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生活在这个世间,我们有各自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为三观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处世态度也大相径庭。作为佛教徒,应该怎样修行和生活?消极还是积极?乐观还是悲观?重生还是重死?自利还是利他?无情还是大爱?……这一系列问题,不仅社会有诸多误解,即使学佛者本身,多半也不甚了了。如果定位模糊,不仅会影响自身修行,也无法向社会传递佛教的思想内涵,展现佛弟子应有的精神面貌。有鉴于此,本次讲座将从八个方面,为大家解读“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在一般人心目中,佛教徒是消极而悲观的。信佛只是老来无事的安慰,或事业、感情受挫后的疗伤之道……由于这些误解,许多人对佛门敬而远之,担心信佛后失去人生乐趣,或从此成为另类。那么,佛教徒究竟是不是消极的?如果不是,他们的积极又表现在哪些方面?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探讨:什么是消极?什么是积极?

说到消极和积极,离不开另一个话题,那就是悲观和乐观。两者的相似在于,消极往往和悲观互为因果,积极往往和乐观互为因果。区别在于,消极、积极主要体现在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而悲观、乐观则体现了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以说,是一种人生的底色。

出家人的形象是独身、素食、僧装,身无长物。而在原始僧团中,出家人更简单到三衣一钵,乞食为生。“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一池荷叶衣无数,数树松花食有余”“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等禅诗,也从不同侧面体现了这种无欲无求的生活方式。所以,世人普遍认为佛教是禁欲的。年轻人往往对学佛心存畏惧:以后还能结婚吗?还能过正常人的生活吗?似乎学佛后就要与世隔绝,无欲无求。其实这也是由来已久的误解。因为欲有不同内涵,并不仅限于物质。同时,佛教对出家、在家等不同修行者有相应的戒律,并不是人们以为的,学佛就等于禁欲。那么,佛教是如何看待欲望的呢?

生和死,是人类无法回避的永恒话题。今天的人已能上天入海,但面对死亡依旧束手无策。死了会去哪里?生命就此终结了吗?有人说,既然活着就还没死,不必在乎;既然死了就无法思考,所以不必追问真相,那只是庸人自扰而已。果然如此吗?对时刻都在走向终点的我们来说,如果对死亡一无所知,能安然吗?能走对人生路吗?当生命接近终点,我们能坦然面对吗?回望来时路,我们能无愧于心吗?当年,佛陀正是因为目睹老病死的痛苦,才出家修行,探寻生命真相。而在佛教修行中,念死无常、临终关怀、超度亡者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有人因此认为,佛教不重视生,只重视死。是这样吗?佛教所说的念死究竟有什么内涵?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都有各自应尽的责任,佛弟子也不例外。遗憾的是,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佛教徒是自私自利的,指责出家人抛家别子,只图个人清闲,不顾念养育之恩,不承担家庭责任,不关心社会疾苦。虽然这些年来,随着各种弘法活动的普及,这一印象已经有所改变,但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当一个人要出家时,父母会认为他是忘恩还是报恩?社会会认为他是逃避还是承担?那么,佛教徒究竟是自利还是利他的?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从什么是利益说起。

世人奋斗目标不同,但都是为了获取利益,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小处说,有情生存离不开物质基础。不论古代的自给自足,以物易物,还是现在的工业生产,商品流通,都是对利益的获取和交换。从大处说,个人的地位、权势、荣誉,以及国家的资源、领土、主权,也属于利益的范围。总之,凡是能满足自身欲望的事物,均可称为利益。所以对利益的追逐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并促进了社会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作为佛教徒,同样无法回避利益。即使不事生产的出家人,也要具足“饮食、三衣、卧具、药物”四事供养,所以有“法-轮未转,食轮先转”之说。作为寺院来说,一方面要保障出家人安心办道,一方面要面向社会弘扬佛法,这都需要相应的建设和投入。除了物质利益,佛教中也经常说到法的利益,包括现前利益和究竟利益。佛陀还经常告诫弟子们,在自己得到利益的同时,还要饶益有情,让更多众生受益。所以佛教并不避谈利益,而且认为利益和人生有着密切关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利益?

佛教把人类叫作有情,就是有情识,以及所有的动物、微生物等,都属于有情的范畴。情,是人类最为重要的心理之一,也是艺术作品中长盛不衰的主题。从文学到音乐、绘画、雕塑等,人们以各种形式抒发并传递情感。包括那些纪念性建筑,也被赋予表达情感的功能。古今中外,世界各地,虽然人们的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但并不妨碍我们观赏艺术作品,也不妨碍我们心生共鸣,为之感动。因为其中蕴含的情感是相通的,是超越时空的。

1.学佛是无情吗?

现在有个网络流行词叫“佛系”,泛指怎么都行、看淡一切的生活方式,并衍生出佛系青年、佛系父母、佛系生活等一系列用语。这种调侃虽然没有多少恶意,本身也不是针对佛教的,但因为网络传播速度快而覆盖面广,迅速成为时下对佛教最新也最为普遍的误读。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可能和“随缘”的概念有关,是把随缘理解为无所谓,随它去。事实上,佛教所说的随缘完全不是这样。

本次讲座从八个方面,解读了“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一方面,希望消除世人对佛教的误解;一方面,希望人们通过对佛教的正确认识,从中受益。佛法是人生的大智慧。这种智慧不是玄谈,而是佛陀亲证的,是一代代祖师大德用生命践行的。在今天,这一古老智慧已经传到全世界,让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听闻佛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当我们的观念改变,知道选择什么,舍弃什么,知道怎么看世界,看人生,心态必然随之改变。而心态的积累会成为性格,性格的积累会成为生命品质。希望大家能以“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对照自己的三观,检查自己的言行,止恶行善,去染成净。

THE END
1.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以的用法在语文学习中,除了现代汉语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文言文的学习,尽管这部分在考试过程中分值占的并不多,但是它也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我们将总结并解析一下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以,进而帮助同学们在阅读和学习文言文时更快速有效地理解文章内容,快快收藏和学习吧! https://m.youkee.com/ziliao/9156.html
2.文言文中以的意思文言文中以的意思 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用,使用;做;认为;已经;停止;停止;并且;表示承接关系;表目的关系等。 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yǐ 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http://nod32.55xw.net/show-61893.html
3.辩论赛论题范文6篇(全文)《易传》中说“圣人立象以尽意, 系辞焉以尽言”, 可惜的是卦象表达的意思是有限的, 卦辞表达的意思也只是已经表达的意义, 实质上蕴藏在圣人心中的是没有表达的。一方面荀粲认为卦象表达的意义不是圣人思想的全部, 而只是一部分而已。另一方面他认为圣人的深奥语言和精微的意思是卦象所无法表达的, 以此他主张“言https://www.99xueshu.com/w/filectw24rju.html
4.深度重磅麻省理工科技评论:AI即将腾飞专家问答对话谷歌大脑负责人:大众的机器学习 深度思考当人工智能邂逅百度 人工智能/人类协作人机合作才是正道 工具智能语音领域值得关注创业公司 专家问答人工智能的颠覆时刻 研究丰田的新型独角兽:如同登月般来改变世界 技术人工智能之弊:偏见的数据将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瓶颈? https://weibo.com/p/1001603978770334751616
5.新闻传播在社会文化的影响论文(通用10篇)在通俗化、娱乐化的“快餐文化”价值观引导下,为了吸引受众求新、猎奇的心理,美国还出现“洋葱”等专门生产假新闻的网站,泛娱乐化的大众文化传播理念也深入美国等西方新闻界的价值观中。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网站,更愿意提供娱乐性和趣味性强的新闻,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各类夸大事实、故作煽情的新闻泛滥,碎片化信息受到https://www.360wenmi.com/f/fileid975f5l.html
6.中国历史文化论文模板(10篇)他们的笔下总是饱含着对人民大众苦难生活的同情,对不公平社会制度的控诉,而这样的画作都是以写实性的绘画技巧将生活场景如实的展现于观者的眼前,激起观者的经验并产生联想。而这之后,写实性绘画更由学院派继承并发扬光大。 20世纪人类世纪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摄影技术出现,它使我们可以不依自身的感觉为转移看到物体,https://www.haofabiao.com/haowen/36661.html
7.《劳动合同法》200问——面向大众的普法材料(5)因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6)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7)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https://www.hightac.com/plus/view.php?aid=4567
8.精英观念与大众文化板垣同样以委婉的口气表达了与大隈几近相同的意思,他说:“夫我之于清,唇齿之国也,同文之国也,对之政策,宜彻首彻尾,主亲善和睦,不可挟一毫之野心,固不俟言矣……若夫雷同于欧人之说,以喋喋分割,只足以取清廷之疑,结清人之怨而已,奚取其为对清政策也。”阅读至此,我们不免为板垣“亲善和睦”之真诚所打https://iqh.ruc.edu.cn/jssxwhsyj/jygnydzwh/dcb8a2e9f53840d58555caa37e2380fe.htm
9.《佛说无量寿经》讲话(五)(2)百岁满数,完全数。永久的意思。 【文科】 第三,预言此经将特别留存于末世,以加惠众生。 【讲义】 释尊说:我现在为一切众生说此经法,并让大众拜见了无量寿佛及安乐国的一切庄严。你就应该彻底地寻问,我会为你消除疑问。不要把这个重要的说法马虎听过,而于我灭度之后再生疑惑,这是一个一去不复返的事https://www.lslqs.com/news/123.html
10.艺术世俗化的意义甚至可以说,不仅在当年,就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本雅明对大众文化的认识也有相当的超前性,他不仅超越了同时代众多知识分子坚守的精英主义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立场,而且还敏锐地发现了大众文化造成的艺术世俗化所蕴含的革命意义,可是许多大众文化的研究者至今对此还茫然不觉,更不用说在某些知识分子那里,恐怕连追问大众文化有何https://www.douban.com/note/378737430/?type=collect
11.文化偏至论(原文加譯文)文化偏至论 中国既以自尊大昭闻天下,善诋諆者,或谓之顽固;且将抱守残阙,以底于灭亡。近世人士,稍稍耳新学之语,则亦引以为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0918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