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识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创新发展方向,凝聚行业共识,11月29日~12月1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在上海临港中心举行“国际汽车电子与软件大会·滴水湖峰会(AESC)”,围绕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与软件创新发展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合作。以下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克强演讲实录。
各位领导、来宾、业界同仁,大家好。我今天将对我们团队所做的智能网联汽车计算基础平台研发及产业化推进与各位进行交流。
在智能驾驶时代,产品定义和产品开发模式正在发生改变,计算平台包含复杂的算法、芯片、操作系统一整套东西,有底层芯片、操作系统,有App,有承上启下支撑App开发的复杂中间架构和中间支撑软件组件等。在智能驾驶里,操作系统里不仅仅是内核和普通中间件,更重要的是类比安卓App的工业软件。如果把一个基于工业软件的操作系统和芯片硬件架构融合起来,就是“工控裸机”的概念。在这一基础上快速迭代算法,形成一个大系统,就是所谓的“计算基础平台”。
自动驾驶发展到关键时期,车企、供应商所面临的挑战和痛点即如何解决核心应用算法。如果有了这样一个分层解耦,计算机平台就可以对产业带来真正意义上高效、高质量、深层次的赋能,形成最终产品需要的核心控制器。
在产业发展趋势上,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是产业共识,是汽车、能源、交通融合形成的智能网联汽车信息物理系统,由此诞生了能够共享出行的智能汽车。未来智能网联汽车的产品定义、开放模式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这在全球已经形成共识,多国从复杂系统定义上进行顶层设计。2020年,我国11部委联合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中明确定义了总体架构,这个架构下核心关键技术、发展技术路线图,以及如何协同推进。未来电子电气架构要重构、产品结构要重构,那么就不能采用传统方式开发,计算平台就是重构下的产品定义和开发。
在这一情况下,烟囱型无法解决现有问题,我们必须定义出一套车路云一体化架构。因此,中国方案要具有车路云一体化的系统架构,具备分层解耦、跨域共用两大技术特征,并满足三个标准:符合中国基础设施标准、符合中国联网运营标准、符合中国道路标准。在全新定义方式下,将衍生出五个新型零部件产品:计算基础平台、终端技术平台、云控动态地图、信息安全。
之所以提出计算基础平台,是根据需求出发。如果生态不建立,或者被一些企业所垄断,站在车企角度,车企作为最终使用者,如何与一级供应商博弈,未来将成为挑战。对于具体企业,无论是做自动驾驶、整车控制器还是操作系统、计算平台,都面临极大挑战。从企业需求、行业痛点来看,未来自动驾驶计算平台,特别是操作系统,应当有新定义、新需求。
我认为,未来自动驾驶操作系统,应该是统一架构,能够实现硬件、应用软件双解耦。这样的操作系统与硬件融合起来,就是计算基础平台。计算基础平台一定是软硬结合的,软件不仅仅有传统内核中间件,更有功能软件,以及应用软件。坦率地讲,功能软件一般难以做出来,不仅仅涉及计算机底层问题,更重要的是核心应用算法的问题。有车企强调,自动驾驶时代车企要有灵魂。灵魂是什么?现在一切的问题,都是没有核心应用算法。有再强的芯片、再强的算力,没有算法,就无法达到要求。
(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