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补”倒计时结束,新能源汽车正式进入“后补贴时代”。
按照财政部等四部门通知,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此后上牌车辆不再给予补贴,这意味着延续了13年的“国补”于2023年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近日,上游新闻记者走访市场了解到,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各自为阵“: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开启了新一轮涨价潮,不过,特斯拉等企业则选择了限时保价。
涨价派
比亚迪打响涨价“第一枪”
早在2022年11月,比亚迪便打响了涨价“第一枪”。2022年11月,比亚迪调整车型价格,上调幅度为2000元-6000元不等,2023年1月1日之前付定金签约的客户不受此次调价影响。
在2022年最后一天,比亚迪官宣,2023年1月1日正式上调,涨价涉及旗下全系新能源乘用车。
不可否认,作为国内新能源第一品牌,比亚迪对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据最新数据显示,12月份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3.5万辆,同比增长150%,全年累计销量186.3万辆,同比增长208%。比亚迪力压特斯拉,成为全球销量冠军。
腾势汽车旗下腾势D9DM-i车型上涨6000元/台;长安深蓝针对深蓝SL03的价格进行上调,涨价幅度为3000-6000元。睿蓝汽车全系电动车(除睿蓝9外)将于2023年1月1日零时起调整价格,上调幅度为5000-8000元。上汽荣威针对荣威eRX5、荣威Ei5等车型进行价格调整,价格上涨幅度为5000-8000元。
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11月起,已陆续有广汽埃安、哪吒汽车、五菱汽车、东风EV新能源、几何汽车等10多家车企先后加入涨价队伍。不过,众车企的涨价幅度均未超过万元。
众车企给出的原因如出一辙,均称此举主要是新能源车补贴退坡及电池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所致。
业内人士称,涨价的品牌中虽然大多因为市场给足了底气,诸如长安深蓝、睿蓝、赛力斯等“重庆造”销量均实现倍增,但也不乏部分品牌为了维持利润不得不涨价。毕竟“国补”退出市场将增加万元以上的成本。涨价是把“双刃剑”,在快速缓解压力的情况下,也可能将市场丢失给竞品以及传统燃油车。
保价派
特斯拉促销“抢市场”
有“涨价派“,也有“保价派”。
反观比亚迪最大的竞争对手特斯拉,则采取了截然相反的策略。2023跨年当日,特斯拉宣布从1月1日到2月28日依然维持之前6000元交付激励和4000元保险补贴的政策,并且价格并没有因为退补而发生变化。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是由于特斯拉2022年销量未及预期,因此,特斯拉不敢贸然降价丢失消费者。与此同时,特斯拉的单车利润率达到27.9%,是丰田的8倍之多,即使降价促销,也让其拥有较高的利润空间。加之其目前产能饱和,特斯拉更需在今年第一季度清理库存。
魏牌也宣布,摩卡DHT-PHEV、拿铁DHT-PHEV等车型,国补政策到期后指导价不变,这也意味着魏牌将自掏腰包补贴用户4800元/台(国补基准值)。不过,未来魏牌后续上市的新车或改款车型价格将另行发布。
岚图汽车与零跑汽车推出了限时补贴政策。其中,岚图汽车将延续补贴并限时90天,全系车型都可无门槛享受30000元补贴。零跑汽车,在1月31日下定并锁单的用户,可继续享受国补,并推出了全系至高优惠1万元等政策。
小鹏汽车表示,2023年小鹏汽车全国建议零售价将和2022年保持一致,并没有因为国补退坡影响到价格。
“这种不涨价,甚至放出终端优惠活动的车企也可以圈一波粉,从而实现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业内人士表示,自掏腰包进行补贴,或是保价,虽然对利润会有一定影响,但可以错峰收割一部分订单,对于不少新兴品牌而已。“活下去”更重要。
淘汰赛
新能源“洗牌”进一步加剧
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退场无异于给车企“断奶”。
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马太效应将更加明显。三、四线品牌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头部阵营将越来越强,新能源车企新一轮淘汰赛加速。
据工信部公开数据粗略计算,13年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补贴超过2000亿元,共有千万辆新能源汽车从中受益。从最高6万元到1.26万元,不断下降的新能源汽车补贴也代表这一市场的爆发式成长。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前11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超600万辆,全年有望达到670万辆。201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为1.28万辆。
补贴在当年畅销纯电车型售价中的占比,正逐年下降。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对补贴的依赖正在减弱。从2017年平均约35%降至2021年的平均约10%。2022年前11个月纯电动乘用车销量前十车型中,有3款车型已不享受补贴政策,其他几款车型的补贴占售价比重仅为4%-11%。
业内人士称,未来,车企将在销量和利润两端博弈,一个是争夺市场,一个是保证利润。随着补贴退出,如何找到更多盈利路径,成为摆在新能源车企面前的考验。手握大量订单的比亚迪、高利润率率的特斯拉等头部车企,将不断压缩其他三四线品牌的生存空间,新一轮淘汰赛将进一步加速。
当前,重庆正在大力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1月3日,重庆举行“提信心、稳增长、强主体”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副主任杨正华在会上介绍,《重庆市加力振作工业经济若干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加快培育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支持企业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平台、应用场景,研发全新新能源乘用车车型,支持企业研发智能车控、智能座舱等核心配套产品,相应给予300万元-800万元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