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苏州太仓港码头,一批汽车即将发往欧洲市场。
日本专家分析三大崛起原因
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越韩国位居世界第三。2022年的1至10月,中国汽车出口达到261.5万辆,仅次于全球冠军日本。
上汽集团向《环球时报》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上汽海外市场累计销售77.2万辆,同比增长46.1%。北汽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北汽整车出口超过8.2万辆,同比增长30%。在乘用车方面,北汽国际核心海外市场包括东南亚、中东、中美洲、南美洲国家。在商用车版块,旗下中重卡、皮卡、新能源等产品登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拥有电动车供应链主导地位
“立足于全球最大的内需市场且已经具备基本后劲的中国电动车制造商,正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根据韩国《国民日报》24日的报道,中国电动车制造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电池,尤其是电池所需的原材料数量中国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四大主要新能源电池材料及零部件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报告,全球35%的镍、50%的锂、60%的钴和90%的稀土元素是由中国进行加工。此外,7家阴极制造公司产量前3名中就有2家来自中国;全球最大的6家阳极制造商都是中国企业,占全球产能的2/3。
日韩模式值得借鉴
汽车出口的内涵远超汽车本身,不仅会带出去产品、品牌和产业链,更涉及广泛的服务、管理模式、贸易、物流、文化交流,甚至国家形象。程塚正史预测,未来中国汽车出口量有可能超过日本。随着中国汽车品牌知名度的提高,以及中国产品功能和性能的标准化,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国家企业很有可能以中国产品为基准。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2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日本和韩国的汽车产业在过去30年迅速崛起,主要经验是品质和符合消费需求的低油耗趋势。正在崛起的中国车企将会达到怎样的高度,主要看国际政经关系,能否进入发达国家是关键,尤其是进入欧美市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2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称,日韩汽车品牌向海外市场发展,一般都是先进入邻国,或者准入方便的市场。日本就是首先将东南亚市场作为战略市场,韩国在东南亚市场没有日本成功。但是不管是日本,还是韩国,都针对美国市场进行大量宣传,加之把握住了当时的能源危机,取得不错的成果。
许海东表示,日本车企在全球化发展中使用并推广着精益生产模式,逐渐形成了日系车的鲜明特点。韩国也学习了这种模式。同时,日韩汽车企业都是带着零部件企业一同走向海外的。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发展的长远方向是直接投资,在海外生产。随着海外生产体系的建立,管理模式、供应链、企业文化、品牌都要实现输出,完成体系建设。从最初市场情报收集、政策法规研究到对当地消费者喜好、传统文化的调研,再到针对当地消费者需求进行创新改造,建立服务体系、二手车回收体系等,对中国企业来说还有十几年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