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辩论范例6篇

传统社会人们重视血缘亲子关系,将男性世系的家名及香火一代代传下去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事。传统中国人最担心的是绝后,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将个人的短生命融入到家族的长生命中,以保持家族延续的观念几乎可以视为中国人的一种宗教安慰。在以家为本位、强调以家为中心的团体意识的文化背景下,个人的存在,就是为了家族的存在与延续,而不是以个人及其发展为目的。

然而,由于受到社会经济生活、大众传播媒介等因素的影响,上述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婚恋家庭观,正在发生着一系列明显的变化,“婚恋家庭从主要满足个人的生理要求和传宗接代需要向主要满足个人的感情需求及自身利益的方向转变”①,现代青年更看重的是稳定发展的事业和良好的经济收入,如果婚姻家庭与这一目标发生冲突,被放弃的、居于第二位的往往是婚姻和家庭。现代社会个人是家族的延续的概念正在淡化,“一个最明显的事实是,中国的城市人口(约占人口的20%)尤其是生活在大都市的许多人们,已经不再迷恋于各种‘传统的中国价值观’(家庭、亲子关系、传宗接代、祖先崇拜等等),他们可以选择不结婚、不生育、同居、婚前性关系、同性恋之类的生活方式,而不致于招来太大的麻烦。”②无论选择哪一种生活方式,包括不希望婚姻的模式,都是基于对个人权利、发展的认同和重视,个性化的色彩越来越浓厚,同时,这些个性化的追求并非都是正当的,值得赞赏的,相反有很多是自我中心,是为不负责任寻找借口,这样的情节在许多电视剧中常常可见。

传统婚姻体现的往往是家族的利益、家长的意志,故有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说,至于婚姻双方当事人的意愿在这一过程中则常常是被忽略的,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家庭难以再统摄个人,个人有了自由发展的余地和空间,所以无论是丈夫还是妻子,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的前途来安排生活、工作,而不再视个人利益从属于家庭利益为天经地义。相对于封闭、稳定的自然经济状态,开放、流动性大的市场经济社会向人们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和发展空间,人们必然不会再局限于一家一族甚至一城一市,而是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当然,即使在现代社会,家仍是人们精神的栖息地,是迎接各种挑战、困难的精神支柱和情感依托所在。只是“在选择的机会出现之时,许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放弃原先赋予家庭的价值,而选择一种更好的生活。……由此可见,并没有什么价值观是不可以改变的,如果环境改变,或许是为了改变环境,人们可以放弃旧有的价值观念。”③

二、家庭从重静态稳定转向重动态和谐

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家庭生活、感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婚姻的最高境界已不局限于追求“白头偕老”,而是更注重享受优质生活、高质量的婚姻。对家庭婚姻的要求提高了,满足起来自然也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婚姻开始出现动荡。而且快速变动的社会令许多人的内心感到不安全,在情感领域也容易出现危机。家庭伦理剧中涉及男女情感的电视剧热播,就透露出现代人情感生活危机四伏的信息,在危机中人们依旧渴望着美满和谐的家庭婚姻。《海棠依旧》里父亲在二女儿结婚前,大女儿婚姻却亮红灯时,全家“最后”一次团圆饭上说:“老话儿说得好,祝你们白头偕老。老话儿都是话中有话,因为白头偕老不易。你大姐结婚我这么说的,老二结婚还是这么说,老三结婚也是这话。”如今,就连这最朴实、最基本的底线往往都守不住,可人们还是期望能满足更高标准的要求。

那些“还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人,有自主意识的个人,他们才能把不幸福的婚姻‘凑合’下去,他们才会认为个人的快乐与幸福同家庭的稳定相比是无足轻重的事情,他们也才能在个人的感受与家庭及婚姻的形式发生冲突之时,使个人的感觉屈从于家庭和婚姻的完整形式,并且认为这样做并不困难。而对于一个个人意识业已形成的个人来说,这样做就要困难得多。”④仅仅在二十几年前还被中国人视为“洪水猛兽”,影视剧“雷区”的婚外情、离婚等有悖于中国传统的婚变,如今已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被人们平静地接纳了。轰动一时的电视剧《牵手》曾因正面塑造第三者迟迟未能开拍,拖了三年之久才拍出来,就是因为大环境发生了改变,社会逐渐认可、接受了这样的表达。

无论是结婚、离婚、复婚还是再婚,每一步都会牵扯到更多的人和家庭,对于社会的影响也就不能小视。电视剧题材上从大量描写离婚、婚外情,向再婚、复婚、言归于好等转变,为现代婚姻生活重动态和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注脚。情感、婚姻经历着变异的考验,离婚带给人们的动荡、不安、创伤、苦痛,最终需要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再一次慎重、宽容的婚姻来抚平、安慰和超越。家庭不再是以一成不变的稳定来表现出和谐,而是多了一种选择,由不和谐的婚姻到残缺的离婚,再到再婚,在动态的变化中表现出现代社会和谐所特有的复杂性。

对现代社会日益走高的离婚率,就像看完了《中国式离婚》等以令人黯然神伤的离婚作为结局的电视剧一样,在与剧中人一起感到心力交瘁的同时,更让人对婚姻产生了畏惧感和疏离感,让人笼罩在灰色压抑的阴霾之中,似乎现代人对于家庭婚姻只能收获创伤,选择逃离。同时,也有像电视剧《半路夫妻》所展现的,在双方经历了“没有硝烟的战争”最终以离婚收场后,由于有了前边的经验和教训,有了改正错误的机会,再婚重组的家庭更加懂得珍惜第二次婚姻,尽管彼此的磨合是必经阶段,磕磕碰碰仍是生活中的常客,但让人感到婚姻生活的阳光色彩,给人以希望和积极的动力。

同时,也有些电视剧给人剑走偏锋的感觉,一味展现畸形、甚至变态的所谓恋情,情感泛滥、贬值,刻意编造情感混乱、过多渲染婚变,偏离了现实生活的情感轨道,一个又一个美满的家庭被泛滥的情感冲垮、破碎、毁灭。尽管影视剧对现实婚姻家庭生活的表现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对人们多有误导,近30的改革开放让中国人的情感世界在婚姻自由、离婚自由、情感自由等口号的冲击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震荡,但是中国伦理道德的主流道德观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大体上仍沿袭传统的维持家庭稳定追求和谐美满的基本理念。就多数情感剧而言,即便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在最终情节上仍基本坚守着传统道德规范,破镜重圆、重归于好的结局屡见不鲜。

三、夫妻间男尊女卑的秩序转向男女平等的关系

夫妇关系是“三纲五常”所强调的重大伦常关系之一。在古代的宗法社会中,夫妻关系的调适是片面地遵照“夫为妻纲”、“男主女从”的准则进行的,甚至夫妻关系是要服从亲子关系的,妻子在家庭中只是充当生儿育女的工具。中国人常把人伦即缘于自然血缘、婚配和长幼等形成的亲属关系称为“天伦”,意指此为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纽带和最天然的本质关系。在中国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下,这种自然天性的人伦被改造成了宗法人伦。在宗法人伦中夫妇关系变为上下尊卑关系和支配顺从关系,形成了婚姻家庭中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普遍意识,和被认为天经地义的以男性长者为家长的父权家长制。

建国以来,建立在森严的人伦宗法等级秩序下男尊女卑的传统性别秩序逐步被打破,向着婚姻中男女相互关爱、彼此宽容、共同分担的平等式关系发展,但这个发展非常艰难,不仅有来自男性、社会习惯等的阻力,也有女性自身的弱点。如果说前两个转变已被人接受并实践的话,那么男女平等的实现恐怕尚处万里迈出第一步的阶段。许多电视剧中的女性都与男性一样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蒸蒸日上的事业,她们既有女性的温柔也不乏精明干练。但总的来说,电视剧在表现男女平等方面非常欠缺,如《好想好想谈恋爱》的四个女主角都是大龄女贵族,都有不菲的收入,都对男人挑三拣四,这些带有女权主义色彩的描述与男女平等相去甚远,没有树立起女性自强、自立的精神榜样,追求的是等同而非平等。

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影视剧,婚外恋几乎成为破坏家庭第一杀手的代名词,而婚外恋的破坏者往往是女性,她们或因感情,或因金钱、权势而背负上背叛道德的枷锁。在绝大多数情感剧中,婚姻出现问题都是因为妻子是“女强人”忽视家庭和情感交流,或是青春已逝的贤妻良母,导致丈夫在遇到年轻、貌美、善解人意的“第三者”时“出轨”、“不忠”。虽然在《中国式离婚》里,并没有“第三者”,婚姻的问题也更多地出现在了女人身上。该剧试图从婚姻关系内部对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描绘了由陈道明和蒋雯丽饰演的一对普通中年夫妻,即使在没有第三者介入的情况下,还是遭遇了婚姻本身带来的伤害和无奈。电视剧《金婚》也描写了模范丈夫佟志对从小被娇惯出各种毛病如洁癖、小心眼等的妻子文丽的忍让与宽容,50集中两人不停地因为生活中的琐事吵架,每次都是文丽在“没事找事”,两人吵了50集(50年),给人的感觉就是成功婚姻的经营主要在于男性的大度包容。

婚姻需要男女双方共同摆正责任与情感,家庭与事业的位置,在这一点上如果没有男女平等,只要求一方付出,付出的一方常常是女性,其结果注定是对家庭、对婚姻和每个家庭成员的伤害。以女性为家庭的倾心付出来说,不能再简单地用符合传统美德来衡量,而要看是否反映了女性的一种自我迷失,一味地舍弃自己成全家庭未必会得到想要的回报,这样的例子在电视剧中屡见不鲜。电视剧《牵手》中的女主人公夏晓雪(蒋雯丽饰)本是一位很有发展前途的知识女性,婚后为丈夫而放弃了事业,把精力全放在了家庭和儿子丁丁身上,她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得到丈夫更多的关爱和体贴。而丈夫钟锐却认为她越来越俗气,由于缺少沟通,两人的婚姻产生了危机。

在《中国式离婚》里,妻子林小枫为了让努力改变家庭经济面貌的丈夫无后顾之忧,表示包下全部家务,在林小枫的无私奉献中,丈夫宋建平拼搏成功,而林小枫自己却屡屡因为家中琐事耽误了工作而下岗。两人的反差开始拉大。编剧王海在《中国式离婚》里写的是一个望夫成龙的故事,她认为望夫成龙是女人们的普遍心态,这与夫贵妻荣的传统观念没有太大的区别。一如《中国式离婚》所着力演绎的,现代中国女性思想中“夫贵妻荣”的观点还很有市场,这样情况下已婚女性很容易迷失自己,沦为“怨妇”、“弃妇”。

注释:

①李银河.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197.

②刘达临,等.中国婚姻家庭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217.

③李银河.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198.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糟粕

所谓传统,是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之所以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也是开创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与新道德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一)中华文明的核心元素

(1)易经:可以说是百家思想之源:天行道,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乃阴阳五行辩证思想的源头,具有超越古今的大智慧!(2)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世界客观规律本质的科学观,也是追求自然和谐的生命观!(3)儒家:人之初,性本善!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以人性本善为出发点,追求博爱与大同世界,追求和谐完美的人文主义,讲究人文伦理,是人文思想的集中表现。(4)法家:人之初,性本恶!洞悉人性中恶的部分,以严明的法律约束一切,短短几百年,成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霸业!(5)兵家:智慧超越古今的兵家---孙子兵法,这些先人高度的战争智慧的结晶,可是当今最发达的美国也在学习的瑰宝!也是确保华夏民族5000年长盛不衰的强大的军事思想保障!(6)医家:中医,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超越时空的科学性实用性与高效性!(7)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①包容博大的精神。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包容并融合外来文化。②天下大同的精神。“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今天中国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也是大同精神的体现。③中庸的精神。中庸不是当好好先生,而是一种为人处事上的恰到好处,是一种“黄金分割”的大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智、仁、勇”的结合才是完善的人格,而非强调一端,就是中庸精神的表现。④时新的精神。“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都是时新的精神体现。⑤以民为本的精神。“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宣示,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思想一脉相承的。⑥爱护他人和担当社会的精神。“仁者爱人”、“兼相爱,交相利”,都是强调对他人的关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真正的个人幸福,必然是与他人及社会整体的福祉相连。⑦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每当民族危亡的时候,无数仁人志士总是义无反顾站起来,不怕牺牲自己,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一)缺乏平等性。“平等”具有双重涵义。一是人际关系的平等,也就是人格上的平等;二是社会关系的平等,也就是法律(权利义务)上的平等。没有人际和社会关系的平等性,就没有个人的独立性;没有个人的独立性,就没有个人权利可言。在我国古代,首先应承担义务,而不是享受权利。个人受到礼教和宗法、国家和家族机器的强力压制,几乎无丝毫自由可言。皇帝随意杀死臣民,父母可打骂甚至杀死孩子。至于父母棒打鸳鸯、干涉婚姻!儒家的伦理道德严重摧残了人性。古代等级森严,虽然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更普遍的是“刑不上大夫”。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法律上的平等。我们每个人,无论职业、年龄、职务有多大区别,人格方面都是平等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拜官主义”和“拜金主义”严重,人们很难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成熟的民主国家可以通过“理智辩论”进行沟通,做到“宽容异见”。

(二)缺乏科学精神。首先,我国古代关心的是人伦和社会而不是自然界。“四书五经”不谈科学,科举考试也不考科学知识。被李约瑟称为“最具科学精神”的道家,产生的一些科学成果不过是追求长生术的副产品。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古代不可能出现系统的科学理论。四大发明只是技术成果。其次,我国古代不重视工商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经商被认为是不务正业。而近代科学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工业革命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近代科学的产生又推动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具有相互推动的关系。最后,我国古代缺乏形式逻辑。形式逻辑是数学的基础,而数学是科学之母。在诸子百家中,名家讲形式逻辑,可惜名家只破不立,其本质是诡辩论。《易经》和《道德经》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辩证逻辑必须建立在形式逻辑之上,是形式逻辑的补充和发展,它本身不能取代形式逻辑。在没有建立形式逻辑的我国古代,《易经》和《道德经》恰恰破坏了科学的推理和实验精神,起了反科学的作用。形式逻辑不仅对科学影响重大,还对政治和法律辩论有重要影响。

(三)缺乏法治观念。在诸子百家中,法家讲法治,儒家讲德治。法家一度取得优势,但是因为过于刻薄寡恩,法家随着秦朝的灭亡而失势。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调整最基本、最重要的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从概念和性质上分析,道德是一般行为规范,而法律是高级行为规范。因此,法律是最大的道德。提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水准,最重要的是国家机关首先要严格守法、执法。法律和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相辅相成,不能相互替代。而我国古代以儒家的“礼”作为事实上的“法”,抹杀了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区别。法律规范具有严格的逻辑结构,即使是圣人制订的“礼”,也不具备法律的严密性。因此,“以德治国”本质上还是“以人治国”。“出礼入刑”混淆了民法和刑法的区别,“原心定罪”败坏了刑罚的原则。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评判传统文化哪些是精华,或者哪些是糟粕,而是探讨哪些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或不合时宜了。对于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重要的也不是对其进行批判,而是将其封存(留而不用)或改造。改造传统文化,包括从心态上的改造和实际上的改造;所谓心态上的改造,即降低对该文化的笃信程度及其价值认同;所谓实际上的改造,即改造其不合时宜的成分,增加新的文化成分。例如,舞龙,在当初是一种笃信的求雨仪式,在今天则演变成了娱乐活动。又如,多子多福的文化观念,在今天则被优生优育的文化观念所取代。与此同时,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不仅仅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也要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文化来。中国人创造出来的新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因为中国人的血液中和心灵里都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和成分。

【参考文献】

[1]《中庸》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64

[2]肖尚军.中国传统文化概要武汉出版社,2007.

经典考题

例1阅读下面材料,写出你的看法。

朱永新教授等认为当前部分国民心态浮躁与疏远于阅读、远离经典、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有极大关联。因此,提出建立“国家阅读节”。

余秋雨则明确表示反对。其理由是:一、现在已有“国际阅读日”,没有必要增加类似节日;二、在网络阅读日趋流行的今天,阅读不是欠缺,而是灾难;三、在今天,阅读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余秋雨说,阅读能启发生命,但更多的是浪费生命。

不久,朱永新又发文《余秋雨先生,请不要误导中国人》。

两种争论十分激烈,也在各地引发是否设立阅读日的讨论。

作为中学生,你认为是否需要设立“嘉兴青少年阅读日”请根据你的体会简要写出理由。

(2007年嘉兴市中考题)

解析题中的材料只是为你观点的提出设置背景,首先要认真研读朱永新、余秋雨等人的观点及理由,然后对是否需要设立“嘉兴青少年阅读日”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立场。立场明确了。就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对“阅读”的体会写出理由了。答案示例①设不设节日不是很重要,关键是我们大家要认同“阅读”,尤其是青少年要加强阅读。如若不然,便是形式而已:如若认同了。一个国际读书日就足够了,何必再增设“嘉兴青少年阅读日”呢②其实设阅读日不是目的,最根本的是要提高青少年的阅读意识。呼吁大家多读书,读好书。赞成增设“嘉兴少年阅读日”。③阅读好的书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品位。没有阅读,那么我们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如何传承赞成设立“嘉兴青少年阅读日”。

正方:_________

反方:_________

链接资料:

人物介绍

于丹,北师大教授。从2006年开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连续推出她的《心得》讲座。她的解读唤起了民族记忆,冲破了专家与群众间的藩篱,让高深文化走出象牙塔,来到群众当中,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方式,让她收获了赞许,也面对着质疑。对此,她选择了从容,用加倍的勤恳真诚回馈赞许的热情,用坦荡的“三鞠躬一握手”直面质疑者的诘问。

①大白话的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与毁灭。

②于丹是电视媒体强大的传播所创造的神话。

③她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做的是文化普及工作。

④父亲、师长的悉心培养。博学、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她成功的强大力量

(2007年陕西省中考题)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你看过2006年世界杯吗在2006年世界杯上1/8决赛意大利对澳大利亚的比赛中,中央电视台解说员黄健翔在解说到最后阶段时出现了“疯吼”现象。在比赛进行到伤停补阶段时,意大利队获得一个制胜点球而挺进八强。解说员黄健翔因多年解说意大利足球而对意大利足球有了很深厚的感情。由于兴奋过度,黄健翔在解说时用嘶哑的喉咙“疯吼”着对意大利的赞扬的话而深刻地抨击了澳大利亚足球。对于这一现象,各界人士看法不一。

下面是某校九年级八1班同学展开的一场辩论赛的节选部分。假如你是方成员,请写出你的辩论词。

正方:我方认为,黄健翔是一个优秀的解说员。解说员不是机器,难免倾注个人的情感,可以理解。在演说比赛的过程中有如此的激情,能够带动全场的气氛,将比赛推向。这正是对足球这一充满激情的体育运动最好的诠释。

反方:__________

2信息时代,网络阅读对青少年影响很大。网络阅读究竟是利大于弊(正方),还是弊大于利(反方)学校准备搞一次辩论会。现在由你担任辩手,请选择其中一方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字数50个左右)。

我的观点是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光明中学举行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自律(自我约束)”:反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他人约束)”。辩论时,双方唇枪舌剑,反方突然这样发问:“孙悟空不就被套了个紧箍咒可见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作为正方,你将怎样得体有力地回击反方

4某校初二(1)班同学阅读了名著《西游记》后,对猪八戒这个形象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陈述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所以他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

5某班举行以“上网利与弊”为话题的辩论活动,甲方同学的一段辩词是:“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一方面,网络缩小了世界。远在天涯海角的人也可以面对面地交流。另一方面,它还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事。”

如果你是乙方主辩,你将怎样针对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进行反驳,表达你方的观点和理由

观点:

反驳:

提示:解答此题要先摆出你方的观点,再进行反驳。反驳的内容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参考答案

1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首先符合辩论格式,如有“我方认为”或其他表明观点的语句,同时观点要鲜明,理由阐述正确,符合语境。

2正方:利大于弊,网络阅读比传统纸质阅读方便快捷,可以迅速获取大量信息,对于青少年增长学识,不无裨益。反方:弊大于利,网络阅读囫囵吞枣,不利于深层理解,且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对青少年心智发展有负面影响。

3(1)那么唐僧为什么不戴呢(2)孙悟空是猴不是人。作为动物当然主要靠他律,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话题。(3)我们强调主要靠自律,并没有完全排除他律。

4正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吃苦耐劳,对师父忠心耿耿。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他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是一个忠勇善良、淳朴憨厚的人。

[关键词]真写作;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审美鉴赏;语言构建;文化传承

目前,在高考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倡导高考作文应该把“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这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其结果是学生不再注重自己的情感体验,而去追求所谓的“艺术真实”,到最后却连“艺术真实”也失去了,因为“艺术真实”也是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的。于是高考作文出现了大批语言空洞、没有灵魂的作文。这样的写作与当今提倡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相背离的。

为此,我们提倡学生作文的“真写作”,这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真写作”就是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抒发出自己真实的感情体验,以情动人,以格感人,以理服人。自我写作动机、真情实感、鲜明个性、创意表达是“真写作”的主要特征。对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笔者比较认同以下说法,它包括四个方面: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真写作”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

一、“真写作”带领学生感悟真实情感,这是学生审美鉴赏的开始

审美是伴随情感发生的,“真写作”涵养学生的真实情感,这样审美鉴赏才有了开始的可能。学生的真情实感从哪里获得呢?

1.学生不是完全没有生活,而是没有一颗善于感悟的心灵。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即生活,所以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捕捉闪光点,寻找内心真实的生活体验,这样的感情才是个性的,独一无二的,有新意的。比如爬山这件小事,有的学生写起来如流水账,从山脚到山顶,一一道来,读之索然无味;有的学生会把爬山过程的曲折与情感起伏结合起来表达,抓住个性内容,借爬山表达自己的独特感悟,而不是就事写事,虽是叙事却理趣盎然。

2.阅读优秀作品,也是获得感悟的另一种方式。毕淑敏说,“很多伟大人物在现实中已经睡去,但在书中他们却微笑着醒来。”学生在别人的作品中获得共Q,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就被进一步强化了;或者先从书本上体会了这种情感,当自己有了类似的真实体验,那么对这种体验也就不会“视而不见了”。读书体验和生活体验相互补充,感性经验和理性思考相结合,会使中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更加深刻和立体。

二、“真写作”对学生语言构建和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真写作”要求学生恰当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同的情感,其表达方式与特色不一样。快乐的情感,语言如跳动的山泉,和煦的春风,清丽流畅;悲伤的情感,语言多低缓曲折,如泣如诉;激昂的情感多用短句、排比,短促有力,气势磅礴……这其中包括词语、句式的选用,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只有多读多练,持之以恒,才能逐渐提升,并非一日之功。

2.“真写作”要求学生把真情实感表达得有个性、有创新。首先读书成诵可以积累优秀的词句,理解谋篇布局的妙处,也可以滋养精神,更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领悟力、创造力等。语文学科中创造性思维与思想创生的培养,离不开读的浇灌。其次利用课堂阵地,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课堂教学中,应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带领学生不仅理解情感、碰撞思想,更要学习表达,锻炼表达。再次鼓励学生创新作文,突破旧有文体束缚,不拘一格,个性表达情感;鼓励学生写诗歌、小说、戏剧、童话、寓言等,由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高校;传统文化;德育渗透;途径

收稿日期:2006―12―03

作者简介:曲爱香(1971―),女,汉族,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本文由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科研费资助。

一、讲道德重教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当前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发生过多次传统文化断裂,导致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亏空:第一次是19世纪末,西方侵略者的入侵,包括文化占领,支撑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礼教”和“仁义”受到了强烈地冲击,而使传统文化失去了依托;第二次是“”中,社会伦理道德次序发生断裂,使各种利益行为的冲突缺乏社会道德的调解。这两次传统文化教育的剥落使日常社会的伦理仅成为了个人的爱好,而极端不道德的行为缺乏文化机制的约束与法律制度的制约,社会中广泛存在着文化茫然等社会性难题。新时期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亏空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而产生的,越来越多的权钱交易、社会腐败、分配不公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的存在,使传统文化教育所推广的道德榜样、文化理想与文化规则被认为是虚伪的,因而失去了感召力,社会产生了严重的传统文化认同危机。人们在金钱面前失去了道德良知。无怪乎北大有位名教授曾感叹“现在人们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造成极大的反差。

三、当前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渗透德育的途径

1.教学思想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要以开放的思维方式,引入市场经济中最有生命活力的适合高校教育发展的有利因素,吸收先进文化理念,积极开发和利用高校教育资源优势,逐步实现由约束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的转变,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的教育理念,把传统文化教学工作引向人文关怀这一新的境界。

2.教学内容要积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主要可分为民族历史教育资源、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人文传统教育资源、以文化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文化体验资源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这一资源的利用,主要应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努力排除社会上的不良教育因素的干扰;二是对现有的高校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统筹、改造和整合;三是扩大教育视野,及时吸收先进的文化理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所以,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施中,高校应进行三个战略重点转移;一是在充分利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同时进行文化内容的补充和创新;二是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积极的综合利用和开发,扩大范围,开发民族语言教育、民族历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人文传统教育、心理健康咨询辅助、生态环保教育等新的教育资源领域;三是实行教育形式战略转变,改变以往的文化说教的“灌输”教育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大学生的文化体验视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的实施重点。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来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为塑造我国新世纪的一代具有“四有”品质的优秀大学生而努力。

尤其关于整合到何种程度,是一个关键问题。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每个阶段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容,各学校可以根据具体的校情、学情,从中研究、提炼出对应的具体操作点。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辽宁省大连市实验小学、海南省琼海市第一小学在这方面都进行了有成效的探索。

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

找准课程整合关节点,

培养有中华文化根基的合格小公民

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根据“公民素养教育”的特色定位,通过找到多个整合的关节点,将优秀传统文化整合到课程中,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学科课程全覆盖、各个年级全覆盖、教学环节全覆盖,培养学生做“有中华文化根基”的合格小公民。

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课程的整合

学校分学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课程,主要与语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整合点之经典诵读

整合点之数学文化

学校数学教师开发了一至六年级的数学游戏与实践活动,分别是拼玩七巧板、创作剪纸、了解中国四大发明、领略算盘魅力、走进数学古代名著、挑战数学古题。学生通过阅读、游戏、实践等方式了解数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前人的智慧,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整合点之中华美食

饮食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既重要又富有代表性。三至六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开设了中华美食课,和学生一起观看《舌尖上的中国》,绘制重庆美食地图,学做饺子、汤圆、馄饨等传统美食,了解中华饮食文化,掌握简单的烹饪技巧。

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课程的整合

重庆市教委2012年开始实施课程辅助活动,体育、艺术、科技、手工和书法每周各一节。学校将课程辅助活动纳入课表,创生了葫芦丝、国画、武术、围棋、书法这些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

整合点之艺术课程辅助活动

以弘扬民族艺术文化为基石,艺术课程辅助活动选取了葫芦丝和国画作为切入口。一、三、五年级,初步掌握葫芦丝的演奏技巧,感知民乐的表现力。二、四、六年级,则接触和认识国画,欣赏名家名作,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笔墨技巧,每个学生毕业时都能吹奏葫芦丝,会画国画。

整合点之体育课程辅助活动

体育辅助活动静动结合,围棋和武术单、双周交替进行。学生学习棋史、棋品、棋道,体验“得好友、得人和、得教训”;了解中国武术的起源和发展,学会基本的武术套路,培养勤学苦练、自律守规的民族武德。

整合点之书法课程辅助活动

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和掌握硬笔书法的基本技巧,三至六年级学习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技法。学生稳步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感受汉字和中华书法的独特魅力。

优秀传统文化与校本课程的整合

学校构建了个性素养和公共素养相结合的校本课程体系,包括对传统节日文化和公民知识及礼仪的了解,并在广泛的公民行动中践行“公民素养教育”。

整合点之传统节日课程

整合点之修身课程

学校创生了校本课程――修身,一周一课时。该课程脱胎于传统蒙学教育的“洒扫应对”,同时也融入现代文明礼仪,是培养学生公民素养的核心课程。一至六年级的修身课选取了“懂礼仪、会合作、知感恩、讲诚信、乐公益、观时政”六个主题,学年落实一个重点,积极宣传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涵养化育功能。

THE END
1.与西方文化相比,东亚文化有哪些糟粕?与中国文化相比,西方明面还有皇室存在,统治阶级赤裸裸的告诉人民群众,阶级依然存在,要不是我们建立了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343778/answer/52968134803
2.读书文化的价值体系对于优势与弱点的判定有明显影响(Lopez, Edwards, Magyar-Moe, Pedrotti & Ryder, 2003)。尽管多数西方文化是个人主义取向,多数东方文化(日本、中国、越南、印度等)受集体主义引导(见第18章)。在个人主义(individualist)文化中,主要的焦点是个人,个体的重要性高于群体。这些文化强调竞争和个人成就。但是https://www.jianshu.com/p/4176db984ced
3.中西方文化差异十大亮点解读两种文明的独特魅力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西方文化作为两个主要流派,各自孕育了独特而丰富的精神财富。了解和欣赏这些差异,不仅能增进我们对不同文化的认识,还能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本文将从视觉艺术、宗教信仰、时间观念等多个维度,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十个方面。 中医与现代医学 https://www.j6xvwdrt7.cn/jian-shang/102383.html
4.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例子和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弊大于利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例子和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弊大于利.doc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莎士比亚的作品也是在意大利古典文学形式基础进行的改良,他依旧是英格兰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高度的英格兰民族性。 中国人的外语越学越好,让更多老外了解中国,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1206/8120103110006013.shtm
5.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弊大于利,一辩陈词.docx美其名曰:“人民艺术家”、“名导”。从这些例子来看,外来文化对我国的民族文化是一种侵略性的行为, 外来文化吞噬着我国的民族文化。我方认为,从民族文化发展整体上、根本上,是弊大于利的,主 要理由有以下三点: 第一: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区别超越了文化本身。 民族文化是一个特定民族的精神支柱。 大量的外来文https://www.taodocs.com/p-461929232.html
6.辩论赛例子(精选7篇)篇1:辩论赛例子 外来文化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弊大于利(立论) 谢谢主席,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好!感谢对方辩友的发言,对方辩友的逻辑,无非是认为外来文化有利有弊,我们只要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就万事大吉了。可对方辩友用一个假设的理想语境,来取代对现实问题做具体分析。并且用种种表面的利来掩盖外来文化对民族https://www.360wenmi.com/f/filetycl27pw.html
7.辩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弊大于利我们是反方,弊大于利,希望看到一些事例,或辩词。不需要利大于弊的。谢谢https://www.zupu.cn/zhishi/406858.html
8.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弊大于利四辨稿.doc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弊大于利四辨稿 谢谢主席!谢谢各位评委和观众!同时也谢谢对方辨友的口若悬 河,经过刚才的一翻针锋相对,对方辨友的辩驳看似振振有词,但实 际上却漏洞百出: 1.对方辨友说外来文化的好只停留在某个时期,而没有从更宽的视 野去分析。就如同,在清朝末和民国时期,西方好的技术文化确 https://jz.docin.com/p-429233162.html
9.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民族文化”,而不小心的大谈特谈外来文化对 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于这点我非常遗憾的告诉对方辩友,我方也认为外来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利处,但对于我们今天的辩题,我们坚定的认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弊大于利” 2, 对方辩友似乎 非常相当肯定的认为现如今中华民族 一切先进灿烂文化全 都是外来文化https://www.doc88.com/p-3834510909884.html
10.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浙大VS复旦反方天人合一,自生文化,讲的有点极端了吧,只是讨论弊大于利而不是完全没有利,有点极端了 2022-03回复1 冰山之巅的火狼女 爱上辩论赛了 2020-11回复2 貮11 再多弄一些辩论赛,哈哈哈,谢谢 2020-03回复1 1 2 3 4 跳转 音频列表 1 养老是否应该社会化? 2.2万2016-04 2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https://www.ximalaya.com/26845047/sound/14182268/
11.弊大于利反方辩词网络对小学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明天有【弊大于利反方辩词】网络对小学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明天有辩论赛了,我是反方,要反方辩词和反方杀手锏!! 应该还没这方面的课程吧;而且小学生的话,年龄比较小,自制能力比较差https://iask.sina.com.cn/key/5ae5863a84ae31dc6dc594ed.html
12.合肥二中开展班级中华传统文化辩论活动方案12. 经典文化与时尚文化谁对人的影响大 13.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14.中学生应更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还是外来文化的学习 三、活动对象及经办部门 1.活动对象:全校高一高二年级各班学生。 2.活动经办部门:合肥二中教科室、政教处。 http://www.ahhfez.com/mobile/info/3/136/3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