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业飞速变革的今天,上汽大众再次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电动化、智能化的大潮滚滚而来。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一部分,上汽大众如何继续创新,写下新时代的传奇?
1983年,当桑塔纳轿车首次在上海的街头亮相时,许多人驻足围观。彼时的中国汽车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家用轿车是极少数人的奢侈品。上汽大众以桑塔纳为起点,将大众的德国工艺引入中国,并推动了零部件本地化,逐渐建立起符合国际标准的供应链体系。
第二幕:面向新能源,ID.家族崛起
进入2020年代,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汽车工业转型的主旋律。然而,对许多传统车企而言,这并非轻松的转型之路。上汽大众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迅速启动“油电同进”战略,以ID系列为核心,推动电动化布局。
上汽大众并未止步于此。在2024年的40周年活动中,公司再次明确了未来的产品布局——到2030年,将推出18款新车型,其中15款专为中国市场打造。这些车型不仅将在设计上更加贴近年轻人审美,还将搭载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包括AI大语言模型支持的智能座舱和城市NOA自动驾驶功能,带来焕然一新的用车体验。
第三幕:在变化中坚守品质
纵观四十年的发展,上汽大众的成功离不开“品质至上”的信条。从桑塔纳到帕萨特,再到ID.3,这一传统贯穿始终。
以安亭生产基地为例,这个上汽大众的发源地近年来完成了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车型的全方位转型。安亭不仅是企业的电动化生产中心,更成为智能制造和研发创新的核心枢纽。通过严格的品质管理体系,安亭基地出产的每一辆车都延续了德系汽车“安全耐用”的优良基因。
不仅如此,上汽大众还通过品质开放日向消费者敞开大门,让用户、KOL、经销商等亲身体验制造工艺和质量保障体系的每一个细节。正是这种对品质的坚持,让消费者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依然对上汽大众保持高度信任。
第四幕:从合资1.0到2.0,合作迈入新阶段
从1984年首次签约,到2024年的第二次续约,中德双方的合作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引进。在2024年的协议中,合营期被延长至2040年,这不仅是对上汽大众过去40年成果的认可,更是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如今,合资企业的合作进入2.0阶段。中德双方不再是单纯的股东关系,而是通过技术共创实现共赢。今年,上汽大众和奥迪联合开发的智能数字平台AdvancedDigitizedPlatform已启动,这一平台将用于开发覆盖B级和C级市场的车型。2025年,基于这一平台的首款高端新能源车型将正式上市。
第五幕:再启新篇,迈向未来
40年风雨兼程,上汽大众不断适应市场变化,从不缺乏突破自我的勇气。而今,在新能源、智能网联、绿色制造等领域,它再次迎来了全新的挑战。
为了应对“双碳”目标,上汽大众推出了ESG“Growth战略”,致力于实现203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8年减少25%的目标。通过技术创新和运营模式优化,它正在推动从传统制造企业向绿色科技公司的转型。
从桑塔纳到ID.系列,从单一的技术引进到技术共创,上汽大众四十年的历程,是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缩影。在未来,它如何延续德系品质与创新精神,成为新时代的引领者,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