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猛进的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拉动汽车市场的重要引擎。
自2015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已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公安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1657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214万辆,下降11.43%;不过,新能源汽车表现依然坚挺,上半年新注册登记220.9万辆,比去年同期增加110.6万辆,增长100.26%,创历史新高。
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06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001万辆,正式突破“千万大关”。在外界看来,新能源汽车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那么,哪些城市撑起了日益庞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背景下,又将搅动怎样的格局变化?
01
城市版图
据公安部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06亿辆,其中汽车3.10亿辆,新能源汽车1001万辆,占汽车总量3.23%。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810.4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80.93%。
从增势来看,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机动车1657万辆,与去年同期下降11.43%。根据分析,主要原因出在受疫情影响的4月和5月,新注册登记量明显低于去年同期。不过,新能源汽车不降反增,并创下历史新高——上半年新注册登记220.9万辆,同比增加110.6万辆,增幅高达100.26%。
进一步看,汽车保有量城市版图也在变迁之中。
截至6月底,全国有81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37个城市超过200万辆,20个城市超过300万辆。
其中,北京汽车保有量达到622.4万辆,排名首位;成都、重庆汽车保有量分别为589.6、563.6万辆,分列第2位和第3位;苏州、上海、郑州、西安、武汉汽车保有量均超过400万辆。相比2021年底,武汉变化较为明显,从300万量级成功跃升至400万量级。
这20个汽车保有量超300万的城市,保有量总和达到8090.1万辆,占全国汽车保有量比重超过四分之一,是妥妥的“汽车大户”。
不过,自疫情发生以来,不少地方都通过松绑限购、增加指标或给予补贴等方式,鼓励市民购车。公开信息显示,今年以来,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及天津已相继增加投放购车指标。
进一步看20座城市的人均汽车保有量,最高的是苏州,每百人拥有37.6辆汽车;其次是东莞和郑州,每百人分别拥有35.5、34.9辆汽车。最低的是人口基数最大的重庆,每百人仅拥有17.5辆汽车,广州、上海每百人也仅拥有17.6、19.1辆汽车,排名靠后。
02
格局重塑
在新能源汽车带来的产业加速变革浪潮中,一些传统汽车保有量大市,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明显“掉队”。
例如,截至今年6月底,苏州汽车保有量达482.9万辆、排名全国第4位,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在2021年底才突破10万辆;
汽车保有量居全国第7位的西安,2020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也为10.49万辆;
作为老牌汽车重镇,武汉汽车保有量403.9万辆、排名全国第8位,2021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仅10.85万……
此外,汽车保有量全国前20位城市中,还有包括佛山、宁波、济南等在内的多个城市,2021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足10万。
面对新能源汽车这个未来关键变量,又有哪些城市抓住了风口抢先领跑?
从各地已公布数据来看,截至2021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高的城市是上海,达到63.5万辆;其次,深圳、北京保有量也都超过50万,分别为54.4万辆、50.7万辆。
近日,商务部等17部门发布《关于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活跃二手车市场及促进汽车更新消费等措施。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看来,“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汽车消费中的新增长点。针对这样一个快速增长的领域出台政策,既是顺势而为,也能让政策的杠杆效应更加突出,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不少城市向更高目标发起冲击。
北京新能源汽车累计保有量力争达到200万;
深圳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左右,“十四五”期间新增注册汽车(不包含置换更新)中新能源汽车比重达到60%左右;
广州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提升至80万辆、占汽车保有量比重超20%;
成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60万辆,力争达到80万辆;
西安力争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万辆左右,公共领域全面电动化……
03
超车机会
一个行业共识是,我国新能源车产业正处在由产品驱动转变为消费驱动的阶段。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市场”与“汽车工厂”的双重属性日益突出,为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各地看到了突围和超车的机会。
不难发现,产量领先的上海、广东、广西、陕西和安徽五个省份,无一例外都拥有各自的新能源汽车代表品牌。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随着2019年特斯拉工厂投产,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一路攀升,从2019年8.30万辆,增长至2020年23.86万辆,2021年又进一步扩大至63.19万辆,坐稳“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位置。
2021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也由上一年42.4万辆提升至62万辆,一举超过深圳(54.4万辆),位居全国第一位。在此之前,深圳已“连续六年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注册登记数量最多的城市”。
根据上海的最新目标,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120万辆,产值突破3500亿元。
有这样的成功案例,近年来,各大城市都拼尽“浑身解数”,争取龙头车企及重点项目落地。
以比亚迪为例,这家A股市值在上个月成功突破万亿大关、并拿下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的车企巨头,目前已在西安、北京、深圳、上海、长沙、天津等地布局有整车生产基地。随着市场利好不断显现,越来越多的“入局者”争相向国产新能源汽车“一哥”抛出橄榄枝。
在外界看来,这意味着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启动稍慢”的成都,正加速后发赶超。
新一轮产业“争夺战”打响,一场城市格局洗牌也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