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辨析舆论反转=新闻反转?媒介审判=舆论审判?打脸好疼!

今日份的概念辨析,我们来为大家介绍新闻反转和舆论反转、媒介审判和舆论审判这两对cp。

舆论反转VS新闻反转

舆论反转

一、定义

某一类型的社会群体,受传统媒体与自媒体报道的某一特定的新闻事件的影响,跟随事件发展趋势,前后出现一次或者数次认知态度瞬间扭转的社会现象。这个特殊的社会现象,自新闻事件始,经由媒体、公众等多方主体推动,最终引起公众认知态度的剧烈变化,甚至会影响新闻事件本身的走向。

二、本质:媒体与公众角色关系的巨大转变

由于新媒体平台日益增多,传播事件的主体往往是由公众自主创办的自媒体首当其冲,大多数主流媒体的报道方式是根据自媒体发布的先行消息进行完善。然而自媒体大多数不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事件的具体细节往往会逐渐被媒体所披露。

在披露的过程中,舆论的态度会随着事实倾向的转变而发生变化,“舆论反转”正是在这一环境下出现的社会特殊现象。所谓“反转”的背后,是公众言论自由表达权的扩张,也是媒体言论主导权的大幅度削弱。

三、舆论反转的特点

1.热点话题契合社会心理

2.事件反转带来舆论反转

四、舆论反转现象发生的原因

(一)迭代式新闻生产方式

(二)乱“贴标签”现象影响公众的理性判断

在一系列舆论热点中,公众由于受到乱“贴标签”现象的影响,往往会做出草率的,非对即错的判断,比如“重庆公交坠江”事件。这种做法混淆了事件的真相,在只揭示部分事实的基础上引导舆论,会导致随着真相的浮出水面而发生舆论反转。

(三)碎片化的阅读使得公众独立思考能力下降

(四)网络新媒体急功近利导致报道缺乏全面性

五、舆论反转现象的规制途径思考

(一)培养公众理性思维

(二)加强对网络信息发布的监管与虚假信息的打击

(三)坚守传媒行业自律呼唤新闻专业主义的回归

六、延伸——舆情反转与舆论反转

舆情反转是指在新闻报道或舆情扩散的过程中,出现的报道倾向、情感态度突然发生逆转的现象。二者实际上就是从舆论学角度对新闻反转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不过舆情反转与舆论反转的范围更广。

新闻反转

二、本质

是一种新闻失实

三、新闻反转的特点

(一)热点话题成为反转导火索

(二)无彩排式的多渠道传播

(三)剧情出乎意料的多次反转

四、新闻反转的成因透视

(一)社会镜像:社会转型期是新闻反转的时代沃土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社会阶层逐渐增多,各阶层间的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因此必然导致不同阶层间利益的摩擦,进而引发各种尖锐矛盾。例如典型的“上海女孩逃离江西”事件就上升到“贫富悬殊”、“城乡差距”的讨论,两个不同阶层间的利益纠纷进而引发一幕幕反转的剧情。

(二)媒介镜像:泛媒体化是新闻反转的孵化器

(三)心理镜像:公民维权意识的提高是新闻反转的催化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众的自我维权意识显著增强。一方面,面对媒体的失实报道,新闻事件当事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往往会逼迫媒体挖掘事情真相;另一方面,众多网民凭借隐匿网络空间的条件,在正义心理的驱使下,以自发聚集而形成网络言论来逼迫媒体重新审视整个事件,直至真相浮出水面。

五、新闻反转的治理路径

(一)政府层面:信息公开,强化监管

(二)媒体层面:严于律己,责任至上

(三)公众层面:自觉自制,提升素养

六、延伸——反转新闻与新闻反转

反转新闻与新闻反转,其不同之处在于一个落脚在新闻上,一个落脚在反转上。

辨析

“舆论反转”和“新闻反转”的关系

(一)“新闻反转”导致“舆论反转”

新闻媒体基于所具有的天然优势,能够以一种强势介入的力量引导大众的态度随之“步调一致”。但如果媒体人以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在事实证据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抢发报道就会出现“新闻反转”,从而导致“舆论反转”,如“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

(二)“舆论反转”反推“新闻反转”

如果说“新闻反转”导致“舆论反转”时,大众像“墙头草”般被动地接受媒体的信息,那么当“舆论反转”反推“新闻反转”时,大众则变被动为主动,他们凭借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惩恶扬善,反推新闻媒体更正报道内容。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舆论反转”都能发挥反推“新闻反转”的积极作用。

“舆论反转”与“新闻反转”的区别

1.出发点和侧重点的不同

“新闻反转”研究着眼于事件的角度,从新闻事实出发,新闻事件的反转就是故事情节的发展,故事的主角是新闻事件的制造者,媒体人员是故事的撰写者和发布者。总之,“新闻反转”研究强调的是新闻事件本身出乎意料的发生发展情况。

2.舆论反转的范围大于新闻反转

3.舆论反转的影响大于新闻反转

媒介审判VS舆论审判

媒介审判

二、媒介审判的定性讨论

第一种观点是:“媒介审判”是“媒体舆论监督权”的滥用,在他们看来“媒介审判”是违法行为,干扰司法的正常运行。

第二种观点是:“媒介审判”未必有碍司法公正。在一定程度上,媒介审判可以促进司法完善。案例论证:孙志刚案。

三、新媒体时代下“媒介审判”具有的新特点

1.由传统媒体转至新媒体的新途径;

2.审判主体缺乏理性,引发“沉默的螺旋”效应;

3.低门槛的网络环境加速媒介审判;

四、出现媒介审判的原因

1.司法缺位,媒体成为特殊的救济手段

在目前状况下,有相当一部分法官自律意识比较弱,如果没有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他律”确实会产生一些问题,所以我们对包括人大监督在内的一切合法监督都表示欢迎。公众希望媒体遏制司法腐败,维护自己的利益,从而新闻媒介也就成了救济司法缺乏和司法不公的一种特殊的救济手段。

2.新闻媒体的监督越位,角色定位不清

作为中国的媒体,大多数具有官方或半官方的性质。这即为新闻媒体作为舆论代表对社会权力进行监督带来了权威性,但同时也可能为媒体进行“媒介审判”积蓄了能量。如果这种能力处置不当,越过了一定的界限,就有可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妨碍司法公正。

3.媒体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追逐热点吸引流量

五、媒介审判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媒介审判为弱势群体提供话语权

2、媒介审判是新闻媒体监督司法的有效手段

(二)消极影响

1、媒介审判是对司法公正性和独立性的干扰

2、媒介审判造成媒体公信力的下降

3、媒介审判侵犯当事人的正当权利

从“媒介审判”到“舆论审判”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导致传统的媒介格局被打破,影响了“媒介审判”的过程,催生了新的审判形式,即“舆论审判”。

舆论审判

网络舆论审判主要指的是网民、网站或网络公关公司通过网络媒介对某些还未正式审判的社会性案件进行分析调查和评判,从而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影响人们对事件真实性的认识、对当事人造成重大伤害等影响和妨碍司法独立和公正的行为。——孔德钦

二、舆论审判现象产生的原因

1.社会根源:转型期社会心态的畸变

2.现实原因:司法公信力的流失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的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的外在映射,如果一个社会的司法公信力不断流失,公众便倾向于做出对司法制度的超越和变通,一旦发生冲突,便撇开司法程序,另谋他途,比如上访、暴力抗争等。

3.技术困境:网络赋权与群体极化

网络赋权,使得公众有机会直面司法机关和司法活动,通过便捷的信息获取和意见表达,对司法监督或“施压”。与此同时,群体极化也使得任何中立、或对立的观点,失去参与土壤、发声机会,“沉默螺旋”被不断的强化,也是为什么一旦“舆论审判”现象出现,就会愈演愈烈的原因。

“媒介审判”和“舆论审判”的关系

第一,审判主体不同(最大区别)

“媒介审判”的主体是指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

“舆论审判”的审判主体是这种共同意见背后的公众,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从业人员

第二,审判过程不同

而“舆论审判”影响司法案件的过程中,起作用的并不是传统的新闻报道,而是逐渐达成合意的公共舆论,出于某种原因对案件或涉案人员进行预先定罪,通过自发或集合的方式对司法机关产生压力。

第三,表达立场不同

对于“媒介审判”,在有失偏颇的报道中体现的是新闻从业人员通过综合搜集信息并把关之后向外传播的立场;

对于“舆论审判”,在这一过程中体现的并不是新闻媒体或从业者的立场,而是大多数公众的立场。

拓展

舆论监督

公民运用媒体进行监督

从广义上看,舆论监督是指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公民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

从狭义上看,它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公民享有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意志的权利和自由;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

舆论监督与媒介审判的区别

1.程度上不同:适度监督——过度干预

2.事件性质不同:社会民生——生死争议

3.议题属性不同:建设性议题——批评性议题徐玉玉案VS李天一案

.....

最后,送上希希哥的神图

参考文献

1.《是“新闻反转”还是“舆论反转”》苏长青

2.《新闻反转剧的特点、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王静依

3.《互联网环境下的“媒介审判”与“舆论审判”》张嘉琦

4.《新媒体之下“舆论审判”现象勃发的原因》赵祯

认清新闻反转和舆论反转、媒介审判和舆论审判这两对cp,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必要要求,也是热点事件分析时常见要点,例如“周口男婴丢失案”、“重庆公交车坠江案”等,都是典型的反转新闻案例。请务必正确的get到这些概念!

THE END
1.辩论稿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弊大于利7篇(全文)辩论稿 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弊大于利(精选7篇) 辩论稿 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弊大于利 第1篇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观众大家好: 我们先来明确定义,大众舆论是泛指由广大民众自发形成的,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之内的,对某件事物或某种社会现象的集合意识或多数意见。司法审判是司法机关根据现有法律对客观事实进行审判。今天https://www.99xueshu.com/w/filexsr1ot7v.html
2.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重点小*版媒体审判,是指新闻媒体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件做出判断,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量刑及胜诉或败诉的结论。许多国家都通过法律或者新闻职业道德自律来禁止和防范这类行为。 2、我国媒体审判的表现 (1)媒体采用煽情式的语言对案件进行片面的、夸张的甚至失实的报道,力图激起公众对当事人的憎恨以及对案件的关注,从而https://blog.csdn.net/king13jkc/article/details/143026177
3.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利大于弊三观点立论【辩题】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利大于弊/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弊大于利【辩题背景】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的普法宣传不断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大大增强,更多的人学会了运用法律来捍卫自己,法律越来越多且深刻的进入大众的生活,同时随这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大众关注司法案例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但是大众舆论不断关注着司法http://www.bianlunzy.cn/doc/doccon/id/1581.html
4.大众理性参与法律热点事件您好,大众理性参与法律热点事件的好处有:1.首先,大众理性参与法律热点事件有利于大众舆论发挥其监督作用,促进司法公正,有利于建设法治社会。2.其次,大众理性参与法律热点事件,关注司法审判,有利于推动法律的完善。3.最后,大众理性关注司法审判的过程也是大众了解法律知识的过程,这还有利于提升公民的https://wen.baidu.com/question/818745680585572492.html
5.新闻伦理与法规的案例(精选6篇)新闻媒介与司法本身就是既统一又有差异的关系, 从法律角度分析得出“偷意”不算侵权的结论, 从新闻实践角度看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在于, 若记者的采写素材及撰写构思恰巧与其他记者相同, 那么写出的新闻作品即使在很大程度上相似, 记者也可以避免被扣上“抄袭、剽窃”的帽子, 引来额外的压力与麻烦;坏处在于, 这会https://www.360wenmi.com/f/file8l3d2i4p.html
6.论网络舆论监督对法院独立审判的冲突与平衡而网络媒体的社会角色是大众传播工具,它本身并不具备也不应当具备处理社会纠纷、解决社会矛盾的裁判功能。有些网络媒体在进行批评性报道中,常常以舆论监督的名义,以审判者自居,轻易地给司法机关尚在处理的案件定性或给他人定下罪状,发生网络媒体社会角色的错位、越位等现象。[25]因此,创立网络舆论监督的产生机制不是http://ycfy.hbfy.gov.cn/DocManage/ViewDoc?docId=7553b551-ab02-11e1-bcb7-4c1fcc467667
7.大众传媒对司法审判的影响探析本文的研究核心是大众传媒对司法审判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传媒与司法的监督——被监督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二者的冲突进行分析,并探讨二者的应然关系。本文共分为六章:导论、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传媒对司法的影响、传媒与司法关系分析、对传媒监督权的再认识、传媒与司法关系应然的尝试。 多元化利益格局的传媒环境以及司法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22-2007086682.htm
8.中国审判杂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主管2017年第01期曾任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2006年11月起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部级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二级大法官,兼任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办公厅主任,2009年6月起任党组成员、副院长。2016年12月任第四巡回法庭分党组书记、庭长。第三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 最高人民法院第五巡回法庭法官简介 关键词https://www.haofabiao.com/zhonggsp/201701/
9.中国审判按照“内涵式发展”思路,近年来,武侯法院审判、队建和其他工作基础不断夯实;诉讼服务、司法公开、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2013年共赢得各类荣誉69项,法院整体工作连续连年获得全市基层法院和全区机关单位目标考核先进。《人民法院报》头版头条对法院工作进行专题报道,《人民日报》对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情况予以详细报道http://www.chinatrial.net.cn/chat/21.html
10.WaldronFallon争论司法审查日记并且,就我们关注民主价值而言,司法审查在政治上是不正当的:通过赋予少数非民选,且无须负责的审判庭之多数意见以特权,司法审查剥夺了普通公民的选举权利,并且漠视了权利相关事项终局决策中的珍贵原则:代表制与政治平等。” (Conclusion restated: It does not, as is often claimed, provide a way for a society https://m.douban.com/note/807964843
11.《中国知识产权报》:上海浦东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成立30周年近日,浦东法院在第六届自贸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浦东论坛“提升涉外知识产权审判能力”司法研讨会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建庭30周年座谈会上,发布《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三十年(1994—2024)》白皮书,从司法审判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服务大局与护航发展、典型案例与裁判规则等多个方面,对浦东法院30年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4745181093298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