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2023年度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一、2023年总结
(一)进一步提升头门港开放大通道优势。一是与省海港集团达成三大明确共识。今年以来,经过多轮对接和深入交流,省海港集团明确表示将头门港区定位为宁波舟山港南翼核心港区,并纳入我省世界一流强港建设规划方案;在7月召开的省海港集团总经理办公会议上,明确表示头门港区三期码头工程在今年底开工建设,与临海市签订合作协议后,共同组建项目专班推进;明确将宁波舟山港3万吨-10万吨散杂货运输航线逐步转移到头门港,实现宁波舟山港溢出吞吐量向头门港转移,鼓励下属外轮理货、海铁联运等服务业企业到头门港设立分公司。二是三大开放口岸稳步推进。头门港口岸开放(海港)完成国家部委意见征求,等待国家口岸办现场验收;综合保税区(保税港)所有国家验收项目,竣工验收均完成,具备封关验收条件;铁路监管区(陆港)一期项目通过杭州海关验收并正式投入运行。三是“通关一体化”即将实现。依托台州湾公铁水多式联运信息化平台,打通海港、陆港、保税港的数据互通,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大幅提高通关效率,降低企业通关成本。
(二)新增一块重量级“国字号”招牌。去年10月,我们邀请中国最权威的物流采购指数发布单位——北京中物联物流规划研究院编制台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项目规划,期间多次专门拜访省发改委、联系国家发改委经贸司,申报工作得到了国家、省发改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帮助;同时,委托国家发改委智库——国经咨询中心编制田岙岛国际冷链物流基地产业规划,帮助联系有实力的央企、国企招商团队,两大顶尖物流规划研究院的紧密配合,增添了申报“国字号”品牌分量。今年6月12日,“台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正式被列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新一批25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为本批次浙江省唯一,并申报增补列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重大项目库。
(四)实现“基金+基地”招商引资新模式。探索实行“基金+基地+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新型招商引资模式,台州首个100%反投项目台州湾e车谷数字科技产业园签约落地,首批8个入园项目签订框架协议,其中钧捷、大研2个项目正式落地。今年已引进航天工程2.5万吨废盐综合处置利用、万盛新材料产业园、亘古海底电缆制造、海畅气体医用气体等9个亿元以上项目落地,总投资1534.79亿元(其中,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479亿元)。
(五)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不断深化。四兄绳业海洋高耐磨聚酯缆绳项目、万盛双酚A双项目被列入2023年浙江省先进(未来)技术创新成果名单;医化园区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同意设立浙江省医药化工产业专利导航服务基地;首批吉利银河L6新款纯电汽车正式发运。
(六)“一路两湾”城市格局全面拉开。总投资约9600万的台州“一号公路”临海段完成形象进度100%,于8月中旬正式开通。白沙湾区块,蓝色海湾项目通过省级验收,总投资9亿元的白沙湾公园项目基本建成,成为省内首个碧水白沙旅游胜地,白沙湾滨海湿地生态修复被自然资源部评为2023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七)绿色安全成为发展底色。杜下浦河等主要河道水质稳定达到四类标准。全省首批“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建设通过省级第一批试点赛马评估,获得激励性资金200万元,华海、海畅、宏元三个项目入选浙江省第二批减污降碳标杆项目。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数字化建设得到应急管理部肯定,经开区化工园区被省应急厅列为全省重点升D级(较低安全风险)园区之一。
二、2024年工作计划
明年,台州湾经开区将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部署要求,围绕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三大主赛道,坚持党建引领,以制造业经济、通道经济、文旅消费经济为主抓手,聚焦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坚持发展,主动作为,把经开区打造成为临海的经济增长极、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形成更多创新、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果。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临海平均值,实现两位数增长,在台州产业平台中居领先地位。明年的重点工作可概括为“3”“2”“1”:
“3”:指的是经济发展的三大抓手。
“2”:指的是聚焦两大创新驱动。
第一个是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要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经开区要更大力度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新发展模式,不断完善经开区创新体系。
1.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深化与台州学院合作,以创建国家级产业学院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为目标,高标准建设台州湾生物医药产业学院。积极创新育人模式,开展能力导向、过程协同的产教融合教学体建设,针对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围绕医药化工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高端设备维修等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重点实验室。成立生物医药加速平台(技转平台),采用“基金+基地”模式,围绕早期项目投资、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提供技术服务、业务对接到产业化落地等一系列支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加快建设现代医药化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搭建共性技术平台;筹办生物医药大会,促进国际医药科技创新的合作与交流。
2.推进科技企业倍增提质。一是开展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实现“雏鹰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良性增长,力争明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去年61家,今年74家】。二是实施“1125”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大力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力争明年培育省隐形冠军企业1家【目前拥有四兄绳业1家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以上【目前拥有联盛化学、四兄绳业、海畅气体3家企业】。三是推动创新载体的培育,鼓励企业设立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实现亿元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积极引导企业提高科技研发投入,推动企业进行装备更新、工艺革新和产品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转化,实现规上企业研发费用全清零。
3.数智赋能助力高质量发展。围绕汽车制造、医药健康、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加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断推进化学原料药行业数字化改造进程,争取培育1家未来工厂,2个数字化车间。
第二个是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五区”叠加优势,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和根本动力,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实现更大突破,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配合。
1.开放制度和政策创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求,围绕企业实际需求,在海关监管、贸易便利化、税务服务等领域先行先试,深化“三港协同”大提速机制、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空运直通港”模式创新等开放制度创新项目,实现通道高效畅通、物流提质增效。赴先进地区调研,围绕通道经济,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形成人有我有、人无我亦有的政策吸引力。
2.增值服务创新。围绕打造医化产业增值服务示范点,以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为主线,推行“一类事”集成改革,围绕项目洽谈、落地、建设、投产等环节构建全链条式服务体系,全面集成企业、个人全生命周期等重要事项进驻企业服务中心与线上服务平台。优化审批管理流程,实行“容缺后补”机制,全面开展工程建设监管验收服务集成改革创新。提供双碳管理服务,加快引进专业碳足迹认证第三方服务机构,完善经开区碳核查服务市场,摸清经开区出口产品单位碳排放底数,提前做好欧美碳关税挑战应对。积极争取绿电指标,推进太阳能、氢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设施建设,提升清洁能源使用率。推广“虚拟电厂”模式,将能源互联网技术与能源生产、输送、使用和管理有机结合,实现能源智慧利用。继续推动联储联备平台应用场景进一步嵌入园区,实现医化企业“零”库存。
3.招商引资模式创新。建立全员招商全面招商机制,根据重点产业、综保业务、港口服务、冷链、城市文旅等领域绘制招商图谱。积极运用“孵化+制造”“基金+基地+产业链+供应链”项目招引新方式,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流程,围绕现有产业链重点引进高精尖新企业,进一步强链补链延链。优化外资引进,加强与外资企业和外国商协会沟通交流,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拓展利用外资渠道;与“五大行”“四大所”等第三方机构开展招商合作,积极对接世邦魏理仕等公司,延伸招商触角;积极参与国家商务部、省商务厅等部门举办的项目推介会、招商专场活动等,加速推进凯瑞康宁、华亘等外资项目引进落地。争取明年引进100亿元以上项目1个,10亿元以上项目4个,亿元以上项目10个,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