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业市场恰鸡就如何报告提到,2022年新能源行业投资并购已披露交易金额合计约人民币3399.4亿元,较去年同期涨幅达47.9%,交易量达519笔,较去年同期涨幅达16.1%。已披露投资并购交易金额呈逐年增长态势,但平均交易金额有所下降,主要受到清洁能源发电交易规模10亿以上交易量减少所致,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链和储能产业链已披露单笔平均交易额多在亿元以下。
2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表示,2022年中国外贸有三大精彩表现,就是站上了新高度,释放了新动能,作出了新贡献。什么是“新动能”李兴乾说,在去年,以电、光、锂这“新三样”为代表,就是以电动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的出口为代表,我国高技术、高附加值、引领绿色转型的产品成为出口新增长点。2022年,电动汽车出口增长了131.8%,光伏产品增长了67.8%,锂电池增长了86.7%。
国家铁路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新能源商品汽车铁路运输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其中明确,积极鼓励开展新能源商品汽车铁路运输业务。国家铁路局运输监管司司长王忠刚表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
2022年新能源行业投资并购已披露交易金额合计约人民币3,399.4亿元,较去年同期涨幅达47.9%,交易量达519笔,较去年同期涨幅达16.1%;已披露平均交易金额从2021年的9.5亿/笔上升至2022年的10.3亿/笔;动力电池产业链交易最为活跃,交易量占比达53.8%,PE/VC投资方占比略高,国内为主要交易市场。
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过350万辆,其中整车出口达50万辆,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整车出口最多的国家。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出口量激增,对铁路运输提出了迫切要求。《意见》的出台,将有效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用和铁路运输绿色低碳优势的充分发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已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的25.6%,提前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的2025年发展目标;另一方面,2023年新能源国补退出历史舞台,新能源汽车产业扔掉持续十多年的“拐杖”,真正开始独立行走,行业进入全面市场驱动的新局面。
不仅如此,进入2023年以来,特斯拉率先官降,新势力企业迎战,南北丰田等合资车企随之跟进,一场轰轰烈烈的新能源降价潮由此展开,进一步加剧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内卷”。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全年销售688.7万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6%,高于上年12.1个百分点,全球销量占比超过60%。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536.5万辆,同比增长81.6%;插电式混动汽车销量151.8万辆,同比增长1.5倍。
2022年,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国内市场销售占比达到79.9%,同比提升5.4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预计今年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2022年中国(含台湾)新能源行业内投资资金主要流向风电光伏,金额约为3.4万亿人民币,占比约为36.9%;储能投资总额2.7万亿人民币,占比约为29.3%。锂电池储能投资总金额2.2万亿人民币,占比约为23.6%;氢能投资总额超6,800亿人民币,占比约为7.4%。
2022年中国新能源项目投资金额高达9.2万亿人民币(含台湾),新能源产业已经成新兴科技产业的重点投资领域。
受新能源补贴退出以及春节假期提前等因素影响,今年1月新能源市场占有率虽保持在24.7%的高位,但却罕见的出现了产销双降。其中,产销分别为42.5万辆和40.8万辆,环比均下降近50%,同比则呈现个位数下降。
在全球气候变化、工业革命4.0等大背景下,在可预见的几十年内新能源方向都是大趋势,也是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趋势产业。总体来看,目前整体新能源产业处于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并且在未来3-5年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也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引擎。
新能源目前最广泛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电力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属于非常规能源,狭义的新能源主要指新能源开发和应用,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聚变能均是新能源的范畴。广义上新能源行业可能还包括新能源汽车(又可衍生出电池、充电、换电、氢燃料等)、储能、综合能源等。
新能源产业承载着能源革命、交通革命、技术自主创新、产业弯道超车以及实现“双碳”目标等多重战略意义,既是世界尖端科技的比武场,也是全球各国政策重点支持的方向。在政策的先期引导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形成了规模优势和供应链优势。在企业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在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方面取得了技术领先优势。全球排名前十的动力电池企业有半数以上是我国企业,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使用量已经连续五年位列全球第一。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到,加强新能源生产使用和制造业绿色融合。顺应分布式、智能化发展趋势,推进新能源生产服务与设备制造协同发展。多地也相继出台政策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如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的《省政府关于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到,到2022年,在绿色新兴产业领域培育形成3-5家百亿级龙头企业,20家左右技术领先的骨干企业,30家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重点企业。
“十四五”“十五五”期间,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我国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需要保持合计年均1亿千瓦以上的大规模发展,以持续快速地推动能源供给侧清洁化、低碳化发展。为推动新能源实现产业和技术升级,中国要推进新能源产业实现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并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和升级;加大对新能源产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升级支持力度,实现新能源产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退役风电机组、光伏组件回收处理技术和新产业链发展,实现产业链全生命周期闭环式绿色发展;推进关键技术突破,加快推动关键基础材料、设备、零部件等技术升级;瞄准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高效储能、氢能、新一代核能体系、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天然气水合物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示范项目。
新能源行业研究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新能源未来的政策走向和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挖掘新能源行业的市场潜力,基于重点细分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对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竞争、产业盈利水平等多个角度市场变化的生动描绘,清晰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