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豆瓣是一个重要的网生性文艺批评基地,也是一个容纳品味系统、表达系统和交流系统的网络文艺批评平台。相较于其他网络文艺批评平台或以新媒体方式直接上传的传统文艺批评内容,豆瓣文艺批评则在大众话语与专业话语之间寻求平衡。它具有网络用户的自由、感性、活跃的网络批评特色,使大众可通过短评表达即兴感受;也有可达万字的长评机制,让传统文艺批评在豆瓣上也有较多受众。传统文艺批评与网络文艺批评的深度融合,固然需要两个批评群体相互理解并尊重各自批评的独特性,更重要的是建立能够同时容纳大众性、娱乐性、互动性、商业性与专业性、严肃性、权威性的文艺批评平台,使二者在新媒体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共同发展。
关键词:网络文艺批评;豆瓣;大众话语;专业话语;融合机制
作者龙其林,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200240)。
一、各说各话:当前网络文艺批评困境
明确网络文艺批评所处的次生口语环境,有助于我们从口语文化相异于书面语文化的特征出发,理解网络文艺批评的诸种面相。2023年,电视剧《漫长的季节》走红网络,在豆瓣获得9.4分,位居《豆瓣高分华语剧集榜》总榜第五名。在这样一致好评的情况下,有网友发文《逆风吐槽〈漫长的季节〉,这漫长的爹味》,从女性视角指出剧中女性角色性格、地位、作用等的不合理之处。在传统文艺批评领域,以女性主义理论解读经典文学作品早已屡见不鲜,甚至连讨论者也都兴致不高了。当网络文艺批评中出现类似的声音时,尽管也有一些理性的回应,但同时也引发了一次大规模的针对这位网友的攻击,指责其“恰烂钱”“没有娱乐精神”“为黑而黑”。这里我们也看到与网络文艺批评的对抗性相辅相成的另一面,是网络用户对于自己喜爱事物的毫不吝惜赞美的情绪,而不容许他人指出半点瑕疵。无法接受批评,或者是一味地维护都是不成熟的批评心态。很多时候网络用户只能表明自己的态度,其批评尚不具备成为一种独立观点的价值。
沃尔特·翁指出,口语文化往往是“贴近人生世界的”“移情的和参与式的”“情景式的而不是抽象的”,这些描述也很适合概括网络文艺批评的话语实践。豆瓣读书Top250第一名的《红楼梦》下点赞数前三的短评分别是:
朱红尽颓:盛衰之理,本为天命。然而人心就是如此。眼见得他起高楼,于是便不忍心见他楼塌了。见过他鼎盛的时候,再看他的衰败就无比心酸。而更加可悲的是,目睹这场哗变的你,本就是这戏中之人。(2012年5月15日)
素梳影:亲戚是干什么用的大全(2012年8月12日)
这三则短评极具代表性,相对于传统文艺批评而言,这些短评无论是从思想层次还是从阅读深度来看,仍然停留在阅读的初级阶段,只有较为感性的表述,未能深入《红楼梦》这部经典作品的文本内部。但是,无论是“朱红尽颓”的移情、“fwb”的贴近人生的经验,抑或“素梳影”的具象化的情景式解读,他们的批评风格并不是学院派文艺批评惯常采用的批判性姿态和理论性话语,而是以鲜活新颖的感受、有血有肉的情绪、灵感乍现的碎片式文字表达看法。它们是从批评者本人与文本之间的生命连接中自然地生长出来的人生经验。欧阳友权曾这样肯定网络感悟性批评:“网络感悟性批评可以看作是顿悟式的‘目击道存’,即直指对象要害的自况性无功利表达,说出来的话常常语无顾忌,随心所由,即所谓的‘我手写我心’。”不过从反面来看,感悟性批评虽也有灵光之语,但不能掩盖这些批评最终基本都流于情感认知和感性印象,这也是网络文艺批评常被诟病的重要原因。
二、豆瓣文艺批评:大众话语与专业话语的平衡
豆瓣(douban)是一个社区网站,创建于2005年3月6日。通过引入UGC(用户生产内容)内容生产机制系统及聚合机制,豆瓣实现了以兴趣为基础的社群聚合,打造了无法被竞品替代的趣缘社区的生态环境,是网生性批评的重要基地。豆瓣可以提供关于电影、图书、音乐等各类文艺作品的信息,是一个同时具备品味系统、表达系统和交流系统的网络平台。经过近20年的发展,豆瓣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其文艺批评影响早已远远超越了自身的评价功能,并冲破网络空间的局限,通过反馈进而影响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
丹AI:《铸剑》神文,语言难以形容其特别。(2012年5月11日)
momo:冷知识:嫦娥因为后裔(应为后羿,引者注)老给她吃乌鸦炸酱面而奔月。(2020年3月29日)
SooYung:确实不是小说,而像友邻所说的,是一则怪味汤。鲁迅的脑洞确实也大,把经典的传说、童话改编为符合当下语境的讽刺、小说,真有意思极了。(2016年6月19日)
三、深度融合:豆瓣文艺批评的启示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应容纳网络文艺批评声音,设置相应栏目,丰富批评空间,尊重著作权。钱中文在1995年提出了新理性精神,其中重要的内涵之一就是交往对话精神。他指出:“非此即彼的学风和思想方法由来已久,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因此,“要引入一种交往对话主义,来改变有害学术建设的学风与思想方法”。具体来说,所谓“交往对话主义”就是“要改变对于人是一种对立体的旧观点。首先,要确立一种人与人是相互独立、互为依存和互为交往的关系,我与他者是一种相互依附而又各自独立、平等的对话关系”。传统文艺批评话语进入网络空间的过程,不是知识权力关系的简单平行迁移,也不是要消弭网络文艺批评和自身的差别。传统文艺批评需要真正放下姿态,在承认网络文艺批评的独立性和价值意义的前提下,与网络文艺批评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听取网络文艺现场参与者、观察者的声音,以此获得现场感和原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