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轻量化及轻量化材料行业前景预测凤凰网汽车

原标题:中国汽车轻量化及轻量化材料行业前景预测

[

汽车轻量化这一概念最先起源于赛车运动,它的优势其实不难理解,重量轻了,可以带来更好的操控性,发动机输出的动力能够产生更高的加速度。由于车辆轻,起步时加速性能更好,刹车时的制动距离更短。

汽车轻量化绝非是简单地将其小型化。首先应保持汽车原有的性能不受影响,既要有目标地减轻汽车自身的重量,又要保证汽车行驶的安全性、耐撞性、抗振性及舒适性,同时汽车本身的造价不被提高,以免给客户造成经济上的压力。实验证明,汽车质量降低一半,燃料消耗也会降低将近一半。由于环保和节能的需要,汽车的轻量化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发展的潮流。

一、汽车保有量持续上升,节能减排成各国重中之重

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持续上升。2010-2016年我国汽车保有和产量快速上升。2016年国内汽车产量2819万台,同比增长13.5%,汽车产量仍处于逐步上涨趋势中。另2017年8月末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2.05亿辆,汽车千人保有量为144辆/千人,与发达国家每千人汽车保有量500辆左右相比,国内汽车保有仍会持续上升。

2010-2017国内汽车保有量(亿辆)

各国为控制汽车排放量,纷纷提出汽车能耗和排放目标。到2020年,除美国之外的全球主要的汽车生产与消费国家和地区对乘用车燃油油耗的要求都将严格限制在5L/100km以下的水平,而且碳排放也更为严格(国内在2020将采用国Ⅵ的排放标准)。

二、新能源汽车为大趋势,汽车轻量化助推续航里程

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当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主要由政策扶持,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50.7万辆,同比增长53%。截止2017年11月,新能源汽车11月当月销量11.9万辆,同比增长106.7%。

新能源汽车销量前景广阔。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新能源汽车200万辆的年产销量规模,平均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1%,市场前景广阔;预计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将达到242万辆,CAGR达到46.88%;2020年新能源汽车车型将达244款,较2016年55款增增加189款。

新能源汽车11月销量11.9万辆,同比+106.7%

2014-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单位:万辆)

电池占汽车总重已达40%。通过加装电池组数量来获得里程数的提升,电池组总重达900Kg,已占总车质量的42.7%,达到汽车总重的小半,想要继续增加电池组数以至较为困难阶段。

ModelS电池组占总重

各家三元动力电池密度对比(Wh/kg)

2.4.“限制排放”叠加“里程焦虑”,汽车轻量化成必然趋势

汽车轻量化优势明显。所谓“汽车轻量化”,就是在保证汽车的强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大幅降低汽车的整备质量,从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及续航里程,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排气污染,甚至提升汽车操作性以及安全性。汽车轻量化优势凸显,降低油耗和排放,汽车每减重10%,可减少油耗8%~10%,排放减少10%;操控性更强,汽车质量降低,提升汽车转向、加速及制动的灵活性;续航里程提升,电车每减重10%,续航能力增加5%~8%;提升安全性,有效减少事故时汽车势能对外物的冲击力。

政策逐步落地推进国内汽车轻量化产业发展。自2015年以来国内接连颁布汽车轻量化产业规划政策与支持政策。其中2015年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掌握汽车低碳化、轻量化材料等核心技术产业化,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推进轻量化产业发展;2016年发布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指出应加快调整先进基础材料产品结构,扩展高性能复合材料应用范围,支撑汽车轻量化发展。

汽车轻量化发展路线与目标已确定。根据2016年10月26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发布会中,指出汽车轻量化技术将成为汽车行业未来重点发展目标之一。其中要在2025年,力争整车质量平均减轻20%,汽车钢铁比例占汽车总重的30%,单车用铝合金达到250kg,单车用镁量达到25kg,碳纤维使用量占车辆比重的2%。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三、汽车轻量材料的发展

轻量化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是当前汽车轻量化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汽车轻量化技术分为结构优化、材料升级和工艺创新。其中,结构优化和工艺创新侧重于汽车前期设计与制造工艺层面,以目前国内的技术水平来看,汽车轻量化程度提升空间不大,研发周期较长;而对汽车材料的更换和升级,能从根源减少汽车总重量,可行性更强,成为汽车轻量目前阶段最主要方向。

轻量化材料有着不同的特性。车身轻量化材料主要的技术路径主要包括超强度钢、铝部件、复合材料玻纤碳纤等,不同国家选用的方向不同。欧洲选用的技术路径主要是采用复合材料玻纤碳纤进行替代,美国基本是用铝,比如特斯拉,国内刚起步,技术路径还未确定。不同材料在强度、质量、耐蚀、抗热、抗震和加工性等均有自身不同的优势,也决材料在不同汽车零件上的应用。参考国外的技术路径,复合材料与铝合金将成为未来汽车轻量化的两个主要材料方向。

1、铝合金汽车轻量化特性优于钢材

铝合金作为轻量化代表材料在整车制造上广泛应用基于如下优点:

1)重量大幅减轻。在强度、刚性满足安全要求的同时,使用铝合金可大大减轻车辆的自重,一般来说铝合金车辆比钢质车辆轻30%~50%。

2)优良的耐火、耐蚀。铝合金材料与钢铁相比具有优良的导热性,其散热性比钢更好。铝合金表面易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因此铝合金比钢质车体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能。

3)吸收冲击力好。铝的吸收冲击能力是钢的2倍,在碰撞安全性方面有明显优势。

4)便于加工、制造、维修。铝合金件的易于更换,不需除锈,适用于各种表面处理,便于维护,还可以回收的特点使制造工艺大大简化,制造所需工作量也较钢质车体大大减少。

2、复合材料汽车轻量化较传统金属材料优势明显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各种工艺进行复合的一种材料,它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绝缘、耐温、可设计性强、工艺性好等一系列特点。复合材料经过70年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一个重要的技术产业。碳纤维复合材料、玻纤维复合材料等先进材料和技术都在汽车复合材料中得到应用。

复合材料在汽车许多部件上已实现替代。轻量、安全、节能、环保是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而传统的汽车金属材料发展变化较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这些要求。复合材料特性可以适应这种变化的趋势,因而发达国家汽车制造业一直把复合材料视为理想的汽车轻量化材料。复合材料以其高性能及适应性强的特点,满足汽车部件的不同需要,已在许多部件上替代原来的钢、铝等传统材料。

复合材料曲面零件可设计性。汽车的形状从节能的角度考虑应当设计成空气阻力最小的结构,但必须兼顾其美观性。具有一定厚度的钢板冲压成型时,其曲面的形状往往受到限制,而使用复合材料时利用它的流动性,比较易于制成各种形状的曲面,容易达到按空气动力学设计的要求以及满足美观方面的需要。

复合材料的零件性能可设计性强。通过调整纤维结构、排列可以制成各向异性和不同厚度的制品,还可以实现夹芯结构,以达到最佳轻量化方案。把纤维按照受力方向进行排布,可充分发挥复合材料强度不等向性来达到节约材料和减轻重量的目的。而金属材料由于属性均匀,在满足受力最大方向上的技术要求后,另一个方向强度就会过剩。

四、中国轻量化材料发前景预测

1、碳纤复合材料有望成为汽车结构件轻量化材料主线

1)、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轻量化

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将成未来车身结构轻量化的主要途径。碳纤维复合材料之前主要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比如,波音787表面的90%都是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占结构重量的50%。伴随航空技术向乘用车领域转移,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很多特性上超越传统材料,将成为汽车车身机构轻量化中材料的主要方向。

在汽车众多轻量化材料中,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质轻、高强、抗冲击和耐腐蚀等优异特点。在满足安全前提下,碳纤维车身减少的车身重量是铝合金等材料减重的2倍;同时,碳纤维复合材料比重不到钢的1/5但比强度却是钢的8倍,但拥有比金属材料高5倍的能量吸收能力使其具有优越的安全性能。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取代目前的钢体车身,可大幅减重高达60%,进而提高30%以上的燃油效率,新能源汽车上能平衡多装电池所带来的重量。

汽车材料属性对比

2015年德国新生产汽车铝合金和其他新材料在车身和底盘中的占比高达25%,是目前全球汽车轻量化材料使用比例最高的国家,到2020年新材料的使用趋势会继续上涨,将达到35%左右;同时,进一步降低低碳钢在汽车车身中的使用比例至原来的一半20%,提升高强钢的占比至45%。

德系:汽车车身不同材料组成占比

宝马i3上,宝马采用创新的LifeDrive模块构架,将车体分成Life和Drive两个部分。车身不再负责传递承载的重任,这样代表Life部分的乘坐模块就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正好给宝马i3的减重提供了机会:Life模块采用的正是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PR构成。通过大量使用CFRP,宝马i3减轻了300kg,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电池带来的重量,这也是宝马i3比别的电动汽车轻很多的原因。

新能源车型质量对比(kg)

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身结构给汽车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减重。

全性。车身轻量化可以使整车的重心下移,提升了汽车操纵稳定性,车辆的运行将更加安全、稳定。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极佳的能量吸收率,碰撞吸能能力是钢的六到七倍、铝的三到四倍,这进一步保证了汽车的安全性。

舒适度。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震动阻尼,轻合金需要9秒才能停止震动,碳纤维复合材料2秒就能停止,故碳纤维应用在汽车上,对于整车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的提升贡献同样很大,会大幅增强汽车行驶的舒适性。

可靠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疲劳强度,钢和铝的疲劳强度是抗拉强度的30-50%,而碳纤维复合材料可达70-80%,因此汽车上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对于材料疲劳可靠性有较大提升。

2)、碳纤维复合材料总装环节少,规模化应用具备产业可行性

碳纤维复合材料价格高和加工效率低是阻碍碳纤维复合材料大规模使用的主要因素。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成本达到20美元/kg,钢的成本是0.8~1.0美元/kg,铝合金的成本2.5美元/kg,镁合金的成本3.75美元/kg。汽车全属零件采用冲压制成,一般需要1分钟内即可完成,而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生产的编织、注胶和冷却工序需要数小时,这也制约碳纤维材料的大规模量产。

汽车轻量化材料成本(美金/kg)

碳纤维复合材料未来空间巨大。2020年之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成本在将降至70元/kg,生产效率也大幅提升至2分钟出一件,良品率也将大幅提升至95%;2013年以来我国汽车产量保持在2300万辆以上每年。市场空间测算假设:

假设2020年汽车产量将在2300万辆每年,同时假设每辆车平均车重约为1500KG,预计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行业渗透率达2%;同时,假设碳纤维复合材每千克成本为70元。测算2020年之后,汽车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空间达483亿元。

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空间测算

目前国内碳纤维汽车轻量化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碳纤维汽车零件厂商为海源机械和康得新;海源机械的复合材料液压成型技术主要为自己开发,而康德新的复合材料成型技术主要依靠德国技术导入,海源机械拥有显著技术成本优势,有望率先启动规模效应。

2、玻纤维复合材料将成汽车非结构件轻量化主线

1)、玻纤维复合材料汽车轻量化

玻纤复合材料是改性增强塑料,是指在塑料中增加材料来玻璃纤维来提升力学性能,适合在汽车领域中对于部分金属部件进行替代。玻纤维复合材料具有密度小、易成型、设计灵活美观、耐腐蚀、耐冲击、抗振、隔热、隔电、易于涂装、强度高、成本低的特点,成为广泛用于汽车内外装饰件和功能结构件的主要材料。

玻纤维材料在汽车零件中的使用。在整车制造中改性增强塑料占整车重量的9%;玻纤维增强塑料制造的前翼子板、发动机罩、尾板等在汽车车身上已普遍应用;在座椅骨架、保险杠、电池托架、仪表板、地板、护板、发动机罩盖、脚踏板、后背门等部件上得到运用。

汽车整车中各种材料占比

玻纤维复合材料较碳纤维价格便宜很多,但玻纤维较脆受到冲击易断裂,并且强度达不到碳纤维那么高,受热较碳纤维变形程度较大,所以玻纤维更适合制成汽车非结构件、装饰件,而碳纤维运用在车身结构件中较多。

2)、长玻纤复合材料将替代短波纤维,国外整机厂已广泛使用

长玻纤复合材料强度优势明显。在汽车玻纤复合材料玻纤增强材料根据塑料粒子的长度和玻纤维的长度可分为短玻纤增强塑料SFT和长玻纤增强塑料LFT,短玻纤离子长度为0.2-0.4mm,长玻纤长度更长为2-4mm、排列更规律,所以具有更强的强度、刚度。

长玻纤与短玻纤复合材料对比

我国玻纤维复合材料未来有提升空间。我国改性塑料市场,2016年改性塑料使用量最高的是德系车,其改性塑料的使用率达到22%为300-360kg,欧美国家的平均水平达16%为210-260kg,我国乘用车单车的改性塑料使用率只有8%为100-130kg,未来国内市场有较大提升空间。市场空间测算与假设:

假设我国改性塑料单车使用量将达到16%,按照整车质量1500kg计算达到240kg。2013年以来我国汽车产量保持在2300万辆以上每年,预计2020年汽车产量将在2300万辆每年;同时,改性塑料市场均价约为1.8万元/吨;假设玻纤维材料在改性塑料中占比50%。测算2020年,玻纤维复合材料在国内汽车领域市场空间达496.8亿元。

THE END
1.中国庭审公开网7691 累计公开案件数 0 今日公开案件数 接入25/25 北京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累计公开案件数 4662 今日公开案件数 0 场次中级法院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14403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2825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25817 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4887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32838 北京金融法院2868 热播案件 http://tingshen.court.gov.cn/
2.网报公告用户可查询各省(区、市)、招生单位、报考点在网报期间的公告信息 省(区、市) 招生单位 报考点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https://yz.chsi.com.cn/sswbgg/
3.中国汽车市场1价格在100万以上,占比0.2%;2价格在50~100万,占比中国汽车市场 1、价格在100万以上,占比0.2%; 2、价格在50~100万,占比0.8%; 3、价格在30~50万,占比2.6%; 4、价格在20~30万,占比6.8%; 5、价格在10~20万,占比41%; 6、价格在10万元以下,占比48%;https://xueqiu.com/9345396792/279963812
4.中国乘用车量价趋势与价格策略研究报告汽车频道2023年,中国乘用车累计销量约2171万辆,重回疫情前水平,其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提升至36%。从价格上来看,降价是当前汽车行业的主旋律,不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都在降价谋生存。市场环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给车企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同时也导致单纯的量价关系失效,车企需要尽快厘清影响销量的因素,在多变的环境中,明确http://auto.youth.cn/xw/202403/t20240319_15140989.htm
5.2022年车市两极分化加剧:14%的城市占据78%的高端车市场份额!2022年车市两极分化加剧:14%的城市占据78%的高端车市场份额!2022年的国内乘用车市场,在新能源车强势迭代燃油车和购置税减半等一系列补贴政策的推动下,保持住了2,000万辆以上的体量。同比2.8%的跌幅,也是复杂大环境下一个可以让人接受的结果。但是,如果细化到每一个线级城市,销量结构的差异,更能体现出中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6607985943950074&wfr=spider&for=pc
6.大家觉得车子是不是必需品?看中国人座驾价格分布区间5、价格在10万-20万,占比41% 6、价格在10万元以下,占比48% (数据来源:河南第七次人口普查) 关于中国人开什么车这个话题,相信不少人在网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评论,“我今年20出头,年收入百万,座驾是一辆百来万的奔驰S级。”但现实却是截然相反,当下大部分的国人开的汽车,价位通常都在20万以下。开百万级别豪https://news.yiche.com/hao/wenzhang/66593979
7.汽车音响系统:单车价值提升,白牌厂商份额增长迅速2023年1-7月 标配不同数量扬声器的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其中8个扬声器以上的占比超过45%) 数据来源:佐思汽研 受到扬声器数量增加与音响系统技术进一步迭代的影响,单车音响系统的价值进一步上升。截至2023年9月,汽车音响系统的单车平均价值估计超过1500元,高端车型成本额外增加500-1000元,整车成本增加至2000-2500元区间。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290358650068075042
8.2024年汽车行业2025年展望:似曾相识燕归来,春风拂柳吐新芽根据海关数据,2024 年前 3 个季度,中国向约 200 个国家出口乘用车,前 10 大国家占比 约 56%,其中俄罗斯排第 1,占比 18%,其后分别是墨西哥(7%)、阿联酋(5%)和比 利时(5%)。阿联酋和比利时应该扮演着中国汽车出口在中东和欧洲中转中心的角色。中 国出口到中东和北非地区(包括土耳其)的销量同比大幅增长 49%https://www.vzkoo.com/read/2024121009068bf2e86661d29d2c171a.html
9.中国汽车流通协会:2023年7月全国二手车市场深度分析互联网数据车龄10年以上的车型占比为9.1%,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4个百分点。 2023年7月二手车交易价格区间分析 7月,二手车交易价格区间在3万元以下的车辆市场占比最大,占33.9%,环比下降了0.4个点。其次是3-5万的车辆占21.6%,环比下降了0.9个点;8-12万车辆占10.8% ,环比下降0.3个点;5-8万的车辆占16.1%,环比增长了0.8https://www.199it.com/archives/1648635.html
10.汽车招商证券:汽车迎来景气回升周期,细分板块多点开花从占比来看,SUV新车占有率首次反超轿车登顶。 20年1-9月SUV市场份额比重达46.6%,较19年上升2.5%;轿车市场份额46.5%,较19年下降1.3%;MPV连续4年下滑至5%;交叉型常用车小幅升至2%。 价格及终端优惠:2020年优惠幅度整体稳定,年末促销效应仍存 2017年至今,乘用车各车型终端优惠力度逐年攀升,其中SUV车型优惠额度增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611237
11.Q3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报告:占比首超50%,北京销量第一相对的,加上燃油车后的乘用车总体市场,同比增速仅有2.2%。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增长速度显著高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电动车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引擎,燃油车拖了后腿。 (3)自2024年7月开始,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占比突破50%,超过燃油车销量。 Q3季度数据拆开来看,7、8、9三个月的新能源销量,在全量市场中占比分http://www.bianews.com/news/details?id=197085
12.中国未来的娱乐巨头在哪里?但我们在分析近30年美国娱乐消费支出占比变化中发现,娱乐花费占比大部分时间维持在5.0-5.2%区间内,仅1996年和2008年达到5.5%以上的高度(全球金融危机时间点附近,一定程度的“口红效应”)。当然,这种“合理猜想”也可能出现在发达国家人均线水平附近,美国近30年数据缺少参考意义,低娱乐消费支出意愿或有提升空间。 https://www.tmtpost.com/4221351.html
13.汽车之家:2022年女性在新购车用户群体占比已提升至34%白皮书指出,汽车消费者人群画像的改变促使消费者需求从“出行刚需”向“个性消费”转变。这种转变使其在购车消费中更容易为个性化买单,不再拘泥于性价比。 汽车之家购车意向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期间,整车销售价格低于20万元的购车意向占比持续下滑,而价格在20万元以上的汽车自2019年以来占比持续上升;其中,20-30万https://www.dsb.cn/209067.html
14.长城汽车2025战略目标:年销400万辆新能源占比80%营收超6000亿“中国汽车品牌的机会只有一次。”魏建军说。 正如2016年推出以魏姓个人命名的“高端系列”一样,魏建军在新战略发布会上意气风发,向长城汽车描述了五年年销量400万辆、新新能源汽车占比80%,营业收入超6000亿蓝图。 这样的目标有多遥远? 从行业角度来看,中汽协去年底预测,到2025年国内汽车年销量将达到3000万辆,年复http://www.qichelingyu.com/h-nd-387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