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仿佛一瞬倒流回二零零五年。那时的我刚毕业没多久,揣着一颗有梦想的心来大上海闯荡。头几年收入偏低自然是囊中羞涩。但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人不能不吃饭呀,尤其我还是个嘴叼的吃货?为了让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工作之余就会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去搜索,看看哪里有又好吃又便宜的馆子?然后发现有个叫“大众点评”的网站查信息特别方便,一来二去的,不由就注册成为其会员了。
在我看来,做会员制就是把具有相同爱好的一群人聚在一起,为他们服务,以产生更多的销售价值,比如二次购买、推荐亲友等等。围绕着这个大前提,就可以开展许多不同的营销行为。大众点评网是如何“经营”他们的会员制呢?
吸引会员加入:
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吸引会员加入?从个人会员的角度去看,加入大众点评会员的“好处”很多:
l入会免费;
l海量信息免费提供;
l会员卡在餐馆可以打折;
l会员积分可以兑换丰富礼品;
l免费的优惠券抵用;
l团购价格享受;
l。。。。
既然有如此好的会员权益,为什么不加入?所以2005年的大众点评网发展相当迅猛,也吸引到了红杉资本的首轮一百万美金投资,到今天为止,据说注册会员用户已经超过两亿,公司本身也已经有发展到八千名员工,当然这跟我们的会员制关系不大,这里就不进行延伸。我这里想说的就是,这些各种好处、优惠就解释了为什么要加入大众点评会员的问题。
当然了,对于商户会员也有很多好处:
l大批用户入口
l关键字搜索
l团购推广
大众点评网的员工是划分街道片区的,每人负责一些,到各个餐馆/美容美发店去宣传推广,商户会员发展也相当之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收录的商户数量超过150万家,覆盖全球2300多个城市。
典型的会员活动:
当年的我对大众点评是极其热爱的,可能每天有事没事就会上去搜搜看看,而且参与热情很高,几乎吃过的每家馆子都会写下极其认真的评价(不少于30字),部分常去的馆子不但每次都更新评价,甚至每道菜都会有详细的描述。
这是我当年给常去的一家连锁火锅店的差评:
以前每次都长途跋涉去徐汇店,现在终于家门口有了这家分店,可是去了两次之后决定再也不去了。首先说环境,第一次去是刚装修好,大厅里弥漫着油漆的味道,门口堆放着装修材料,居然也敢开业,前几天算是第二次去,空调不知道开了没有,反正我是吃的满头大汗,地面很滑,不知道是油还是水,反正坐在凳子上战战兢兢的,好几次看到服务员都是以溜冰的动作去拿菜的。再来说说吃的。酸菜鱼的鱼排应该是提供的,而且是炸好的,这次可好,给了半个炸鱼头。心想要不是我常去徐汇店岂不是被你们蒙了?服务只能说差。银行pos机和点评网的机器都半年过去了还没有添置,而且点评网的vip卡也不给打折。这像是长久做生意的吗?而且试图给我用过的餐饮发票,真是可恶!第一次去豆浆压根就没有,第二次去给了半打,这家店也太混了,苏武牧羊如果对分店的管理不能加强的话建议还是不要开什么分店了,这简直是砸自己的招牌。
这里环境给人第一印象,可算幽雅且窗明几净,推门而进、向前有三个层次,以传统中式拱门做隔,可分为前、中以及后,分别作为接待、饭厅和半包房,向右亦有木制屏风隔断,纯黑雕花木制太师椅,是我喜欢的风格,传统且风雅。
网上风闻此店是台湾人开办,台湾人做事细腻和讲究,服务水准和整体档次也确实不错。
一年到头,门口总围坐着为数不少的食客们在等位子,有不少是专门驱车找寻来的老饕,更有金发碧眼异国他乡的游客慕名而来。店家贴心的准备了茶水、瓜子供客人享用,也提供免费网络,以免客人等得心焦,因为如果没有提前预约,现场往往需要等候长达一个小时之久。
这里最出名的特色就是胡椒猪肚鸡,算是基本款,在这基础上又有升级版的松茸猪肚鸡、虫草花猪肚鸡等等。口味差别不大,松茸的因为带了特殊的清香,尤其喜欢。
吃饭首先是要喝汤。锅子烧开以后,会有服务员过来帮客人一一盛汤,原汁原味鸡汤和猪肚的鲜味搭配的很好,又有浓郁的胡椒香,一碗下肚,身上都会暖和起来。喝完了汤才开始涮菜,这个依个人口味分别下入蔬菜或肉类,一般来说,先吃青菜类的有益健康,另外牛肚、羊肉卷之类的也不宜涮太久,以免肉质变老而影响口感。
对于商户会员,同样可以对个人会员的点评做出回应。这个相对比较简单无须赘述。商户的主要活动是:
l发布团购产品
l产品定价
l与个人会员的互动:点评回应
l发布促销活动公告
如何提高会员黏性:
问题一,积分膨胀(内部虚拟货币通货膨胀)
一些解决方案思路的探索:
方案二,提供积分购买内部虚拟商品的方法。既然是会员制的网站,那么也可以考虑通过积分的消耗来提高会员在内部的等级或者某些特权,当然不同会员等级的权益必须清晰和有吸引力。这方面可以考虑不同等级会员购买时积分比率差异,商品不同折扣等等,同时还要考虑到权利和等级的平衡性。
方案三,最后还可以考虑积分的流通,会员之间可以允许积分的交易,转赠等等。在操作的时候,应该允许扣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
问题二,会员之间交互的手段匮乏
问题三,会员的转化和流失
关于商户会员的一面,大众点评作为一个公共平台,左手是个人右手是商家,势必要一碗水端平,但是很明显,许多地方仍未完善。2006年的一纸诉状将大众点评网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由于年代久远,只能找到当时报道的截图)
最近比较流行的一个概念是O2O,不过O2O本身不是什么商业模式,它只是描述了一种从线上到线下的商业行为。我们看一下360百科词条对它的解释:
在我看来,大众点评首先拥有海量的餐馆(商铺),可以吸引大量用户前来从而掌握顾客的入口,从而增加对商户的掌控。商家的优胜劣汰又能引入更多的新用户前来。所以可以预期的是,大众点评在新的商业战场中必然大有可为。以下是来自36Kr的新闻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