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大众宣布计划关闭德国三家工厂,裁员数万人,德国人听到感觉天都塌了,大众竟然不管德国死活,去讨好中国!
关厂、裁员、降薪
1938年,大众成立,作为欧洲最大的汽车公司,它是德国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众要是出事,德国汽车工业都得抖三抖。
在德国,大众汽车的销量常年稳居第一,技术先进、口碑好,非常受欢迎,大众在德国有将近30万名员工,10家工厂,不仅给德国人提供了就业,还带动了国内其他产业的发展。
可是就在10月28日,大众却宣布:公司计划关闭至少3个德国工厂,裁掉数万人,还要降低18%的工资,这在德国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公司创立87年以来“历史性的时刻”。
那么,不禁让人想问:德国和大众究竟怎么了?
德国、大众经济下滑
德国,欧洲的老牌强国,从工业革命以来,就活跃在欧洲历史的舞台,作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德国近年来的发展却不尽人意,经济一直在下滑,去年还成为了“全球唯一负增长的发达经济体”。
德国经济的成败归功于“制造业”,占GDP19%,是核心支柱产业,但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如今德国制造业却一直跟不上步伐,尤其是在数字化、AI等新兴领域。
这让德国很是愁苦,眼看着制造业的优势逐渐削弱,自己却没有什么办法,就拿汽车工业来讲,众所周知,新能源是国际趋势,但德国车企在这方面能拿出来的技术非常少。
2024年1—9月,德国的经济同比下降了0.4%,德国PMI(评价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也跌破了40,如果再跌下去,不利于德国经济的预算、发展。
通货膨胀也是造成德国GDP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战争的发生导致物价上涨,尤其是能源和原材料,大大压缩了德国企业的利润空间。
19世纪以后,德国构建了“以大型跨国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集聚产业链”工业网络,但近年来,德国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优势产业基础受到侵蚀,导致德国经济持续低迷。
数据显示,大众2024年1—9月的净利润同比下降了64%,仅有120亿人民币左右,为了应对危机,无奈之下,只能计划关闭至少三个德国工厂,如果实施的话,将导致上万人失业。
大众这次裁员,德国上至政府、下至民众,都感到难以相信,他们想不到的是,大众竟然放弃了本土,保留中国工厂。
大众的工人在28号当天,在工厂进行抗议,他们称自己的要求是合理、公平的,他们还说宣布将举行活动,直至占领工厂,无奈之下,德总理朔尔茨出面调解了。
裁员、降薪、关厂,德国大众惊动朔尔茨环球网2024-10-30
朔尔茨称:大众公司利润下降不该牺牲工人的利益,他正在尽全力挽留大众的汽车制造工厂,如今大众内部还在进行会议商谈,德国上下对大众进行猛烈的批评。
当然有反对声也有赞同声,许多德国媒体认为大众也是没办法了,只能出此下策,《明星》周刊称,大众人员结构臃肿,工资非常高,这样的情况必须终结。
大众的无奈之举
大众的选择其实是可以理解的,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今年前9个月,大众电车销量为18.9万辆,同比下降9.8%,明显不如特斯拉、比亚迪,它们的市场逐渐减少,亟需转型来应对危机。
大众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也相对单一,缺乏具有竞争力的爆款车型,大众的新能源汽车品牌知名度也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很明显,大众做的努力明显不足。
全球销量也是大众汽利润下降的原因,2024年1—9月,大众所有车型的全球销量为217.6万辆,同比下降7.1%,如果大众不解决上面几个问题,它的利润空间可能还会再次被压缩,会变得越来越难过。
我国市场庞大,无数外企在我们国家赚得“盆满钵满”,大众也“不得不”选择我国。
1984年,伴随着改革春风的到来,大众来到了我国,我们国家亟待发展,只能吸引外资,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大众也凭此机会,占据了我国市场,直至今天,“上汽大众”依旧火爆。
随着技术的进步,我国供应链不断完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企业需要什么,就能在中国市场找到什么,而且价格还很实惠。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大众汽车在我国市场的扩张,不仅可以提高它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力,还可以赚取利润和发展机会。
大众汽车董事会主席:坚定“在中国、为中国”方针,开启崭新40年新浪财经2024-09-27
那么,未来中德双方能在哪些领域合作呢?
中德合作的机遇与前景
中德可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尝试合作,德国作为传统汽车强国,它的制造工艺、高端制造等技术遥遥领先,我国在智驾、新能源方面优势很大,我们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市场空间大。
史登科,宝马大中华区的CEO,他对我国新能源车市场充满信心,认为中德合作研发新能源汽车前景广阔。
早在2008年,宝马还在我国开始了电动汽车MINIE的路测工作,为进军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行铺垫。
中德双方的企业可以通过优势互补,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德企可以提供先进技术、高品质零部件,我国企业可以提供丰富的市场资源、高效的生产能力。
对于德国企业来说,抓住我国市场就是获得新发展动力的关键,我国市场拥有全球最完善的供应链、高效的生产力和庞大的消费群体,为德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比如德国的“巨浪凯龙机床(太仓)有限公司”在我国的业务量增长了三倍,工厂规模也扩大了三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发展给这家公司也带来全新的业务。
中德合作也有助于德国企业提升竞争力,通过合作,德国企业可以学习我国的智联、新能源技术和创新模式,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与德国企业的合作可以提高技术、品牌形象,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结语
中、德作为世界主要的经济体,在汽车产业领域合作大有可为,双方合作可以促进全球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提高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希望在未来,双方可以继续努力,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