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从四个角度分析阳明心学的利弊

在进入正文之前,我先说两个前提问题。

前提一呢,我说下“这次要说的主题是什么”。王阳明这两年热起来,大家越来越喜欢他崇拜他。作为一个古人、明代大儒,我当然是尊重的,也很喜欢他的思想和一些行为。放在今天,假如您是专门研究王阳明的学者,您今天研究王阳明,我二话没有,非常赞叹——因为这是属于学术研究,任你研究谁都可以。

今天,我想要说的,是“王阳明热”和“王阳明热中不理性的大众,以及在这个热潮中,王阳明思想本身的弊漏加倍放大对大众的影响,以及大众对王阳明的误读”等现象。

前提二,我要说一下,评判一个古人的思想学说,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说。——1、首先看这个学说,自身逻辑是否融洽,也就是说看这个学说自己能不能把话说圆;2、看这个学说在当时的社会意义;3、看这个学说在今天的社会意义;4、以今天的价值取向为基点,对这个学说进行评判。

接下来,我也会从如上四个角度分析一下王阳明学说的利弊。

第一、从王阳明学说在当时的社会意义而言

我先赞叹一下王阳明。我们知道,任何学说都不是无源之水,都有前提和所指目的。王阳明的学说,其实是基于对当时理学流弊的批判而产生的。我们知道理学在明代影响很大,同时流弊也很大——笼统的说,流弊是刻板、过于理论化、对人性的压抑、思想的禁锢;而王阳明的学说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就是反对理学流弊,活泼泼地教学、把学问融入百姓生活、把学问下移让更多底层百姓受到圣人教化,解放了人性,让人获得“自由”。

关于这方面的例子很多,这也是今天很多人喜欢王阳明学说的原因之一。王阳明的教育过程生动活泼、简便、自由,很多关于王阳明的小故事都是这方面的写照。比如王阳明教弟子的时候弹琴唱歌、一起劳作;再比如王阳明的学生让贼人脱衣服、从而找到良知进行教育的那个故事。王阳明的心学简单直接,使得知识扩大、学问下移,也功不可没。比如呢,王学弟子各个阶层都有,尤其影响很大的泰州学派(王艮、颜山农等等),很多人本身文化程度都不高,但是学了心学之后,一跃成为大学问家、四处讲学授徒等等。王学对当时明朝人的人性解放,是毋庸置疑的——这是它在历史上的功绩,我们都承认也不能抹杀。

第二、从王学自身的逻辑自洽程度上分析

然后,我从其理论本身,分析一下王学学问上的弊病和不足。

王阳明学问一生三变,他自己的理论也是逐步完善的。这些细节我就不说了。我以他晚年最终定型的思想,和对大众影响较大的一些理论入手,分析其不足。

(1)首先,我们要说一下王阳明思想的核心——良知说的弊病。

良知说,是王学的核心思想(因为是聊天,我这儿不去找原文和引文了,大家谅解啊)。关于良知,王阳明基本是这样给我们说的:每个人都有良知、良知本来具足,这个良知呢,具备一切德行优点。圣人心就是良知的全面展现;凡夫是因为被私欲染弊,遮蔽了良知,使得良知不能发挥作用。故而我们是凡夫、圣人是圣人。

既然知道了凡圣差别,然后,我们要怎么办呢?要去“致良知”。具体怎么做呢?“为善去恶”。好了,这是王阳明对良知的基本描述。

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问题。

王阳明说我们都有良知,凡夫干那些愚蠢错误的事,是私欲的遮蔽。这里首先给我们设定了一个前提:我们和圣人都有良知,但是我们被私欲遮蔽了,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其实多数时候是私欲所导致的。

这个前提设定是合理的,古代许多学说都是这个预设。但是接下来,就有问题了。

王阳明说“致良知,需要为善去恶”——可是,我们如何判断具体一件事,是善还是恶啊?王阳明告诉我们“用你的良知判断,你的良知自然知道”。

大家看到问题了吗?

上面刚说过“你是凡夫、你的行为,是私欲所导致的”;下面立刻说“你在判断善恶的时候,就用你的良知判断啊!”可是我们既然是凡夫、我们哪里有能力运用良知判断善恶啊?我们的良知是被遮蔽的啊!!!!我们判断善恶的目的不正是为了让良知一点一点回来吗?

在这里,王阳明的良知,一会儿是被遮蔽不能发挥作用的;一会儿又似乎可以让人自然运用、去判断善恶,这是个大矛盾。

这个理论漏洞导致的后果很严重。

最直接的,直我们在判断善恶、为善去恶的时候,会打着“良知判断”的旗号,实际上却是私欲在作祟。

并且,我们听信了王阳明的话,会认为“用私欲判断的喜好”就等于“用良知判断的善恶”。直接使得人们完全随心所欲干任何自己想干的事····并且处在全然不知自省的状态!这个弊病极其严重。

明代官场上,心学弟子昂昂然打压对手——用的是良知,并且他们一点不认为自己有错(因为是良知的抉择嘛);在民间的呢,王学后辈也啥事都敢干,甚至组织小社会和官府对抗(比如何心隐),也不认为有半点错(良知的抉择嘛)。不管在任何场所,大家都假借良知之名,而行私欲之事,却全然不顾他人指责、道德约束。

而且,越是这种情况下,还越有一种悲壮的、自命英雄的感觉,觉得自己真成圣人了,满天下人就都等着要他来救。

实际上呢,我们知道,我们所谓的良心也罢、良知也罢,其实只是很粗线条的善恶判断,并且这些善恶判断受到思想、时代、风俗的影响,随时随地都会变,也根本不足以判断复杂的社会问题。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抗战中我们杀日本兵,算善还是恶?杀人没有一点内疚吗?可是不杀他他又会杀别人···善恶的判断如何选择?这些问题还都是简单的。

我们都有生活经验,生活里的具体情况远比“善恶”的二元分法要复杂得多得多,有时候还必须运用大量的专业知识。假如一个足不出户的心学弟子,哪里有能力去判断分析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并且“为善去恶”呢?

所以,“良知判断善恶的能力”要被我们质疑;“我们在凡夫阶段自信满满地运用良知去判断善恶”,更要被怀疑!

既然如此,王阳明说的在为善去恶的过程中,“用良知判断善恶”这个观点,就知道是靠不住的。

以上所说,是良知的第一个弊病。

(2)王学所说的“致良知”的弊病,还导致更可怕一个后果,就是“赤裸裸的功利主义”。

王阳明说为善去恶致良知,他的弟子在具体的善恶问题上,也有点不明白。

在《传习录》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是王阳明和弟子薛侃的对话。薛侃除草见花,然后感叹:“为什么善这么难显、恶这么难去?”——言下之意就把花(自己喜欢的)定义为善;把草(没用的、自己不喜欢的)定义为恶。王阳明趁机,就“善恶”问题,进行了一番议论。

据王阳明的本意,是认为花草本来天生,都没有善恶属性,只因为有了人的喜好,才产生了善恶——这个还是很赞的。

可是具体落实到现实,又得“为善去恶”,这该怎么做呢?薛侃就疑问了:“既然草不是恶的,那就不要除草了?”

王阳明批评这种认知是佛老的观点。然后告诉弟子:“草又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类似草苗与善恶的比喻,在《传习录》中还有好几处,意思大致相同,这段最有名。

这个比喻相信大家都看出问题了。

在比喻中,一直有一个趋势:“有用好看的花”是“善”、“无用不喜欢的草”是“恶”。尽管王阳明从理论上批判了这种功利色彩的善恶观,但是最终没能就“善恶”的本质深入分析,把事实属性和价值属性分开(除草是事实判断;善恶是价值判断,分属两个范畴,这里没有必然关系),却还是简单地落脚在了“草又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依旧没有跳出以“有用没用”的标准来判定善恶的功利主义泥坑。——诚然,无法深入分析善恶的本质,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通病,受诸多因素制约,我们应抱以理解。

既然没有善恶属性的草,对我们有了妨碍的时候,都“理亦宜去、去之而已”,那么生活中的其他人和事呢?是不是一样有了“妨碍”的时候,也该“去之而已”呢?顺着他的逻辑,很容易就会有这样的推导。

事实上,王阳明也是以此理念“为善去恶”的。

王阳明在江西剿杀贼寇的时候,就是站在维护国家皇权的立场上,对“妨碍”皇权、民生的贼寇,进行了剿杀。甚至在此过程中,也玩弄权术阴谋,明明答应了人家,你只要投降就不杀你,结果贼寇放弃抵抗一投降,他把人家全杀了!这在今天看来,就是典型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并且还冠以正当理由的外衣。

(有人说,那打仗还不能玩阴的?那这是另一个话题了,不是谈论善恶的范畴了。)

我们知道,善恶的问题,其实很难判断;而具体在生活实践上,如果以“有用没用”、“是否妨碍自己心中的某个理由”作为判断依据,那就太功利、太可怕了。更可怕的是,王阳明好歹还有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反思,而王学弟子和当下喜欢王阳明的大众们,则直接以“有用没用”,作为“善恶”的标准,就瞬间堕落为赤裸裸的流氓功利主义了。

儒家思想核心是“仁”,是很有人文主义情怀的。历史上有一幢公案“孔子杀少正卯”。批儒家的学者往往用这个公案说事——“看孔子多虚伪,一掌权就不讲仁义了”;挺儒家的学者则站出来反驳“这个事情没有发生过,是法家学者编撰借用了孔子大名而已”。孔子可能杀了少正卯、也可能没杀,我们不做考辩。但是这个现象很明显可以看出,“诛杀少正卯”是会被当做孔子的污点,在历史上纠缠两千年。原因何在?就是因为这种管理处事方式,不符合儒家仁政的思想。也就是说,孔子不能既杀少正卯、又当圣人!

“仁者爱人”可以说是儒家道德的最后底线。历史上凡是自命儒家的人,掌握权力之后,都会被这个问题困扰:面对反对自己的人,到底应该以德服人?还是以权术、手段、暴力打压使之屈服?

答案是肯定的,以残暴手段杀人,是为儒家道德所不允许的。但是到了王阳明这里,这块最后的底线也被突破。王阳明成为“可以杀人的圣人”!你想,一个人既可以杀人、又可以运用“有用就是善、无用就是恶”的“良知判断”,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最后还能流芳千古被人崇拜当个圣人,这事儿太划算了吧!!!!

所以心学被很多功利主义者崇奉,是有其内在深刻原因的。

这是“致良知”说的第二个大问题——有导致功利主义的倾向,与儒家仁者爱人、重义轻利的道德观严重相违背。

(3)接下来,我说第三个问题——关于著名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这个观点,也是王阳明心学里非常重要的一块。

在王阳明思想中,知行合一有两层含义。其中的关键,在于“知”和“行”的关系。

第一层含义,王阳明所说的“知”,就包含在“行”中。他把“行”理解为人的一切生理、心理活动;“知”则侧重心理活动,那么这时候,“知”其实就是“行”,属于“行”的一种。比如王阳明举的闻花香臭的例子。

第二层含义,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理解的,把“知”和“行”相对并列起来,“知”侧重理解思维乃至做学问;“行”侧重实践体验。这时候,“知行合一”强调“知行并重”、“行解并重”,由于心学是儒家学问,目的是要做圣人的,所以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强调的是知识对道德的内化作用。

比起“致良知”来,大众对“知行合一”的误解可能更大。当然,王阳明自己没有进行概念界定、表述不够清晰也是大众误解的原因之一(中国古代很多哲学家都有这个表述的问题)。

大众多认为“知行合一”,就是知道就要做到,做不到就说明还不够知道不懂;进一步隐隐发展为“行动更重要”、“实际做法”更重要等等。于是,大众会由“知行合一”发展出反智的实用主义。也就是说,大家会说:“你知没用,得做到才可以”,“行动比思想更重要”······很容易变成反对做学问、知识、思考等等,直接要求“去做、去行”。可是,你知道都不知道,又去做个什么呢?

话再说回来,我们稍微冷静想一想,人非生而知之者,即便“行动比思想更重要”这种粗陋的观点,难道不是“听来的、学来的”,难道不也属于“知”吗?如果真的不需要“知”,那连这种错误的观点也不会有的。

再次,“知行合一”会让人觉得,“我学了那么多做不到也没用”,那还不如“少学点、这样也能做到、以保证知行合一”。于是人就会放弃思考学习,放弃对“知”的探索和努力,进而降低“行”的标准,最后变得懒惰且自信还洋洋得意。

我碰见过一个人,他说他不多读书,每天只读一句话,努力做到就行了。我问你为什么不多读?他说那样知行不合一啊。然后他还很得意得说:“现在我每天只读一句话,就做这一句,我这就叫知行合一!比你们这些人读再多的书,都要更接近圣人。”

我问他:“假如我一天读十句话,但是只能做到两句呢?”

他说:“那也是知行不一啊,还是属于做学问,不对!”

诸位看,这兄弟的话,不是个例。过分崇拜“知行合一”而不加界限的区分,就会得出这种愚蠢的结论。

再比如,在很多聊启蒙思想、民主自由思想的群里,也经常能见到这种说法:“你说那么多有用吗?有本事你去某某地直接造反放火,才是真有本事,才算知行合一。否则你就居心叵测、你是小人”。这些,都是滥用“知行合一”导致的结果(当然,“知行合一”这个提法,本身确有“实用主义”的倾向)。

以上几点,是王阳明心学理论本身不能自洽的地方,和有可能导致的恶果。

第三、阳明心学在今天的意义

那么,现在说第三个方面————在今天的社会中,心学对我们的意义。

首先肯定要说,在今天的社会中,心学热、心学的广泛传播,弊端要远远大于利益。这个问题,涉及对现状的理解和认知,比较复杂,今天暂时简略说一点。

今天的中国,大众普遍有几个问题:第一,唯道德至上论盛行;第二、功利主义、反智主义盛行;第三、不愿意深入思考,缺乏理性,缺乏对具体社会问题的细致分析。

不幸的是,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这几点,恰恰都是心学本具的趋向。

我们知道,一切的学问起码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门类范畴:求真(事实判断);求善(价值判断);审美(美丑判断)。但是生活中大多数人,一般是分不清楚这三个的界限和范畴的,更有很多人把这三者是混在一起的。

道德至上,就会用求善来统摄一切——极端例子就是,只要人是好人(或者道德修养好等等),那么他说的一切都没问题、人也美云云;只要位置高、有钱、权力在握,人也长得顺眼了、说的话也都是金科玉律···而心学的良知判断,就是不管真善美的区分,把一切问题都归纳为“善恶的价值判断”。

可是事实呢,一个人哪怕道德再坏,他也有可能是个数学天才,也有可能物理考一百分!社会问题,远远不止善恶可以涵盖的。

王学的弊病,到了明朝晚期,很多人就发现了。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尽管他也信奉心学(注意:他的信奉和一般人不一样,他是清楚的知道其中利弊以后,吸取心学精华以后的信奉),他也在书中批判了心学流弊的事实。诸位有兴趣可以翻看。

近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牟宗三,也很清楚认识到良知说的不足。他基于儒家立场提出“良知坎陷”说。所谓坎陷,就是不足。牟宗三说良知坎陷有两重意思,第一是说良知顶多只能判断善恶,不能判断事实恶审美等其他领域的问题,这是第一个不足;第二是说,在具体致良知的过程中,要给自己留下一块怀疑的空间,别那么自信满满的认为自己的判断,就一定是正确的。

第四、如何对待“阳明热”

最后,再说一下今天大众阳明热的问题。首先要明确的是,任何“大众热潮”都有问题。在这种流行热中,大众往往丧失理性和冷静,我们无力、无能也不敢和潮流抗衡,往往就在从俗中丧失自己、并且随众作恶。

所以不仅王阳明热,假如有一天理学热、道学热,一样是有问题的,是要警惕对待的。

阳明热,始于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当中对王阳明的推崇。接下来几年媒体、影视剧的传播,在加上总书记的推荐,王阳明就热起来。

但是这个热潮,各类国学班总裁班、畅销书、网络只言片语的传播,很明显放大了王阳明思想弊病的影响,变本加厉的毒害大众,使得“阳明心学”更加功利化、实用主义化、厚黑学化····现在大众心中的王阳明,其实就是“既能立圣人的牌坊,又能满足功利欲望”的理论武器。

“阳明热”传达给大众的信息是:你不能直接谋私利,你要披上圣人的外衣以后再去谋私利!这样才更容易获得成功!

最后,要说的是,关于阳明学说的漏洞,前面只是挑拣重要的几个问题说了说。还有几个问题,也都是阳明心学的不足和流弊所在。比如心学批了禅宗外衣、但是理论却不如禅宗缜密的问题;在比如心学借助禅宗的“修行”方式、却又始终避讳不谈“具体修行的重要性”的问题····等等。

黄宗羲说:泰州学派传到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并把心学流弊和“祖师禅”相提并论“所谓祖师禅者,以作用见性。诸公掀翻天地,前不见有古人,后不见有来者。释氏一棒一喝,当机横行,放下拄杖,便如愚人一般。诸公赤身担当,无有放下时节,故其害如是”——————狂妄无羁,和元明以后流入狂野路子的狂禅乱语,实在别无二致!

我们说,对古人的思想,要“同情之理解”,但是又得“据理之批判”。理解他的处境和局限、承认其历史功绩和地位,但是也必须得知道其不足,落脚是对今天的意义~~~阳明悟道经历——换一个名字,简直就是禅宗禅师开悟过程。可是他在后来的思想体系中,却囿于儒家对佛家排斥的藩篱,不怎么提这个问题~~~禅宗是出世的宗教,前提就是出离功利心的;但是到了心学这里,由于还是儒家体系,心学这样打破儒家道德底线···很容易就掉入功利、实用的泥坑~~~而且弟子也缺乏“悟道”的辛苦过程,所以心学的流弊在王阳明以后,就迅速扩大,弊害远远大于利益。

所以,阳明心学在今天热起来,确实弊大于利。

本来很多支持“阳明热”的朋友,是希望通过阳明心学提升大众的道德。而事实则会恰恰相反,阳明热不但不会提升大众道德,反倒会让大众更加功利、庸俗。

最后,希望诸位能理性思考、系统学习,起码深入了解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知道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建立明确的判断依据,这样,自然能分辨是非对错、能知道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了。

THE END
1.汉字“弊”的文言文意思用法释义又弊弊,經營貌。【莊子·逍遙遊】弊弊然以天下爲事。 又【集韻】【韻會】必袂切,音。【集韻】斷也。【周禮·天官·大宰】以八灋治官府。八曰官計,以弊邦治。【註】弊,斷也,所以斷羣吏之治。 又【韻補】筆別切,音鼈。【淮南子·俶眞訓】不與物相弊摋。【註】弊摋,猶雜揉也。 http://kd.newdu.com/1869.html
2.电视的弊英语作文一、 雅思 写作:看电视的利与弊的思绪剖析作文标题:看电视的利与弊IELTS 94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time spent on television, video andputer games can be valuable for children. Others believe thishas negative effects on a child. Discuss both views and give yourown opinion.标题翻译许多人信赖把工夫https://www.xdyy8.com/wenxue/zuowen/69244.html
3.《佛说无量寿经》讲话(五)(2)百岁满数,完全数。永久的意思。 【文科】 第三,预言此经将特别留存于末世,以加惠众生。 【讲义】 释尊说:我现在为一切众生说此经法,并让大众拜见了无量寿佛及安乐国的一切庄严。你就应该彻底地寻问,我会为你消除疑问。不要把这个重要的说法马虎听过,而于我灭度之后再生疑惑,这是一个一去不复返的事https://www.lslqs.com/news/123.html
4.浅谈民族民间舞蹈现代化的利与弊——以蒙古族舞蹈为例1张晓宇;浅谈民族民间舞蹈现代化的利与弊——以蒙古族舞蹈为例[J];大众文艺;2017年18期 2石胜;地域性因素对蒙古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影响[J];名作欣赏;2014年33期 3王亚楠;谈蒙古舞的创新——以《蓝天绿草间》为例[J];尚舞;2021年14期 4王丹;试析蒙古族舞蹈的创作特征[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03期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ZLU201718091.htm
5.深度重磅麻省理工科技评论:AI即将腾飞专家问答对话谷歌大脑负责人:大众的机器学习 深度思考当人工智能邂逅百度 人工智能/人类协作人机合作才是正道 工具智能语音领域值得关注创业公司 专家问答人工智能的颠覆时刻 研究丰田的新型独角兽:如同登月般来改变世界 技术人工智能之弊:偏见的数据将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瓶颈? https://weibo.com/p/1001603978770334751616
6.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范文题目格式模板论文参考文献论文发表一、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 随着90年代中后期全国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加大,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居于高位,2005年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http://www.lyqkw.com/lunwen/zfa/1461.html
7.西方近现代新闻事业黄色新闻的利与弊(二)黄色新闻是现代办报理念的先驱 虽然它自从出现以来就屡遭批判,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出现使严肃报纸与大众报纸的分流在理论上具备了可能性。一方面,美国的《纽约时报》坚决抵制黄色新闻,以严肃的报道风格确立了自己在美国乃至世界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以刊登黄色新闻为主的报纸(如英国的《太阳报》)面向社会大众,https://www.jianshu.com/p/b983ea582e8f
8.经期“浴血奋战”弊大于利东方降大众降经期“浴血奋战”弊大于利 近期微博上一则“中国性学会”发布的#你也许想不到的性秘密#中提到:经期做爱有益无害,表面上似乎之后出血量增多,实际上总出血量和出血天数减少,而且高潮具有良好的止经痛效果。妇女的性欲随月经周期而变化,甚至只有经期才有性欲。这个观点跟传统的做爱不能“撞红”有悖,但也有一些性欲https://health.eastday.com/zyw/n1078/n1100/n1971/n2128/u1ai176148.html
9.辩论稿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弊大于利7篇(全文)于同样是不符合大众心理预期时,势必导致易中天么 辩论稿 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弊大于利 第3篇 很高兴能和对方辩友讨论大学生兼职利与弊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兼职呢?所谓兼职即指在本职之外兼任其他职务,从而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回报。大学生兼职则是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从事的一项社会活动。著名教育学家怀海特说过“中学阶段https://www.99xueshu.com/w/filexsr1ot7v.html
10.大众评说:五星级酒店“无星级”卫生弊在监督缺位用顾客用过的脏浴巾擦拭杯子,混用同一块脏抹布擦茶具、洗手台、坐便器等,从垃圾桶里捡出塑料杯盖继续给客人使用……近日,一段五星级酒店卫生乱象的视频,引发公众的关注与担忧。 “无星级”卫生状况,背后是监督的缺位。 这些问题已不是首次曝光。乱象频现,且涉及多家知名酒店管理集团,再次给五星级酒店乃至整个服务https://m.dbw.cn/difang/system/2018/11/27/058113364.shtml
11.五溪时评集团化办学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集团这个名词由来已久,且本身是经济领域的概念。从字面意思看,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比如集团军、企业集团等。以企业为例,很多人懂得集团就比公司厉害,集团可以管理多个公司。公司的一把手就是总经理,而集团的一把手则是董事长。所以,集团听起来显得高大上。 https://www.0745news.cn/folder3287/folder2068/folder2/folder45/2024-05-24/1034620.html
12.网友问大众汽车值得购买吗?利大于弊,看完以后你还会买大众吗利大于弊,看完以后你还会买大众吗? 发布于2022.2.3 17:23 . 万次播放 晓霞说车吖 关注0人44万粉丝 关注 评论·183 提交评论 狭路相逢6792 大众车烧机油坚决不买 2022-02-03回复12条回复举报8人 点赞 连笔大侠 不要以过去的眼光看国产 现在国产碾压好多合资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060411730941346311
13.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利大于弊三观点立论【辩题】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利大于弊/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弊大于利【辩题背景】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的普法宣传不断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大大增强,更多的人学会了运用法律来捍卫自己,法律越来越多且深刻的进入大,辩论资源网,我是辩手,辩论稿件的海洋,上传辩论辩词赚收http://www.bianlunzy.cn/doc/doccon/id/1581.html
14.胃转流支架的利与弊权威文章胃转流支架的利处一般包括微创性、易操作性和可逆性、改善代谢指标、可重复性、显著的减重效果等,弊处一般包括术后不适、长期依赖性、营养吸收问题、手术风险、再干预风险等。平时要注意观察身体,如果出现不舒服的症状,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治疗。 https://www.cndzys.com/ylcore/fine/202218.html
15.小鹏汽车的热销对比亚迪肯定是利大于弊,首先会让大众加深比亚迪确实 小鹏汽车 的热销对比亚迪肯定是利大于弊,首先会让大众加深 比亚迪 电池的认可。其次,可以和 小鹏 一起继续挤压其他想进15万以下的对手,比如长安, 吉利 ,奇瑞等,毕竟小鹏这样的盟友是可以给比亚迪提供丰厚利润的。我倒希望多一些小鹏这样的盟友,和比亚迪一起把15https://xueqiu.com/2668525883/303926088
16.佀钟:救能臣斗权阉,匡时弊倡勤俭佀钟表面不置可否,尽力拖延,暗地里却积极参与营救马文升。被激怒的汪直,借机屡进谗言,污蔑诋毁佀钟与马文升结成朋党。古代帝王心中,最为忌讳的话题,便是朝臣结党。佀钟即将被下狱之际,一贯赏识他的左都御史王越挺身而出,为其求情开脱。最终,佀钟被免去罪责,但仍被罚以杖刑,以示羞辱。https://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80314/Articel15002MT.htm
17.以上海名媛群事件为例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暗访与偷拍”在此案例中,公众号作者在当事人没有任何违法行为的情况下以个人身份公开了他人不愿意透露的隐私聊天记录,用于负面娱乐化的新闻报道,不管是从法律角度还是从人文关怀角度都存在问题。 2.不符合人权,使被暗访者成为大众娱乐消费的对象 被曝光者的行为可能并没有违反法律规定,也没有对他人的利益造成实际损害,暗访者随意http://media-ethic.ccnu.edu.cn/info/1002/2484.htm
18.网络流行语的利弊论文.doc“流行语”被视为话语领域的反叛和革命,但却缺乏真正理性的批判,反而可能使大众陷入情绪化的“狂欢”而掩盖更为宏大的问题和深入的思考。 但是,笔者认为上述理由不足以让我们对流行语抱持简单的“恐慌”的态度,诚然,流行语是多元文化发展和个性解放的必然景象,流行语即便缺乏深度和严肃性,作为松动舆论压力与宣泄社会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6/0801/49894207.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