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埋头著书,学者传道授业,公众对他们有更高的“价值中立”期待,他们自己对商业露面持审慎态度,而品牌,也很少会考虑这个群体。
这个现象并非孤立发生,更准确地说,它是一套商业故事、文化现象中的一环。作家学者千千万,而上面列举的,很多都是「明星学者」「知识偶像」。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并无任何褒贬之意,只是用以描述他们在大众媒体上的受欢迎程度。
「知识偶像」们自己往往也并不喜欢这个称号,刘擎就曾明确表示,“知识是让人变得自主、独立和思考,而不是去崇拜”。不过在商业语境里,这个称呼却很能解释,品牌与他们合作,究竟看重的是什么。
发挥作家学者博学明智的特质,品牌通常会邀请他们从专业和生活出发,发表对特定话题的看法。
李银河是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大众对她的了解,多是基于那段著名的爱情。智识与经历的双重加持,使得李银河在“爱”的话题上尤其有发言权。去年520,天猫超级品牌日邀请李银河就“爱”发声。
流行文化里,爱情是一个被过度开垦的话题,也是陈词滥调的重灾区。这封《爱的黄金时代》难得的是突破了你侬我侬的叙事,在对李银河爱情观的传递中,它将爱上升到存在的高度。文学化的文案与“爱情代言人”的选择,各自出色又相互匹配。
在珀莱雅去年的妇女节「性别不是边界线,偏见才是」活动中,李银河也做出了声援。常在微博发言的她,可能也乐见有品牌愿意站出来,提高社会性别观念的水位。
与李银河研究领域有一定相似的沈奕斐,是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她研究社会学、亲密关系近20年。在与雷克萨斯、新世相合作的「另一种活法」中,沈奕斐介绍了她“追求人生新活法”的真实经历:43岁成为知识博主,帮助年轻人理解爱情。
在高跟鞋品牌7or9携手新世相出品的「从痛,走到痛快!」中,沈奕斐作为六位女性KOL之一,于短暂亮相中说出“大声说要,更大声说不”的宣言。
今年5月,内衣品牌伊维斯也曾与新世相有过叙事手法相似的合作。品牌片「一件我选的内衣」中,诗人余秀华、演员郭柯宇、作家淡豹等共同讨论女性的选择。
短片之外,伊维斯还给予诗人余秀华充分的创作空间。新诗《又从内衣店回来》从内衣说起,不讳言情欲。
身有残缺但大方谈爱,书写爱情时滚烫而柔软,余秀华身上的这些冲突感特质,既能帮品牌输出锐利的态度与细腻的诗意,也有话题性。
在爱情与女性话题上,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梁永安凭借在B站通透亲和的《爱情课》广受欢迎。今年三八节,珀莱雅邀请梁永安“开讲”,17分钟的视频只在开头简要介绍了《醒狮少女》主题短片。由于直接涉及品牌的内容较少,短片更接近对“性别不是边界线,偏见才是”的延展解读,放在梁永安的B站主页里,就像是一次原生化的内容更新。
近年来的社交舆论场上,女性议题常在热度高位,这之中,商业品牌是不可否认的重要推动者。尽管本质上,品牌这么做仍是为了吸引女性消费者,但却间接实现了公共教育的效果。
时代,或者说人与时代的关系,是许知远的创作“母题”。他在《十三邀》中孜孜不倦地就此向嘉宾发问,某种程度上,许知远的公共形象已经与这些话题绑定在了一起。
一个是年轻、潮流的平台,另一个是对流行持批判态度的知识分子,小红书与许知远的同框,有一种隐隐的张力。这种张力或许正能解释,小红书为什么要在去年做出一系列文化向营销尝试——它试图刷新大众过往对自己的既定印象,沉淀有深度、有温度的表达。
对谈往深了做,便有了年初小红书COO柯南与刘擎的交流《遇见小红书》。柯南的直接对话者虽然是刘擎,但是借着双方就平台的理念与社区形态展开讨论的契机,以及刘擎对“消费主义”“社区”等概念的拆解,小红书同样在试着用新的公关创意,让观众重新认识自己——这和前面与许知远的合作,有异曲同工的用意。
除了对谈形式,这些案例的另一个共性是,知识分子在其中常会扮演一种指引、鼓励、抚慰年轻人的角色,除了智识上的高度,他们同时也是阅历更丰富的长辈。莫言与B站合作的五四短片《不被大风吹倒》就是典型案例。莫言是文学大家,也是和蔼可亲的爷爷、历经风雨的“过来人”,这些身份加在一起,使他能给后辈充分的精神慰藉。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莫言的前室友、作家余华,就在《京东图书问你买书》短片中秀了一把演技——这也是本文唯一一个有故事性情节的案例。故事有虚构成分,但片中余华的作家身份是真实的,虚实交错间,有了亦庄亦谐的戏剧效果。
戏剧效果还源于品牌对余华“文坛喜剧人”特质的挖掘,因此京东图书选择余华的思路,与上述案例稍有不同,毕竟会因有趣有梗而出圈的知名作家,并不多。
2021年年末,多抓鱼推出了一份年度阅读报告。如果如毛姆所言,阅读确是人们“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那么这份榜单就能反映出过去一年,大众想要在哪些问题上寻求答案、帮助甚至庇护。
在这份多抓鱼“鲜鱼榜”中,《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一举登上第二名,刘擎也因此跻身多抓鱼年度畅销作家之列。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大家开始用「硬知识」武装自己。
——多抓鱼《我病了但还没放弃|2021年鲜鱼榜发布》
与此同时,“抑郁”成为2021年多抓鱼销量、搜索量最高的标签,增长了5倍;“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标签的销量、搜索量增长了2倍。
将这些结果与上文的趋势观察相对照,会发现一些奇妙的重合。它们像两面镜像,不约而同地折射出过去一年大众文化与心理的普遍变化:
生活中的困惑与困境越发明显,人们需要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一度被认为无用的人文社会学科中,获得思想资源与理论框架,来解释遇到的现实问题,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处境。
看看“附近”和“内卷”所激发的共鸣吧,它们从人类学家项飙观察到的或展开解释的学术概念,变成出圈的流行语,连带着,常住德国的项飙都成为网红学者。
项飙在国内的出圈,很大程度源于《十三邀》的访谈。这指向了文化名人走红的另一个原因——大众媒介。前面已经提到,沈奕斐、梁永安以及罗翔都是B站知识区的up主。2020年6月,B站在成立知识区后,邀请了众多学者入驻。
刘擎被学术圈外的大众熟识,《奇葩说》是关键,但在此之前,马东是因为听了他在音频平台「得到」上开的课,而特地赴上海邀请他加入。薛兆丰的走红路径也与此相似。
从这些层面来说,「知识偶像」的诞生,其实是三方协力的结果:
文人学者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并且可贵的是,他们愿意走出“象牙塔”,以平易近人的方式、深入浅出的语言,对生活现象给出接地气又有解释力的回答。
平台侧,各大音频视频平台乐于且善于推动泛知识内容的传播,这样也能为后续挖掘商业价值铺路;
到受众侧,就是一个需求供给相互反哺的过程——年轻人有旺盛的人文知识需求;平台洞察到需求,通过策划扩大内容供给;供给收获不俗反响,如此运转,形成良性循环。
不过,最终能在这之中脱颖而出、愿意并且能够适应新媒体的作家学者,相比于这个群体的整体规模而言,仍是少数。
「光之来处」是新世相旗下的知识服务品牌,与梁永安也有合作
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塑造文化品牌的目的。
今天消费成了一种为自己支持的理念、理想的生活投票的过程。这要求品牌更多介入到公共表达中,在大众关心的事情上发表看法。能够发出符合主流、“不出错”的声音,是不落伍的证明;能够领先半步、引领文化思潮的品牌,则是先锋——2020年初以“NOBODYISNOBODY”出圈的内外;自去年妇女节开始持续就性别与社会议题发声的珀莱雅,都是例证。
代入互联网产品逻辑的话,这群作家学者同样是内容生产者、知识垂类KOL。营销中,KOL兼具传播者与表达者双重角色,而他们在这两项上得分都高。
将品牌携手明星作家学者归为KOL营销,也会揭示出一些问题。
一些案例中,学者作为多位KOL中的一位出镜,说的是与其他人如出一辙的文案,本真性的缺乏削弱了观点的力度;也有项目只有严肃智性的外壳,内核并不坚实。
这些问题隐含的预设是:知识分子与商业市场间有内在的冲突——前者高尚独立,后者因逐利而处于道德下风,但无论哪种想象都并不成立,正如一个绝对超凡脱俗的象牙塔,从未存在过一样。
参考资料:
注:多抓鱼鲜鱼榜是通过销售量、销售速度、到货提醒量等综合因素排序,“鲜鱼”指在去年新出版的书,包括再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