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目前,新能源车险面临的是“车主喊贵,险企喊亏”的局面。对于新能源车主而言,省下的油钱都交了保费;对于险企而言,新能源车险既是新的业务增长极,也是新的承保亏损点。
为何对新能源车险未来感到乐观?当前车企为何积极涉足新能源车险?未来的车险将呈怎样的走势?针对一系列问题,张磊进行了详细解答。
三因素推动扭亏为盈
今年7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达51.1%,首次超过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险也正在快速增长,且业界普遍预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不过,目前新能源车险还处在“车主喊贵、险企喊亏”的状态。
从规模维度看,据他介绍,类似的情况曾经出现在15到20年前,当时,豪华汽车的维修费用非常高,保费也很贵,导致保险公司承保亏损。但随着社会化修理能力的提升、维修技术的成熟,以及配件供应链的完善,赔付成本逐渐下降。如今,新能源车险正处于类似的初期阶段,随着新能源车的保有量增加,同一新能源汽车品牌下不同车型的配件可以通用,从而产生了配件供应链的规模效应,加上技术的进步,将推动维修成本降低。
因此,整体来看,张磊认为,未来三年内,保险公司的新能源车险将逐步实现扭亏为盈。
车企积极入局或改变车险格局
市场增长快,短期经营难。在新能源车险当前的经营局面下,各方主体参与态度不一,大型险企正积极参与、尝试,仍面临承保亏损局面;部分中小险企谨慎观望,希望择机采取“跟随”策略。尤其令人瞩目的是,近年来,车企积极入局新能源车险市场。在张磊看来,这或将改变新能源车险的市场格局。
从大型险企来看,新能源车险规模正在快速扩张。例如,今年上半年,人保财险新能源汽车承保数量同比增长59.3%;太保产险新能源车险保费同比增长41.7%,优化新能源车险经营模式,通过新模式精进管理,降低新能源车险保单成本率。尽管当前大型险企的新能源车险经营整体尚未盈利,但综合成本率呈持续走低态势。
对于中小险企而言,新能源车险市场充满了潜力和挑战,受限于经验数据的积累和风险管理的相对薄弱,目前对这一市场往往比较谨慎。车车科技依靠其数字化保险交易平台、新能源汽车保险服务平台等,积累了大量的风险数据,并为险企提供个性化的风险评估,实现“千人千面”的定价模式,帮助中小险企提升其在核保和核赔这两项核心能力上的不足。
“车企之所以对车险业务如此重视,不仅因为车险是售后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因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售后的钣喷和维修服务是车企获取收入的重要途径。”张磊表示,随着新能源车市场的竞争加剧,车企在新车销售中的利润空间逐渐缩小,部分车企甚至亏损。因此,车企希望通过掌握投保和理赔的主动权,将事故车引导至自有的钣喷和维修网络,维修用到的配件和服务能为车企的售后部门带来约为保费30%的收入。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车企选择设立或收购保险中介公司,并直接参与保险业务。这不仅能帮助车企增加售后收入,也能增强对保险和理赔流程的控制,提升客户体验。
在张磊看来,未来车企在车险市场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车企将成为车险的主要“入口”。当前,我国车险市场的规模约为8000亿元,约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由4S店掌控,车企的贡献微乎其微。他预计:“随着新能源车的壮大,未来五年内,车企将逐渐取代4S店成为主要的保险销售渠道,将至少贡献20%到30%的市场份额,4S店的市场份额将降至20%以下。”
三个关键词概述新能源车险未来
展望未来,张磊认为,车险市场有其确定性也有不确定性。确定的是,新能源车险是车险业务重要的增长极,而不确定的是,随着技术的革新,数据的强大,车险经营模式与目前的模式可能会发生巨大改变。在他看来,与传统车险相比,未来的新能源车险市场将呈现多方面变化,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关键词一:嵌入式车险。“未来的车险可能不再只是一个单独的金融产品,而是深度嵌入到车企的整体服务包中,成为车主体验的一部分。”张磊表示,车主在使用车辆时也许并不会注意到具体是哪家保险公司提供承保服务,无论是车企自营保险业务,还是通过中介将业务引导至其他保险公司,最终呈现给车主的是一个包含多项服务的综合包。比如,在某一款新能源汽车APP上,车主可能只是购买包含自动驾驶服务、影音娱乐以及车险的服务包。
关键词二:数据+AI驱动的定价。张磊认为,通过车机数据与AI技术的结合,未来的车险定价将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通过分析车主的驾驶行为数据,比如安全驾驶分,保险公司可以提供更精准的保费定价,避免传统模式下数据孤岛造成的误判。数据驱动的定价模式,将通过实时精算和AI计算,实现车险定价的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