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指由多学科、多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的临终关怀团队,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舒缓疗护,以使临终患者缓解病痛,维护临终患者的尊严,得以舒适安宁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旅程[1]。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迅速到来,老年人的临终关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为此,本文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的前提下,针对社区护士如何做好老年人的临终关怀,从促进老年临终病人舒适,做好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尸体护理,以及对家属的心理护理等方面展开阐述。

1临终病人的心理特点

临终病人的心理通常会经历一下五个阶段:否认、愤怒、协商、抑郁和接纳。当然这五个阶段也会因人而异,不一定都会出现,也不一定都按着这个顺序出现。临终病人常见的心理有[2]:(1)对生活亲人的留念。即使已知自己病不能医仍然对治疗抱有希望。(2)否认自己处于癌症晚期,甚至讳疾忌医。(3)对周围的人或事抱着敌视态度,脾气暴躁。(4)忧郁与轻生。(5)通情达理、接受事实,能平静的面对“另一世界”。(6)希望满足最后的愿望。

2临终病人对护理的需求

由于临终病人的特殊心理,他们对护理工作有特殊的要求,主要表现在[3]:(1)希望医务人员尽最大的能力抢救治疗,渴望治愈疾病。(2)希望延长寿命。(3)希望得到目前最先进的医疗技术进行治疗。(4)希望减轻肉体痛苦。(5)希望家属陪伴。(6)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7)采用医学手段加速死亡。

3老年患者临终关怀护理的具体措施

3.1促进舒适

提供良好的饮食照料和护理服务。老年临终者消化吸收能力大多明显降低,一般以流食为主。可根据其口味定做平时喜爱而又便于吞咽和消化的食物[4]。加强对老人的口腔护理,并且提供清洁的就餐环境,能够很好的提高老人的食欲。此外,衣服和被子的选择也尤为重要。尽量给老人选择透气、柔软的棉质衣被。在给老人做基础护理时动作要轻柔,语言要温和。及时给老人更换衣被,做好个人卫生。适时给老人翻身叩背,以防压疮、肺炎等并发症。

提供良好的临终环境。对于临终老人应设立专门的临终病房,房间内布置要符合老人的心理特点,简单大方切勿繁琐。房间内可摆放新鲜的绿色植物,既美化了环境,又给处于病痛中的老人带来了勃勃生机。房间的墙壁上可挂上老人的全家福,字画等等,增添一种温馨的气氛。此外,还应保持室内安静,保证老人的睡眠质量。在这样一个安静、典雅、温馨又充满着勃勃生机的环境中,能够有效的缓解病痛对老人身心上的折磨,减少老人对死亡的恐惧。

3.2做好基础护理

针对临终老人所出现的常见症状,如疼痛、呼吸困难、谵妄、大出血、尿失禁、腹泻、便秘等,护士应积极地做好相应的护理操作。临终病人由于缺少活动、使用药物以及食物纤维的摄入减少,常常有便秘的现象,一般可使用药物预防和治疗便秘,如使用大便软化剂一天2次和轻度刺激的中药,如番泻叶等[5]。肿瘤病人在晚期往往疼痛难忍,应合理运用镇痛药以有效缓解疼痛。而有些家属对镇痛药存在着某些误解,这时需要与患者家属耐心沟通,取得家属的配合。在整个过程中,护士都要加强病情观察,和患者家属保持密切联系,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3.3临终老人的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贯穿临终关怀的整个过程,是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临终病人所经历的五个时期的心理特点,护士可以这样做[6]:对否认期的病人像亲人一样重视和问候,用发自内心的关怀去安慰病人,耐心倾听病人内心的痛苦,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恐惧与不安,然后给予适当的解释和诱导使其得到解脱。对愤怒期的病人心理支持应以宽容、理解的态度,使其宣泄情感。同时给予积极地关爱。将老人平日最喜欢的人或最喜欢看的相册找出来,使其情感转移,在此基础上因势利诱,使其逐步面对事实。在协议期,应抓紧时机,耐心说服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机护理。当死亡不可避免时,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宁、避免骚扰。亲属随和的陪伴,给予精神安慰和寄托,对美的需要,或者有某些特殊的需要,如写遗嘱、见最想见的人等,病人亲属都要尽量给予病人这些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使他们无痛苦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旅程。

3.4做好临终老人家属的心理工作

3.5尸体护理

患者确认死亡,有医生下达死亡鉴定后,按照程序对尸体进行护理。注意动作轻柔地撤除所有的医疗设备,如输液管、吸氧管、引流管等。仔细为患者擦洗身体,换好清洁衣物。有的人,应尊重其信仰。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不同,因为它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是在传统的伦理道德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它更易被人们所接受。它的宗旨是减少临终病人的痛苦,增加病人的舒适程度,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维护病人的尊严,同时能给予病患家属精神上的支持,给予他们承受所有事实的力量,进而坦然地接受一切即将面对的问题[7]。

参考文献

[1]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84.

[2]张秋霞.临终关怀中的心理问题[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1(25):104.

[3]秦小华.做好临终关怀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6):75.

[4]刘喜珍.老年人的临终需求及其临终关怀的伦理原理[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4):49-50.

[5]韩秋萍,张波.浅谈对老年病人的临终关怀[J].黑龙江医学,2011,5(35):387.

【关键词】人文关怀;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老年患者

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的200例患者共220只眼睛人工植入晶片的方法,在术后的围术期采取人文关怀的护理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所选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的眼科进行治疗的200例患者共220只眼睛。其中男150例,女50例,年龄60~80岁。所有的患者在手术前的视力光感的范围处于0.1~0.2。患者中,除了一般的视力疾病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中包括高血压45例,糖尿病56例,慢性支气管炎50例。并且在进行植入人工晶体之前,患者的慢性病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1.2方法

均由经验娴熟的医师行人工的晶片植入,并且在超声技术的帮助下来完成。在围手术期内采取人文关怀护理,原则要求以人为本,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并且照顾其各种生理和心理情绪,尊重患者,努力鼓励其与病魔做斗争,从而不断地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信心,为早日的康复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1.3疗效指标

根据术后患者进行视力的光感分析,光感的范围在0.3以上的就算是恢复正常视力。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3讨论

1周内(n=220)1560145

两周内(n=220)565150

患有白内障的老年患者一般会出现很多的情绪问题,焦虑、固执、理解力减弱、反应迟钝和易于激动等,并且很容易引起并发症。在植入人工晶体的围手术期,对老年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护理方式需要针对每一例患者的特殊心理情绪以及性格特点[3]。医院采用围术期对老年人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护理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老年人的情绪波动,并且照顾到老年人的身心,对减少并发症的出现率以及提高手术的治愈率具有很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和完善。

[1]杞仲美.人文关怀护理在老年白内障患者行人工晶体植入术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3,3(5):36-37.

[2]杨琦,陈宏杰,王豫桂.老年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人文关怀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4(3):58-59.

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划分的标准,我国到1999年底,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9%,已跨入老龄化社会。同时,我国81%的临终患者为60岁以上的老人〔1〕引起死亡的主要疾病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的发展过程往往相对缓慢,对老年人来说,除遭受肉体上的痛苦之外,还承受着心理上忧郁、孤寂、恐惧的煎熬。为此,帮助老年患者实现“活得好”又要“死得好”的愿望,临终关怀是最好的举措。

1开展临终关怀的意义

1.1适应了人口老龄化的需要预计2025年,≥60岁的老人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8.4%;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4.5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4%,占亚洲老年人口的36%。也就是说到那时地球上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是中国的〔2〕。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潜在的临终服务需求,在中国大力推广临终关怀已刻不容缓。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疾病谱的改变,目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这些疾病均表现为相对缓慢的发展过程,致使大多数老年病人在疾病与死亡之间徘徊。而现代社会1对夫妻1个孩子组成的家庭愈来愈多,这些人在临终之际将会只有1个子女照护,其精力往往不够。因此,临终关怀护理是满足临终老年患者“老能善终”的最好举措。

1.2彰显了人道主义的真谛“人道”指关爱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地位、价值等的思潮和理论。在以孝道为根基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背景下,“善终”既是老年人在人生最后阶段的道德选择,更是孝子的道德义务以及整个社会的道德责任。在中国古代的父权家长制下,老年人处于霸权地位,他们在家族中的权威是不容侵犯、不可动摇的。当家族的年长者生病或至临终阶段时,全力救治、给予其伦理关怀不仅是孝道,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固有的道德方式。作为最普遍、最一般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当今社会老年伦理关怀的底线。给予老年临终者全面的伦理关怀、使之完满地走向生命的终点,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临终关怀不仅体现了一种医学人道主义精神,也体现了一种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精神。

2临终关怀的影响因素

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发展近20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差很远。在发达国家,已经有70%~80%的老人享受到了临终关怀。而目前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99%的老人没有享受到类似的社会关怀〔3〕。

2.2缺乏专业队伍临终关怀是由医护人员、社会学者、心理学者、伦理学者、律师、志愿人员和宗教人士等共同参与和完成的,是一个立体化社会服务机构〔5〕。由于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社会文化趋向于农业文化,从事心理、伦理、社会学工作者较少,宗教人士参与社会活动很少,还不能有效地建立起全面的临终关怀。而且很多医护人员的观念中只重视治疗而轻视病人的自身需求与感受。有资料表明,25.78%的护士不愿意从事该项工作〔6〕目前临床上接受过临终关怀系统理论学习者为数甚少,大多数医务人员没有经过相应培训,对临终病人仍采取以治疗为主的服务方式,不考虑老年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造成老年临终病人的医疗费用过高,同时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7〕。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

3.1开展“优死”教育,重塑“孝道”观和医学观在全社会普及死亡教育,打破死亡话题的禁忌,帮助人们减轻或消除死亡恐惧,使每个人从观念上能接受死亡,对待“优死”像对待“优生”、“优活”一样,是开展临终关怀的基础。所以实施临终关怀教育,对医护员进行临终关怀教育是首要环节,对患者及其亲友进行临终关怀教育是重要环节,对学生进行临终关怀教育是关键环节,对群众进行临终关怀教育是基础环节〔9〕。医务人员可根据病人的性格、职业、社会经历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灵活运用沟通与交流的技巧,开展死亡教育,让老年临终患者在临终时充分感受到人世间的真情和温暖,帮助他们度过死亡阶段。

“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家庭伦理观,衍生出了家属如果把癌症病患者或者濒死者送进临终关怀医院,就等于宣布他们死亡,放弃治疗,病人家属在情感道德上无法接受。医院或者医护人员同时也迎合家属的伦理要求,对濒死者的病情知情权漠视,忽略了濒死者参与临终关怀的过程。因此,应当建立一种新的家庭伦理观念,要考虑濒死者的伦理价值诉求,以“善终”为价值,以“善终”行孝道,这样更能符合濒死者的意愿。病人家属把病人送进临终关怀医院之后,家属和医务人员都应当围绕病人在最后阶段的伦理要求,围绕如何提高死者的尊严和生命意义,积极帮助和鼓励濒死者参与临终关怀。它实质上体现了对病人及大多数人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

3.2打造优秀的临终关怀队伍经验表明,优良的服务质量是临终关怀事业得以克服成见,赢得社会支持的关键。而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由于起步较晚,且受资金不足的限制,许多临终关怀机构的服务质量亟待提高。椐调查,临终关怀的参加人员大部分为内科医生、护士及家属,其他如法律顾问、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较少加入到临终关怀中。医生、护士仅有一半参加了初级临终关怀专业培训,仅有70%人员学习了心理学,对临终关怀的知识、意义尚待全面学习。因此,要加强临终关怀团队建设。从学校开始,就应当把临终关怀作为护理教学课程中学生必须掌握和考核的内容;对需要进入临终护理工作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不仅从理论中加深对临终关怀的理解,还要在实际工作中予以指导;也可以采取培训班、讲座等形式对在职医护人员通过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专业素质和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建立临终关怀专业团体,创办专业期刊,开展学术交流,不断学习欧美国家在临终关怀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经验。

3.4建立并完善政策和法律体系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老年慢性病的增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政府将越来越重视临终关怀事业的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将有限的卫生资源合理分配利用,以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为此,政府应尽快制定并完善相应政策与法规,以保证临终关怀服务的规范化管理,使其得到迅速发展〔7〕。政府可以将临终关怀列为医保的范围,免去病人及家属的后顾之忧,使得更多的病人享受这一福利。在具体操作中,制定一整套严密的规章制度,既通过全方位的服务保证该制度的享受者获益,又完全从我国现实的财力出发,将提供的服务仅限于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之内,确保临终关怀服务健康、有序、持久地运转。同时,发展临终关怀事业除了医疗机构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认可,行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加大投资教育力度,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把对患者实行临终关怀的决定权、实行临终关怀的方式、临终患者的权力等问题纳入法制化的程序,为临终关怀的开展提供保障体系。

1李义庭,李伟,刘芳,等.临终关怀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727.

2杨建兵.在我国推广临终关怀的必要性及其伦理原则〔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14(6):256.

3茅竟伟,乔丽枝.谁来关怀“临终关怀”〔J〕.世界医学杂志,2005;3:30.

4杨晶,张金环,刘玉春,等.医务人员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0):6057.

5石大钋.医学中的伦理纷争〔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326.

6孙建萍,占巧云,牛建华.临终护理中护士的心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3):15961.

7顾竞春,施永兴.临终关怀的研究和发展现状〔J〕.世界肿瘤杂志,2004;3(2):20710.

二、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临终关怀工作实务

(一)临终老人及其家属的需求。一个临终的老人,在即将辞别人世的最后岁月中,身体通常已饱受病痛折磨,不仅身体丧失了部分或全部的活动能力,疾病与死亡的预期,也给临终的老人带来了情绪、心理方面的问题,其次他们通常久卧病床,久违了朋友交往等社会活动。因此,临终老人需要他人给予身体、心理情绪、精神乃至社会生活方面的关爱与满足。

临终老人的家属在照顾老人,陪伴临老人走向死亡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压力,包括在长期照料生病的老人的艰辛过程中,所承受的经济负担和身体的劳累,另一方面,面对老人死亡的过程与现实,均能引发家属悲伤的情绪,带来精神上的震动。因此,临床终老人家属也需要被支持和帮助。他们需要社会帮助其舒缓因照料临终老人而产生的种种压力和负担,需要获知临终关怀的理念、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的知识。

(二)临终关怀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与方法。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的工作中,承担着案主情感支持及组织与协调作用,其次还承担部分资源整合作用。

社会工作者要为临终老人及其家属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在临终服务开展的过程中,临终老人及其家属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心理情绪上的困扰。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帮助临终老人及其家属认识死亡,让他们能够坦然地面对和谈论死亡这一话题。同时,对于临终老人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恐惧和焦虑感,及老人家属的悲伤情绪等,也需要社会工作者提供相应的情感支持。这种支持,当然是建立于临终老人及其家属对社会工作者充分的信任和依赖的基础之上。

社会工作者还需要担负协调者的角色,是临终老人与其他老人之间、与家人、与照料机构之间的协调者。因为,老年社会服务工作的临终关怀,本质是为临终老人及其家属建立一个社会性的支持系统,这个社会支持系统需要相互联系和协调。这种协调能带来尽善尽美的临终关怀服务,满足临终老人尊严、自信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让其在最后的岁月中生活得更好。如在制定临终关怀服务计划时,多方探讨与考虑临终老人及其家属的需求,为临终老人提供最需要、最合适的关怀服务。

再者,是对临终老人及其家属进行适当的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临终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基础,也是提高临终关怀服务质量的保证。死亡教育可以帮助濒死病人做好迎接死亡的思想准备,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减轻病人及其家属的精神痛苦。死亡教育不仅针对临终老人和其家属,也涉及其它的专业工作者。

对临终老人家属的关怀主要分两个阶段。一是临终老人在世时,使家属尽早对病情进展及预后形成正确认识,做好心理准备,并指导家属参与对临终者的护理,使其得到安慰,减少将来的遗憾和内疚。二是老人去世后,对家属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关心,帮助老人家属接受现实、尽快回到正常的现实生活中去。

(三)临终关怀实践案例简析。某位患重病,即将离世的老人,我们对其开展了临终关怀。过程如下:

首先对其需求进行全面的评估,发现老人的需要主要在个人与家庭方面。临终关怀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临终关怀中期,观察临终老人的感受与变化。老人不害怕即将到来的死亡,主要是当心疾病带来的痛苦,以及为自己患病给家人和朋友偿带来负担,而充满内疚和羞愧式的自责。老人期望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能像正常人那样活着。这时,我们主要通过组织和协调家属、老人朋友、医生和护工等。给老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老人提供能够平静地面对一切的优良环境。

【关键词】临终关怀;老年病;重要性

临终关怀就是帮助临终患者安详地、舒适地、有尊严地走到生命的终点,同时为临终者的家属提供心理、社会及精神上的支持,以使他们以健康的方式应对和适应。山东省联勤部卫生部所辖30个基层医疗机构2009年9月至2012年8月对328例老干部实施临终关怀,对做好本单位老干部医疗保健起到重要作用,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经体系医院确诊为治疗不再有任何意义、生命即将结束的各种疾病末期的老年患者328例,符合临终患者的定义。其中男312例,女16例,年龄81~94岁,平均84岁。癌症晚期206例,心血管疾病84例,脑血管疾病23例,内分泌系统疾病12例,尿毒症3例。老干部及家属要求,体系医院同意,基层医疗机构条件许可,临终关怀以“家庭病床”形式开展。

2临终关怀具体措施

2.1建立良好医患关系良好医患关系是提高临终关怀服务质量的基础,融洽的医患关系有助于减轻老干部的心理压力和痛苦。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长期与老干部生活在一起,最容易站在老干部的角度,体察他们的需要,并运用敏锐的洞察力,适当地将病人内心的情感反映出来,使他感受到被了解及接纳。根据老干部的需要能随时给予帮助,让老干部感受到被关心和爱护,使老干部的心境处于治疗的最佳的状态。医护人员通过不断学习,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并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具有解除临终老干部及其家属躯体和精神心理痛苦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临终关怀医护质量,使老干部愉快地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

2.2创造良好居住环境临终老干部“家庭病床”安排单人房间,除按要求放置必要的医疗器械外,室内要清洁、安静、光线充足、温湿度适中、空气新鲜、避免噪音。房间的布置应该符合老干部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可以在室内摆放几盆鲜花或绿色植物,在墙上粘贴患者喜欢的字画和照片等,使周围充满勃勃生机。同时,对老干部室内东西不要作过多的限制,其目的是让老干部安静舒适的休息,最大限度地为老干部创造良好的休养、治疗环境,让老干部在舒适的环境中度过最后时光。

2.4尽量满足个人需求军队老干部由于职业习惯的影响,在临终时特别渴望组织的关怀,有话总要想对组织说,有事总要让组织办。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应尽可能协助单位领导解决老干部的具体问题,满足他们未了的心愿。老干部病情变化及时向单位领导汇报,更重要的是对老干部进行鼓励和安慰,病情变化时尽最大努力救治,让老干部和家人充分感受到组织上的关怀和温暖。

2.5加强生命伦理关怀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也有终结的一天,每个人的生命都同样可贵,如何让患者在弥留之际仍享有生命的价值和尊严,需要医护人员和家属的大力支持。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多因其疼痛、卧床,生活完全需要他人照料,其临终关怀的重要性更应受到服务单位全员的重视。临终关怀旨在从各方面减轻患者的病痛,让患者用良好的精神面貌来对待一切,尽可能减少家属的负担,尽可能减少患者与家属即将离别的悲伤,维护生命的尊严。

2.6注重家属心理护理家属是老干部的亲人,也是老干部的精神支柱。家属的精神痛苦会影响老干部的情绪变化,使患病老干部症状加重。因此,要做好老干部亲属的工作,促进亲属的心理适应。要理解老干部家属的心理活动,帮助他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支持临终老干部的医护工作。要动员家属与社会成员多探视老干部,促进家属与老干部之间的沟通及了解,消除以往的积怨及减轻过分的自疚与哀伤,使他们在这珍贵及有限的时光中,能彼此支持,互相谅解,让老干部生活在温暖和希望中。

3结果

328例老干部患者在接受临终关怀后,心态情绪显著性变化,正确对待疾病,坦然面对死亡,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医护操作,安然接受亲属的照料,除26例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有痛苦表现外,其余302例均安详走到人生终点,安详死亡占92﹒1%。

4讨论

临终关怀又称姑息医学,是为目前无治愈希望的患者,提供以镇痛、缓解不适症状为主要手段的一门新兴医学学科[1]。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临终患者将成为我国临终关怀中最大而特殊的群体。做好老干部临终关怀,对老干部医疗保健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

改善了老年临终者的生命生存质量。较多的临终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不是在舒适、平静中度过,而是处于现代医疗技术、麻醉、药物的控制下,死亡之前均有接受侵入性治疗等痛苦的经历,身上插着各种管子,充满了恐惧、痛苦和无奈。临终关怀则为临终老干部及家属提供心理上的关怀与安慰,帮助临终者减少和解除躯体上的痛苦,缓解心理上的恐惧,维护尊严、改善生命质量,使逝者平静、安宁、舒适抵达人生的终点。因此,临终关怀医护照料是满足老干部“老能善终”的最好举措。

提高了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技能。医护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就是尊重患者的价值,包括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临终关怀体现了医护职业道德的崇高。临终关怀通过对患者实施整体医护措施,用科学的心理关怀方法、高超精湛的临床医护手段,正确运用姑息、支持疗法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减轻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提高生命质量,让患者平静地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医护人员作为具体实施者,充分体现了以提高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为服务宗旨的高尚医护职业道德。因此,在对老干部实施临终关怀过程中,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技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增强了老干部群体战胜疾病的信心。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到老年,死亡的几率开始上升。也许自己还算健康,但当每次老友聚会,与周围熟人聊天时,发现自己当年的老友、同事相继过世,难免不胜唏嘘。目前老干部大多都有疾病在身,看到同龄老友生病住院或病逝后,也不由自主联想到自己,怀疑自己会不会有这病那病,有个别甚至顽固地认为自己患了某种疾病,虽经全面检查排除了这种疾病,但自己心里仍不能消除疑虑[3]。有的老干部拒绝住院检查治疗,总认为住院就回不来了,迷信地认为干部病房每张床位都躺过逝去的老干部,自己去了,也可能会病逝,其实这种情况反映的并不是体系医院的医护水平和服务质量,而是老干部对死亡的恐惧心理作祟。通过“家庭病床”临终关怀,使集中居住范围内的老干部群体看到了医护人员精心的照护,看到了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看到了老战友临终的宁静与安详,从而稳定心态,消除死亡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信心。

调动了保障单位全员积极参与的意识。临终关怀病人除了尽量减轻病痛带来的身体疼痛外,还需要爱和精神上的支持、抚慰。因此,老干部临终关怀涉及到很多人员,除医护人员外,还要涉及到单位领导、饮食、住房、车辆保障、政工人事等多方面服务人员。全员积极参与,对老干部临终关怀意义重大[4]。但大家来自不同的服务岗位,虽然每个服务人员都想发挥各自所长提供优质服务,但有时也不免会带来分歧。在此单位领导就要做好统筹协调,整合资源、澄清彼此之间的分歧、化解不必要的冲突,使机构中各个团队能更好地为老干部及其家属提供服务。同时在工作中主动和老干部及其家属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将情况及时反映给医护人员,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做好临终关怀工作。

[1]李敏慧,孟海波,李卓义.临终关怀在老年临终患者护理中的重要意义.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7):248-249.

[2]朱雅萍,张弛,胡雁.对居家临终患者及其家属临终关怀体验的质性研究.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4),428-432.

【摘要】临终关怀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生理、心理特征和临终照护实践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兴边缘学科,其目的在于使临终前病人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减轻其肉体及精神上的痛苦,使其平静、舒适、无痛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根据我国国情改进临终关怀模式,改善伦理环境,加强政府支持和社会资助,有助于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的发展。

【关键词】临终关怀;社会医学;伦理

TheDevelopmentandProspectofPalliativeCare

【Abstract】Palliativecareisanewlyrisingkindofmarginalsubject.Itstudiesthephysiologicalandpsychologicaltraitsofdyingpatientsandtheruleofdeathcarepracticetothesepatients.Thepurposeofpalliativecareistoimprovedyingpatients'qualityoflife,alleviatetheirphysicalandpsychologicalsuffering,andmakethemspendingtheirlastdaysoflifeinpeace,happiness,andpainlessness.Improvingthemodelofpalliativecareandtheethicalenvironmentaccordingtotheactualconditionofourcountry,andstrengtheningsupportfromgovernmentandsocietycanfacilitatethedevelopmentofhospiceprojectinourcountry.

【Keywords】Palliativecare;Socialmedicine;Ethic

临终关怀于20世纪60~70年代由英国人Saunders、美国人KublerRoss所倡导和推动。第一所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SaintChristopher'sHospice)于1967年在伦敦创立[1]。以后临终关怀发展到欧美各国,80年代传到日本,90年代传到台湾、香港,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建有临终关怀机构[2~5]。对医疗、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大陆临终关怀起步较晚,1988年8月,我国第一个研究死亡的机构――天津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之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临终关怀专业委员会和临终关怀基金也相继成立,1988年上海创办了第1个临终关怀机构,1992年,北京市招收濒危病人的松堂医院正式成立,1998年由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先生捐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建立了宁养院,开始了国内宁养医疗服务。从2001年开始,李先生每年又捐资2000万元于国内20家重点医院开展宁养医疗服务。目前全国各地建立的临终关怀机构已超过120家,为造福社会、关爱生命、促进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临终关怀的意义和社会需求

到2025年,几乎14%的人口将是老年人,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是增长非常快的一个群体[7]。迅速增长的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策各方面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使得全世界的政府、社区和家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对卫生保健产业的影响将极为深刻,它要为老龄化的人口提供必要的资源。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为临终病人,生活不能自理,80%左右依靠家属照料,家属面临极大困难,众多垂危老人呼唤临终关怀。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对于临终老年人来说,传统的、机构化的卫生保健形式可能并不是帮助他们和提供爱心的最有效的途径。对于一些临终的人来说,尽管卫生保健系统不断有技术革新,却没有强调减轻病人的痛苦和提供尊严。临终关怀是一个节省费用、解决濒危病人家庭照料困难的重要途径。

3我国临终关怀事业面临的问题

从1988年我国第一个临终关怀医院的出现至今,对普通公民甚至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来说,临终关怀还是个陌生的概念,几千年传统死亡文化的桎梏、“忠孝观”的束缚,给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消极的影响,许多人不能正确地理解临终关怀的真正意义,致使临终关怀的发展举步维艰。因此,尽管社会的发展呼唤临终关怀的进一步普及,但在今后的工作中仍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2)缺乏应有的死亡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是临终关怀理念发展的巨大障碍。中国人对死亡的看法深受传统文化如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8,9],许多人对死亡的认识还很原始,仅仅处于恐惧和孤独痛苦中,而科学的死亡观是“不以延长生命为目的,而以减轻身心痛苦为宗旨”,实际上就是为死亡寻求心理适应,这种良好的心理适应对于临终者的家属也同样必要[10]。此外,对于部分家属来说,死亡是更大痛苦的开始,许多人会因为亲人的去世而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精神长期得不到恢复,这些人同样需要给予死亡教育。因此,在中国发展临终关怀,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使更多的人彻底更新观念,完善死亡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建立正确的生死观。

(3)现有的临终关怀机构现状堪忧。20世纪80年代后期,真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在我国开始起步,各种临终关怀机构相对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一些大城市,且普遍存在着真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医院少、设施差、患者少、病房空等问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的人口大国来说,目前的临终关怀机构远远解决不了广大民众的迫切需要。

4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展望和思考

根据目前临终关怀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方面:

(2)临终关怀机构的发展需要由政府出面组织,要注意其福利性。在服务费用上,坚持国家、集体和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投入相结合。国家应拨专项经费来支持临终关怀事业的生存与发展,各级政府和集体单位也应对临终关怀有专项经费的投入,同时呼吁社会团体和个人予以捐助,设立临终关怀基金会,建立监督机制,保证基金的正常合理使用。

(3)临终关怀应走上制度化道路。临终关怀服务大部分应纳入到医疗保险之中,从而扩大临终关怀服务的覆盖面,使得更多的病人能享受这一福利。在具体操作中,还应制定出一整套严密的规章制度,既通过全方位的服务保证该制度的享受者收益,又完全从现实的财力出发,将提供的服务仅限于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之内,确保临终关怀服务健康、有序、持久地运转。只有不断推进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才能促使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4)临终关怀的发展要注意多渠道。可建立多种形式的服务机构,如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在综合医院开设临终关怀病房、家庭临终关怀病房、临终关怀的居家服务等,在更多的基层医院向医务人员普及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使更多的有临终关怀需求的患者得到应有的关怀。

(6)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必须从国情国力出发,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扩大。临终关怀将家庭成员的工作转移到社会,使照料工作社会化,将家庭责任转由社会来承担,而社会承担离不开经济条件支持;临终关怀服务,社会需要重新认识帮助面临生命终结的个人有尊严和舒适地死去,强调家庭成员或照料者对濒死者提供富有爱心的帮助。

(7)适度发展临终关怀对于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临终关怀需要社会支付较多的服务费用,但对于那些身患不治之症的病人来说,接受临终关怀服务可以减少大量的甚至是巨额的医疗费用。如果将少数人的高额无效的费用转移到其他多数人有结果的治疗上,医疗保险费用就能够获得最大的效益。

(8)临终关怀的推广需要人们在观念上进行一场革命。一是要改变死亡的传统观念。在忌讳谈论死亡的文化中,是无法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濒死病人、家属及医生都要坚持唯物主义,当死亡来临时,应该面对现实,承认死亡,承认进一步的治疗无效。二是要改变使用卫生资源的传统观念。临终关怀一改过去对任何病人无一例外一律实施医治的作法,承认医治对某些濒死病人来说是无效的客观现实,通过对他们提供舒适的照料来替代卫生资源的无谓消耗,它实质上体现了对病人及大多数人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总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的大量涌现,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临终关怀是一个节省费用的有效照料方法,是解决濒危病人家庭照料困难的重要途径。鉴于计划生育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社会在提倡优生优育的同时,也要注重临终关怀,使濒危老人尽量获得善终的关怀,有尊严和安详地告别人生。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事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能不断地将临终关怀事业引向深入。

[1]韩修英,李玉萍.临终关怀之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3):50.

[2]DefilippiK,DowningJ,MerrimanA,etal.ApalliativecareassociationforthewholeofAfrica[J].PalliatMed,2004,18(7):583584.

[3]RajagopalMR,VenkateswaranC.PalliativecareinIndia:successesandlimitations[J].JPainPalliatCarePharmacother,2003,17(34):121128.

[4]AustinLJ.NewdirectionsinendoflifeandpalliativecareinNorthCarolina[J].NCMedJ,2004,65(5):311.

[5]ShamMK.PainreliefandpalliativecareinHongKong[J].JPainPalliatCarePharmacother,2003,17(34):6573.

[6]孙燕,顾慰萍.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6.

[7]GuntenCF.Financingpalliativecare[J].ClinGeriatrMed,2004,20(4):767781.

[8]兰礼吉,冯镜.死亡观及死亡教育的哲学浅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13(4):2223.

关键词:姑息护理,儿童临终关怀,生命质量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的患者提供的积极整体的照护,包括医疗护理、心理护理和社会支持等各个方面。其目的在于确保临终患者及其家属的最佳生活品质,使患者人生的最后旅程痛苦较少,也使患者家属得到慰藉。这是一种具有高度伦理意义的服务活动。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涉及医学、护理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对临终儿童的关怀,在我国有广泛的需求,但也存在许多困难,这是医护人员面临的极大挑战。

1、国外儿童临终关怀的发展状况。

临终关怀起源于中世纪的修道院与济贫院,为重症的濒死者提供精心的照顾。临终关怀的提出和兴起缘起于英国的第一家临终关怀机构---圣克里斯多弗关怀院,是由英国的桑德斯博士(D.CSaunders)于1967年在英国伦敦创办的。1987年,临终关怀在英国被批准作为医学的一门专业,并将其描述为“对患有活动性、进行性、预后有限的晚期疾病的患者进行研究、治疗和关怀照顾,焦点是生命质量”.20世纪80年代欧美、日本等都通过政府和法案,纷纷建立临终关怀机构。目前临终关怀服务机构已经遍及70多个国家和地区。

2、我国儿童临终关怀的发展状况。

3、我国儿童临终关怀面临的困境。

3.1过度治疗普遍存在。

尽管许多家长知道患儿疾病无治愈的可能,虽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但仍然选择继续留院医治。家长一方面期盼着奇迹的出现,希望治疗能使患儿康复,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治疗减轻患儿的症状,延长患儿的生命。但这给患儿带来了极大的身心痛苦。由于家长经济负担重,往往在巨大付出后,将负面情绪归咎于患儿,患儿在身体痛苦的同时,还承担精神的痛苦。史宝欣[7]指出,国内外的统计表明,普通医院在对晚期癌症患者实施医疗和护理服务的费用,远远高于临终关怀机构的费用。而临终关怀机构向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服务,远远比肿瘤专科医院和综合性医院要专业和高效得多。可见,过度治疗的后果对家长和患儿都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家庭式的患儿临终关怀目前成为一个符合实际且有效的模式,这既减轻了大医院的工作负担,也减轻了家庭因患儿住院造成的巨大经济负担,有助于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分配[8].

3.2临终关怀观念尚未建立。

目前,对我国的大多数人来讲,死亡是恐怖和晦气的,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意味着与家庭的永久性分离。谈论死亡向来是国人的禁忌,特别是孩子的死亡,家长更是无法接受,将经历难以想象的痛苦和折磨。而临终关怀必然要和家长交流患儿的死亡,如何对待死亡等问题。由于我国的这种传统死亡观念,且人们对临终关怀的知识了解甚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临终关怀服务的开展。

3.3缺乏社会支持。

在英国、新西兰和我国的香港等地区,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住院或者居家宁养服务基本上都是免费的。美国甚至将宁养服务纳入了国民医疗保险范围。他们的临终关怀事业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广泛支持,并以近17%的速度递增。我国台湾地区认为成功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应采取“三路并进”的方针,即临终关怀优质服务、生死教育和临终关怀政策,其中,推动临终关怀发展关键要依靠政府。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日趋加重,我国出现了相应的老年临终关怀模式,但儿童的临终关怀却缺少社会支持,相应的保险计划和慈善捐助很少,资金严重匮乏。儿童临终关怀人力资源短缺,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致使不能建立起像欧美国家那样健全的儿童临终关怀机构,不能保证儿童临终关怀照顾,临终儿童走得很无奈。

3.4医护人员缺乏心理学知识。

3.5缺少伦理和法律支持。

4、儿童临终关怀的特点。

5、我国儿童临终关怀发展趋势。

通过对国内外的儿童临终关怀发展及儿童临终关怀的特点分析,构建我国儿童临终关怀体系,对提高临终儿童生活质量,满足临终儿童需求,避免资源浪费,优化城市卫生资源,都是十分必要的。JonesBW[12]指出,儿童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仍是一个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护理模式。正因为这样,我们应探索出一种更符合我国国情和民众需求的儿童居家临终关怀的模式。

参考文献:

[1]CuradoMP,EdwardsB,ShinHR,etal.CancerincidenceinfivecontinentsIX[M].Lyon:FranceIARCscientificPublications,2007:278-329.

[2]LindleyL,MarkB,LeeSY.Providinghospicecaretochildrenandyoungadult:Adescriptivestudyofend-of-lifeorganizations[J].JHospPalliatNurs,2009,11(6):315-323.

[3]DickensDS.Comparingpediatricdeathswithandwithouthospicesupport[J].PediatrBloodCancer,2010,54(5):746-750.

[4]KlickJC,HauerJ.Pediatricpalliativecare[J].CurrProblPediatrAdolescHealthCare,2010,40(6):120-151.

[6]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04[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54-58.

[7]史宝欣.关于临终关怀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中国卫生产业,2006(8):28-31.

[8]ToceS,CollinsMA.TheFOOTPRINTSmodelofpediatricpalliativecare[J].JPalliatMed,2003,6(6):989-1000.

[9]SteeleR.Navigatingunchartedterritory:experiencesoffamilieswhenachildisdying[J].JPalliatCare,2005,21(1):35-43.

[10]HillK,CoyneI.PalliativecarenursingforchildrenintheUKandIreland[J].BrJNurs,2012,21(5):276-281.

[关键词]临终关怀;癌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学的发展,对癌症晚期病人的临终关怀在我国有较快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大部分晚期癌症病人后期生活仍在基层医院度过,结合我院开展情况,特分析如下:

2临终护理

2.1建立临终关怀病房,满足病人亲情的需要

2.2控制癌症病人的晚期疼痛

按照WHO的三阶梯镇痛法,依次采取口服、直肠给药、皮下注射和药物阻滞破坏传导路止痛。对临终病人应给足量的止痛剂,直至不痛为止,按时给药,对于一些无法控制的疼痛,可采用大量的吗啡ACP泵进行止痛。

2.3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由于不同人的人生经历及文化程度不同,病人有不同的心态,但总的来说其心理护理可总结为:①尊重病人的不确定感及其想知与不想知的权利;②尽量让病人有机会处理及释放过去与别人因恩怨结的事情与情绪,让其与亲朋好友来往;③减轻病人对家人的照顾与负担所引发的歉疚;④让其有自决定医疗方式及生活结构;⑤对其常有的害怕孤独、突然无法再承受之彷徨给予深度的沟通;⑥协助其将不放心的亲人的生活、未了的心愿、遗物作一妥善安排,使其没有遗憾地离开人世。

亲属的心理护理。在对临终病人进行护理时,教会家属基础的生活护理技术,使其更好地照顾病人,使病人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另一方面让病人家属了解病情的进展及预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为临终病人家属提供社会和心理上支持,使他们健康处于适应状态,送走亲人,做好善后事,使逝者能善终,留者能善留。对于病人家属可给予办理健康体检卡,给予必要的指导,避免各种身心不良反应。

2.4做好基础护理,满足病人生理需要

晚期癌症病人出现恶液质,身体抵抗力差,消瘦,加上长期卧床,基础护理显得较为重要,加强晨晚间护理,勤晚间护理,保持床铺清洁,及时更换被单和病服,对卧床病人可定时翻身,防止压疮发生,协助病人进食、排泄、睡眠,做好皮肤、口腔、头发、会的清洁护理,保持身体的完整和预防并发症,让病人感到舒适,在亲友面前留有好印象。使病人在生命最后一站安静、舒适而又有尊严地度过。

2.5病人去世后的护理

在病人去世后,为了抚慰病人家属,遵照病人生前的愿望进行尸体料理,遵重其民族习俗的,如信仰伊斯兰教的病人在死后要求尸体进行特殊的沐浴,护士可与家属共同进行尸体料理,帮助办理结账、联系殡仪馆。异地的病人其家属心理更为复杂,可给予更多的理解及帮助,可帮助办理遗体火化及告别仪式,减轻家属的身心负担,缩短悲痛期。

本组110例癌症晚期病人,通过临终关怀的实施,98例心理及情绪稳定,102例家属心理及情绪稳定,文化程度较高的病人心理及情绪变化较文化程度低的复杂。

心理护理是临终关怀的重内容,国外有人将病人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分为5个典型阶段:①震惊与否认期;②愤怒期;③协议与乞求期;④抑郁期;⑤接受期。国人有自己的观点,于否认期前有一个回避期,我们发现不同的时期不同文化程度的病人其心理反应有很大差别,要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

物质方面的支持也是临终关怀的一项基本的要求,癌症晚期的病人往往是体质较差,身体抵抗力降低,再由于化疗的副作用,病人常恶心、呕吐,无食欲,因此病人要配合营养室及家属进行饮食搭配,使饮食多样化,增加病人的食欲,必要时行静脉内高营养,以延长病人的生命,同时加强基础护理,对每个病人作出准确无误的评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临终关怀内容可牵涉到医学、伦理学、心理学与行为科学,因此临终关怀首先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具备专业疾病知识、相应的护理理论、过硬的操作技术,还要有爱心、同情心、耐心、细心以及各学科的知识。只有具备上述知识的护理人员,才能实现癌症病人的临终关怀,达到临终关怀的目的。临终关怀的宗旨是减轻病人的痛苦,增加病人的舒适程度,使病人在面对死亡的心理上能更趋于平静,从而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维护病人的尊严。我们发现,进行临终关怀后病人心理及情绪明显好转,可减轻病人心理压力。临终关怀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它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需要护士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高尚的责任感、同情心和良好的修养。

总之,在实施癌症晚期病人临终关怀中,应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减轻病人的痛苦,维护病人的尊严,减轻病人家属的心理痛苦,护理人员要提高自已的责任感,同情、关怀、照顾病人。使病人无憾地离开人世,是护理人员的崇高的职责,是临终关怀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向东.护理与临终关怀[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9-10,95.

论文摘要:临终关怀,一种理性照护生命终端的方式在国外已经被广泛开展,而在中国推广却是步履维艰。传统孝道观以及医务人员的现有医道观等是阻碍其推广的主要因素,由此社偿日仑理环境的改变足破解临终关怀开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1临终关怀开展受阻的重要因素:传统伦理思想

我国推行临终关怀步履维艰,是移植过程中理论理解的偏差还是技术操作层面出了问题,还是我国根本就不需要临终关怀这种方式呢答案是否定的。Www.133229.Com其实,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以及普遍存在着过度治疗终期患者的现实,无不强烈呼求一种更为理性的对待方式出场。二十多年来,内地志向于临终关怀的学者也大量介绍了西方有关这方面的情况,理论上我国已经具备了开展临终关怀的条件,但是临终关j坏被移植到我国后,它与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适应度决定了它的生存状态。解决临终关怀推行艰难的难题,必须探求其与传统伦理思想的抵触点所在。

1.1传统死亡伦理观的影响

临终关怀在我国实践中受阻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大众固守的传统死亡伦理观。在中国,一谈到“临终”二字,往往认为是生命即将消失,死亡的降临是对人的彻底毁灭,死亡是极力回避和忌讳的字眼,伦理观念上把死亡看作是最大的“恶”,所以面对临终关怀活动,国人从概念上就会拒斥,这其实反映出中国大众整体死亡态度为“重生忌死”。笔者在安徽中医学院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对此问题设计过问卷,其中对问题“您酬尺遥远的死亡问题一a有过思考;b从未思考过;c不愿思考;d忌讳思考”进行随树由取568人调查时,数据显示选择b,c.d的答案占到52%,之所以有这种情况,折射出把死亡价值看作是最大的“恶”仍然左右我们的思想,也就是传统“忌死”文化观还在起着强大的作用,因而临终关坏受到排斥。

1.2传统“孝”道观的影响

临终关怀在我国推行艰难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认为它是违背“孝”道观的。临终关怀在西方操作上一般是把临终患者送到专门的医院或科室,进行舒缓治疗和关爱,使患者在医院或临终关怀科室里走完人生最后时一光。这样给人的印象仿佛是当老人即将临终时,家人或亲属把老人送到外面,然后撒手不管,在中国人看来这是违背了传统“孝”道观的。传统“孝”道观要求子女在老人即将谢世时必须床前守护,方可显示孝心。

1.3传统医道观的影响

2临终关怀顺利开展的路径:传统伦理思想的突破

临终关怀在我国实施与我们固守的一些传统伦理思想有诸多抵触,所以顺利开展临终关怀必须放弃、拓展或突破不利于临终关怀“生长”的伦理思想,营造出适合临终关怀“生长”的伦理环境。

2.1颠覆死亡是最大“恶”的观念

2.2摒弃临终关怀有悖“孝道”的观念

2.3去除医“死”违背“医道”的观念

顺利开展临终关怀,作为临终关怀主要实施者医护人员的认识观念也要澄清,也就是面对临终患者,医护人员采取的舒缓照护方式违背医道吗

我们知道,现代医学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能够对生命终极的两端“生、死”进行干预,或制造“生”(代孕、克隆人)、或延迟“死”(当然很多状况下,是以过度医疗延缓无价值生命的长度)。不可否认,医学的发展为人类生命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道的问题更显突出。临终关怀的首倡者桑德斯就曾说过:“垂死病人往往被迫在医院病床卜度过最后一段日子,身上插满了管子,并与家人隔绝。他们亦很少得到医务人员的关心和照顾。”罗斯博士也曾说:“他(垂死病人)可能迫切需要得到休息、宁静、尊严。但他得到的是输血、输液、心脏机或气管切口术。”这都是医务人员在传统医道坚守下把医学使命狭窄化的结果。

这坨牛粪对于小鸟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答案有三个:A好事;B坏事;C不好不坏。你会选择哪个答案

即使没有牛粪,小鸟也会死去。虽然有了牛粪小鸟也是一样要死,但是小鸟是唱着歌温暖地死去,而不是在寒冷中僵硬地死去。临终关怀其实具有相同的意义,临终关怀是项伟大的工作,要让患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感到满足和自信。

北京,掩映在绿树中的松堂关怀医院,是这个城市的特殊所在。作为中国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她已经走过了22年,但22年至今,临终关怀在中国仍然处于蹒跚起步阶段。

优死:生命末期不带遗憾

住在松堂医院的老人有95%是被各大医院定性为“生命末期”的人,平均年龄82岁。这家成立于1987年的民办医院是中国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在医学上,临终有着严格的定义:“指人在医学上已经被判明无法治疗,将在3~6个月内死亡的一段生命旅程。”22年来,这里平均每3天就要送走一位老人,总共送走了2万多位老人。

“我们这里的老人一般都是脑萎缩、癌症晚期等,医院不收治,家人也没有精力照顾。”年近六十的李伟是这家医院的创办人,他被称为中国临终关怀第一人,“我们中国人总是在强调优生,又是胎教又是营养,但却避讳死亡,从来就没有优死的观念,而临终关怀就是优死:维护一个人在生命最后阶段的尊严,让每一个人都不要带着遗憾死去。”

方法:尽量少给病人用药

松堂医院有医生20多人,但治疗疾病并不是目的。临终关怀的目的是通过提供缓解性照料、疼痛控制和症状处理来改善个人余寿的质量,其伦理原则是不以延长生命为唯一目的,而以减轻身心痛苦为宗旨。

李伟是北京市医学伦理学会的会员,“有的医生明明知道病情不可逆转,比如癌症扩散了,脏器衰竭了,或者人彻底衰老了,但还是使用大量昂贵的药品,采取各种冒险的措施,给病人造成了痛苦,也造成了巨大医药资源的浪费。我们是尽量少给病人用药,提高其生命最后阶段的质量,愉快地走完人生。”

诉说:别害怕我们陪着您

要提高老人生命最后阶段的质量,愉快地走完人生,首先就是要让老人融入新的大家庭。

“董爷爷年轻时是一名军人,乐队的指挥。他家住四层,只要楼道里一有声音他就开始骂,楼里的人都希望他搬出去。送到医院第二天他就开始闹腾。”李伟介绍说,“董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团级干部,管别人管习惯了。退休以后,社会把他淡忘了。我们对全院的病人说,这个老领导是乐队指挥,让他当我们的厅长(医院活动大厅)吧。大家都选他当厅长,从这以后他不但不打人,谁要声音大点,有什么不礼貌,他都去管。”

“有位奶奶是中国地质大学第一代女大学生,是一名勘探队员,得了严重的糖尿病。老人家性格内向,医院里搞活动、唱歌什么的,她都不参与。我就想奶奶当了一辈子勘探队员,《勘探队员之歌》肯定会唱,所以要求奶奶给大家唱《勘探队员之歌》,当她唱起这首唱了一辈子的歌时,她就成为我们大家庭的一员了。”

松堂医院有一个规定,无论病人身边有无亲人,在临终的时刻,必须有医护人员握着临终者的手,并且不断地在他(她)耳畔轻轻地坚定地说:“别怕,别怕,我们陪着您。”

“虽然人是哭着来到世界,但要让他们笑着离开人间。”已故的前卫生部部长陈敏章这样说。

现状:在议论中蹒跚起步

当李伟创办松堂医院的时候,他根本没有听说过临终关怀这个概念,而现代意义的临终关怀运动在世界出现也不过20年,1967年,世界上第一个临终关怀医院在英国的圣克里斯托夫成立。

但李伟的想法却在中国诞生了一个全新的模式,“一个临终的老人需要什么医疗支持、生活护理、情感慰藉、心理关怀,主要是这四项。普通医院最大的缺憾就是给了你医疗支持,甚至是过度的医疗支持,但没有生活护理,没有心理医生;敬老院属于民政部门管,不能提供专业的医疗支持;家人,没有专业的护理能力,很多情况下不可能进行24小时护理。”

曾经当过赤脚医生的李伟,那时赶上了中国的第一波集邮热,挖到了第一桶金,成为一个民办医院的董事,在自己承包科室的几间病房里开始了艰难实践。

“那时,养儿防老的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如果哪家把老人送到临终关怀医院,不孝的大帽就来了。”松堂医院就是在这种观念中蹒跚起步的。

“我们搬了7次家,谁也不想接收我们这些八宝山前一站的临终老人,有一次搬去一个社区,居民们围堵我们的车,坚决不让这些躺在病床上的老人下车。医院也总是在亏损。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现在医院有了一点点盈余。”

THE END
1.卧床老人进食应注意什么卧床老人进餐或喝水时容易出现呛咳、误吸,甚至引起吸入性肺炎。那么,卧床老人进食应注意什么?艾禾老年人服务中心院长崔润枝提醒大家,帮助卧床老人进食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正确选择食物。卧床老人应食用松软、易吞咽、易消化的食物,以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宜,如鸡蛋羹、软烂面条、水果泥、菜泥、米糊等。进餐前,可让https://epaper.kf.cn/paper/blwb/2024-11-27/details.html?edition=9&details=1
2.老年人进食照护相关知识与技能(1)轮椅坐位(适用于下肢功能障碍或行走无力老人) 轮椅与床呈30度夹角,固定轮椅,抬起脚踏板。护理员叮嘱老年人将双手环抱护理员脖颈,双手环抱老年人的腰部或腋下,协助老年人坐起,双腿垂于床下,双脚踏稳地面,再用膝部抵住老年人的膝部,挺身带动老年人站立并旋转身体,使老年人坐在轮椅中间,后背贴紧椅背,将轮椅上的http://www.zhmda.org.cn/article/12122?id=62
3.什么叫做流食什么叫做流食 流食是一种食物呈液体状态,在口腔内能融化为液体,比半流质饮食更易于吞咽和消化。适用于极度衰弱无力咀嚼食物的重症患者。对于同一种淀粉类主食来说,做成流食一定比吃固体食物有利于减肥。举例来说液体食物就如牛奶、米汤、果汁等。http://m.qicaisi.com/bk-1836381.shtml
4.打流食老人如何护理权威文章打流食老人如何护理 打流食老人需要注意饮食、注意局部清洁、注意保暖等方法护理,才可以促进身体恢复。 1、注意饮食:老人在出现消化功能下降时,可以通过注射流食来补充身体所需营养,还需要注意饮食均衡,可以适当吃优质蛋白食物和新鲜水果。 2、注意局部清洁:平时要注意局部清洁,最好在打完流食之后及时做消炎处理。https://www.cndzys.com/ylcore/art_detail/1_1517893.html
5.老人防呛护理杯躺着喝水孕妇产妇卧床病人防漏流食保温吸管杯珍珠京东JD.COM是国内专业的网上购物商城,为您提供老人防呛护理杯躺着喝水孕妇产妇卧床病人防漏流食保温吸管杯 珍珠白一杯三用多功能护价格、图片、品牌、评论、等相关信息.http://item.m.jd.com/product/10115892582075.html
6.流食助推器老人打流食鼻饲喂食器产品名称:连云港君顺流食助推器老人打流食鼻饲喂食器 产品用途:念亲恩流食助推器适用于无法正常从口腔进食的人群,辅助胃管将食物轻松,便捷的注入胃内。 国食药监械注册号:苏连食药监械(准)字2013第1660002号 专利产品:专利号:201120259010.9 产品卖点:国家专利、市场、流食助推器 http://www.huijoo.com/p/G000898B013401S001
7.如何为“挑剔”的父母选择养老院?有的养老机构不收失能老人、不收失智(老年痴呆)老人,是因为这些老人的护理难度和风险大,又没有专业的护理团队,所以干脆就不收。 而在华展苑,有的老人存在吞咽困难,需要喂食流食;有的需要插拔尿管;有的是脑梗后遗症,造成失语或肢体偏瘫;有的食物源过敏、有的糖尿病,需要特殊饮食;有的是手术后需要康复的;有的失智https://kaijiancare.com/archives/6027
8.华山医院如何选护工?医院护工收费大揭秘!护理老人都需要专业的护理技巧,3、排泄协助怎么正确护理,打流食等各种专业护理服务,在上海护工的收费价格又是怎样的呢 如何选护工?上海华山医院护工收费大揭秘! 当家人生病住院,请专业的护工照顾是我们无暇照顾老人时必选的一种方式!在上海护工的收费价格又是怎样的呢?今天给大家揭秘一下 https://www.cxbaomu.com/ketang/276722.html
9.养老护理——老年人护理基础知识(完整版).ppt一位老人,71岁,左侧肢体偏瘫,因感冒,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度,口唇干裂、尿少。目前如何处理? 第四节 遗体照料 遗体照料是对老年人实施护理的最后步骤。做好遗体照料不仅是对老年人本身人格的尊重,而且是对老年人家属心灵上的安慰。护理员应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做好遗体料理工作,尊重老年人的遗愿,满足家属的合理要求。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604/8072113005003106.shtm
10.老年临终关怀护理(精选10篇)对临终老人的观察和护理 1、循环与呼吸 临终老人有循环与呼吸衰竭,常见脉搏跳动快,不规则渐变弱而消失,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当呼吸表浅、急促、困难或潮式呼吸时,应立即吸氧,病情允许给予半卧位或抬高头与肩,保护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备好吸引器。 例1男,82岁,临终前1月,食欲减退,大小便失禁,膳食部每餐提供的食https://www.360wenmi.com/f/filed9834bp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