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中国汽车十大技术趋势》正式发布

您是否想浏览中国自主品牌出口车型,可以为您切换到易车国际站。

11月12日,第三十一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2024)正式开幕。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骏发布《2025年度中国汽车十大技术趋势》,包括能能量管理策略、车载智能计算方案、智驾与底盘深度融合、EMB技术、多模态大模型、智能电池技术等共10项技术上榜。

“2025年度中国汽车十大技术趋势”主要围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5大技术群+26个专题”,聚焦实现重大突破的、实现新量产的和应用规模显著提升的“三类”技术趋势,面向来自113家单位的405位企业CTO、专家学者、技术骨干等开展了四轮调查与研究,最终形成凝聚行业共识的年度技术趋势研究成果。

2025年度中国汽车十大技术趋势:

趋势1

新能源A级乘用车百公里行驶电耗将降至10kWh以下

技术类型:实现重大突破技术

技术重要性:降低新能源汽车电耗水平是汽车产业节能降耗、提前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协同硬件技术创新和软件管理优化的整体解决方案可显著提升整车续航里程。

技术发展趋势:2025年,芯片集成、多合一电驱动系统、智能能量管理策略等关键技术有望迎来技术突破,实现新能源A级乘用车百公里行驶电耗降至10kWh以下。

趋势2

车载智能计算平台降本提质助力NOA等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

技术类型:规模显著提升技术

技术重要性:车载智能计算平台为智能驾驶提供核心算力支持,是汽车智能化水平的重要方向标。

技术发展趋势:2025年,车载智能计算平台将持续优化降本提质策略,助推NOA等智能驾驶技术广泛应用于高中低端各种车型。

趋势3

智驾与智能底盘融合将显著提升L3以上车辆运动控制性能

技术重要性:智驾与底盘的深度融合是实现自动驾驶汽车更安全、更舒适、更高效、更节能的关键基石。

技术发展趋势:2025年,通过智驾与智能底盘的深度融合,将实现极限工况下底盘智能运动控制技术的重大突破。

趋势4

安全可靠的整车全域操作系统将迎来量产元年

技术类型:新量产技术

技术重要性:车用全域操作系统作为安全、高效、可扩展的整车基础软件底座,是支持车辆全局智能化控制和决策、加速产品创新迭代的原动力。

技术发展趋势:2025年,车用操作系统向安全可靠的整车全域架构演进,并将迎来量产元年。

趋势5

AI赋能的合成数据将成为自动驾驶研发的重要数据资源

技术重要性:利用生成式AI和世界模型等先进人工智能技术生成高质量的合成数据,可有效缓解数据短缺难题,提升算法模型的可靠性,是自动驾驶模型训练极具前景的发展方向。

技术发展趋势:2025年,AI生成的合成数据将普遍应用于自动驾驶模型的高效训练和仿真服务。

趋势6

智能高效混合动力控制策略将持续优化并日益普及

技术重要性:智能化技术为混合动力系统节能潜力进一步释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个性化、全局优化成为混动能量管理策略量产应用的新范式。

技术发展趋势:2025年,过半数车企将在混动车型上量产应用智能化动力控制策略。

趋势7

EMB技术日趋成熟即将迎来量产应用

技术重要性:EMB具备结构简洁、响应快速、控制精准、安全性能显著提升等优势,是适配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关键制动技术,是未来车辆制动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

趋势8

多模态大模型有望推动自动驾驶感知决策能力实现创新突破

技术重要性:利用多模态大模型通识能力增强现有的自动驾驶模型,可有效应对智能感知中存在的长尾问题,显著改善车辆对场景、障碍物、导航信息等要素的理解能力。

技术发展趋势:2025年,自动驾驶模型有望随着多模态大模型算法改进、数据生成能力提升、算力和训练时长扩增,助推自动驾驶感知决控能力的重要突破。

趋势9

智能电池将实现感知器件、自修复新材料的重大突破

技术重要性:智能电池通过先进传感内植和自修复、防护材料的主动调控,实现电池安全风险可知可抑,是提升动力电池安全的重要手段。

技术发展趋势:2025年,智能电池有望实现内部电势、温度、形变、气压、关键组分的同步自感知、内部气压自调节、短路损伤自修复的技术突破。

趋势10

自动驾驶运行安全风险管控系统将逐步上车部署与应用

技术重要性:“运行安全”成为高级别自动驾驶安全的焦点,推动构建自动驾驶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体系。

技术发展趋势:2025年,车载运行安全风险管控系统将逐步在自动驾驶系统实现部署应用,服务自动驾驶运行安全监管与实施。

THE END
1.汽车零部件行业:行业现状未来趋势产业链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目前,在汽车产业核心技术快速演进和供应链格局重塑的大背景下,我国汽车零配件行业稳步发展,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也带动了汽车零部件向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方向拓展。汽车零部件行业涌现出了一批优质的国产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位列前茅,更是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全球化竞争,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https://www.dongchedi.com/ugc/article/7186645715442008580
2.2024年汽车行业前景分析未来,汽车行业将继续迎来深刻的变革和发展。一方面,新能源技术、智能驾驶技术等创新应用将推动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内的兼并重组和合作创新将成为常态。同时,政府对于汽车行业的政策引导和市场监管也将对行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汽车行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https://www.cir.cn/R_QiTaHangYe/73/QiCheHangYeQianJingFenXi.html
3.安全系统电子技术(一)行业现状 市场情况世界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与汽车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美国、欧洲、日本是全球传统的主要汽车市场,也是汽车电子产业的技术领先者,掌握着国际汽车电子行业的核心技术与市场发展优势。目前全球汽车电子产品主要市场仍集中于欧洲、北美、日本等地区,但是随着汽车制造产业向新兴国家和地区的逐步转移,中国、印度https://sub1.dlust.edu.cn/ktsg/info.asp?id=565
4.的演变与未来蓝图汽车作为现代工业的象征之一,已经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从最初的蒸汽动力车到如今的电动和自动驾驶汽车,汽车技术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与创新。这篇文章将详细探讨汽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特别关注汽车技术如何在不同阶段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https://blog.csdn.net/feizai521493/article/details/140743143
5.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精选十篇)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篇1 一、中国汽车业现状 2009年1~10月, 中国汽车产销首次超过1, 000万辆, 分别为1, 087.32万辆和1, 089.14万辆, 同比增长36.23%和37.71%。乘用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产销812.86万辆和819.03万辆, 同比增长42.41%和45.18%;商用车累计产销超过上年, 表现也比较出色, 产销274.46万辆和27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m476jg6.html
6.小议数控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数控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文章本文对数控技术进行了简要概述,分析了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中国数控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数控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制造行业不断进行改革,制造行业成为权衡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性行业。当前,传统的低效机械加工方式逐渐被现代化先进的机械加工技术所取代,制造行业得以快速发展。数控行业的发展https://articles.e-works.net.cn/cnc/article153424.htm
7.氢能革命,星辰大海招商证券认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阶段与2010年的纯电汽车类似程度较高;氢燃料电池整车未来五年预期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68%。 发展氢能是中国21世纪能源战略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必经之路,“十四五”规划明确了中国氢能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政策继续加码预期会推动氢能渗透率持续提升。回顾中国新能源的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650645
8.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现状分析与未来规划预测报告2025第一节 新能源汽车行业渠道分析 一、渠道格局 二、渠道形式 三、关键要素对比 第二节 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建议 一、统一技术标准 二、行业路线争议 三、核心技术研发 四、商业模式探索 五、基础设施建设 六、零部件配套政策 第十章 2022-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财务指标分析 http://www.zyhtyjy.com/report/406745.html
9.化工科技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智能化与自动化: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和自动化将成为化工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智能化的生产控制系统和自动化设备,化工企业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和效率提升。 绿色与可持续:绿色化工和可持续发展将继续成为化工科技的重要主题。未来的化工科技将更加注重环保和资源节约,开发绿色工艺和产品,实现可持https://www.feishu.cn/content/chemical-technology
10.智能机器人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机器人技术也来越成熟,应用也越加广泛,机器人技术发展到现在,正朝着工业4.0的目标大步前进。本文详细的介绍了国内外机器人的发展现状、智能机器人的关机技术以及机器人的未来发展方向。 王耀南院士在2020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作报告 作者简介:王耀南,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1981年毕业于东华https://www.51cto.com/article/641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