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30日消息据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现如今,拥有私家车的家庭是越来越多了,二手车的买卖也变成一件有车一族需要面对的事情。
还有数据显示,在去年,二手车电商全年的融资额超过了200亿元,在这当中,我们还可以看到BAT、滴滴等巨头的身影。
二手车电商快速发展当然是件好事——新模式让车源更集中、买家更方便,这一方面改善了二手车交易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流通成本。
但是与此同时,由于二手车交易涉及环节多、过程较为复杂,消费纠纷频频出现。有消费者最近就向《天天315》节目反映,他原本打算通过二手车电商平台购车,不料如今,非但车没有买到,几万元的购车定金也被平台销售人员私下扣留了。
近日,成都消费者陈先生打算在二手车电商平台“人人车”上购买一辆标价24万多元的丰田皇冠汽车,卖方是一位大连的车主。随后,陈先生就与平台当地的销售人员取得了联系。销售人员表示,车主有贷款,需要陈先生支付8万3千元定金和服务费,并承诺可以5个工作日提车;与此同时,这位销售人员还向他出示了一份拟好的、标注为“人人车——二手车买卖合同”的纸质合同。
陈先生还向记者提供了与当时人人车客服人员的通话录音,对方表示,销售人员目前已经离职;陈先生之前签订的合同不正规,且车主表示没有收到定金,钱都被销售人员拿走了。
人人车建议,陈先生应该起诉已经离职的销售人员,追讨所欠钱款;而陈先生则认为,人人车平台在交易流程及人员管理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希望人人车“有所态度”,积极赔偿他的损失。
记者也与这位销售人员取得了联系,对方承认,剩余的钱确实还在他那儿;而对于为何没有通过平台进行交易的原因,销售人员认为责任在于陈先生一方。
陈先生为什么会轻易的把八万多元的定金直接打给了销售人员?那份销售人员出示给陈先生的纸质合同又到底是不是来自人人车呢?按一般的流程,例如交定金、签合同等都应该通过人人车来进行,陈先生说,他操作的时候没有问题,因为他以前在人人车买过车,他们没有对公账号。关于这份合同,人人车总部跟他说,他们是电子合同,但是他当时没有见到电子合同,销售给他的是一份纸质合同。现在人人车总部的意思是这个纸质的合同首先不是他们公司的合同,因为他们公司没有盖鲜章,还是他们公司以前用的那份纸质合同的复印件。
目前,陈先生的诉求是人人车平台在交易流程及人员管理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希望人人车有所态度,积极赔偿他的损失。对于这个诉求,人人车方面最初的表态是:“陈先生应该起诉已经离职的销售人员,追讨所欠钱款。”当时双方各执一词的焦点在于陈先生的交易行为并没有走平台交易流程,陈先生手里的合同也并非现在人人车使用的电子合同,而是早前已经取消的纸质合同复印件。这份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北京潮阳律师事务所律师胡钢表示,按照《合同法》的规定,现在的合同形式是有书面的、口头的,还有很多是电子格式的,只要符合合同成立的要件,就可以成为双方严格履行的基本依据。如果这份合同中有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部分,或者加重了消费者责任的部分,或者明显减损了经营者的责任,这种所谓格式条款的霸王条款内容有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
陈先生表示对于人人车是否有支付定金的对公账号,自己并不知情;人人车则表示,它们是有对公账号的,如果交易行为规范,钱款都要走在线支付流程,不会让销售人员私下操作;而销售人员向记者透露,陈先生可能是要省平台服务费,因此才私下交易。
对此,芦云表示,定金支付行为的认定对事件各方需要承担的责任有比较重要的影响。如果消费者与平台之间签订合同,定金一定要按照合同的对公账号进行交易,而不应当私下转账给销售人员。不过,销售人员在回答中,隐晦地说有些事情还需要协商,其中可能有一些内幕。此时平台的管理似乎已经失效,相当于在操作当中存在漏洞,导致销售人员和真正的消费者在私下会达成一些交易,而消费者不仅拿到了合同,且完成了交易的支付。芦云说,消费者在遇到旅游纠纷或服务纠纷时,很多情况下都是把钱转给了销售个人,而转给个人是一种私下交易的行为。因此,消费者应当注意,与谁交易、与谁签订的合同,就应当向谁履行付款的义务,而不应当进行私下交易或选择代付款,这样会造成隐患。同时,交易平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疏于管理或存在管理漏洞,导致工作人员私下与业主交易,造成业主的损失,这属于平台的经营管理责任,应由平台承担。
另一个争议焦点是销售人员的离职。人人车最初的表态是,这位销售人员已经离职,且陈先生并没有通过平台交易,因此,陈先生应该起诉销售人员。陈先生则认为,事发时销售人员依然是人人车员工。对此争议,芦云认为,人人车的表态是其推卸责任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并不为法律所认可。尽管销售人员已经离职,但他在职时所进行的行为是一种代理行为,并且得到了公司的认可,并不是说因为他现在离职了,这个公司就可以免责。因此无论是在诉讼中还是在普通的民事纠纷中,公司所谓“销售人员已经离职,应该起诉销售人员”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据芦云观察,二手车交易本身存在很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尤其线上的交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更加突出。在二手车电商平台进行二手车交易时,为了避免陷入维权纠纷甚至财产损失,她建议消费者,首先要了解平台车况本身的情况,包括里程表、是否发生过事故、保险情况等。其次要了解平台的交易流程,其中涉及如何交服务费、定金,合同的签订,如何打款、交车,包括出现卖方不愿意卖等问题时,平台如何协商违约责任等。另外是价格问题。目前的二手车交易平台其实有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包括可能会签订一些“阴阳合同”等,两份合同中的价格不同。因此消费者一定要多问,及时留存证据,尤其是如果交易不能达成,对于违约责任要进行明确约定,以便后续发生问题时有据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