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汽车产业深度解读:高壁垒广生态强联合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安证券,姜肖伟)

1.1电气化渗透率达到30%以上

国内乘用车市场在过去的15年里,经历了总量的高速增长,逐步进入稳定阶段,新能源渗透率在18年后快速爬升。我国乘用车市场,在2008年后得益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快速向三四线城市及乡镇下沉,千人保有量快速增加,催生了持续多年的销量高速增长阶段。2018年之后,新能源车渗透率开始快速爬升,目前整体的新能源渗透率已经接近一半。2023年1-8月份乘用车上险量数据新能源渗透率达到32.86%(新能源口径为纯电、增程、插电混动)。

低端车型新能源渗透率较高,高端车市场尚有较大提升空间。2023年1-8月上险量数据显示,新能源车型在10万以下价格带占比最高,8月份已经突破50%;10-30万中端市场中,新能源渗透率趋于稳定,在30-40%之间;豪华车市场中,30-40万的价格带中新能源渗透率显著的月度提升,50万以上的高端车市场,新能源依然有较大渗透空间。

1.2智能化渗透率加速

1.3时代之下对车企的需求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阶段中畅销车型的变化,反映出消费者用车需求的变化。2008-2018:C端乘用车普及阶段,自主品牌的销量头部车型是以五菱为代表的微面,合资热销车型以大众、日系的A级轿车居多;2022年,新能源渗透率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已有三款纯电或插混车型进入年度销量前十,前十的车型也一改微面+家轿的组合,四款是城市SUV。车型轴距级别方面,08年乘用车下沉之初,日系B级代表雅阁、凯美瑞尚在前十;市场加速下沉的阶段,前十销量里已经不再有B级或20万以上的车型;而到了2022年,改善型换购需求显露出来,中高端的ModelY、凯美瑞、雅阁又进入了前十销量。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以及技术迭代,时代对车企需求的不断叠加。合资车时代:优秀的传统车企需要有优秀的制造工艺、品控、成本、三大件等,代表企业如广汽、上汽、长安等,和海外大厂合资,打磨出制造工艺和管理经验,或是长城等,凭借扎实的质量、可控的成本打造出高性价比高销量车型。电动化进程中:较早押注新能源并成功走出自己的技术路径的比亚迪、特斯拉站上了风口。智能化渗透阶段:智能化研发需要人员、资金、资源的高投入,研发周期长、迭代速度快,华为作为ICT巨头有领先优势,车企中,特斯拉资源与技术兼备,小鹏高成本投入智驾算法多年。未来终端的网联化:目前车企和入局汽车行业科技巨头中,华为和小米在硬件终端的布局广,软件上分别拥有自研鸿蒙OS系统和澎湃OS系统,在未来物联网的场景应用中,有能力构建旗下产品的生态体系。

当前智能化渗透阶段中,科技巨头的入场将推动下一阶段的终端生态网联化,以蔚来为代表的车企也开始布局终端生态。智能化被视为电动化的下半场,而网联化则可能是智能化的下半场。新势力的代表——蔚来在2023年推出手机产品,已经开始应对下一阶段竞争。

面对智能网联的市场需求,以及智能网联所需的高成本投入和高研发周期,华为赋能传统车企的商业模式,高效地将传统车企在制造、工控上的经验和华为智能网联的技术、资源相结合。

2.1华为消费电子经验,为汽车产品定义打下基础,为汽车互联提供生态硬件支持

华为有着20年的消费电子产品设计与营销经验,历经考验成为世界手机行业巨头,消费者业务已然成熟。华为手机业务最早可追溯到2003年7月,并于同年发布首款移动通信终端;2011年起,华为调整手机业务战略,从合约机转型自主品牌,余承东执掌终端业务;2013年后,逐渐形成了以两大高端产品线P系列、Mate系列交替迭代的产品布局,开始赢得市场认可;2016年,nova子品牌诞生,目标年轻人群;2019年,IDC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数据,华为名列第二,全球占比17.6%,2020年第二季度,华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越三星,登顶第一;2023年9月,经历了多轮严苛制裁的华为,带着Mate60Pro王者归来。

华为在手机领域展现出的产品定义能力,在乘用车领域也可以得到复用。华为目前手机四大产品线定位清晰,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和使用场景,占据着不同价格带。MateX系列作为机皇产品,满足高端用户的商务需求;P系列、Mate系列两大高端产品,代表了时尚和商务两种风格,这也是华为手机业务的主战场;NOVA系列价格更为亲民,满足年轻用户,是高性价之选。华为手机领域的产品定位模式,在乘用车行业中也有草蛇灰线,传统燃油车在各个定位中都不乏标杆车型。华为进入新能源车市场后,过往的终端2C产品定义能力,可以帮助华为及合作方合理优化产品战略。

华为消费者业务以鸿蒙系统为核心,打造“1+8+N”终端生态,汽车与其他终端可以有机结合。华为的“1+8+N”生态体系,以“1”手机业务为中心,打造了汽车、平板、PC、VR、可穿戴设备、智慧屏、智慧音频、智慧音箱八大品类,并扩展至“N”泛IoT设备。生态化布局,为华为汽车在网联化时代提供先发优势。

2.2华为科技资源储备深厚,大模型、云计算平台助力智能驾驶,鸿蒙助力智能座舱和终端交互

作为传统ICT头部厂商,华为在长期2B业务中积累技术优势,通信、云计算、大模型等技术储备充分赋能智能网联汽车。华为在多年的运营商、企业/政府服务业务中,积淀了全球领先的技术、资源和产业关系,可以为汽车业务提供强大助力,如车载通信/定位服务、智驾算法训练、自研芯片、智能交通、车路协同等。

研发资源雄厚,华为在车BU领域研发投入领先。参考21年的数据,华为整体的研发费用高达1427亿元,仅在车BU部门的研发费用依然达到了73亿元,以高投入参与智驾研发的小鹏研发费用41亿,而以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域控为主打产品的智能化零部件代表企业德赛西威的当年研发费用不足10亿。同样,研发人员数量上,华为车BU部门也超过了新势力车企和德赛西威。

华为自研的软硬件产品全栈助力汽车智能化。华为自研的软硬件产品,前端包含了智驾芯片、智能座舱芯片、传感器、网联设备等智能化零部件;终端包含了车机、智慧屏等车载设备和手机、平板等交互设备;大模型和云计算平台用于智驾算法的训练;鸿蒙系统用于智能座舱系统以及车机与其他终端的交互。

2.3华为赋能车企,与制造端合作伙伴共赢

在市场对智能化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华为作为科技巨头坚持“不造车”战略,秉承赋能车企的理念,不断扩充合作伙伴,结合自身科技禀赋和传统车企的制造端能力,实现共赢。2013年,华为开始涉足汽车业务,将通信技术应用于汽车领域;2015年起,开始和国内外厂商合作研发车联网、汽车通信;2019年,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正式成立,华为化身智能汽车增量供应商;2020年发布以智驾MDC、鸿蒙智能座舱系统为代表的零部件产品,并推出HuaweiInside商业模式;22年,智选模式车型AITO问界M5/M7发布;23年,华为在三电领域亦有新突破,发布了新一代超融合动力平台和新一代全液冷超充方案。

华为优秀的管理能力和战略思维可以赋能传统车企。华为可以为核心的智选合作伙伴提供企业战略、管理咨询、供应链管理的指导,在深度合作的车企当地有数百位华为员工长期驻扎办公。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聚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增量部件,协助汽车产业实现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升级,提供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智能车云、智能电动等产品和解决方案。其架构为:1个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CCA+VehicleStack构建数字系统和七大解决方案: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车控、智能车载光、智能车云服务。

华为推出汽车计算与通信架构CCA,满足汽车智能化升级需求。基于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和共享化,汽车的电子电气架构算力束缚、通信效率缺陷和线束成本黑洞等痛点,已不能满足汽车“新四化”的发展需求。因此华为提出了汽车计算与通信架构CCA,应用分布式网络+域控制器的新型架构替换总线网络+分布式功能单元的传统架构,实现了软件可升级、硬件可更换、传感器可扩展。

3.1智能驾驶

华为专为智能驾驶而打造的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MDC平台定位为智能驾驶的计算平台,包含标准化的系列硬件产品、智能驾驶操作系统AOS、VOS及MDCCore、配套工具链及车路云协同服务,支持组件服务化、接口标准化、开发工具化,满足车规级安全要求。华为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适用于乘用车(如拥堵跟车、高速巡航、自动代客泊车、RoboTaxi)、商用车(如港口货运、干线物流)与作业车(如矿卡、清洁车、无人配送)等多种应用场景。

华为MDC平台安全可靠,功能强大。华为发布的MDC810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其算力高达400+TOPS,支持RobtaxiL4-L5自动驾驶。根据2021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生态论坛可知,已有70多家合作企业加入MDC生态圈,联合推进乘用车等。MDC平台硬件集成具有CPU与AI计算能力的强大SoC芯片;提供完善的开发工具链,运行着智能驾驶操作系统AOS、VOS及MDCCore。MDC平台具有云端训练与仿真服务、V2X车路协同服务、OTA升级服务与远程告警与诊断服务。同时,华为MDC平台从信息安全、功能安全与车规及流程管理三大维度,建立安全防护体系,保护用户隐私数据安全,保障驾驶过程安全可靠。

自动驾驶感知层面,华为传感器融合生态包括具备车规级量产能力的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

华为4D成像雷达性能强大。华为4D成像雷达分辨率高,采用12个发射通道,24接受通道;华为4D成像雷达通过天线的摆置关系和信号处理的优化,可以实现角度的无模糊,水平视场从90°提升到120°,垂直视场从18°提升到30°,纵向探测距离从200米提升到300米以上;华为4D成像雷达的无模糊高性能带来了出色且稳定的4D点云。成像雷达的4D点云,包括速度、距离、水平角度和垂直角度,相比激光雷达点云多了一个速度维度,可以有更多的维度对目标物体进行诠释。

华为96线激光雷达性能综合表现良好。华为96线激光雷达产品波长1550nm光源,视场为120°(水平)×25°(垂直),角分别率为0.25°(水平)×0.26°(垂直),测量量程可达150m。目前已成为极狐阿尔法SHI版,阿维塔11,哪吒S等车型的激光雷达供应商。

3.2智能座舱

华为打造车云协同的智能驾驶平台。智能座舱旨在集成多种IT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全新的车内一体化数字平台,为驾驶员提供智能体验,促进行车安全。智能座舱是智能网联汽车核心价值载体之一,成为各大汽车厂商进行差异化竞争的核心领域。2023年11月9日,华为智选车业务首款轿车——智界S7开启预售,该车是首款搭载鸿蒙智能座舱4.0的车型。

HarmonyOS智能座舱车机系统持续进化。华为在2019年发布HiCar,实现手机与车机的深度互联;2021年HarmonyOS正式上车;2023年在HarmonyOS4.0加持下,智能座舱不断升级。

鸿蒙4.0车机系统功能颇多、技术强大。鸿蒙4.0通过六音区声源定位,多人多屏多音区并发控制、舱内眼球位置追踪及眼部状态识别、多屏多通道双向流转、多屏跨设备投屏等五大亮点功能,鸿蒙4.0车机系统提高了车辆娱乐性和舒适度,从单人单设备体验,演进到多人多设备协同体验。

智能座舱的体验构建在以芯片算力为基础,以座舱OS为核心承载的软硬件能力中。华为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包括软件平台、生态平台以及硬件平台。软件平台方面,华为采用了自研的鸿蒙车机OS,通过该操作系统实现座舱的智能化。生态平台方面,华为开发了鸿蒙车域生态平台,为座舱提供了更多的应用和服务。而在硬件平台方面,华为推出了CDC智能座舱平台,使用了麒麟模组、鸿蒙操作系统和HiCar技术,实现了智能汽车与智能手机之间的无缝连接和共享,使人车出行体验更加便捷和智能化。

3.3智能车云

车云协同的智能服务助力车企数字化和服务化转型。华为云服务包括车联网云服务、V2X云服务、八爪鱼自动驾驶云服务、高精度地图云服务、智能座舱云服务、三电云服务。

华为八爪鱼是华为自动驾驶云服务HUAWEIOctopus,它是基于自动驾驶最核心的硬件:数据、高精地图、算法,构建一套数据驱动闭环的开放平台。华为八爪鱼平台是为了协助车企降低自动驾驶开发门槛而设计的一站式云服务。该平台主要通过车云协同能力封装、标注能力、升级的虚拟仿真和安全合规等功能,帮助车企实现从零基础到构建自动驾驶开发能力的过程。八爪鱼平台与智能驾驶计算平台MDC、智能驾驶OS一起,借助华为云和AI的优势,组成车云协同的MDC智能驾驶平台。通过开放合作,共同促进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

华为八爪鱼是一种按需获取的全栈云平台,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覆盖了自动驾驶数据、模型、训练、仿真和标注等业务。

华为高精地图云服务,加速自动驾驶商用进程。智能驾驶高精地图,已具备高精度车道级路网信息、基本道路附属设施等静态环境图层信息,以及矢量特征点定位图层信息,为智能驾驶汽车提供了高精度车辆位置定位、辅助环境感知和路径规划功能,成为智能驾驶系统不可或缺的内容。

华为OTA产品打通全流程,覆盖全场景,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华为OTA是面向华为HI解决方案打造的一款整车级远程服务,覆盖45个零部件。华为OTA提供开放式的升级服务架构,支持车企自由件、三方件的升级。在华为OTA应用层面,支持ADAS应用、算法、鸿蒙OS、鸿蒙原生应用升级的能力。

华为三电云服务结合电池机理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新能源汽车安全和寿命管理。基于VHR数据服务和电池包仿真系统构建了面向动力电池的八大应用,包括电池故障检测、热失控预警、电池健康评估SOH、电池剩余寿命预测RUL等应用,致力于挑战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管理难题,实现热失控提前预警。

华为通过云和车端结合的方式,针对较难识别的非常规车辆(如快递三轮车等),在八爪鱼平台中实施了MDC协同筛选难识别场景的功能。

3.4智能电动

华为智能电动产品由三合一电驱动系统、多合一电驱动系统、车载充电系统和动力云组成。

实现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持续的技术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智能电动DriveONE作为动力域解决方案的提供商,致力于在技术深水区持续发力,将数字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相融合,打造出电驱动系统、车载充电系统、动力云、电池管理系统等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覆盖了动力域的各个场景,为汽车制造企业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帮助他们打造高品质的汽车,并为用户带来卓越的动力体验。通过持续的创新和技术进步,智能电动DriveONE助力汽车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突破。

3.5智能车控

华为TMS打造智能化、集成化热管理系统。华为热管理系统做到了一体化设计、两个集成、三大提升。

3.6智能网联

智能网联利用车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将车辆及零部件信息、状态、车辆位置、速度等信息上传到云端平台进行统一分析处理,为客户提供车辆大数据业务及优质的出行体验服务,使能车企数字化服务转型。华为云IoT车联网平台利用车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实时掌握车辆及设备的状态、位置以及其他运行数据,同时可从车企生产和运营系统获取车辆类型、型号等信息,实现车辆在云端的统一管理,配置和数据分析。此外,车联网平台还提供大数据分析和开放能力,使能车企快速开发网联业务,为车企和车主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VHR服务是基于数据驱动全生命周期的概念,目的是在大量数据基础上,通过车辆数据监视,提高车主用户感受和用户黏性。VHR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治理、数据分析、车辆状态可视、车辆故障诊断、趋势分析、预测、改进等多个环节。

3.7智能车载光

华为AR-HUD凭借小体积、大画幅、超高清的关键能力,提供仪表信息显示、AR导航、安全辅助驾驶、夜视/雨雾增强提示和影音娱乐等丰富应用场景。

华为智能车灯创造新的视觉空间,体验自动化的照明。汽车搭载260万像素、双灯融合精准无重影的智能车灯。智能车灯可以精准跟踪遮蔽;配有示宽、交互和照明光毯;配置XPIXELKits开发套件,具有100多个场景组件库。

华为车载娱乐屏。配有40英寸,90PPD的光场屏,20级无相差膜材,防止炫光,外部光反射率<1%。

目前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主要是零部件模式、HUAWEIInside模式、华为智选模式。零部件模式最早提出,客户覆盖海内外车企,包含乘用车、商用车领域;HI模式目前主要是北汽极狐和长安阿维塔两个品牌;智选模式由21年提出,并在22年发布AITO品牌问界系列车型,目前智选系合作车企为赛力斯、奇瑞、江淮汽车、北汽蓝谷。

4.1零部件模式

零部件模式是最早期、最基础的合作模式,华为作为零部件或系统供应商为车企提供产品和服务。华为主要提供产品包括智能驾驶MDC中央计算平台、智能座舱系统、互联生态系统、智驾传感器、电驱电控系统等。零部件模式业务范围覆盖广、方式灵活,服务的客户可涵盖海内外车企、多种车型。在智能化网联化的渗透率达到一定程度时,零部件模式可能迎来较大的市场空间。

4.2HuaweiInside模式

HuaweiInside模式是华为为车企提供全栈的智能化产品及服务,但仍作为车企的供应商,不参与车型规划和营销。目前HI模式主要是北汽极狐和长安阿维塔。

北汽极狐是华为首款HI品牌,首款纯电SUV车型极狐阿尔法T于2020年上市,次年轿跑车型极狐阿尔法S上市。阿尔法S高配版本搭载量先进的MDC810系统,算力达到400TOPS,智驾系统搭载鸿蒙OS系统。2023款阿尔法S全系市场定价18.98万-35.63万,但市场端表现一般。

阿维塔品牌由长安汽车、华为、宁德时代共同打造,目前有阿维塔11、阿维塔12两款车型。阿维塔的电池由宁德时代提供,华为负责电池电控系统以及软件系统,长安负责车型的设计、底盘设计、总装制造。阿维塔11定位为纯电轿跑,同样搭载华为MDC以及鸿蒙系统,2023款定价30万-39万,市场表现略好于极狐S。阿维塔12定位为C级纯电轿车,于23年11月10日发布,单/双电机版本定价32万起。

HI模式是华为在智能汽车业务中的创新尝试,阿维塔系列未来还将发布新车型,预计配备4款主打车型。

4.3智选模式

4.4华为系的稳态终局市场规模测算

核心行业假设:智能化充分落地后的稳态场景,L3普及,渗透率至少达到50%;届时,中国汽车市场中枢3300万辆,其中乘用车2800万辆;乘用车中20-30/30-40/40-50/50+各价格带占比达到25%、15%、10%、5%。L3充分渗透后增速开始放缓,预计届时L3渗透在50%以上,预计在2035年市场可以到这种稳态,考虑千人保有量进一步上升、汽车出口增加等因素,给予整车市场年3300万辆、乘用车市场2800万辆的预测。价格分布情况,假设通胀因素和行业整体价格下行因素相互抵消,价格带变化因素来自于1、国产车对于高价值量进口汽车的替代;2、改善型换车需求推动,同时代下相对高等级的配置级别和车规级别的占比提升。未来稳态情况下,乘用车20-30/30-40/40-50/50+各价格带占比达到25%、15%、10%、5%,智选系所覆盖的区间为1540万辆。

华为三大模式累计市场规模超600万辆一年,预计华为智驾系统市场规模年搭载量577.5万辆。华为三大商业模式,以搭载了华为MDC为核心考量指标,可参考ADAS系统的市场格局情况。2022年,国内ADAS系统市场中,博世占比最高,达到了32%,考虑到华为在L3领域领先的竞争优势和在国内市场的品牌力,以及目前来看,L3智驾系统的竞争环境会比L2宽松,预计未来华为智驾系统在L3市场占比可达到35%。根据假设,2035年,L3普及率至少达到50%,汽车市场规模年3300万辆,华为智驾系统L3中占比35%,即华为智驾系统年搭载量577.5万辆。考虑搭载华为其他零部件而未搭载MDC的情况,华为三大商业模式合作车型市场规模至少600万辆。

5.1奇瑞:国产品牌先驱,具备成本管控优势和出口优势

奇瑞是自主品牌先驱,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龙头。奇瑞汽车于1997年在安徽芜湖成立,旗下子公司奇瑞汽车是国内最早突破百万销量的汽车自主品牌。2001年10月,公司与叙利亚经销商ALBUROUJ合作,开启了我国自主品牌整车出口的序幕。2003年2月,与伊朗SKT公司签订了技术及工厂转让协议,开创了中国轿车海外建厂的先河。截止2023年2月,奇瑞产品已经出口全球80多个国家,年销售收入1500亿元,累计全球汽车用户1000万,其中海外用户220万,累计出口超145万辆,连续20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奇瑞现有品牌结构:六大品牌协调发展,产品结构丰富多元。奇瑞形成了奇瑞汽车、奇瑞新能源、星途、捷途、iCAR及奇瑞捷豹路虎六大品牌协同发展的品牌矩阵。1)奇瑞汽车作为核心品牌,致力于打造高品质、高性能的传统燃油车;2)奇瑞新能源专注于电动车领域,提供环保、高效的电动出行解决方案;3)星途品牌致力于豪华SUV市场,注重驾乘舒适性和豪华配置;4)捷途品牌注重年轻消费者的需求,提供时尚、动感的智能出行解决方案;5)iCAR品牌代表着奇瑞在智能出行领域的探索和创新;6)奇瑞捷豹路虎合作品牌汇集了英国顶级豪华车制造商的精华,肩负公司品牌向上的责任。

奇瑞2022年汽车销量排名中国车企第九位。2022年公司汽车销量达到了124万辆,同比增长29.9%,在中国车企中位列第九。

主流老牌自主品牌车企中,奇瑞电动化程度仅次于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几乎都是纯电。

奇瑞出口优势:海外营销网络健全,产能充足,助力出口稳定增长。截止2020年11月,奇瑞集团汽车销售遍及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约1500家经销商和服务网点,并在欧洲、北美、中东以及巴西建立了全球研发基地以及10座整车生产基地,海外年产能达到20万辆。借助于完善的海外营销网络以及深厚的客户基础,2022年公司乘用车出口实现销量45.1万辆,同比增长67.7%,保持了快速增长。2023年一季度,奇瑞集团汽车出口已经实现17.89万辆,同比增长1.5倍以上,市占率提升至21.66%。

相比国内厂商而言,公司海外营销网络建设更加完备。例如,上汽集团在英国伦敦、美国硅谷、以色列特拉维夫建立了3座科研中心,13个营销中心,1000多个销售及服务网点以及4家大型的物流运输公司。此外,长城汽车海外销售渠道只有700家,长安汽车在海外只有450家销售渠道。综上,公司在海外生产基地、研发中心以及营销渠道方面均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出口国家主要集中在中东、南美洲国家,以平价车型为主。目前奇瑞集团海外业务以沙特、墨西哥、秘鲁、巴西等为主要市场。由于这些国家汽车产业高度依赖进口,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达程度不高,对汽车产品价格较为敏感。因此出口车型中,绝大比例价格区间在15万元以下,集中于瑞虎8、瑞虎7、捷途X70等车型。以瑞虎8、瑞虎7、星途揽月、星途凌云、捷途X70为代表的明星产品,受到海外消费者的信任和喜爱;瑞虎8还在巴西等国家多次担当国宾级接待用车。

华为智选与奇瑞合作的智选车型在23年11月发布。智界首款车型智界S7定位是中大型纯电轿车。

智界S7设计运动时尚,配色、内饰、细节设计年轻化、精致。车身采用了OneBox造型设计,车头设计较短,在保持同级别较短车身长度同时,有更大的内部空间。内部空间有零重力女王座椅、多功能仪表台、化妆台、高跟鞋储物区等设计,有望深受相对年轻用户以及女性用户欢迎。

智界S7搭载了华为自研的电驱、底盘和电池平台,智能化上泊车系统升级并首款搭载鸿蒙4.0系统。智界搭载了全新的华为“巨鲸”800V高压电池平台,电池充电速度提升,包裹性更安全,采用新一代电机。底盘首款搭载华为“途灵”智能底盘,前双叉臂后五连杆,配有空气悬架。鸿蒙4.0首次搭载,泊车代驾也将震撼首发。

5.2江淮汽车:底盘能力强,具备高端新能源车制造经验

江汽集团是综合型汽车厂商,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先行者。安徽江淮汽车集团于1964年成立,20021年在沪上市,是一家集商用车、乘用车及动力总成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汽车厂商。1990年江汽集团研制出首款客车专用底盘;2005年起,和海内外达到合作关系,共建19家组装工厂。在智能汽车领域,江汽集团聚集6项核心技术,5项共性技术,打造“汽车智能网联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现已成为国内第一个被CNAS认可的智能网联领域实验室。2019年,公司成功参与收购哈萨克斯坦最大汽车工业集团——Allur集团。截至2022年底,累计出口超85万辆,出口市场覆盖7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量占江汽集团总出口量的80%以上。

与蔚来合作代工多年,生产经验丰富。2016年4月,蔚来汽车与江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整合优势资源,建成拥有国内自主品牌首条高端全铝车身生产线的世界级智造工厂——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自2018年起,江汽集团相继生产高性能电动SUV蔚来ES8、ES6、EC6、ET7等产品。2021年5月,江淮与蔚来续签代工协议,所代工生产车型包括ES6、EC6、ET7以及后续推出产品,直至2024年5月。同时,江淮汽车将工厂年生产能力提升到24万辆。2023年(截至9月30日),江淮和蔚来合作的车型累计销售11.03万辆。

江淮和华为合作不断深化。2019年12月9日,与华为在深圳正式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暨MDC平台项目合作协议。江汽集团在多款车型上也和华为有所合作,思皓系列多款车型机搭载华为生态车机系统、华为智能驾驶系统及华为77GHz毫米波雷达。江淮在建工厂设计产能30万辆,可以用于江淮华为“B至D+级”各类新能源车型的生产。目前在建产能为安徽肥西新能源汽车智能产业园EPC项目,工厂完成后,将生产车型级别为“B级→D+级”,可适应Sedan(轿车)、SUV、MPV、Crossover、Sporty等各类车型的共平台开发,达到年产3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能力。

5.3赛力斯:智选探路者,新M7热卖,能力已得到验证

赛力斯是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业务的科技型制造企业。公司于1986年成立,原名小康股份,创业早期从事摩托车和微车零部件业务。2003年,与东风汽车合资创立子公司,正式进军传统汽车业务。凭借其多年传统汽车行业经验,深耕技术创新,2017年正式取得全国第八张新能源生产资质,开拓新能源汽车业务。2019年以来,公司牵手华为发力新能源乘用车行业,2021年双方推出华为智选品牌问界AITO,并合作发布M5、M7等多款车型,2022年全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为139,132辆和135,054辆,同比增长233.6%和225.9%,数据增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赛力斯是华为智选模式第一家合作伙伴。2019年,赛力斯与华为举行全面合作签约仪式,发力新能源乘用车行业。2021年,双方推出华为智选品牌问界AITO,并连续合作发布M5、M7等多款车型,首款车型问界M5增程版,创下单车累计交付量破万的最快记录。赛力斯与华为合作过程中,也师从华为,全面提升管理、运营能力。合作初期,华为在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对赛力斯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和指导,赛力斯管理、运营能力大幅提升。M7在市场表现不佳后迅速大改款并获得好评,以及大订超预期后,赛力斯快速做出反应,提升产能保供应,均验证了赛力斯在管理、运营上的高效。

问界新M7大定火热。从9月12日上市至10月6日,问界新M7大定超5万台,10月6日单日大定更是突破7000辆,再创单日纪录。问界新M7享有大空间,车身长宽高5020*1945*1760mm,多种座椅姿态变化,可开启大床模式和VIP影院模式,搭配便携式投影及幕布5配合19单元声学设计的HUAWEISOUND音响。座舱搭载鸿蒙智能座舱3.0系统,可自动调节座椅、后视镜、HUD功能,可实现前后排追剧、游戏、唱K不间断。M7配备华为DATS2.0扭矩系统、双FSD阻尼减震器,降低横向冲击13.8%,提升转向灵敏度35.9%和车身稳定性35%,增加驾乘舒适。问界M7配备HUAWEIADS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整车搭载27个感知硬件,配合高性能计算平台和华为自研拟人化算法,使得障碍识别更为精准。

赛力斯智能工厂产能高效。公司在重庆两江、沙坪坝、江津、长寿及湖北十堰等地拥有多处现代化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其中,两江智慧工厂和凤凰智慧工厂按照工业4.0标准及工业互联网要求打造,配备了超过1000台智能机器人,为保证问界新M7高质量交付,赛力斯汽车联合供应链新投入超10亿,新增人力2W+,智慧工厂每日新增一个班次,22小时持续生产。

5.4北汽蓝谷:已有HI合作,多年一线豪华车制造经验

北汽蓝谷是由北京汽车集团控股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和绿色智慧出行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其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9年,是我国首家独立运营、首个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也是国内技术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之一。2018年9月27日,北汽蓝谷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第一股。北汽蓝谷主营业务包括纯电动乘用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与销售服务,目前全力打造极狐、北京汽车两大品牌。2022年5月7日,定位为高阶智能驾驶纯电轿车的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上市。

北汽蓝谷与华为合作不断深化,预推出首款智选合作车型。2017年9月27日,北汽集团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两个奋斗者伙伴,一部世界级好车”的共同愿景,多位华为项目组工程师常驻北汽新能源总部,并成立代号HBT的项目团队。2021年,北汽蓝谷与华为联合打造的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在上海车展发布,华为HI模式首次落地选择北汽蓝谷,重要性不言而喻。2023年,双方合作模式升级为智选模式,首款车型定位为高端智能纯电动轿车,北汽蓝谷和华为合作再一次深化。

北汽蓝谷自主掌握并持续创新升级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能力。公司在三电领域的技术水平保持行业领先:(1)电池:公司自主开发的第四代电池系统,安全方面可实现永久热阻断,极端场景只冒烟不见明火,低温能量保持率≥93%@-7℃;(2)电驱:掌握自主可控的高性能电驱总成技术,自研电驱产品的安全等级达到最高等级“ASIL-D”级别,并已搭载于极狐高端车型;(3)电控:公司产品已搭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超级电控系统,并获得全球电控技术最高安全级别认证。

北汽蓝谷拥有高端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能力。公司拥有行业先进制造产线,并与麦格纳合资合作,于2019年共同投资设立北汽蓝谷麦格纳汽车有限公司,拥有麦格纳MAFACT生产制造体系。此外,公司拥有国内首条钢铝混合车身柔性化生产线,涂装车间采用高泳透力电泳漆搭配绿色硅烷薄膜前处理,实现全钢车身,并大大加强车漆防腐蚀性能。在工艺装备水平方面,所采用的车身关键工艺设备,包括焊接机器人、焊枪和铆枪,均来自行业一流的设备厂商。而涂装线体集成商则是由世界一流的设计研究院提供。在自动化水平方面,实现了车身连接工艺和涂胶工艺的100%自动化率,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北汽蓝谷的智选车型定位为高端智能纯电动轿车,依托北汽集团与戴姆勒的多年合作经验,北汽蓝谷在高端家轿的设计制造上有优秀禀赋。目前在建的密云工厂,由北京奔驰产线抽调众多专家参与建设,工厂未来可参与华为智选车型的制造。北汽集团与戴姆勒有长期合作经验。2003年北汽集团与戴姆勒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2年双方合作更近一步,北汽集团控股的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戴姆勒成立合资企业,生产中重型卡车;2020年12月北汽集团加强投资戴姆勒,目前持有戴姆勒股份公司5%的股份。

你的汽车电瓶只能用3年,老司机却能用8年,修车工告诉你如何做!

开车上高速跑长途,一定要检查车上这3个地方,真的是太重要了

使用了20年的车,跑了30万公里如此完美车况!车主是怎么做到的?

混动汽车的电池坏了,还能当油车开吗?内行人一语道破,明白了!

女司机车开15万公里第一次换变速箱油,修理工说又长见识了!

建议大家不要买这款合资车,油耗高,发动机质量更是差到顶点

气场超大G,五菱硬派SUV谍照曝光,网友:坐等量产!

这种车再便宜也不建议朋友们要,真的是谁买谁后悔谁买谁吃亏!

THE END
1.电网智能化水平的飞跃:构建未来能源新生态电网智能化促进了能源产业的创新发展。通过应用智能化技术,电网企业能够推动能源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同时,电网智能化还促进了能源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了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这些创新发展为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https://www.pbids.com/aboutUs/pbidsNews/1861295774689759232
2.意见征集紧紧把握“四化”融合和“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机遇,推动专用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共享化”五化为专用汽车发展方向,加快专用汽车行业转型发展,持续提升专汽产品的设计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随州在全国专汽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力优势。 http://jxj.suizhou.gov.cn/fbjd_14/zwgk/xxgkml/qtzdgknr/yjsgk/yjzj/202208/t20220819_1027974.shtml
3.智能汽车无人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的20大技术和市场发展趋势趋势20:新一代驾驶员需求,推动商用车智能化网联化功能升级 图片来源:互联网 随着80、90后驾驶员增加,商用车的座舱智能化、网联化需求提升,车机大屏、语音、在线娱乐、手机映射等初级功能已开始在一汽解放、陕汽重卡、北奔重汽、福田戴姆勒等品牌车型率先搭载。 http://www.evinchina.com/newsshow-495.html
4.特斯拉购买门槛再拉低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成为我国制造强国的“新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蓬勃兴起,我国汽车产业正面临调整和变革,三化融合,也就是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融合将成为主要发展潮流。 专家指出,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更多的是在电动化,也就是新能源汽车的基础上实现的。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师建华:新能源汽车对于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化提升汽车的智能https://m.dztcqrm.com/news_details.html?from=web&id=4692
5.专题2023年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车险行业报告汇总PDF合集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各大企业纷纷争夺数字化人才,以推动产品的规模化落地和商业化创新应用。 “智能汽车行业数字化人才白皮书”的报告合集,其中指出,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头部互联网公司之间的数字化人才竞https://blog.51cto.com/u_14293657/9445927
6.“技术宅”本田为传统车企正名:智能网联应该这样玩!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指引下,汽车“新四化”正逐步成为汽车产业的“智高点”。其中,作为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最佳载体,电动汽车成为我国汽车业发展的航标。 关于电动化的趋势,本田是明确的。根据本田全球电动化的发展战略,到2030年,电动化系列产品占全球Honda汽车销量的三分之二。 http://www.cheyun.com/content/22292
7.智库观点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明年汽车产业走势汽车汽车产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市场规模大,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汽车消费对提振内需消费、稳定工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汽车持续地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汽车制造业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行业或领域加速融合,汽车产业与国民经济的相互作用范围更广、层次更深。 https://www.workercn.cn/c/2022-12-24/7680585.shtml
8.《成都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发布落实成都制造强市建设“1+1+6”政策体系相关意见和措施,聚焦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氢能化等重点方向,针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创新体系建设、检测认证公共平台搭建、示范应用推广等重点环节研究制定专项支持政策。 (五)加强安全保障 建立完善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工作体系,健全事件通报、应急处置和责任认定https://chinaautoes.com/a/new/2023/0626/23363.html
9.2020第五届国际丝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在西安成功举办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经济师张兰凯致辞中表示:西安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重要讲话要求,加速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的趋势,抢抓汽车发展新机遇,推动全市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转型,围绕强化组织领导,搞好顶层设计,制定标准法规,加大试点示范等工作,制定有力措施,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https://www.evpartner.com/news/5/detail-54771.html
10.丰田中国求变:研发本土化迈出一大步南方+数据显示,2022年丰田汽车纯电动车型的销量仅为2.4万辆,这意味着,丰田汽车纯电动车型销售规模需要在4年内提升60倍以上。 要想达成这一目标,新能源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迅速的中国市场正是其中关键一环。2022年丰田全球销售为1048万辆,其中在中国市场的新车销量约为194.06万辆,占比接近五分之一。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8/08/c7976247.html
11.皮卡电动化的春天来了吗?汽车频道同样,长城皮卡品牌公司总经理崔晓辉认为,皮卡电动化是未来皮卡发展的方向之一。他介绍,作为我国皮卡领军企业,长城皮卡时刻遵循同行业发展需求和生态环保需求,提出构建皮卡“五化(乘用化、网联化、清洁化、定制化、智能化)新生态”;特别是在清洁化方面,长城皮卡推出纯电动皮卡,未来还将推出氢燃料皮卡。 http://auto.youth.cn/xw/202103/t20210330_12814670.htm
12.浅谈对汽车电气化和电动化的理解从内容上看,汽车的电气化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汽车的智能化,即以实现可无人职守的自动驾驶为目标;二是汽车的网联化,即通过5G及以上通讯技术实现汽车与汽车、汽车与万物的联网;三是汽车的电动化,包括汽车上各种装置用电力驱动和汽车行驶的电力驱动。而汽车行驶的电力驱动又分为全电驱动和部分电力驱动,部分电力驱动http://www.cd-motorshow.com/Cn/Co/?CID=18&AID=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