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媒体;酒店营销;网络直播
一、酒店业直播营销发展现状
二、酒店直播营销存在的不足
三、“酒店+直播”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任天择.首席执行官掀起直播带货潮[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04-22(8)
[2]曲筱艺.酒店“云端”花样多,在线做菜和直播带货谁更有含金量[N].新京报,2020-03-27(6)
[3]赵健.直播经济视角下的旅游产品营销策略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20,10:159~160
[5]刘洋.直播经济引领新经济高质量发展[N].民生周刊,2020-06-22
[6]李雨虹.“网红+直播”开启精准营销新时代[J].现代营销,2016,52
[7]邱碧珍.直播电商在农产品电商中的应用分析[J].农业展望,2020,11
[8]陈志杰.网络直播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对策[J].西部广播电视,2020,7
[9]毛亮,陈晓华,王一平.“直播带货”助农营销模式浅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5
关键词艺术终结;生产性受众;日常生活审美化;视觉
中图分类号J901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宋丽丽,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黑龙江哈尔滨150080;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24
引言
需要说明的有两点:第一,我这里提到“艺术终结”,并不是完全赞同黑格尔和阿瑟·丹托关于“艺术终结”的推断。如前说述,我认为“终结”的只是传统的精英的、高雅的、深度的艺术概念,在新时代艺术的内涵被扩充了。我借用艺术终结的语境主要来分析微电影这种新媒体影像艺术独特的审美特征,而这一方面体现在与传统现代主义美学的区别,另一方面也区别于现有的电影长片。第二,需要对“微电影”概念做一点界定。目前,对微电影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比较通行的认识是,从微电影的“电影”属性去界定:“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但目前也存在着将“微电影”、“微视频”、“短片”、“短视频”、“短电影”等概念交叉混用的情况。这些概念中包含了纪录短片和网友用手机拍摄的新闻短片(尤其是突发公共事件)等。为了更清晰的表达我的观点,笔者将本文中“微电影”界定在:在新媒体平台(网络、手机、新媒体终端)播放;具有“电影属性”的叙事和表达;短的影像作品。
一、创作主体:从“受众”到“生产者”
受众(audience)是与大众传播相对应的一个主体,也是大众传播语境下的一个概念。受众也被称为“受传者”,通常是指传播过程中讯息的接受者,是读者、听众、观众的统称。然而随着新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为受众创造了更多的参与内容生产和实践的机会,受众不再囿于“受”的角色,而是有更多“传”的能力。社会学教授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和布莱恩·朗赫斯特提出的关于受众研究的新范式:即受众角色从“接受主体”到“诠释主体”再到“表演主体”的演变。费斯克在《电视文化》中,从“生产性文本”推及“生产性受众”(theproductiveaudience),认为“受众是意义的生产者”,“受众具有‘游牧式的主体性’”以及“受众具有‘生产的”’。费思克非常乐观地看到了受众在当下新媒体语境下的主动性、主体性和本体性,从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变成参与者,进而变成创作者。虽然在新闻传播领域下受众的主体性还有很大障碍,如政府的议程设置、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受众在微电影创作领域早已经成为创意产业不可缺少的生力军,是微电影生产链的上游和下游部分(即生产者很多也是消费者)。
2005年胡戈的《一个馒头的血案》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微电影”最早的雏形,但《一个馒头的血案》利用《无极》的素材进行“恶搞”,对原作进行了颠覆和解构,它与真正的原创的“微电影”尚有距离。但从这开端,“草根”和“恶搞”进入了公众视野。“恶搞”实际上就是“解构”,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去消解艺术和非艺术的边界,去质疑精英导演们的影视作品,并且用一种片段的、非圣化、不登高雅之堂、无深度的方式来娱乐大众。自此之后,一批以各种影视经典为母本,以当下社会时政为素材,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母本画面重新剪辑并配音,生产全新意义的、以自娱娱人为目的的影像文本大量涌现。由于恶搞作品把一系列“经典”去神圣化,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达成了多元社会里的影像去魅。这包括“作品的去神圣化”和“作者的去精英化”这两个方面。
二、内容文本:后现代美学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
从艺术自身的发展来看,新的艺术媒介和艺术种类不断涌现。照相机的出现,使过去以逼真摹仿为特征的西洋传统绘画丧失了固有的价值,画家必须寻找可以和照相机抗衡并且具有不同于照相机特点新的表现艺术,于是多种形态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艺术出现并繁荣起来。摄影机的出现,使得传统戏剧的地位和影响早已今非昔比,其重要性逐渐被电影和电视所取代,并且影视艺术,不仅已经成为当代大众文化最核心的部分,而且也在努力寻求摆脱传统文学中心主义的束缚,向着视觉中心主义的方向发展。
(一)镜像世界:观众与微电影构建现实的认同
另外,这种对现实问题的关照不仅体现在真人演绎的微电影,同时一些动画微电影也超越了传统动画片儿童话语和收视低龄化的特点,发生了现实主义的创作转向。比如《黛子小姐》和《电池统治史》这两部动画短片在这个题材上用童话的方式讲述了“环保”这个沉重的话题。
(二)梦幻世界:数字时代造就的视觉和碎片美学
自由的参与使得网络世界中人人都有机会成为“艺术家”,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模糊了,微电影以其意义的模糊性、影像的碎片化、情节的互动性、视觉听觉的沉浸感、规则的不确定性、观赏者的随意性、作品的商品化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传统艺术对“宏大叙事”、“真理”、“本质”的价值诉求。虽然其中不乏对现实困境进行反思的微电影精品,但微电影的“微”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像电影长片和纪录长片一样通过完整故事的描述、丰满的人物形象塑造来表达,因此微电影更多的是创作者思想灵感的纪录、“点”叙事而非“线”叙事的、大量使用数字技术营造出的一种犹如“梦境”的视觉和碎片美学。
一个比较客观的现象是,微电影并不适合进行重大题材的叙事,也不大可能通过影像去再造一个宏大的空间场景,它更适合创作实验性的作品。比如,实验性微电影《裂变》是在单一视觉角度中以多次重复的方式暗示人的“裂变”与世界的“裂变”。动画微电影《溶》(郭思文导演)的实验性较为极端,全片基本上都是“喷墨”配合着音乐的节奏进行简单运动,简单的构图却含有中国水墨画的气质。《写在某些日子》(崔莹导演)基本上是一个人的情感絮语,在“王家卫式”的叙事基调充满着内心宣泄。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得这些微电影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个体表达,不少作品从个体出发,强调个体的“我”对世界的认识。
总结起来,微电影的创作具有“短、近、纯、巧”几个特点。“短”,就是叙事篇幅基本接近于文学中的短篇小说和戏剧小品;“近”,就是离现实近,离生活近,离时代近,离大众的感情近。“纯”,就是尽量做到“一个主题,一个人物,一组事件,一条线索,一段过程,一个故事”;“巧”,是指构思巧妙,设计机关、开辟视角、借用手法,让欣赏者潜移默化的感受到微电影的意义表达。
三、审美过程:从“一言堂”到“自由的审美”
多媒介传播方式直接导致了从word(文字)到Image(影像)的观念转变。如前所述,微电影“意识银幕化”和“情节碎片化”使得审美的过程不再是单一的线性过程,而是多维的循环过程。在以前的经典电影时代,对电影意义的理解是有某种特定的语境和文化背景的,如《闪闪的红星》就是表现了革命历史时期少年儿童自发加入到中来,是一种典型的政治话语的解读。《红高粱》也是通过对爱与欲望的纾解,来张扬被捆绑的人性。一般来讲,传统的电影长片都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建构”的,有着强烈的价值表达。而微电影相对来说,它反对“单向度审美”而赞成“多向度审美”,反对“权威审美”而赞成“大众审美”。对微电影中的表达意义,网友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解读:有的人看到情节的荒唐和非理性,有的人看到悲观的价值观,有的人看到对社会的讽刺,有的人则就是“无意义”的纯娱乐消费。没有权威意见,甚至连作者自己都说不清究竟哪种审美是正确的。
微电影《老男孩》是一部怀旧题材的典型代表作品,作品以主人公王小帅和肖大宝的成长历程为主线,带领观众重回90年代的中学校园。从使用的道具到唱的歌曲如李春波的《小芳》、动画片《花仙子》的主题曲、迈克杰克逊的《BiIliejean》、小虎队的《青苹果乐园》等都充满着浓郁的怀旧色彩。对这部作品的解读存在着明显两种意见:一种是现实主义语境下的解读,直指80后现实生活中遭遇的各种困境:结婚、买房、就业,影片用一种怀旧的方式规避现实矛盾;另一种则是站在80后群体的立场上,认为是80后群体在梳理自己逝去的青春,是一种集体的怀旧。更有人从传统电影长片的内容匮乏出发,指出这部微电影给出了为了发展的方向。无论哪种解读方式某种程度上都是成立的,但又不完全正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当今微电影审美过程的概括。
四、审美结果:从“深度审美化”到“浅度审美化”
后现代主义美学经历这样几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从重内容到重形式、从重经验到重体验、从静观到震惊。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是现代美学以来一个非常显著的转变,这种转变在后现代语境中又得到了进一步强化。现代形式主义美学家贝尔曾经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美学概念:“有意味的形式”。贝尔所说的意味就是一种意境,是艺术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特有韵味。这种韵味通过形式化的线条、色彩等表现出来,并且形成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微电影运用MV式的影像表达方式,使用数字媒体的虚拟真实技术,给观众呈现出一场场的视觉盛宴,但又不期望观众对其进行批判的、思辨的“深度”审美,而鼓励“发帖”“转发”的视觉消费和将品牌信息孕于其中的商品消费。消费性的指向导致了观众的“浅度审美化”倾向。
从人的审美方式上来说,后现代主义美学还经历了一个从“经验”到“体验”、从“静观”到“震惊”的变化。这里借鉴了本雅明的对于“经验”、“体验”、“静观”和“震惊”的理解。但是自大工业的复制文化兴起以后,艺术作品中的意蕴消失了。因此对经验、传统的继承便不再重要,人也无须再同审美对象展开具体的交流。人所能做的只是不断接受和体验这些物品所带来的感官刺激。在体验中感受着由“震惊”带来的。人们制作和消费微电影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反思”,娱乐性、消费性、商品性才是其最终诉求。表达“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正因为如此,“微电影”会更轻松地使用流行,元素,运用幽默,搞怪,恶搞、惊悚等表现手段,都让观众在短暂的观影过程中获得了感官和情绪的愉悦。
五、结论
微电影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微电影必将成为影像世界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大众传播中举足轻重的信息和文化现象中重要的艺术形态。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成熟以前,电影带有一定的精英话语形态,虽然今天电影的大众文化消费性凸显,但微电影却是草根文化的大众狂化。从艺术行为转向娱乐行为,从艺术表达转为信息传播,微电影变为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现象。中国微电影的“新新浪潮”正在涌动,它必将成为人们审美生活的重要内容,也必将影响美在生活中的体现。
参考文献
[2][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张永喜、鲍贵、陈光明译,电视与社会[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JohnFiske,TelevisionCulture,Roudedge,1987,
[4]杨冬,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刘悦迪。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审美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6][8][10]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