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联会: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正实现快速发展,相关部门将推动关键芯片基建试点进一步铺张

乘联会表示,智能网联汽车是推动车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自2015年以来,国务院及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先后发布一系列政策标准和意见,指导和规范国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IT之家附全文内容如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发展,将其视为解决交通安全、道路拥堵、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从而驱动汽车行业科技变革、加快升级。2019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市场规模为636亿元,2021年已增长至101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26.1%。

2021年,我国乘用车新车市场中具备L2级智能驾驶功能的车型销售476.6万辆,渗透率达到23.5%,同比增长57.2%。2022年,搭载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网联乘用车新车销售达700万辆、同比增长45.6%,市场渗透率提升至34.9%。

国内多数车企量产了L2级辅助驾驶汽车,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据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统计,2023年1至5月,具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L2级智能驾驶功能的乘用车上险量达到309.9万辆,同比增长40.6%,市场渗透率达到42.2%。

目前,我国智能驾驶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配备L2驾驶技术的汽车已实现批量生产,但应用场景仍然有限。搭载L3、L4、L5自动驾驶技术的智能网联汽车仅能在实验及示范的特定场景下运行。随着技术改进和自动驾驶技术准入政策的出台,L3汽车有望于2023年实现销售,L4及以上汽车有望2025年在国内市场销售。

经过十年发展,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产业发展都有了长足进步,逐步从全面落后和追赶态势,发展为与欧、美、日等汽车强国并跑,部分领域领跑的态势。目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在整车集成、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方面进步明显,关键技术与智能网联整车产业化节奏保持协同。

关键部件方面,毫米波雷达、车规级激光雷达、大算力计算芯片等已取得自主突破,开始进入量产前装,逐步对国际产品形成替代。网联化技术方面,我国已形成C-V2X芯片、终端和系统全产业链。在车载计算芯片方面,国内厂商推出车规级AI计算芯片产品,在芯片算力、能效比等方面,与进口芯片产品差距缩小。另外,底盘线控制动、线控转向技术逐渐成熟,系统产品的自主化比例在提升。

当前,全球自动驾驶技术快速迭代突破,电子电气架构加速从分布式向集中式演进,软件、数据、算力等的需求指数级增长。

但是,目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涉及的环境感知、线控执行等关键技术仍落后于汽车发达国家,绝大多数车规级芯片依赖进口。同时,在以车载操作系统为代表的基础软件领域与国外存在差距,关键零部件等产业存在基础空心化现象。因此应坚持创新发展。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统计,在网联发展方面,全国已有17个测试示范区、16个“双智”试点城市、7个国家车联网示范区,完成了7000多公里道路智能化升级改造,装配路侧网联设备7000余台套。全国已经有超过50个省市出台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规定实施细则。

目前,广州、长沙、上海、武汉、北京、深圳、重庆等地开展了自动驾驶载人、载物测试,为各类场景的示范运行乃至商业化试运营提供了政策环境。面对新冠疫情,无人配送、无人消杀等自动驾驶车辆对紧缺的人力、运力进行了有效补充。

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武汉、长沙在内的10余个城市允许自动驾驶汽车在特定区域、特定时段从事出租汽车、城市公共汽(电)车等商业化试运营,且应用规模不断扩大。

2020年2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一部委联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展态势、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共四个方面。明确提出,智能汽车通常又称为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等。

确定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

2020年12月20日,交通运输部以2020年第22号令公布《关于促进道路交通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指导意见》,自2021年4月1日起施行。《指导意见》主要内容包括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共四个方面。

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自动驾驶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积极进展,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车路协同等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和测试验证取得重要突破;出台一批自动驾驶方面的基础性、关键性标准;建成一批国家级自动驾驶测试基地和先导应用示范工程,在部分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推动自动驾驶技术产业化落地。

主要任务包括四个方面、十二项具体任务。

2021年7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规范》的主要包括:总则,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主体,驾驶人及车辆,道路测试申请,示范应用申请,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交通违法与事故处理及附则等七个章节。

该《规范》是对2018年4月旧版本《规范》的修订。为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进程,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2021年7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

《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总体要求、加强数据和网络安全管理、规范软件在线升级、加强产品管理、保障措施共五个方面。

《意见》规定,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汽车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依法履行数据安全保护义务,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

企业应当建立汽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依法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和车联网卡实名登记管理要求,明确网络安全责任部门和负责人。

企业生产具有在线升级(又称OTA升级)功能的汽车产品的,应当建立与汽车产品及升级活动相适应的管理能力。同时,要保证产品生产一致性,未经审批,不得通过在线等软件升级方式新增或更新汽车自动驾驶功能。

《意见》规定,企业生产具有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产品的,应当明确告知车辆功能及性能限制、驾驶员职责、人机交互设备指示信息、功能激活及退出方法和条件等信息。同时,应加强组合驾驶辅助功能产品安全管理,加强自动驾驶功能产品安全管理,确保可靠的时空信息服务。企业应当加强自查,发现生产、销售的汽车产品存在问题应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并及时报告。

2021年8月16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五部委以第7号令发布《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自2021年10月1日起施行。

《规定》共十九条。在汽车数据安全管理领域出台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明确汽车数据处理者的责任和义务,规范汽车数据处理活动,有利于促进汽车数据依法合理有效利用和汽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规定》聚焦汽车领域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的安全风险,就若干重点问题作出规定。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对数据需求量巨大,其采集的数据包括车辆数据、用户数据、地图数据、位置数据、视觉数据、路况数据、业务数据和第三方数据等。《规定》倡导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的车载端本地化存储及本地化处理,确有必要向车外提供的,应本着脱敏处理原则,尽可能地进行匿名化和脱敏处理,这将对车载芯片计算能力及车辆本地存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2年11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公开征求对《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的意见。《通知》(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包括:试点内容和目标、试点申报条件、组织实施、保障措施共四个方面。

试点内容和目标是,在全国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工作基础上,遴选符合条件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和具备量产条件的搭载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开展准入试点;对通过准入试点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在试点城市的限定公共道路区域内开展上路通行试点。通过开展试点工作,引导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和车辆使用主体加强能力建设,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功能、性能提升和产业生态的迭代优化。

2023年6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出席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并介绍了汽车电动化、网联化和智能化的情况。辛国斌表示,汽车产业变革的主要方向是电动化、网联化和智能化,电动化催生新型一体化的电子电气架构,是智能网联技术应用的最好载体。智能网联技术又会反向赋能电动化发展,二者融合共生、相互促进。

在谈到下一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时,辛国斌表示将从三个方面入手:

THE END
1.瞭望“智”胜汽车革命下半场科技发达国家积极推动网联化布局,车联网竞争逐步加剧,全球智能网联汽车进入到了技术快速创新、产业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已经发放测试牌照超过7700张,测试里程超过1.2亿公里,各地智能化路侧单元(RSU)部署超过8700套,多地开展云控基础平台建设 测试车辆在天津(西青)国家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9715535133808406&wfr=spider&for=pc
2.智能网联汽车的现状和未来.pdf资源智能网联汽车的现状和未来 1、何为智能网联汽车 智能汽车是在一般汽车上增加雷达、摄像头等先进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 等装置,通过车载环境感知系统和信息终端实现与车、路、人等的信息交换,使 车辆具备智能环境感知能力,能够自动分析车辆行驶的安全及危险状态,并使车 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weixin_67271870/86973158
3.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基于ADAS技术的产品已经开始大规模产业化,网联化技术的应用已经进入大规模测试和产业化前期准备阶段,而自动驾驶正处于样车开发与小规模测试阶段。 ADAS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ADAS技术是汽车智能化的基础性技术,也是目前已经得到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的技术,主要可分为预警技术与控制技术两类。其中常见的预警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724/09/17689625_673683906.shtml
4.国内智能网联汽车的现状与发展小结车友交流懂车帝提供国内智能网联汽车的现状与发展小结的车友交流详细内容,懂车帝是一个汽车资讯平台,懂车更懂你。我们提供最新汽车报价,汽车图片,汽车价格大全,行情、评测、导购等内容,看车选车买车就上懂车帝。https://www.dongchedi.com/tag/ugc/15693939
5.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pptx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xx年xx月xx日contents目录智能网联汽车概述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分析智能网联汽车的未来展望结论与建议01智能网联汽车概述智能网联汽车是一种通过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等装置实现车辆与环境、车辆与车辆、车辆与云端系统等全方位连接和信息交互的新一代汽车。定义具备自动驾驶https://m.renrendoc.com/paper/301404824.html
6.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摘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智能化浪潮席卷而来,智能网联汽车成众多车企及消费者的主方向。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入,汽车由简单的交通工具,转向智能的移动终端。智能网联汽车使汽车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本文主要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与分析。 http://www.ycqxxh.com/news_show-255.html
7.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状与展望中工财经蓝云鹏以《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状与展望》为题,从智能驾驶汽车的发展方向、智能网联汽车的诞生背景、车联网的概念及相关内涵、、国内扶持智能网联汽车的政策、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架构等多方面进行了讲解,结合大量案例,让在场观众对自动驾驶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认知。 https://www.workercn.cn/33005/201809/17/180917151547913.shtml
8.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状与前景.doc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状与前景 .doc,题目: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状与前景 - PAGE 17 -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分析,在移动互联、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技术为背景的新革命时代,汽车技术向着愈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政府提出的“中国制造 2025”及“互联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501/5132224032004222.shtm
9.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一、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汽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其通过先进的传感器、控制系统和通信技术,实现了车辆与周围环境的高效信息交互,从而提升了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环境感知技术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于实现车辆的自主导航、智能决策和协同控制具有http://m.doc88.com/mip-68747900938813.html
10.智能网联汽车的自动驾驶功能的发展现状如何呢?大家也越来越容易接受这些新鲜事物,不再像最初可能有些人固步自封,不愿去尝试并接受人工智能产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汽车智能技术的发展更加迅猛,再次谈起智能网联汽车的自动驾驶功能,相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不再陌生。那么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的自动驾驶功能的发展到底如何了呢?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https://www.viaheadway.com/2021/08/q-and-a/3923/
11.关于网联论文范文资料与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技术和现状有关论文《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技术和现状》:这篇网联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摘要:针对智能车发展中关键技术之一的环境感知技术,介绍从车道电子标记识别、单一传感器感知、多传感器融合感知到基于车联网的智能汽车感知技术发展历程.详细分析了雷达感知技术、视觉感知技术、车联网技术应用于智能网联汽车http://41www.anydaily.com/fabiaolunwen/124730.html
12.中国智能网联汽车(ICV)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趋势锐观网第三节、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环境——经济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对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宏观经济现状 (二)、宏观经济展望 (三)、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对行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四)、汽车行业发展现状 (五)、智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 (六)、车联网行业发展发展现状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8678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