感情上受到忽视或环境中某些紧张气氛等,这些因素均可使小儿产生矛盾心理,抽动行为即是心理上的矛盾冲突的外在表现。
⒉习惯及模仿
⒊体质因素
某些神经精神类型的儿童易发生本病,比如神经质、胆怯、多动、情绪不稳定、对人对事敏感及有固执倾向者。
⒍教育方式有问题
抽动症儿童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法上弊病甚多,如管教不一致、经常打骂孩子、不能以身作则、对孩子比较娇惯、家庭不够和睦等。
感冒等呼吸道感染会加重病情,因此要尽量避免感冒,如患病后要及时治疗。
⒏运动过度
临床发现运动过度会加重抽动的现象,同时也发现有假期旅游回来后,抽动加重的情况。生活的不规律和改变都有加重抽动的可能。
9加重的因素
10减轻因素
有多种因素可以减轻抽动症症状,其中的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好、极度兴奋、酗酒和睡眠时较为常见,其中良好的睡眠不仅能使抽动减轻而且还可使抽动消失,抽动症患者在完全专心某一行为上时,抽动也常会暂时消失,如弹钢琴,玩电脑游戏,观看感兴趣的节目等。
参考资资料
发表于:2013-01-24
提示: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