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若从衡量汽车的市场的重要指标——人均汽车保有量来看,人们似乎还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不仅是现在时,也势必会是未来时。
而长期看,假如中国汽车的保有量达到日本现有水平,最终稳定的年销量约为4800万辆;若达到美国现有水平,最终稳定的年销量则高达6600万辆,则可以断定中国汽车业未来增长2倍,乃至3倍都是有可靠依据的。
从1960年开始,经历了50年长期增长,日本的汽车销量增长大约从40辆/千人增长到60辆/千人,保有量从100辆/千人增加到450辆/千人。现已接近顶点(2008年日本轿车保有量已达到454.6辆/千人,与美国接近),其年销量峰值是亚洲金融危机那年的1990年,汽车总销量峰值为63辆/千人(超过中国目前的汽车保有量),对应当年日本汽车总销量为778万辆,此后日本的汽车销量开始下降,近二十年维持在500万辆左右。
简言之,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还需要45年以上,才能达到日本今天的汽车消费水平。这从乐观的角度说,当然意味着2009年以来已是全球汽车行业明星的中国汽车业,其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从经济发展是为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角度而言,我们想在汽车消费方面达到日本人目前的消费水平,还要努力45年。这可是一个今年23岁大学毕业生,到那时就要退休的漫长年月。想到此,汽车第一大国易帜中国,还真没有什么是可以很自豪的事情。
这还不说中国的汽车行业,目前只是有市场而无世界品牌的现实;还不说中国汽车有足够数量,却少质量的事实。更不要说交通设施、驾驶车辆人员的素质与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势头无法匹配等现状。这些在中国汽车全方位超常规发展态势下所显示出来的短处,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再细想一想,未来45年中国的汽车业其产量和销量,即使如愿以偿按照目前的势头超速发展,可有了那么多的车,有了那么多人消费汽车,与汽车相适应的社会环境,比如制度、比如文化、比如资源的配置,我们都能在45年内同步发展起来吗?无论如何,这些要求或许应该比消费水平赶上或者超过日本还重要,更得未雨绸缪。
别的不说,要是所有的中国大中小城市都因此成为“大堵场”,因而造成汽车消费水平上去了,可是空气更糟了,生活质量都下来了,那会是怎样的场景?在拥挤无序和废气超标之中,戴上汽车第一大国的帽子,非但不是幸福,而是一种累赘。国人对此不能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