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基建结构性机会,5G引领终端创新,光通信景气回升。全球5G建设与疫情影响,提升了在线办公、教育等线上经济发展,宽带需求在全球范围内带动了投资的结构性变化,集中体现在光纤光缆、交换设备、光模块器件三个细分领域景气回升,海外CPE出货量高增长也印证了对宽带需求提升。信围绕数字经济新基建、终端创新与汽车智能化、通信+新能源三条主线布局,紧跟军用通信景气变化,聚焦优质公司和业绩成长。
5G基站达170万,资本开支倾向云网融合
5G发牌3年,国内累积建站达170万。根据GSA数据,截至22年2月底,全球146个国家/地区的489家运营商已经投资5G。国内运营商坚持5G建设适度超前,通过共建共享加快部署,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22年5月末,5G基站总数达170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16.7%,22年以来新建5G基站27.5万个。工信部规划2025年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到26个,对应5G基站总数约为364万个,则未来四年年均新增5G基站约60万个,22年为5G宏基站建设高峰期,预计5G基站总数突破200万。经过三年规模化建设,国内5G网络具备了规模商用的条件,运营商将加大应用领域的孵化,下一步建设有望从政策驱动向应用驱动转变。
图表13:三大运营商资本开支(亿元)
5G投资趋稳,资本开支倾向云网融合。2019-2021年,国内三大运营商加大5G建设方面投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5G上的投资金额分别达到了865亿元、3171亿元、736亿元,三年总投资共计4772亿元。2022年三大运营商资本开支总量平稳,强化精准投资和投资效率,结构上向云网领域倾斜。根据运营商公开信息,中国移动预计2022年资本开支1852亿元,同比增长0.87%,其中5G投资1100亿元,同比下滑3.51%,算力网络资本开支480亿元;中国电信2022年资本开支预算930亿元,同比增长7.24%,其中5G投资340亿元,同比下降10.5%,产业数字化投资279亿元,同比增长62%,占比提升至30%。
全球电信设备市场增速稳定,中兴份额提升。Dell’OroGroup数据显示,2022Q1全球电信设备市场同比增长4%-5%,华为市场份额为26%,全球第一大通信设备商地位持续巩固,中兴占比上升至12%,其以运营商业务为基础,积极开拓多元化产品服务,近年来在运营商服务器招标中优势逐步凸显,根据IDC数据,中兴2021年x86服务器发货量和收入均为第一,发货量约占电信领域30%+,海外市场通过4G改造、5G新建等机会,营收同比增长9.1%。公司通过自研芯片等措施持续优化成本结构,随着前期投入成本进一步摊销,盈利能力将逐步向上,国内市场占比预计稳步上升,同时美国合规观察期结束、疫情缓解等利好因素下,海外业务有望逐步回暖。
光纤光缆过剩产能出清,供需格局改善。中国光纤光缆需求约占全球一半,2018年开始由于光纤入户达到高峰,家庭宽带建设与4G建设基本完成,而5G规模建设尚未开启,运营商对光纤光缆需求明显放缓,集采价格阶梯式下行,厂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经历了近3年的市场调整期后,行业内落后产能出清。2021年上半年在大宗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部分厂商几乎都在亏损供货。随着2021年下半年中移动招标需求回升,以及集采方案的最优价法,引入价格与原材料的联动机制,其光缆集采价格成为行业风向标,后来也被中国电信采用。从招标结果来看,光纤五巨头棒纤缆一体化竞争优势凸显,不断优化光棒、光纤及光缆生产工艺,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优化生产效率及成本结构,同时持续投入资金研发G.654E和OM5系列等新型光纤。
海外光缆市场占比提升,成为国内厂商新的增长点。疫情提高宽带网络需求,全球5G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带动光纤光缆市场增长。根据CRU数据,2022年中国市场的光纤光缆需求预计为2.61亿芯公里,同比增长6.5%,2021-2026年光缆需求量CAGR为2.9%。
在5G和FTTX需求带动下,海外光缆市场占比有望超50%,西欧地区2021年光缆需求量同比增长11.3%,美国光缆需求量将同比增长11.4%,2022年增速有望达到12.7%。在国内产能过剩时期,国内巨头厂商加大海外市场拓展,通过合资或独资新建工厂,收购当地企业,输出技术和管理等形式,提高竞争力。2021年长飞海外业务营收占比超30%,同比增长46.8%,亨通海外业务同比增长105.1%,我们预计其光纤光缆海外收入占比也在30%左右。中天参与英国电信旗下Openreach在英国开展的“全光”(FTTP)宽带和以太网项目。
中国移动光纤光缆量价齐升,招标评分降低价格权重。2021年中国移动普通光缆规模为1.432亿芯公里,同比增长20%,较2019年增长36%。
2021年中国移动招投标规则有所调整,一是评标办法上价格评分权重由50%降至40%,同时引入向下引导中间价法;技术评分权重由20%提升至30%,二是引入普通光缆价格联动机制,中标厂商可上调产品价格,规则调整为合理报价和竞争提供良好基础,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从报价看,前五大候选人报价分别为:长飞光纤64.37元/芯公里(同比+64.10%)、富通通信64.89元/芯公里(同比+64.83%)、亨通光电64.58元/芯公里(同比+64.92%)、中天科技66.20元/芯公里(同比+33.90%)、烽火通信65.00元/芯公里(同比+46.82%),均显著提高。最终平均中标价格为64.38元/芯公里,同比增长50%以上。2021年中国电信室外光缆中标价格同样大幅提升,平均中标价格为83.22元/芯公里,同比增长50%。
电信市场光纤从G.652D向G.654.E升级,特种光缆价值量大幅提升。G.652D光纤是通信长途干线中所使用的主流光纤,目前应用较成熟,成本较低,已敷设光纤光缆中占比超过95%。随着全球互联网流量快速持续增长,信息传输朝更大容量、更高速率、更长中继与传输距离方向迈进。从超高速传输技术发展来看,G.652D其非线性效应和链路损耗成为主要限制因素,而新型G.654.E光纤因具有超大有效面积、超低损耗、超强抗弯性能,成为了400G/800G超高速传输技术的首选。从运营商招标的价格来看,G.654.E光缆每芯公里单价是G.652D普通光缆的4倍以上,产品升级将带动价值量的提升。
运营商C端回暖,B端业务成为增长引擎
5G用户加速渗透,移动ARPU值回升。根据公司公告,截至22年4月三大运营商累计5G用户数达到8.69亿户(中国移动4.77亿户、中国电信2.17亿户、中国联通1.75亿户),5G用户渗透率超过50%,2021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移动ARPU值分别为48.8元/户/月、45元/户/月、43.9元/户/月,同比提升2.95/4.17/4.28pct,随着提速降费政策收敛,向特定用户精准实施转变,运营商ARPU值逐步趋稳回暖,传统业务有望稳步提升。
新兴业务加速发展,公有云市场份额提升。2021年三大运营商业绩表现良好,B端政企或产业互联网业务占整体收入比重进一步提升。22Q1营收增速提升,折旧摊销和运维成本差异导致业绩分化。运营商云业务发展增速高于互联网厂商,21年移动云、天翼云、联通云营收分别为242亿元/279元/1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4%/102%/46%。根据IDC数据,2021H2中国公有云市场中,天翼云IaaS市场份额为10.3%,同比增长1.5%,移动云IaaS+PaaS市场份额快速提升,同比增速137.8%,联通云在21Q4公有云市场中收入同比增速位列第一。运营商有望凭借自身云网协同资源优势及政企金融客户优势,持续拓展云业务。
图表37:中国公有云IaaS+PaaS市场前五大厂商占比
低估值高分红,资产配臵价值凸显。国内三大运营商整体PB低于海外运营商平均水平,截至2022年6月29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A股PB分别为1.05/0.71/0.79,港股PB分别为0.66/0.28/0.45,低于美国三大运营商AT&T(0.89)、Verizon(2.55)、T-Mobile(2.41)平均,价值被低估。三大运营商现金分红力度较大,比率维持40%以上,并有进一步加大分红力度的计划,随着行业运营数据向好,资产配臵价值有望提升。
数字经济发展带动信息基建投资。数字经济是自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后又一重要的经济形态,是全球各国发展方向。我国数字经济正逐步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根据最新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8%,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0%,提升我国数字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数字经济发展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其中产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云端需求,将带动云资本开支的持续增长。
云资本开支回暖。海外云计算头部厂商资本开支自20Q3以来快速增长,22Q1亚马逊/微软/谷歌/Meta(FB)合计资本支出约350亿美元,同比增长32.20%,亚马逊、谷歌均表示将继续增加资本支出,Meta预计2022年资本支出提升至290-340亿元,同比增幅超过60%。国内互联网厂商BAT资本开支21Q4为251.51亿元,同比增速回升至50.55%,22Q1达到181.51亿元,同比增长18.73%,预计5G应用发展提升流量需求,叠加疫情催化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利好因素,云计算需求有望回升,Dell’Oro预计2022年全球数据中心资本开支同比增幅达17%。
数据中心规模稳定增长,供给侧结构改善。根据信通院数据,全球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增速平稳,2021年为9.8%,中国市场增速高于全球,2021年在用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520万架,同比增速约30%,其中大型规模以上机架数量达到420万架,占比突破80%,市场规模达到1500亿元,预计在数字经济、东数西算等政策助力以及下游互联网行业需求复苏、金融、制造等传统行业信息化转型推动下,IDC需求规模将持续增长。
从竞争格局看,22Q1板块标的业绩表现分化,PUE指标趋严及东数西算政策优化国内IDC布局,东部一线城市能耗指标缩紧、IDC资源价值量提升,在一线城市周边地区有布局且PUE管控能力强的龙头厂商竞争力更强,落后产能将加速出清,供给侧结构有望改善。
上游设备增速回升,前瞻指标持续向好。根据IDC数据,2021年全球服务器出货量1353.9万台,同比增长6.9%,市场规模达992.2亿美元,同比增长6.4%,增速较2020年均明显提升。2022Q1全球以太网交换机市场收入达到76亿美元,同比增长12.7%,其中数据中心交换机收入同比增长20.8%,高速200/400GbE交换机市场显著增长,收入同比增加35.6%,端口出货量环比增长78.6%。信骅科技是全球最大的BMC厂商,其营收增速可作为服务器出货量跟踪的前瞻指标,2021年8月以来,信骅科技月度营收向好,8月至12月月平均增速超过50%。2022年1-5月延续较高增速,5月实现营收4.66亿新台币,同比+52.7%,环比+2.5%,反映下游服务器行业景气度提升。
中国市场表现强劲,国产替代加速。IDC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服务器市场销售额达250.9亿美元,同比增长12.7%,增速领先全球,全球市场占比提升至25.3%,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到424.7亿美元。22Q1中国交换机市场同比增长22.8%,增速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从竞争格局上看,华为21年出售x86服务器业务,市场份额显著下降,中国x86服务器市占率大幅降至5.9%,新华三市占率提高至13.7%,位列第二。从三大运营商2022年集采结果看,国产服务器中标比例提升,中兴中标份额均为第一,上升趋势明显。交换机方面,22Q1全球以太网交换机市场中,华为市占率为7.50%,新华三提升至5.6%。国内交换机市场,21Q4新华三在400G/200G交换机市场份额高达48.4%,持续领先。
400G带动硅光模块快速发展。400G光模块已进入放量阶段,400G硅光方案逐渐起量,硅光方案将有望广泛应用于400G以上高速光模块。硅光一方面是其性能成本综合优势相对于400G分立式光模块已经可比;再者下游厂商希望借助400G周期培育技术和产业链成熟,更好促进其在800G和1.6T能模块中普及,未来硅光方案将赢得更多应用市场。根据LightCounting预计,2021-2026年硅光方案市场份额持续提升,2020年硅光市场规模大约在20亿美元左右,预计到2026年硅光市场规模将接近80亿美元,硅光市场份额有望从25%提升至50%以上。
物联网高景气,本土厂商全球份额过半
5G驱动物联网连接数增长
全球物联网连接数稳步增长,5G成为主要增长动力。根据IoTAnalytics数据,2021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达到122亿,同比增长8%,预计22年增速将回升至18%,连接数达到144亿,随着芯片供应紧张缓解及下游应用需求增长,2025年物联网连接设备数将突破270亿,2021-2025年CAGR达到22%,物联网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分制式来看,5G将成为下一阶段物联网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021-2025年5G连接数CAGR为159%,同时NB-IoT连接数2021年同比增长61%,随着其在水和燃气计量等领域应用扩大,带动LPWA连接数2021-2025年年均增长34%,预计随着传统2G/3G退网,5G和LPWA将成为物联网主流技术。
中国物联网规模全球领先,政策持续助力发展。根据工信部和中国互联网协会数据,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2016-2020年CAGR约16%,截至2022年4月末,三大运营商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15.6亿户,预计2025年国内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将增长至80亿。GSMA数据显示中国2021年新增5G连接数超过2.85亿,占全球5G连接数的75%,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8.92亿,占总连接数比重超过50%。物联网行业发展受到国家政策支持鼓励,2019年以来,工信部陆续制定《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2021年物联网示范项目》等政策,推动存量2G/3G物联网业务向NB-IoT/4G/5G网络迁移,加快物联网在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应用。
本土模组厂商份额提升,汽车智能化拓展价值空间
通信模组率先受益,5G与车载模组快速发展。作为连接物联网感知层与传输层的关键部件,通信蜂窝模组充分受益物联网高景气,出货量持续增长,根据Counterpoint数据,2021年全球蜂窝物联网模组出货量约4.21亿片,同比增长59%,预计2030年将超过12亿,CAGR达到12%。分制式来看,5G、NB-IoT和4GCat1成为主要驱动力,其中5G增速最高,带动模组价值量整体提高,拉动行业收入增长,2021年全球蜂窝物联网模组收入同比增长57%,21Q4同比增速达到58%,其中5G(yoy+324%)和4GCat1(yoy+105%)增速最快,5G模组收入占比接近25%,预计2028年出货量超过4G成为主要产品,。从应用场景看,汽车、路由器/CPE、工业、PC和POS是蜂窝模组前五大应用场景,未来5G将优先用于工业4.0、CPE及汽车应用。
国产厂商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发力车载与FWA领域。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1Q4蜂窝物联网模组市场,国内厂商移远通信、广和通(含锐凌无线)、美格智能位列前三,合计比例超过40%。本土模组企业业绩普遍提升,22Q1整体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53.95%、86.25%,规模效应逐步显现,盈利能力持续改善。车载与FWA成为国内厂商重点布局领域,有望成为业绩增长主要动力。
图表66:汽车OEM厂商5G通信模组合作项目
上游赛道实现国产化突破
基带芯片高通领先,国产厂商快速崛起。物联网高速发展扩大上游基带芯片需求,Counterpoint数据显示,中国成为物联网芯片主要市场,2021年占比约40%,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2年市场规模达857亿元,2024年有望突破千亿。随着基带芯片下游市场向中国迁移,以及部分海外基带厂商由于研发成本高昂和中国市场开拓失败而放弃基带芯片业务,国产芯片厂商崛起,2021年Q4,全球蜂窝物联网芯片出货量同比增长57%,5G成为主要增长动力,芯片出货量同比增长392%,4GCat1同比增长154%。从厂商分布看,高通延续主导地位,出货份额接近38%,其中5G全球领先本土厂商紫光展锐和翱捷科技凭借4G和NB-IoT产品增长市场份额上升,分别以26.1%、10.4%的市占率位于二、三位。
应用场景拓宽,上游晶振需求增长。石英晶振广泛应用于各类对频率控制稳定的电子产品,如通讯及网络设备、汽车电子、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工业等多层次应用。根据CS&A数据,2020年石英晶振市场受疫情影响,供应紧张,晶振产品价格上升,全球市场规模达到34.46亿美元,同比增长13.32%。根据中国产业研究院数据,预计2025年晶振市场供需缺口扩大至1000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图表71:各应用领域晶振需求量
5G催化小型化、高基频晶振需求,车规晶振加速发展。随着下游智能电子产品、移动终端等产品向便携化、小型化发展,石英晶振等电子元器件需要适应其小型化发展的工艺要求,同时随着5G和WiFi6的发展,高容量高速传输要求电路基频不断提升,SMD封装模式晶振具有尺寸小、易贴装、高频特性好、抗震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等特点,逐渐成为市场主流。由于电子产品对晶振精度要求不断提升,TCXO、VCXO、OXCO等高端晶振需求扩大。
从应用领域看,根据台湾晶技数据,汽车成为晶振需求增长主要动力,21-24年CAGR达到30%,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趋势下,晶振应用覆盖GPS、车载摄像头、雷达、ADAS等多领域,每台新能源汽车大约需要100-150只晶振,相较传统经济型汽车30-40颗单车配臵数量翻倍增长。
本土厂商崛起,高端晶振国产替代突破。日本是石英晶振传统制造强国,2010年起台湾厂商凭借产量优势崛起,大陆厂商以低成本占据中低端市场,国内中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目前,全球石英晶振厂商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中国台湾及大陆,根据CS&A数据,2020年台湾晶技以11.06%市占率位列第一,日本厂商Epson(10.74%)、NDK(9.32%)、KCD(9.29%)、KDS(6.07%)分列二至五位,合计占比35.42%。本土厂正在突破高端产品壁垒,实现国产替代,技术方面,光刻工艺是高端晶振关键壁垒,需要光刻机等高端设备支持,国内厂商泰晶科技已成功掌握工艺并实现量产,成为高通全球范围内少数几家通过1612超小尺寸及2016热敏产品验证的晶体供应商。
通信视角下看好汽车智能化三个方向
电动化+智能化驱动连接器需求增长
连接器是电子电路沟通桥梁。连接器通过独立或与线缆一起,为器件、组件、设备、子系统之间传输电流或光信号,保持各系统之间不发生信号失真和能量损失的变化,是构成整个完整系统连接所必需的基础元件。连接器行业上游原材料包括有色金属、塑胶原料等,下游覆盖汽车、通信、计算机等消费电子、工业、交通等领域,其中汽车是主要应用场景,近年来市场占比约22%-24%,汽车连接器广泛应用于动力系统、车身系统、信息控制系统、安全系统、车载设备等方面,以电连接器和射频连接器为主。
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驱动高压连接器需求。根据乘联会数据,全球新能源汽车2021年销量达658万辆,2012-2021年CAGR为57.55%,高于汽车销量增速,22年1-4月渗透率突破10%。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22年5月渗透率达到24%,预计随着疫情缓解,物流及供应链逐步通畅,以及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推行,新能源汽车产销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新能源汽车销量2025年超过1000万,5年CAGR接近50%,占全球比重约50%。
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增加了电驱动系统,工作电压从传统的14V升至300V-600V,大三电与小三电对高压连接器数量及性能要求大幅提高。新能源汽车单车运用800-1000个连接器,纯电动乘用车单车价值量达到3000-5000元,纯电动商用车为8000-10000元,相较传统燃油车量价成倍提升,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高压连接器需求将高速增长。
补能成新能源车关键,充换电拓展高压连接器市场。电动汽车补能有充换电两种模式。与充电模式相比,换电模式具有方便快捷、对电网功率压力较小等优势。截至2022年4月全国共有换电站1480座,GGII预计2025年中国换电站数量将突破2万座,2022年1-4月新能源汽车换电车型共计销售4.2万辆,同比增长54%,其中新能源乘用车换电车型销量约为3.9万辆,同比增长45%,蔚来销量占比达到78%,专用车换电车型销售2674辆,同比增长超17倍,随着电池成本下降,电动车辆保有量提升,换电模式经济性将逐步体现,艾瑞咨询预测2025年新能源换电汽车销量达192万辆,渗透率达到19%。
图表84:2022年1-4月新能源乘用车换电车型销量前十分布
以Fakra、Mini-Fakra为代表的车载射频连接器和车载以太网连接器成为主流解决方案,应用于摄像头、传感器、广播天线、GPS、蓝牙、信息娱乐系统、导航与驾驶辅助系统等领域,随着汽车架构升级和多传感器融合趋势,车载高速连接器单车用量和价值将显著提升。
海外巨头主导,市场集中度持续上升。连接器产业链全球化和分工专业化特征突出,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技术、客户、市场、规模化与自动化制造等行业壁垒较高。欧美、日本连接器厂商由于研发资金充足及多年技术沉淀,在产品质量和产业规模上均具有较大优势,在高性能专业型连接器产品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目前全球范围内连接器市场逐渐呈现集中化趋势,2015-2020年全球CR10份额整体不断上升,2020年达60.8%,同比提高0.6pct,海外龙头泰科、安费诺营收规模相较国内厂商更大,毛利率和净利率高于国内平均水平。汽车连接器由于技术要求更高,产业集群效应显著,集中度高于行业整体水平,前十大厂商2019年市场份额合计86.5%,泰科市占率高达39.1%。
中国市场需求旺盛,汽车供应链变革加速本土厂商崛起。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连接器市场,21年占比超过32%。国内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快速崛起为本土连接器厂商提供发展机遇,自主品牌市占率22年5月达到49.26%,同比增长8.01pct,新能源市场增量明显,比亚迪单月销量突破11万辆,同比增长256.6%,市场份额超过30%。国内厂商具有交付周期短、客户响应速度快等优势,高压连接器性能指标趋近海外领先水平,高速高频连接器差距不断缩小。
基于以下三点,我们认为未来三年将是国内汽车连接器产业崛起黄金期:(1)相比传统燃油车标准架构,电动化与智能化创新提升定制化需求,对新的供应商引入带来契机;(2)国内造车新势力、自主品牌崛起,主动国产化有利于降低成本;(3)疫情冲击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诉求下,产能逐步向国内转移。
连接器厂商营收增速加快,定增扩产突破产能瓶颈。汽车连接器板块近两年业绩增速加快,2021年实现整体营收130.80亿元,同比增长30.80%,净利润11.51亿元,同比增长16.32%,2022Q1受疫情对生产交付及下游订单影响,业绩增速放缓,整体营收32.99亿元,同比增长20.55%,净利润3.16亿元,同比增长12.86%。板块内多数上市企业实现业绩增长。
盈利能力方面,2021年板块综合毛利率25.61%,同比下滑3.17pct,22Q1环比提升3.14pct至26.35%,随着各厂商备货及价格传导措施效果显现,季度环比回升,成本压力逐步缓解。从产业链调研情况看,连接器厂商汽车订单普遍饱满,瑞可达、鼎通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开展定增,扩大产能满足下游需求。
控制器是汽车智能化核心,开启国产化进程
终端创新驱动智能控制器市场扩容。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2019年全球智能控制器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5万亿美元,2015-2019年CAGR为5.9%,预计2024年突破2万亿美元。中国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2019年达到2.15万亿元,2015-2019年CAGR为16.5%,高于全球平均增速,预计2024年将达到3.8万亿元。从下游应用分布来看,终端创新率先在家电和电动工具领域展开,细分领域市场空间持续增长,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2017年家电和电动工具分别占比13.7%和12.9%,均达到千亿市场规模。
汽车是智能控制器最大细分应用市场,功能的丰富带动市场规模增长。除家电和电动工具外,汽车是智能控制器行业重要的下游应用领域之一,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全球智能控制器市场中,汽车约占比25%。
随着汽车智能网联电动化的创新,智能控制器在汽车应用愈加广泛。从乘用车来看,低端车型每车需使用20~30个MCU,主流车型每车需使用60~70个MCU,高端车型每车甚至需110以上个MCU。新增功能将带动MCU数量的提升。MCU是ECU(汽车电子控制单元)重要组成单元,ECU的用量也在逐年提升,带动市场规模的稳步增长。
汽车E/E架构集中式演进,重塑供应链格局。面对ECU用量提升,主机厂倾向集中升级汽车电子电气架构(EEA),其中硬件部分将从分布式向域控制/中央集中式发展。博世整车电子电气架构路线图包括分布式、集中式和中央计算式三大结构,未来智能汽车将分为多媒体(信息娱乐)域、车身域、动力总成域、底盘域和辅助/自动驾驶域五大域系统。集成化设计可以降低算力冗余要求大幅降低整车线束长度。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我们认为对汽车产业链有以下几点影响:一是汽车电气化发展给国内整车厂带来新的机会,有望加速国内汽车零配件产业链体系的培育。
二是汽车架构的变化以及缺芯的影响有望打破传统tier1供应格局,整车厂倾向直接与零配件厂商联系从而保障供应安全。三是将软件独立为核心的零部件产品,汽车软件和硬件的耦合度逐渐降低,具有汽车软件研发实力的企业将迎来价值重估。
科博达:国内汽车控制器龙头,兼备软硬件开发实力。公司2003年创立于上海浦东,专注于汽车智能电子控制领域,具备软硬件开发能力,满足汽车客户定制化需求。公司从车灯控制器起家,深度绑定大众体系客户。
2020年实现营收29.14亿,同比持平。由于疫情和汽车缺芯导致的全球汽车供应链紧张,22Q1营收小幅下滑2.76%,上游原材料涨价以及加大研发投入等影响下,净利润同比下滑24.67%。随着汽车芯片短缺缓解,整车厂排产恢复,以及公司新客户新产品的不断放量,业绩有望进入高成长期。
产品矩阵逐步丰富,客户体系从1向N延伸。公司在汽车灯控领域已经做到全球领先水平,电机控制、车载电子以及能源管理系统等新业务也逐步放量,单车ASP有望提升。客户方面,公司深度绑定大众体系,来自大众体系客户营收达到70-80%左右,近年来也在推进客户全球化市场战略,已先后拓展到奔驰、宝马、通用、福特、雷诺、日产、PSA等全球知名客户。2021年公司重点推广产品在丰田体系的应用,建立与丰田体系的业务渠道,有望成为丰田的全球供应商。目前,公司与日本斯坦雷合作,获得铃木辅助光源控制器定点项目。
和而泰:汽车控制器客户开拓顺利。公司坚持大客户战略,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常年维持近60%。汽车产业链具有壁垒高,稳定性和订单可见度好等特点,大客户战略帮助公司形成标准化流程体系,有利于客户验厂导入。公司已通过全球高端知名汽车零部件公司博格华纳、尼得科以及国内新势力整车厂商的审核并建立合作关系,中标了博格华纳、尼得科等客户的多个平台级项目订单,根据客户项目规划,预计项目订单累计约80亿元,项目周期为6-8年,涉及奔驰、宝马、吉利、奥迪、大众等多个终端汽车品牌。未来随着产品交付落地以及在客户份额提升,公司汽车控制器业务有望高速增长,成为公司成长重要一极。
北斗三代组网完成,车载高精度导航新市场
根据GSA数据,2019-2029年交通成为最大应用场景,主要来自车内导航系统(IVS)和先进的驾驶辅助系统(ADAS)。高精度定位是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中利润最为丰厚的细分领域,近年来市场规模快速扩大,2021年国内市场产值约152亿元,同比增长33.25%,增速远高于行业平均,根据艾媒咨询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突破826亿元。
汽车智能化加速,位臵感知要求升级。自动驾驶系统划分为感知、决策和执行层,定位技术基于传感器提供信息,使车辆准确感知自身在全局环境中的相对位臵,是自动驾驶基础环节,高级别自动驾驶需要厘米级高精度及高频低延迟的定位系统以保证后续行驶路线的安全可靠,高精度定位技术成为实现L3以上自动驾驶的核心关键。目前自动驾驶发展演化出三条技术路线,分别是以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为代表的“谷歌派”单车智能路线,以视觉感知和影子模式为代表的“特斯拉派”单车智能路线,以及在网联化方面突破,通过路侧智能替代部分车侧职能的车路协同路线,除了特斯拉路线以外,“谷歌派”和车路协同均对高精度地图和高精度定位提出要求。
GNSS+IMU优势互补,成为高精组合导航定位主流方案。自动驾驶定位按技术原理可分为信号定位(GNSS)、航迹推算(IMU)及环境特征匹配三类,各具优劣,融合定位实现优势互补,其中GNSS和IMU组合定位较为典型。GNSS更新频率低,延迟达100ms,不足以支撑实时位臵更新,IMU更新频率>100Hz,延时<10ms,弥补GNSS实时性缺陷,两者结合实现应用场景和定位精度互补,大幅提升定位系统精确度。2021年以来各主机厂相继推出10多款搭载高精度定位技术的车型,如小鹏P5、蔚来ET7、哪吒UPro、埃安VPlus、埃安LXPlus、长城机甲龙、北汽极狐阿尔法SHi版等,高精度组合导航定位有望成为L3+自动驾驶标配。
图表116:部分搭载高精定位技术的车型
模块集成+融合算法为核心竞争点,定制化提供新进契机。目前车载高精定位组合导航系统主要为P-Box终端形态,汽车架构集中化趋势下,高精定位解决方案集成度不断提升以提高定位精度,降低方案成本,诺瓦泰、天宝、北斗星通、北云科技等厂商已实现板卡级集成方案,少部分厂商积极布局集成卫导板卡和IMU的SoC解决方案,加快芯片化进程。GNSS/IMU融合算法分为松耦合、紧耦合和深耦合三种,定位精度与算法难度递增,目前松耦合技术占比约80%。
全球光伏风电装机规模持续增长
多国制定可再生能源规划目标,能源结构转型加速。IRENA在《2022年世界能源转型展望》中指出,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大幅下降需要将可再生能源发电份额提升至65%,意味着到2030年前每年新增800GW可再生能源,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将帮助电力领域实现90%脱碳。
能源低碳转型成为全球共识,截至2021年11月,已有177个国家正考虑净零目标,当前全球化石燃料价格上涨、战争、疫情等因素导致能源供给紧缺提高了清洁能源转型必要性,可再生能源关键作用凸显。欧美等多国加大可再生能源规划力度,能源结构加速转型。
海缆景气持续上行,龙头市场地位稳固
沿海各省规划目标清晰,十四五末国内海风电累积装机有望较2021年底翻倍。我国将主要在广东、江苏、福建、浙江、山东、辽宁和广西等地区开发海上风电,重点开发7个大型海上风电基地。
技术创新驱动成本下降,海风电平价趋势下产业规模空间广阔。政策对海上风电“平价上网”项目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引导海上风电产业链各环节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降低投资及发电成本,助力平稳过渡。
美欧加大光伏投入,跟踪支架渗透率提升
碳中和背景下,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持续上升。全球气候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太阳能成为全球新能源的重要选择,2000年德国颁布《可再生能源法案》标志光伏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开始,政策成为光伏市场增长的重要推力。
光伏跟踪支架提升发电效率,成为产业趋势。光伏支架是太阳能光伏系统中为了支撑、固定、转动光伏组件而设计安装的特殊设备,作为整个电站的“骨架”,起到支撑固定作用,确保光伏电站在各类复杂自然条件下稳定、可靠运行25年以上。光伏支架占电站系统成本比重逐年提升,2020年达到7.5%。
全球储能市场空间大,逆变器、温控打开新空间
储能变流器对应千亿规模市场。电化学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常见的储能方式之一,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力持续推动储能市场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