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30周年王传福万字演讲:从手搓电池到国产车一哥的血泪史凤凰网汽车

在比亚迪成立30周年暨10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仪式上,王传福动情讲述了比亚迪30年的奋斗之路。

与今天的新造车企业创始人一样,王传福也是以门外汉身份进入到汽车行业的,当时王传福,还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职工。

1993年,王传福被派到深圳担任一家电池公司的总经理,当时的深圳人人都在忙着创业,环境的变化让王传福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

当时王传福敏锐的判断电池未来的需求一定很大,于是他就从一块电池起步开始创业,凭借此前做技术的经验。当时王传福只带了一只非常小的团队,缺什么就自己造什么,最终拿出了完整的电池产线。

在成立10年之后,比亚迪在电池领域已经小有成就了。但王传福此刻目光更加长远,盯上了整车制造。

2003年,王传福力排众议,收购了秦川汽车,开始进军汽车行业,非常有趣的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另一个知名企业特斯拉也是在这一年成立的。

在汽车行业,王传福又一次带着团队从头开始,不过,与当时其他的车企不同,电池出身的王传福,瞄准了新能源车这个方向。

2008年,比亚迪开始了新能源车的转型,但是在当时的汽车市场中,这无疑是一场豪赌。彼时并没有多少车企愿意在这个方向上投入太多,燃油车仍然是主题。

这场豪赌并不容易,从决定开发新能源汽车开始,比亚迪就面临了无数的困难,并且在推出了产品之后,也仍然无人问津。

这样的冷板凳,比亚迪坐了十年。但也正是这十年的技术积累,给了比亚迪厚积薄发的机会。

2019年,比亚迪的营收利润和销量全部下跌,甚至利润几乎腰斩,似乎走到了至暗时刻。

2022年3月,比亚迪放弃燃油车,彻底转型新能源车。而这也更像是一次崛起的宣言,此后比亚迪发展迈入了高速公路,车辆交付的速度也在不断提升:500万辆、600万辆……

比亚迪不断刷新交付记录,最终成为国内首个实现10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的车企,更重要的是,从500万辆到1000万辆,比亚迪仅仅用了15个月。

这一过程离不开比亚迪自己的坚持,坚持技术、坚持新能源,凭借着超强的定力,最终笑到现在。

就在今天,《财富》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商界领袖出现了9位国内的商界大佬,华为任正非、比亚迪王传福、立讯精密王来春、小米雷军、宁德时代曾毓群、小红书毛文超、腾讯马化腾、阿里蔡崇信、字节跳动张一鸣在列,从排列的顺序来看,王传福在大陆商界领袖里仅次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

以下为王传福在比亚迪30周年暨第1000万台新能源车下线仪式上的演讲实录,车东西在不改变愿意的情况进行了编辑:

一、30年前下海造电池10年拿下顶级厂商订单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媒体,亲爱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比亚迪的王传福,很高兴今天和大家相聚在这里,庆祝比亚迪成立30周年及10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发布会上演讲

首先我代表比亚迪衷心的感谢过去政府的大力支持,感谢所有的车主、员工、股东、合作伙伴、媒体朋友们以及线上线下的观众朋友们对比亚迪的关心和支持,谢谢。

回想30年前,我还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1993年把我派来深圳作为一家电池公司的总经理。

当时我从北京来到深圳,简直就像踏进了一个新的世界。看到身边的许多朋友都在搞项目,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这让我们很受鼓舞,我也想在这里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可以说,如果不是来到深圳,我就不可能有创业的念头,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比亚迪。

90年代拥有一部大哥大是一件很拉风的事情。大哥大本身要自带一块锂电池,一般还要多备一两块电池换着用。我个人判断未来锂电池的需求量将会很大。当时镍电池国内做的人很少,大部分靠日本进口。我想如果我们能做出来,会有一定的很好的创业机会。

可是在那个时候放弃铁饭碗下海创业需要很大的勇气。身边的亲朋好友许多人都不理解,都来劝我,说我一没有资源,二没有背景,辞职创业了,太冒险了。我想放心好了,没有风险,我一定能干出来。

三十前的今天,1994年的11月18号,我拉起了一支20个人的小团队就开干了。不怕大家笑话,当时我们连营业执照都还都没有领到,一直到了95年年初才办下来。

▲王传福谈深圳特区精神

当时造镍电池最简单高效的办法就是买日本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和生产设备。但我们毕竟刚刚创业没几个钱,根本买不起。想在银行贷款呢,又没什么资产做抵押,也贷不出来款。

没办法,就只能自己想办法,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我们深入的研究了,把自动化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的可以用人工完成的工序,用人家家具的模式来完成。其中许多生产设备也基本上都是我们自己搞出来的。

就这样,我们终于造出了一条第一条锂电池的生产线,整条产线的投入只有日本企业的1/15,但做出来的产品和日本企业差不多。我们用小米加步枪打赢了飞机大炮,把镍电池的销量做到了全球第一。

▲1996年比亚迪镍电池生产线

很快,我们就迎来了手机时代。锂离子电池比镍电池重量更轻、寿命更长、体验更好。在手机上,锂离子电池替代了镍电池,成为新的蓝海。

在当时的锂离子电池技术门槛很高,中国还没有实现产业化,存在技术的空白。而有技术空白的地方就有比亚迪工程师不断去突破。

我给研发团队第一个任务就是在三个月内要做出一个有电压的锂离子电池。我们的工程师也很争气,买不到原材料就用化学试剂自己配,没有设备就用喷枪把碳粉喷到铜箔上自己做芯片。

就这样一步步的突破,我们终于研发出第一块有电压的锂离子电池,实现了从无到有之后,我们又开始研究怎么实现量产。

从卷绕机、注液机、激光焊接机整条生产线最重要的生产设备几乎都是我们自己做出来的,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条手工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填补了技术的空白,成为中国首个量产的锂离子电池的企业。

但最开始这样造出来的锂离子电池品质还不太稳定。不是这里出问题了,就是那里出一点问题,我们都稀里糊涂的解决了,但其实根本没有把机理搞懂。我们下决心对产品的问题非常较劲,对技术要彻底搞明白才肯罢休。

我们也成立了中央研究部,招聘了一批硕士、博士。我对他们的要求就是要把锂离子电池的最底层的机理搞懂、搞透,从根子上理解技术,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

我们还买了大量的研发设备,我记得当时买了一台,最贵的是一台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价格一台差不多370万人民币,比我们整个启动资金还要多。当时我们是全国第一家购买这个设备的非国有企业,内部甚至还没有人会用。为此我们还专门请来了清华大学的教授来教我们如何使用。后来当我们再遇到产品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问工程师找到根本原因没有?

我们就这样解决了电池的自放电、循环寿命的延长性能等一系列问题,产品越来越稳定,第一次获得了摩托罗拉等国际大厂的认可,他们也放心的把订单交给我们。

短短几年呢,我们锂离子电池的份额就进入到全球市场的前列。回头看,我们对锂离子电池的掌握,也为日后把锂离子电池装到汽车上埋下了伏笔。

就这样,我们尝到了搞技术的甜头,更加注重技术的创新,创新能力越来越强,技术的储备也就越来越多。当电子浪潮到来的时候,我们顺势进入了电子产业,自己搞研发,自己搞设计,自己造零部件。

从零部件的代工商发展到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继摩托罗拉之后,我们又拿下了诺基亚、西门子等顶级厂商的订单。

开头几年了快速成长的创业经历,证明了我们让工程师放手搞技术这个路子是对的。有人说我们花这么多钱搞研发、搞设备是在烧钱,但我觉得在研发上敢砸钱,这不是烧钱,是在存钱。

这就是我们早年创业的一些经历。现在回想,我跳出稳定的人生轨道,下海创业。比亚迪从小厂房走到上市公司,正是靠着敢想敢干的精神,才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才有了后来无限的可能。

二、力排众议选择造车埋头苦干新能源

但中国有一个煤多油少的国家汽车市场发展。汽车市场发展后,石油只能靠进口,国家的能源安全将是个大问题。还有那时候咱们的马路上跑的都是外国车,几乎看不到国产车。在燃油车的三大件上,特别是发动机技术,中国汽车落后国外几十年,你要是跟着国外品牌做燃油车很难赶上。所以我断定绕过燃油车发展新能源才是中国汽车发展唯一的出路。

其实我很早就开始尝试把电池装在汽车上。我记得96年的时候,广东省政府组建了一个电动车协调小组,因为我们造电子很出名,就被邀请加入。

97年我就把锂电池装到一台实验车上,02年我们又把锂离子电池装上了实验车。研究的越多,我就越笃定发展新能源汽车绝对大有前途。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我们这么坚定,本质是本质上还是因为我们在做战略决策时,首先分析的是技术。技术能让我们看到更清晰,能看得更长远。实际上这个决策很赶,但不是盲目的干,更不是在赌,而是看清楚方向之后才决定开干的。

当我们开始造车之后,才发现造车真的很不容易。我们是汽车行业的新人,连燃油车都没造过更别说造新能源汽车了。所以我们选择了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灶,燃油车先学会怎么造车,摸清楚里面的门道。另一条路就是同步着手电动汽车的开发,提前储备技术。

2004年1月份我们终于做出了第一款实车,内部代号叫316。在发布之前我们找来了一批经销商现场评审,结果他们觉得这款车没戏,我的心一下就沉到了谷底。光模具我们就扎进去几个亿,如果停掉,这些钱都要打水漂,如果继续干下去,又会亏的更多。我纠结了一个晚上,还是做了一个很艰难的决定,砍掉316。

我们自己没有造车的经验,更不能闭门造车,要潜心下来向优秀的车企学习。我们一口气买了十几台市场上大卖的车,让大家猜,在猜的过程中研究学习,看看市场上受欢迎的车那是怎么造出来的。一开始大家不敢开车,我就选了一台奔驰,拿起一把钥匙绕着车一圈用力咔划了一下,让大家放心的拆。我们反复的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有不理解的就直接开现场会,直到全部都搞懂。

过了一年多,我们终于做出来了第一款量产的F3,上市14个月就卖出了10万台,在09年拿下了中国轿车市场销量冠军,这是中国品牌的头一回。

▲比亚迪推出的第一款量产车F3

现在想起来,真的非常感谢我们第一批车主的支持,这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可以说没有F3就没有我们的今天的比亚迪F3。

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我们始终也没有忘记造车要造新能源汽车的梦想。那时我一直在想,燃油车用的汽油基本都是来自于石油,总有一天用总有一天会用完。而且使用这些人员还会造出造成了很多空气污染、温室效应等问题。如果一直这样过度使用下去,这就是在透支人类的未来。

有什么更好的能源解决方案?我们的答案是是太阳。太阳是最纯洁取之不竭的能源。我们从太阳上获取能源,对环境的友好,对于子孙后代的友好。但太阳能受到昼夜的影响并不稳定,如何让这种间歇式的能源变成更稳定?我们搞电池的自然而然的就想到,我们可以做成电池储能电站,把太阳能发出来的电存在电池里面,实现削峰填谷,平衡电网,减少能源的浪费。最后在能源的应用上,我们要用新能源汽车去替代燃油车,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和污染。

2008年我们提出了三大绿色梦想,从能源的获取、存储到应用,用太阳能储能电站和电动车打造一条完整的绿色链路。当时我想作为一个企业家,我们不能只去追求商业上的成功,而是要去思考怎么能给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价值。

通过三大绿色梦想造福子孙后代,这就是我们未来的一生的事业,也是比亚迪的使命。怀抱着这种使命,我们的工程师一直在用技术创新践行着梦想。2008年我们成立了电力科学研究院,进入光伏产业,开发太阳能光伏电站。2009年我们建成了全球首个磷酸铁锂储能电站。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我们打造出全球首个量产的插混汽车F3DM,未来又推出了e6,中国首款量产的纯电动车。

当时汽车产业苦,我们的光伏和储能也很苦,业务全线大收缩。许多一起打拼的多年的战友都在那个时期辞职离开了我们。甚至有些车企直接把招聘的摊位摆到我们大门口,挖走了我们许多培养多年的技术骨干。我心里很想留住他们,但那个时候我甚至连希望都给不了他们。

后来就连一些主要股东都坐不住了。2019年我们的净利润只有16个亿,但是扣非后的净利润只有两个多亿,但在研发上我们却砸了八十多亿。许多股东都觉得我们是在乱花钱,认不清形势,要介入公司的管理,甚至对高管团队大换血,请外部专业的人士来搞。那个时候我内心直打鼓,我们还能不能等到明天?

三、厚积薄发销量起飞工程师基因是核心

这十年在外人看来我们停滞不前,没什么进步,但我们自己知道,这是我们成长的十年。在技术的突破,能力的积累上,我们一直在进步。

那个时候大家说我们发动机并不咋样,我们就研发出涡轮增压缸内直喷的发动机和双离合变速器。大家不相信新能源,我们就率先推出城市公交电动化。

大家对续航里程有焦虑,我们就研发出第二代DM技术。大家说我们的车不好看,我们就设计出dragonface的龙颜美学。做了这么多,该试的地方也都试了,但销量依然没有起色。那是我们的至暗时刻,迟迟看不到希望。

最困难的2019年刚过去,紧接着就是疫情,我们的压力就更大了。疫情以来,我们没有口罩,国家也缺口罩,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即决定我们原厂口罩,我们有十几万产线工人,我们有几十万平米的无尘车间,我们还有顶尖的工业制造能力,汽车产业线都能造口罩机,造口罩的生产线为什么难呢?我们也能造。

说干就干,我宁愿召集大家起来,自己也泡在厂房里,从零开始,争分夺秒,24天就干成了全球第一大口罩厂,一天生产一亿只口罩。这种口罩战役呢,我们也完成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团队大练兵,所有人都拧成一股绳,敢打敢拼,我们士气大涨,越发坚信不会再有问题难倒我们。

忙着做口罩的同时,我们也要求技术团队研发不能停,要把造口罩的事情用到搞技术研发上。在这之后,我们攻克了许多卡了许久的技术难题,推出了一系列的重磅技术。

2020年我们推出了刀片电池,背后是坚持了18年的磷酸铁锂技术路线。2021年我们推出了DM-i超级混动,背后是坚持了17年的插混技术路线。2021年我们推出了E平台3.0,背后是坚持了14年的电动车平台化路线。2023年我们推出了易四方,实现了我们19年前的四电机的创想。后来我们又推出了天神之眼、云辇、璇玑架构、第五代DM、易三方等极致的技术一个接着一个,终于迎来了比亚迪技术大爆发的时代。

可以说这是技术上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厚积厚发才让比亚迪迎来了市场的拐点。迅速的攻坚这条路,要保持战略的定力,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

如今我们已经是全球新能源销量的冠军。构建起来庞大的品牌矩阵。上个月我们的销量更是突破了50万台,再度刷新了中国品牌的月销量记录。

说来很感慨,燃油车时代我们才外国的车学习他们造车的技术,到了新能源汽车的时代反过来了,中国品牌的车被外国人拆,他们想找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崛起的秘密,快速崛起的秘诀。

现在每个中国车企都有拿手的绝活,每个月都有新的技术的出现。作为中国汽车人,我们非常自豪能看到中国汽车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繁荣。

但同时也提醒着我们在这个时代,任何的领先都不是绝对的。我们要做要敬畏市场的快速变化,坚持技术创新,保持开放,认真的倾听用户的声音,与友商和行业伙伴多交流学习友商的长处,都看到自己的不足。

如果说当年的比亚迪选择造电池、造汽车是敢想敢干,那我们取得的这些成绩更多是因为敢坚持。这一路走来,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历经多少挫折,我们都一直坚持路线不动摇,一直坚持技术创新的理念不动摇。

其实这些感的背后,是技术给了我们感的勇气,是技术给了我们敢的底气。技术让我们站得更远,可以看到全局,让我们知道选择哪条路才是对的。技术让我们看得更远,让我们看到终局,让我们坚信走下去是有前途的。在别人看不清不理解的时候,我们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要去哪里。

而这份技术的底气的背后,则是工程师给了我们创新的动力。我们有十一大研究院,11万名工程师。今年我们招收的大学生中,硕士、博士的占比接近70%,研发人员的占比接近80%。

同时我们还请博士带领技术团队,还建立了许多博士后流动站。所以我们研发的主要力量,我们还请我们还组建了比亚迪技术科学研究院,有一批工程师专家研究数学、物理、材料学等基础科学,从底层的基础理论去找到技术的解法。

这些技术人才加入后,我们无条件的鼓励他们去搞各种各样的研究课题。他们跟我报项目时,我也很愿意和他们一起讨论,让他们先去试一试,只要方向没错,就放手干吧。没有技术人才的智慧,没有开放包容的气氛,搞技术创新就无从谈起。工程师和人才就是我们比亚迪最宝贵的财富。

正如大家刚才看到的视频一样,从盘古开辟天地,到神舟飞天圆梦,从古到今,一代代中国人用勇气、用敢挑战了不可能,征服了不可能。这种感是我们比亚迪的“敢”,也是深圳的“敢”,更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敢”,可以说敢想敢干敢坚持,这就是我们30年发展历程的主旋律。

这几年比亚迪高速发展,许多朋友问我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这么一问还真把我问住了。好像我们之前还真没有系统的梳理过,也没有做过全面的复盘。所以我自己亲自牵头,深度参与,把比亚迪过去30年的发展过程,不管是经验也好,教训也罢,系统的总结一下。

最终我们提炼了七千多个字,形成了一本比亚迪的基本纲要。可以说比亚迪基本纲要是比亚迪成长发展壮大的底层逻辑,是所有比亚迪人集体的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指导纲领。这么多年我们内部一直就这么想,这么讲,也是这么干的。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这样干。

如果说这些经验能够对大家有一些启发和帮助,那我们会非常高兴。这就是我们创立仰望商业研究院的初衷。我们中国企业就是要在不同的赛道上同向而行在发展中实现梦想,在发展中回报社会。

今天我们还带来另一本书,工程师之魂。许多人对比亚迪这30年的经历非常好奇。之前我们在市场上也看到许多关于比亚迪的书籍,作者都是出于善意。但很多事情的话,由于沐浴后我们核对过,不太符合事实。

▲王传福表示工程师之魂就是比亚迪之魂

在和秦朔先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一起讨论这本书要写什么内容来展现最真实的比亚迪?又是什么成就了比亚迪?我思考了许久,我想真正创造并成就比亚迪的是我们的工程师的文化。

我以前讲过,即便我们所有的财产设备,包括厂房、专利、股票全部消失,只要工程师还在,就随时可以东山再起。一直以来我们的工程师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用技术去解决那些还没有被解决的,但是对社会有深远影响的课题。

秦朔先生提出来这本书的说明就应该叫工程师之魂。他一提到这个名字,我就很认同,工程师之魂就是比亚迪之魂。

THE END
1.长城汽车和比亚迪作为国产品牌大厂谁会经得来自蜡笔嚣张长城汽车和比亚迪作为国产品牌大厂谁会经得住审计的考验呢?而且网友们也进行了一次国产品牌审计投票排名,榜首的位置是南方大厂比亚迪!紧跟其后的是理工男奇瑞!你觉得汽车行业大审计,第一个要审计的是谁呢!而且魏建军在新浪采访中表示“如果政府有需要,可以第一个先审计长城。审计费用长城包咧”此话一出估计有不少车企https://weibo.com/5610268140/OsENi416w
2.车企自研智驾方案之困从需求端看, 国内乘用车保有量已经很高,消费者对车的认知不仅是“能开”,更要“好开”,对汽车的智能化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否则就会认为“这个品牌没有核心竞争力”。 换言之,在需求牵引下,智能驾驶成为时下车企的*卖点,倒逼这些车企不得不进行智能化转型,而自研成了一道必须跨越https://news.pedaily.cn/202408/538192.shtml
3.这5款国产SUV可谓国产品牌中的颜值担当如今国产汽车厂商越来越注重汽车的外观设计,很多厂商不惜重金从国外汽车大厂挖来知名设计师主刀新品设计,我们也欣喜的发现国产汽车的外观设计得到较大提升,今天小编从工业设计的角度遴选出当下颜值最高的5款国产SUV(排名不分先后)供大家品鉴。 NO1.蔚来ES8 打开有驾APP,查看更多高清大图 > ES8是一款高性能7座纯https://m.yoojia.com/article/8958205080943383790.html
4.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2第30期(总期129期)在线培训课程近日,澎湃新闻从业内人士处获悉,银保监会近日向各银保监局、银行保险机构等下发《关于开展银行保险机构侵害个人信息权益乱象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全面梳理和排查银行业保险业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问题和漏洞,深入整治侵害消费者信息权益乱象,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建立健全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机制等。 https://www.zzqyj.net/?list_89/1352.html
5.2024年第47周:数码家电行业周度市场观察艾瑞咨询尽管乐道L60的车载大冰箱在发布会上备受关注,但至今尚未正式上市,预计11月将启动小规模生产并逐步开放选配。目前,市场上已有多个品牌推出类似配置,如2024款哪吒L、极氪X和小鹏P5,这些配置提升了汽车的智能化和人性化,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未来,这种趋势可能为家电企业带来新的机会。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3547392.html
6.2024汽车工业十大品牌排行榜汽车工业品牌前十名2024年汽车工业十大品牌,综合大数据评选出口碑较好的汽车工业十大品牌,汽车工业排行榜前十名分别是SAIC上汽、东风汽车DFM、中国一汽、长安汽车、BAIC北汽、广汽GAC、GreatWall长城汽车、华晨汽车、吉利汽车GEELY、江淮汽车JAChttps://www.chinapp.com/best/qichegongye.html
7.探究跑车制造,揭开小车与大厂之间的误解与真相1、波兰虽然在汽车工业上并非强国,但在冷战结束后,该国投入大量精力弥补工业发展,Arrinera品牌就是波兰在2008年创立的一个独立小厂跑车品牌,其产品具有意大利风格的美式动力。 2、跑车分类丰富,包括轿跑、敞篷跑车、双门跑车和超级跑车等,美式肌肉车和GT跑车也是跑车家族中的独特分支,Bizzarrini是一个在1964年至1969年存https://wap.vqaq.com/CEE61146eA11.html
8.新财域个人主页2022年,哪吒汽车以年销量15.2万辆的成绩,夺得当年国内新势力销售冠军。但风光到此,此后哪吒开始了快速倒车。 2023年,在其他新势力品牌快速增长的同时,哪吒汽车全年累计交付12.75万辆车,同比下滑约16%,成为当年头部新能源品牌中唯一下滑的品牌。2024年1至9月,哪吒汽车交付量为8.59万辆,同比再次下滑12.13%。 而在乘https://www.gelonghui.com/user/568266
9.这可能是中国汽车业最致命的挑战,但很多人还没意识到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在汽车芯片产业中根本没什么存在感。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自主汽车芯片产业规模不到150亿元,汽车芯片的整体国产化率不到5%,该领域基本全被海外大厂垄断。以目前最为紧俏的主控芯片MCU为例,瑞萨电子、NXP、意法半导体、微芯科技等公司合计控制了中国一半以上的市场。 https://36kr.com/p/1697046986747527
10.老报道新故事⑦国产汽车从这里出发追梦“自主掌控关键核心技术”“树立民族汽车品牌”“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在位于长春新红旗大街1号的一汽集团总部,一条条鲜明的标语,鼓舞着每一位“与时间赛跑”的一汽人。今年,恰逢新中国汽车工业创建和中国一汽成立70周年。正是一代代前赴后继的一汽人,持续擦亮中国一汽品牌,助力一汽在产业化、市场化基础上,迈向更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3/11/15/ed5aa8ca94914daa92c2ff3fd7538d4b.html
11.双碳目标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挑战研究数据来源:由2022年1月12日我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会信息整理计算而来。 (二)国产品牌发展良好 由图2,根据Cl ean Techni ca网站公布的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品牌销量TOP20数据,我国的比亚迪、上汽集团、上汽乘用车、长城欧拉、广汽埃安、奇瑞集团、小鹏汽车及长安汽车上榜。其中比亚迪以约59.39万辆的销量排名第二位,在全球http://ticeri.tju.edu.cn/info/1162/9405.htm
12.中国电子往事——与华为富士康光弘小米比亚迪有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二厂衰落了,但合肥的白电制造产业延续至今,并成功进入产业链上游。电视电源巨头深圳航嘉就到合肥设了个大厂。2008年,国内第一条第六代液晶显示器件生产线在合肥投资建立,京东方终于成功做了起来。 3、电子调谐器用于彩电 彩色电视机使用的电子调谐器是电视接收终端中的重要器件,俗称“高频头”,完成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662685
13.“缺芯潮”调查:工厂24小时运转!国产替代机会来了怎么股价先跌了【“缺芯潮”调查:工厂24小时运转!国产替代机会来了 怎么股价先跌了?】订单爆满、产品涨价、大厂停产等货,这种种迹象对应的应该是股价飞涨。但不少投资者实际看到的,却是一些半导体股跌跌不休。在详尽解析这个问题前,用一句上述券商投研人士的话来分析,便是“在价格高峰的时候,不可能期待后面再来一波涨价潮”。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102081806035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