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特斯拉与Hertz达成10万辆Model3轿车大规模交易,使得交易时段特斯拉股价接连上涨,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成功迈入万亿市值俱乐部,全球市值排名仅次于苹果、微软、谷歌和亚马逊,成人类历史上市值最高的汽车公司。
面对汽车产业变革,新势力车企势如破竹,传统车企纷纷转型,不难看出,即便作为“国家队”,上汽还是很慌。
距离上汽“不出卖灵魂”的宣言过去不过百余天,为更好拥抱“新四化”,它搞了一个“大动作”。10月29日,上汽集团发布公告:上汽集团投资70亿设立“飞凡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将上汽乘用车分公司原有R品牌独立,由飞凡汽车以轻资产方式进行市场运作。
确切而言,车企旗下品牌单飞的案例频出,上汽将R品牌独立更名,对于整个汽车界而言,算不上什么大动作,但对于在新市场格局之下将三季度总销还不到1万辆的品牌独立,却用了不少勇气。
脱离单干,欲与智己成“双子星”
为在智能化和电动化市场分一杯羹,上汽早已开始布局,去年5月,上汽荣威面向中高端新能源市场正式推出全新品牌LOGO“R”标,换言之,R品牌其实就是从上汽荣威的部分业务中分化和衍生而来的。
在诞生之际,R品牌便被上汽赋予了不一般的使命,被认为是上汽乘用车电动化的新起点,也是其冲击高端智能电动车的重要一环,用其高层当时的话来讲,R标是上汽乘用车作为自主品牌转型的一个抓手、一个撬动点。
事实上,从新标诞生,R汽车便开始采用独立运营的模式,在去年广州车展上也设立的独立展台,所以它的独立和更名对于上汽整体的产品布局影响并不大,倒不如说是上汽想让“R汽车”的叫法更合理和充分,同时借此来表明向电动化进军的决心。
在上汽宣布将R品牌独立更名的前两天,国务院引发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在重点任务中特别提到,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上汽在此节点让其独立运营,恰好卡在抢占智能电动车赛道的关键节点。
从集团内部发展上而言,飞凡汽车的成立,让R品牌的产品定位更加清晰了。
去年年末,上汽集团联合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打造了全新的高端纯电动汽车项目——智己汽车,定位为高度豪华品牌,直接对标BBA,R品牌会否与其产品产生一定重叠,一直是一个忧虑。
按照上汽集团的规划,未来,智己汽车主攻40万元以上区间的高端新能源智能化产品,而非凡汽车则主攻20万元到40万元左右的中高端新能源智能化产品,定位比智己汽车略低,解决了此前可能会与智己汽车产品定位冲撞的问题,各有侧重的品牌甚至形成了互补,更为清晰的划分,将进一步推动上汽抢占还有余位的中高端新能源市场。
这么看来,上汽此举有之前广汽集团将埃安品牌独立运营,与广汽传祺并行发展,从而打造“双子星”计划那味了,两者均是通过将借品牌平行发展,旨在将向高端化迈进,有所不同的是,上汽的智己和飞凡均是一致向新能源领域冲击。
除此之外,依我看来,上汽将飞凡汽车独立运营,还有着企业发展的长远考虑。
一方面,独立的飞凡汽车拥有更多的自主权,离开了荣威品牌势头的它,虽然少了一点“知名度”,却拥有了更多自由创新的空间;另一方面,成立飞凡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之后,能够打通上市融资渠道,之后将能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解锁更多资金、技术支持的机会。
在不影响产品终端的前提下,上汽将R品牌独立成飞凡汽车,是一个看似普通却暗藏许多巧妙心思的操作,与智己汽车携手,成“双子星”阵容,上汽集团的高端电动智能新赛道应该能走得更通畅。
走上新赛道,飞凡优劣几何?
截至目前为止,飞凡汽车旗下在售的共有两款车型:ER6和MARVELR,售价区间分别为15.58万-20.08万元和21.98万-25.98万元。虽然上汽将其独立的勇气很足,但其过往销量却并未向我们展示出其底气。
根据乘联会销量数据显示,今年9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33.4万辆,同比增长202.1%;今年1-9月新能源车零售181.8万辆,同比增长203.1%,国内新能源汽车呈一片增长旺势。
但这一路向好之势显然并未涵盖飞凡汽车,数据显示,旗下ER6和MARVELR前三季度的总销量分比为5438辆和3321辆,前三季度总销量加起来还不过一万辆。
反观新势力品牌蔚来和小鹏,仅9月一月便实现了月销过万的佳绩,大众的ID系列电动车都成功月销破万,在去年广州车展上才宣布独立的广汽埃安自今年5月份以来,销量已经连续6个月破万,相形见绌,上汽飞凡显得尤为黯淡,也不禁让人质疑上汽将其独立是多此一举。
一方面,正如我上面提到的,改名飞凡汽车的R品牌是从荣威品牌分割出去的,身上带着抹不去的烙印。在"R"标诞生之时,大众便一致认为是“ROEWE”的首字母简称。
在车型产品上,虽然R汽车换标并打着独立运营的名号,但无论是车型外观、组织架构还是智能技术,都与荣威一脉相承,ER6的外观内饰便高度撞脸荣威ei6,MARVELR也一度被消费者是eRX5的改型,产品缺少诚意,是消费者不买单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以ER6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几何A和AIONS等,MARVEL则对标AIONLX、ModelY等,其竞品每个单独拎出来看,或是价格或是配置均充满优势,飞凡这两款车“稳定”月销几百辆,也就不难理解。
不仅销量表现不佳,让R汽车走高端之路雪上加霜的,还有ER6还沦为了网约车。要知道,产品一旦打上“网约车”的标签,整个品牌形象便难以提升。
同是作为独立不久的国家队成员且深陷网约车困境的还有广汽埃安,广汽集团联合广州出租车公司、滴滴等合作创立了“如褀出行”,并将AIONS作为主要用车,无形中,AIONS已经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网约车的形象。
但与R汽车的ER6不同,AIONS虽成网约车,却取得了不错的销量,且埃安为了打破在消费者心中的“低端”品牌形象,更是紧锣密度地将其推出了AIONY、将AIONS改款成Plus版,在市场上收获了不错反响,成功挽回了其网约车形象。相较之下,R汽车动作就慢了许多。
今年上半年,R汽车发布了ES33概念车,定位为中大型纯电SUV,从新产品的造型和其主打高端智能驾驶科技的定位来看,确实与现有的产品拉开了一定的差距,也很大程度上剔除掉了荣威的影子,上汽对这款产品应该是自信的,不然也不会敢将R品牌独立为飞凡汽车。
不过,ES33预计明年下半年才会量产,新产品的真实力如何,还有待下线之后的市场验证。
值得肯定的是,R汽车终于意识到,须得放弃躺平,从荣威的羽翼下真正脱离出来,才有可能让品牌实现独立的意义,如果保持这个状态持续向前,飞凡汽车在高端智能赛道和造车新势力、表现出色的国家队一争高下,还是有可能的。
除此之外,为了打好“这一仗”,R品牌自推出以来,已经积极在全国40座城市中布局了100家用户体验中心,累计接入28万公共充电桩,投入运营了20座超级充电站,虽然落人一步,但R汽车还算是在不断布局,大有奋起直追之势。
车谈君观察
飞凡汽车的成立,可以说是上汽集团面对近年来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井喷式增长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在产业变局的大环境下,上汽所面临的对手不仅有自主品牌、合资品牌,还有实力不容小觑的造车新势力。
与破釜沉舟的造车新势力不同,背靠着已经靠销售燃油车“发家致富”的上汽这棵“大树”,飞凡汽车有躺平的机会。
然而,蔚来在离开失意之地上海后落户合肥焕发新生,处于同城的特斯拉成了魔都智能汽车的新名片,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打响自主品牌,同属国家队的东风岚图、广汽埃安步步向前紧逼……留给飞凡汽车喘息的空间,实在不算多。
且“家大业大”的上汽集团,如果感知到飞凡汽车的独立并未取得显著效果,彼时上汽将全力灌注推进智己汽车,而飞凡则可能沦为“弃子”。
这意味着飞凡汽车将舍弃15万-20万元的价格市场这块“香饽饽”,但对于现存有低于15万车型仍是销量不佳的它而言,后果很可能是出师未捷。在售产品被对手“碾压”,寄存着希望的ES33还未量产,飞凡的高端之路,怎么看都很难。
除了产品力,汽车营销学也是飞凡汽车需要补课的内容。未来智能汽车消费市场是年轻人的天下,蔚来靠“买服务送车”牢牢圈住消费者、埃安等则积极寻找破圈之道与年轻人打成一片,营销推广不够出圈的飞凡汽车,实在难以将品牌打响,实现起飞。
追溯起来,R汽车自出生便被上汽寄予厚望,但其发展却与期望大相径庭,也让上汽过分关怀的目光变得尤为失望,将其独立成飞凡汽车,有可能是上汽对这个品牌做的最后一次尝试了,它能否如期替上汽在“上海汽车一哥保卫战”和高端新能源赛道中扳回一局,扑朔迷离,难以定论。
然,我们也不必只看R汽车的过往便对它保持悲观态度,上汽所拥有的的一流的新能源三电核心技术、较为成熟的L4自动驾驶技术以及强大的资金链等,借力于此,如果独立的飞凡汽车再争口气,说不定真能“非同凡响”。千万别喊口号,想要飞得高,还得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