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官网)诊断评测九大指标都有哪些?
如何设计网站模板发布到枢纽云模板市场进行售卖
营销枢纽系统新人使用手册(简易版)
枢纽云适用于党群、门户、经营管理等软件信创"全面替换"与决策、EKP、风控、CRM等系统"应替就替"
独立平台,数据私有,链接未来!
1.开放性
2.循环性
产业生态系统不同于传统的产业系统,它要求在传统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物质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循环式的,价值流不是单向的而是循环的,即使用后的废弃物仍具有利用价值。在一个产业生态系统内,由于组成系统物质和能量的构成及其流动方向一般来说都不是单一性的和简单的直线型的,因此,系统内的循环不是单一材料或产品的一维循环,而是有多种物料和能量参加的多方位的循环模式。
3.层次性
4.本土性
5.经济性
6.演进性
产业的演进是为了社会生产系统在更高的层次上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产业的演进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来表征。产业生态系统是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物质在系统内实现完全闭路循环。这并不意味着是产业体系进化的顶峰,而是人类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可以长期维持的协调、平衡状态。
7.调节性
产业生态系统也如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设计、自我调节的重要特性。生态系统是不藉外力而由自己形成充分组织性的有序结构系统,当外界环境和驱动变量发生变化,它通过反馈作用,依照最小耗能原理,自我调节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在产业生态系统的设计和运转中,需保障其自我组织作用及演替方向,对潜在的外部干扰有足够的自我调节能力或缓冲能力,使其结构与功能维持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
1.生态产业链的构建
另外,还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加链或减链等。调节链对增加系统弹性,保证系统的稳定性是很必要的,也是目前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必须考虑的。
2.产业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构建
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旨在通过降低系统边际投入和减少系统废物排放,在不发生污染转移的情况下达到减轻环境压力的目的。这就决定了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发展必须通过系统内各组分的多样化合作,达到充分利用(包括废弃物和能量)物质和能量资源的目的。
3.关键种企业的选择
生态产业园的典型特点是企业之间相互合作,通过建立产业共生网络实现资源相互利用和循环。最具代表性的产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主要包括依托型、平等型、嵌套型和虚拟型四种。
根据生态产业园中核心企业的数目不同,依托型产业共生网络可以分为:单中心依托型共生网络和多中心依托型共生网络。广西贵糖集团和鲁北化工企业集团为典型的单中心依托型共生网络,丹麦卡伦堡丁业共生体是多中心依托型共生网络的典型代表。多中心共生网络比单中心共生网络具有较强稳定性和安全性。
(3)嵌套型工业共生网络是一种复杂网络组织模式,由多家大型企业和其吸附企业通过各种业务关系而形成的多级嵌套网络模式。在生态产业园内,多家大型企业之间通过副产品、信息、资金和人才等资源的交流建立共生关系,形成主体网络,同时,每家大型企业又吸附大量的中小型企业,这些中小型企业以该大企业为中心又形成子网络,另外,围绕在各大型企业周嗣的这些中小型企业之间也存在业务关系,所有参与共生的企业通过各级网络交织在了一起,既有各大型企业之间的平等型共生和中小型企业的依托型共生,还有各子网络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综合体。奥地利Styria生态产业园是嵌套型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的典型代表。
5.信息网络的构建
为实现对产业生态系统的科学化管理,有必要在现有经济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即生态产业管理理念,并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建立起新型的产业生态系统管理体系。生态产业管理是将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管理,只有结合产业生态系统的特点,采用整体协同理念、区域理念、生态效益理念、耦合共生理念进行管理,才能把握产业生态化方向,实现整个产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1.整体协同理念
对产业生态系统进行管理,首先必须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抓好全局。每个企业都必须服从整个产业生态系统的总体利益,坚持产业生态系统的运行和发展方向,认真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在全局发展的前提下实现自身的不断完善。其次,还必须考虑系统的层次性。只有依据层次性管理,才能保持系统的协同性。产业生态系统可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任何一个较小的产业都是较大产业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讲,低层次的较小产业耦合成高层次的较大产业的过程是一个非线性过程,高级产业具有低级产业所不具备的结构和功能,低级产业的可持续并不保证高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对该系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就必须在强调系统管理整体性的同时,注意管理的层次性,使得该系统内的各子系统能够同绕系统的总目标协同一致地开展工作。
2.区域理念
3.生态效益理念
4.耦合共生理念
耦合共生理念是在产业生态系统管理过程中,处理产业生态系统与其子系统及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时所依据的基本观念。不仅包含对系统内生态产业链(网)上下游企业的共生合作管理,还包含了管理理念从单纯的生产经营管理向生产经营管理与生态环境管理相结合的转变。
1.生命周期评价
生命周期评价是对某种物质、过程或产品从产生到扔弃乃至再生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资源、环境、经济和技术的评估。1990年环境毒理学与化学学会(SETAC)将生命周期评价定义为“生命周期评价,一种对产品、生产工艺以及活动对环境的压力进行评价的客观过程,它是通过对能量和物质利用以及由此造成的环境废物排放进行辨识和量化来进行的。其目的在于评估能量和物质利用,以及废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寻求改善环境影响的机会以及如何利用这种机会。这种评价贯穿于产品、工艺和消费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提取与加工、产品、制造、运输以及销售、产品的使用、再利用和维护,以及废物循环和最终废物的处置”。目前生命周期评价(LCA)已形成了基本的概念框架、技术步骤和系统软件。
(1)产品系统的生态辨识与诊断。通过从摇篮到坟墓的分析,识别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工艺过程和产品寿命阶段。不同产品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的环境影响是不同的。例如电冰箱的主要环境影响阶段是用后处理阶段,即CFC释放对臭氧层损耗和全球变暖的影响非常严重,而彩电的主要影响阶段是使用阶段。另外,也可评估产品(包括新产品)的资源效益,即对能耗、物耗进行全面平衡,一方面降低能耗、物耗从而降低产品成本,另一方面,帮助设计人员尽可能采用利于环境的原材料和能源。
(2)产品环境影响评价与比较。以环境影响最小化为目标,分析比较某一产品系统内的不同方案或者对替代产品(或工艺)进行比较。例如通过分析燃油汽车和电力汽车,发现电力汽车的环境影响并不像通常认为的很小,而是要大于燃油汽车。
(3)生态产品设计与新产品开发。直接将生命周期评价应用于新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中。例如丹麦的著名电冰箱厂GMM通过对其原有产品进行生命周期评价,发现电冰箱的使用阶段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大.而在用后处理阶段对臭氧层损耗和全球变暖影响最大。在此基础上,设计除了低能耗、无CFC的新一代电冰箱LER200,在市场上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4)再循环工艺设计。大量生命周期评价工作结果表明产品用后处理阶段的问题十分严重。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产品的设计阶段就考虑产品用后的拆解和资源的回收利用。因而迅速出现了一大批“为再循环而设计”或“为拆解而设计”的企业和研究机构。
(5)政府和环境管理部门可借助于生命周期评价进行环境立法、制定环境标准和产品生态标志。
2.产品生态设计
3.生态产业园的规划设计
4.生态产业的组合、孵化
生态产业的组合、孵化及设计原则有:
5.生态产业链的风险评价
产业链的风险评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就是对产业链的不稳定性或柔性进行评价。所产业链的柔性是指产业链长期运作的潜力特别是抵御外界变化的恢复力,也可以称之为弹性。一个健康运作的生态产业链应该是稳定或是具有柔性的,产业链的稳定或柔性具体表现为能够抵御各种风险,包括经营管理风险、维护风险和或有风险,抵御风险能力的强弱决定了这条产业链能否长期健康的运作下去。
(1)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分析
(2)经营管理风险
①技术成本风险。生态产业链的形成或者说对副产品的利用在目前阶段的重要基础就是技术。新技术的采用会对构成工业产业链提供新的机会,但新技术的采用往往会带来技术成本的提升,一个成功的产业链应该使技术成本能够在产业链中得到消化,并且进一步获得赢利。如果技术成本在这条产业链中没有得到消化,只是提供了组成产业链的可能,并且增加了相应的成本,那么这条产业链就存在风险。这种风险就应该通过其他措施诸如政策、税费等予以消化,否则产业链就面临崩溃的边缘。
②交易风险。交易风险主要体现在交易双方的搜寻过程、利益分配和履约的稳定性。生态产业链中企业之间会在资源的使用、信息交流和副产品的利用方面建立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互惠互利的交易,但也要强调责任和义务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在构建生态产业链时,要明确产业链中各个企业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核心企业要明确,只有明确了权利和义务,才能将交易风险降到可以控制的地步,否则交易风险将转嫁到末端企业。
③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市场需求风险,之所以要构建柔性的生态产业链,就是因为只有柔性的产业链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市场的风险有大有小,如果一条产业链连一点市场风险都不能承担的话,构建这条产业链是不妥当的’冈陛的产业链很有可能被市场需求轻微的变化而导致断裂。一般的产业链应该是动态的,才有生命力。
(3)维护风险
①外来企业的风险。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外来物种往往能够对已经存在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导致生态链崩溃。生态产业链也是如此.一个正常运转的产业链,其物流应该是平衡的,外来企业的介入就会使目前的物流和信息流失去平衡,其破坏不是取代了生态链中的某个企业,而是使有限的资源不能合理的配置。因此,应该认识到建立生态产业链的最终目的不是经济效益而应该是资源效率,所以政府在招商的过程中应该避免产生由于外来企业的出现导致资源不能优化配置的结果。
②信息公开的风险。生态产业链的构建过程中,信息的交流非常重要,信息的交流能够减少构建过程中的搜寻成本,但也应该看到由于信息的公开在某些时候也对产业链形成了一定负面影响。特别是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时,比如A厂原料是B工厂的副产品,A厂对B厂副产品的利用成功导致一些类似A厂的企业也参与了对B厂原料的争夺中,结果B厂的副产品水涨船高,使生态链的稳定性受到破坏。另外在生态产业链中的组合过程中,特别是企业内部的一些做法基于某些技术的改进和突破或利用途径的巧妙,信息的公开可能使企业的很多努力付诸东流。这种风险应该从企业之间建立的诚信关系中予以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