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主流车企的“打擂”车型几乎都进行了智能化升级,无人驾驶、自动泊车、智能网联等,成为汽车的“标配”,而AI技术在汽车产业的应用,无疑为整个行业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试想一下,如果汽车不再是A点到B点的代步工具,而是拥有自主思考能力的AI系统,它不仅自动驾驶,感知周围环境,还能与你深度交互,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进化为智慧出行的“智慧助手”。和其他终端AI化一样,AI汽车意味着我们出行方式和生活理念的又一次全面革新。
AI赋能解汽车“补能焦虑”
电动化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的助推器,也是AI汽车得以发挥智能化优势的前置条件。相较于中国,海外市场的补能体系尚未成熟。为缓解全球用户的补能焦虑,小鹏汽车推出“超级电动体系”。其中,被何小鹏视为由AI赋能的“小鹏鲲鹏超级电动体系”,是小鹏“AI化”的落地场景之一。这一增程体系基于全域800V高压碳化硅平台,搭载了5C超充AI电池、混合碳化硅同轴电驱、静音增程器,以及AI电池医生和AI动力功能。
以AI电池医生为例,为延缓电池性能衰减,小鹏为每块电池配备了专属的“电池管理芯片”,可将电池寿命有效提升30%,。同时,在AI赋能下,小鹏鲲鹏超级电动体系在纯电和增程的切换上也更加智能。
基于这一系列技术,小鹏鲲鹏超级电动体系纯电续航430km,综合续航里程超1400km,并通过搭载全新同轴混合碳化硅电驱,实现93.5%的CLTC效率。在补能方面,小鹏鲲鹏超级电动体系可实现充电12分钟,从10%低电到80%的电量。
端到端上车智驾提速
端到端是当前智驾领域最火热的词汇,“蔚小理”都朝着下一代方案——端到端大模型进发。即用AI神经网络,来重构传统的智驾感知、决策、规划等技术模块。
小鹏汽车在端到端技术方面深入布局,甚至成立了AI部门,专门推进端到端等技术。在此次AI科技大会上,小鹏汽车自动驾驶品牌正式升级为“小鹏图灵AI智驾”。该体系以AI大模型为核心,涵盖了自研的云端和车端大模型、面向大模型开发的AI芯片和底层架构。
智驾竞赛正在云端展开,实际上也对车端高算力提出更高要求。为匹配这一需求,以及解决公版芯片大量通用算力被浪费的问题,小鹏汽车决定自研芯片。在此次发布会上,何小鹏揭晓了自研的小鹏图灵AI芯片,为AI大模型定制,拥有40核处理器,能够支持高达30B参数的大模型运行。今年10月,小鹏的图灵AI芯片已跑通最新版本的智驾功能,仅用40天就完成了多达2791项功能验证。
智驾系统方面,小鹏汽车重磅推出小鹏天玑AISO。不同于传统的座舱架构仅采用单颗座舱芯片,小鹏天玑AIOS将基于自研的图灵AI芯片,由2颗芯片同时驱动。此外,在大模型能力的加持下,小鹏天玑AIOS还能驱动全车持续进化,并带来AI音响、AI鲲鹏动力、AI电池医生、AI底盘等多项能力。何小鹏表示,小鹏天玑AIOS将面向全球用户做适配,可支持多语种实时对话,让更多人享受颠覆性的交互体验。
在P7+上,端到端大模型AEB即将上线。何小鹏透露称,将会在场景、感知、触发方面系统提升。此外,小鹏预计明年第四季度实现类L3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百公里接管次数要做到小于1次,而部分场景无人驾驶将会在2026年实现。
AI+,比你想象更狂野
AI带来的不仅仅是车的革新,更是在出行模式、生活方式上的全新可能,而以Robotaxi、飞行汽车、AI机器人为代表的前沿AI应用,已进入从样机阶段走向批量化生产和应用落地的关键时期。
小鹏汽车全新研发的Ultra车型为行业呈现Robotaxi的新形态,将搭载多颗小鹏图灵AI芯片和小鹏沧海底座,具备高达3000T的车端算力,拥有L4级智能驾驶能力。
小鹏汇天的首款量产分体式飞行汽车,采用了行业首创单杆操纵系统,极大降低了用户的学习门槛,让用户可体验“5分钟就能轻松上手,3个小时成为高手”。此外,小鹏汇天还计划推出一体式飞行汽车“小鹏汇天高速长航程飞行器”,该飞行器设计了6座飞行座舱,采用混合能源动力形式,最长空中续航可达到500公里,实现360km/h的航速。
在机器人领域小鹏也有布局,小鹏AI机器人Iron是一款1:1类真人的机器人,拥有超60个关节,可模拟人类站立、躺卧、坐。值得一提的是,小鹏AI机器人所采用的多项技术与AI汽车同源。小鹏图灵AI芯片为其提供了一个聪明的大脑,拥有自主思考甚至推理的能力;端到端大模型让其具备行走能力、手指可完成抓、拿、放等精巧的任务;小鹏天玑AIOS则赋予了其更流畅的对话能力。
在何小鹏看来,AI机器人将是第一个有自主能力的交通工具,是未来出行探索的重要一环。他表示:“做AI机器人比AI汽车更难,要有AI能力、芯片研发、硬件开发能力。同时,没有500亿投入做不好AI机器人。”
可以看到,在AI的加持下,正在激发着出行行业的无限潜力,借力AI,将为车企打开更多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