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刘凯北京报道
或为车企带来全新解决方案
长期以来,汽车及其零部件的生产,一直是工业机器人应用最为广泛的场景之一,其使用量占工业机器人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在总装环节中,机器人的应用效率较低,占比约为3%。
这一现状导致工厂流水线长期面临人员短缺的问题,同时在职操作员的工作体验也有待提升。此外,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程度不高,使得工厂难以支持更高级别的智能化决策,从而限制了生产效率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而人形机器人的出现,有望为汽车行业带来全新的解决方案。它们能够补充传统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尚未覆盖的生产场景,进一步提高汽车行业的机器人密度。目前,一些进展较快的车企和机器人企业已经开始在工厂进行实训,探索人形机器人在视觉质量检测、物料搬运、使用工具操作等智能化逐级提升的场景中的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渐降低,人形机器人在汽车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阔。它们不仅能够解决当前工厂面临的人员短缺和数字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还能够推动汽车制造业向更高水平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发展。”汽车行业观察用赵永琪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除了在汽车工厂内的广泛应用之外,人形机器人正逐渐展现出其在众多其他场景中的巨大应用潜力。以门店导购为例,人形机器人凭借其独特的外形、高度灵活的交互能力以及智能化的信息处理系统,正逐步成为实体店铺中的新型服务力量。它们能够精准捕捉顾客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推荐以及解答各种疑问,极大地提升了顾客的购物体验与满意度。
车企争相入局
人形机器人应用的便利,也使车企开始加大在该领域的布局。记者了解到,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旗下的丰田研究所(TRI)与韩国现代汽车公司旗下的波士顿动力公司,正携手开展一项前沿研究,旨在开发具备先进人工智能(AI)功能的人形机器人。
丰田方面强调,生成式AI技术将使机器人能够通过持续学习迅速掌握新的技能。TRI在扩散策略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其研发的AI技术能够教授机器人完成广泛的人类任务。目前,他们正在积极构建大型行为模型,并对机器人进行编程,以实现多任务并行学习和执行的能力。此次合作,双方计划将TRI在大型行为模型方面的深厚专业知识,与波士顿动力公司备受瞩目的“大力神”人形机器人相结合,共同探索结合AI技术的机器人在人机交互、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
在业内看来,擎天柱的开发,不仅体现了特斯拉在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方面的深厚积累,更是特斯拉将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动力系统及传感器技术等尖端科技融合应用的又一力作。马斯克也对擎天柱寄予厚望,认为它将能够在工业生产、服务业、医疗护理、紧急救援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马斯克预计,到2040年,世界上将有至少100亿个人形机器人投入使用,这些机器人的售价可能在2万美元至2.5万美元。
而国内汽车制造企业,近年来同样展现出了对机器人技术的浓厚兴趣与前瞻布局,通过投资或自主研发的方式,积极投身于这一领域的探索与发展。
同年8月18日,智元机器人发布了其首款人形机器人产品——远征A1。在发布会上,智元团队不仅展示了远征A1在多个应用场景下的表现,还特别提到了它“在工厂打工的场景”,如参与新能源汽车工厂的底盘装配工作,展现了人形机器人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2024年4月,奇瑞宣布将正式进军人形机器人工程领域,并现场展示了一款名为Mornine的先进双足机器人。值得一提的是,与众多汽车制造商将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汽车生产线以提高生产效率的常规做法不同,奇瑞为Mornine设定了一个全新的角色——门店导购。为此,奇瑞汽车与AI技术提供商Aimoga展开了深度合作,为Mornine双足机器人量身定制了一套先进的大型语言模型(LLM)。这一合作不仅显著提升了Mornine的语言理解和处理能力,更使其能够精准捕捉并深刻理解顾客的语言交流内容,从而进行高效、流畅的沟通与信息输出。通过集成Aimoga的大型语言模型,Mornine能够轻松应对复杂的对话场景,无论是解答顾客关于车型配置、性能参数的详细询问,还是提供个性化的购车建议,都能游刃有余。
“从前景来看,人形机器人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在赵永琪看来,人形机器人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将呈现多元化和融合化的特点。一方面,人形机器人将不断向更广泛的应用领域拓展,包括工业生产、服务业、医疗护理、紧急救援等。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将与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动力系统、传感器技术等尖端科技进行深度融合,不断提升自身的智能化水平和应用能力。